1. 引言
2022年8月26日,《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以下简称“《2022标准》”)由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正式发布并实施。该标准是在《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年版) (以下简称“《2012标准》”)的基础上逐步修改完善而成的,提出了国际中文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能力要求。冯丽萍、姜凝馨(2023)指出《2022标准》具有指导性和通用性特征 [1] ,可以为培养和评估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李泉(2012)在探讨国际中文教师培养规格问题时,提出了国际中文教师必须具备“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 [2] 。《2012标准》和《2022标准》都阐述了国际中文教师在“三基”方面的具体要求,在十年的时光里,时代背景转换,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对教师的能力有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比《2012标准》和《2022标准》,分析具体内容的变动,以探讨新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对教师能力培养的新要求,进而对国际中文教师培养和教学活动开展提出建议。
2. 两部标准总体框架的变化
《2012标准》由5个一级标准和21个二级标准构成,《2022标准》则由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5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构成。在总体框架上,虽然一级指标的条目数量并未发生变化,但是标题却完全不同;二级指标条目有所减少,标题更加凝练。以下分别是两部标准的宏观框架,见表1和表2:

Table 1. General framework of the “2012 Standards”
表1. 《2012标准》的总体框架

Table 2. General framework of the “2022 Standards”
表2. 《2022标准》的总体框架
与《2012标准》相比,《2022标准》在总体框架上有以下六个特点:
(1) 凸显了专业信念的重要性
《2022标准》把“专业理念”放在第一位,并且把《2012标准》中二级标准“心理素质”(标准5)更改为“专业信念”,作为“专业理念”的一个二级指标。中文教师除了要遵守职业道德、以师德为先之外,还应具有国际中文教师的专业信念。正如李泉和丁安琪所言,教师专业素养维度包含性格禀赋、职业情感、职业认知三方面 [3] 。
(2) 进一步强调了专业发展的地位
《2022标准》中的“专业理念”对标《2012标准》一级标准5中的“职业道德”,而“专业发展”则由旧版的“教育研究能力和专业发展意识”变为一个独立的一级指标,突出了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这一变化强调了国际中文教师的反思意识和专业发展规划意识,专业素养是教师教育的起点和常态,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3] 。身处数字化时代,做好自我专业发展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参加各种专业活动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3) 新增了有关教育知识的内容
《2022标准》中一级指标“专业知识”整合了《2012标准》的标准1和标准4,另外新增加一项“教育知识”二级指标。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一个跨领域的学科,其人才培养既离不开“中文”,也离不开“教育”。《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明确规定,“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下属于“教育学”。这一调整顺应了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不仅要求国际中文教师应具备中文和语言学的基本知识、中华文化以及中国国情知识、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知识,还应掌握相关的教育知识,能够在教学中运用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与知识解决出现的问题。
(4) 将跨文化交际纳入专业技能的范围
“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是《2012标准》的一项一级标准,《2022标准》将其拆分开,分别归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下属二级指标。把跨文化交际看作一项专业技能展现出《2022标准》对国际中文教师的要求更加明确,更具有针对性。
(5) 突出国际中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2022标准》将《2012标准》中第三项一级标准“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的二级标准进行整合,归纳出中文教师专业实践的四项要求:课堂教学计划、教学资源选择与利用、课堂组织与管理、教学评估与反馈。与《2012标准》不同的是,《2022标准》中多了一项指标“教学反馈”,更加体现了对学习者反馈的重视。可见《2022标准》对中文教师的要求更高、更具体、更专业。
(6) 新增了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分级认定规范
除了上述变化之外,《2022标准》还以附录的形式新增了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分级认定规范,其将中文教师的能力划分为三个等级:初级、中级和高级,从评价指标、认定标准、认定范围以及认定方式这四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为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考核、评估以及认定提供了要求与规范,有助于中文教学活动更加科学、专业、有效地进行。
综上所述,《2022标准》的总体框架(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是《2012标准》各标准拆分、整合、归纳、新增的结果,其制定的指标与要求更高、更全面、更具体、更明确,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突出国际中文教师的职业责任与教学能力,为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更适应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需求。
3. 两部标准具体描述的区别
除了宏观层面外,两部标准在具体描述上也存在差异。从数量上看,《2022标准》的具体描述(73条)多于《2012标准》的内容描述(58条),这凸显了《2022标准》对中文教师能力的具体要求更多、更全面。
