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口老龄化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为此,党和政府提出要在全社会倡导、践行积极老龄观。而传统文化对于积极老龄观有效践行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深入探索传统文化助力、护航积极老龄观践行的关键路径,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具体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着入:营造尊老、敬老、孝老社会氛围,建设老年人适应性文化环境,建立跨代交流和互助机制。从而既能为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开拓全新渠道,又能为社会全面塑造、切实践行积极老龄观、促进社会关系和谐树立坚定的文化底蕴支撑。
Abstract:
Population ag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end in today’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t is also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for a long period in the future. In view of this,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propose to advocate and practice a positive outlook on aging in the whole society. Traditional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ffective practice of positive outlook on aging. Based on this, deeply explore the key path of traditional culture facilitating and escorting the practice of positive outlook on aging. Tak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 link, procee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creating a social atmosphere of respect and filial piety for the elderly, building adaptive cultural environment for the elderly, establishing mechanisms for inter-generational exchanges and mutual assistance. Thus, it can not only open up a new channel for the promo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establish a firm cultural background support for the comprehensive shaping and effectively practicing the positive outlook on aging,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y of social relations.
1. 践行积极老龄观的意义与现状
1.1. 积极老龄观的意义
人口老龄化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测算,“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前后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既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与社会和谐稳定,也事关亿万百姓切身福祉,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党和政府对老龄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倡导积极老龄观,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再次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积极老龄观包括要尊重和保护老年人的权益,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充分发挥老年人的潜力和智慧,推动社会对老年人的包容和支持。积极老龄观认为,老年期也是人生命中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要着力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 [1] 。因此,着力树立与践行积极老龄观,对于构建一个尊重老年人、包容老年人的社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老年人在晚年享受到应有的尊严和幸福,并且通过鼓励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互动与互助打破年龄歧视,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
1.2. 当前积极老龄观践行现状
然而,目前积极老龄观的培育和践行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老年人的认识和态度仍旧存在偏见和歧视,尚未完全改变对老年人的消极印象,尤其大众媒介习惯于将老年人作为问题群体加以呈现,继而将老年人塑造为一群需要过分关心与照顾的社会弱势群体 [2] 。在某些地区和家庭,老年人的角色被局限于家中的照料者或依赖者,缺乏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和继续发展的机会,导致一些老年人感到无助与失落。在许多公共场所,针对老年人的友好设计及设施依旧缺失,且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诸多主客观因素阻碍着老年人接触与使用新媒体应用 [3] ,慢节拍的老年人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不断面临着新的障碍与挑战。同时,许多老年人因为年龄或身体状况的限制,无法参与到社会公益、文化娱乐等社会活动中,于是精神上和社交上的需求双双得不到满足。这些问题,侵蚀着老年人的暮年时光,也阻碍了社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因此,亟须寻找出在全社会培养、倡导、普及积极老龄观的可行之策,并为切实践行积极老龄观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
2. 传统文化与积极老龄观践行
2.1. 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传统文化在解决当今社会发展难题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特征,是一个民族身份的鲜明象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4]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重视传统文化,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确保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推动国家和社会的文化发展,传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播中,能够展示出国家的独有魅力,为国家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构筑更为有利的软环境。同时,传统文化蕴育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是构建现代社会伦理秩序的根基,若对其中一些重要内容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有利于现代社会伦理秩序的构建与维护 [5] ,有助于从精神滋养和价值理念支撑的角度化解现代社会存在的一些难题和挑战,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2. 传统文化与积极老龄观践行
积极老龄观是指以积极、健康和有尊严的态度对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强调老年人的活力、智慧和社会参与。而首先,传统文化强调孝道和尊老,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孝顺,尊老敬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要素,强调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这些传统价值观可以引导人们更加尊重和关怀老年人,并促进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更和谐的互动和更真挚的互爱。其次,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关于晚年生活的智慧和经验。传统文化对于晚年生活的讨论和反思是深入而具体的,涉及到如何保持健康、如何维系家庭和社区关系、如何传承智慧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中关于晚年生活的智慧,老年人可以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指导,从而更好地积极面对晚年生活。此外,参与传统文化的弘扬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学习和奉献的机会,有关传统文化的表演和活动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才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而有关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的号召能吸引来年轻一代的关注与支持,使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从而增加和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与自身价值认同感,促进他们更深刻地接纳并践行积极老龄观。由此可见,历史悠久而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有效推进积极老龄观的形成和践行有着丰富的启示意义和现实价值。
3. 以传统文化助推积极老龄观有效践行的路径探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深远且根深蒂固。我国的老年人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为了使老年人能够在晚年拥有有意义、有尊严的生活,推动建立一个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环境,积极老龄观亟待有效践行。如何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推动积极老龄观的传播与实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重要议题。关于怎样运用传统文化助力、护航积极老龄观的有效践行,具体有以下三个路径:
3.1. 营造尊老、敬老、孝老社会氛围
一是要将传统文化中尊老、敬老、孝老的价值观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培养青少年一代巩固树立和践行积极老龄观。可以在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引入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对于尊老、敬老、孝老的重视。学校也可以根据文化传统举办一些主题活动,如老人节、敬老日等,组织学生与老年人开展互动交流,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亲身领略和体悟尊老、敬老、孝老的情感与意义。课业之余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关爱老人相关的志愿服务项目,以敬老孝亲观念指导学生去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开展义务陪伴、教学、娱乐等活动,让他们在实际行动与接触中增进对老人的了解与尊重。
二是要倡导个人的修身养性,以传统文化中根深且推崇的有关道德修养与行为礼范的理念和要求,引导社会更加尊重和敬爱