《2022标准》是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首个以团体标准形式发布的标准 [4] ,为顺应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变化,学会与13个国家的多所高校、团体机构等联合制定了该标准。《2022标准》借鉴了国内外中文教育相关的标准与大纲,征求了国内外专家和中文教师的意见,是科学性、专业化的表现。《2022标准》不仅在《2012标准》的基础上更新了许多内容描述,而且新增了多项要求。
(1) 以学习者为本,突出学习者的地位
在国际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必须为“学”服务 [5] 。《2012标准》的具体描述中只有5项提及了学习者和教学对象,如“培养学习者的汉语综合运用能力”等。而《2022标准》中涉及学习者的描述高达30项,如“尊重学习者权益,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习者”等。这一变化凸显了学生在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遵循了学生能力发展的规律,根据学习者的年龄、国别、中文水平、个人情感等因素制定教学计划,能更好地帮助学习者了解中文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的特点以及掌握听说读写技巧,有助于培养学习者听辨与发音能力、词汇运用能力、在语境中恰当使用语法的能力以及汉字认读、书写和电子输入能力,激发学习者学习中文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
(2) 细化了部分具体要求
在《2012标准》的基础上,《2022标准》对某些要求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规定,具体表现在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第二语言习得知识、课堂组织与管理这几方面。例如,在职业道德方面,《2022标准》将《2012标准》中“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规范”这项要求细化为“了解并遵守任教国家、地区和学区的语言教育政策和法规,遵守任教学校、教育机构的规章制度”。同样更新了对第二语言习得知识的描述,更加突出第二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的异同、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在课堂组织与管理指标中,对教学环节的安排、课堂时间的管理、课堂规则的制定三方面的描述更加详细。
(3) 新增教育技术相关内容
随着数字技术、教育技术的发展,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多使用数字化教学手段 [6] ,对国际中文教师的数字化教育能力和素养的要求大大提升。旧版标准只是指出教师需要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并应用于中文教学。而《2022标准》明确要求国际中文教师了解前沿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选择合适的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建设本土化、职业化教学资源,具有基本信息伦理意识等等。这些要求也与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1年制定的《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和《国际中文在线教育行动计划》相符。对中文教师知识体系进行重构是提升数字教学能力和素养的重要基石 [7] 。在数字化时代,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熟悉各种网络教学软件、工具以及教学资源数据库,综合运用教学与技术知识,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4) 新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实践相关内容
《2022标准》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实践指标的具体描述中新增了部分内容:
在“专业知识”的二级指标“中文和语言学知识”下,新增了第3条具体描述,要求国际中文教师掌握语用和语篇知识,在教学中能够向学习者讲授中文词汇和语法如何在日常交际中正确使用,使学习者减少失误。另外在二级指标“中华文化与中国国情知识”下新增了第4条具体描述,要求中文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文化,不断更新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
在“专业技能”二级指标“中文要素教学”下新增了第5条具体描述,强调除了语音、汉字、词汇、语法四大要素教学外,还应注意到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在讲解中文的过程中要融入中华文化要素。在二级指标“中文技能教学”下新增了第5条具体描述,指出教师在培养学习者中文听说读写技能之外,还要培养学习者的中文翻译能力。
在“专业实践”的二级指标“课堂教学计划”下新增了第3条和第6条具体描述,注重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也强调了教师的跨学科意识。在“教学资源选择与利用”下增加了关于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第3条具体描述。在《2012标准》中只提到中文教师要恰当选择、利用教学资源,对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并无要求。随着数字科学技术的发展,《2022标准》中指出,现有的资源满足不了教学需求时,中文教师可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在“学习评估与反馈”下新增了第2条和第4条具体描述,对学习者自我评估和教师反馈做出了新要求,在国际中文教学中,这二者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应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学习者的主动性。
综上,两部标准在具体描述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强调学习者的地位、细化原标准的要求、注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以及增添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内容。这符合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要求,也体现了《2022标准》的细致、明确、专业性与针对性,有助于推动国际中文教师向全方位、高标准方向发展。
4. 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比两部标准,笔者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集中在更新表述和新增要求上,这两方面的内容突显出国际中文教师队伍正朝着专业化、职业化、体系化道路不断迈进,对教师培养和中文教学活动也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
(1) 树立并坚定国际中文教师的专业信念
国际中文教师应认同自身的职业价值,在中文教学中具有专业的态度,尊重学习者的能力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开展中文教学活动;树立多元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了解并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遵守任教学校的规章制度,与任教学校的同事、学生家长以及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合作,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
(2) 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
国际中文教学活动是围绕学习者学习中文展开的,应坚持以学习者为本。教学开始前,中文教师应通过与任教学校沟通了解学生的中文水平、年龄、性格、学习动机等影响教学的因素,制定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目标和计划。教学过程中,应挑选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组织合理有效的课堂活动,将中文课程与其他科目或者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发挥跨学科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教学结束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多元的测试方式来评估学生学习中文的效果或者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给予学生反馈,根据评估和反馈结果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
(3) 丰富专业知识,增强自我发展意识
在国际中文教育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和问题,要想处理、解决这些问题,国际中文教师既应具备最基本的中文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中文知识、语言学基础知识、第二语言习得和中文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知识、中华文化知识、中国国情知识,也要掌握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中文语用和语篇知识等。在科技赋能时代下,科学技术知识与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国际中文教师也应积极参加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活动来丰富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时代在变化,知识在更新。国际中文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促进自我可持续发展。
(4) 提升数字素养,善用多元教育技术
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人机对话等技术不断革新的数字时代,中文教师应紧跟时代潮流,提升自身的数字能力和素养,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增强信息化教学能力、网络资源运用能力以及线上教学能力。《行动计划》指出:目前,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有待深化,数字资源应用有待普及。结合《2022标准》的新增内容,本文就国际中文教师的数字化素养提出如下建议:第一,近两年线上中文教学蓬勃发展,网络课堂有利有弊,虽然打破了时空限制,但课堂组织与管理、汉字教学等均受到了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借助新兴科技来弥补这些不足,如可利用网络平台上多种多样的功能设置互动游戏类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运用微格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第二,讲好中国故事,建设本土化资源和职业化资源。开发适合当地特色的本土教材、新形态中文学习数字教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文教材以及“中文 + 职业技能”教材等,加强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第三,目前中文教学的网络资源相对较丰富,如中文联盟、汉语圈等多个教学资源网,涵盖了语音、汉字、语法、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但是缺少单独的中文语用或语篇知识模块。鉴于此,教师可利用数字素材、数字教材、在线课程等形式开发适合学生使用的中文语用与语篇教学资源。第四,加强教师的跨学科意识,将中文与其他课程、课外学习相结合,利用现有的数字素材、数字教学等数字资源制作多模态、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中文教学资源。第五,教师可运用新技术支持下的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模式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如基于汉语学习APP、网站等为学生布置个人任务或小组任务。第六,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借助自我评估类软件或技术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与反思,使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习计划。
5. 结语
在2012年至2022年这十年间,各类新兴技术迅猛发展,在此大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为适应时代变化与国际需求做出了许多改变。通过对比《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年版)和《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2022),本文发现后者在宏观框架和微观描述上与前者存在区别,既有细化,也有新增,要求更加明确、更具针对性。这些变化正是新时代国际中文教师队伍发展专业化与职业化的体现。《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为新时代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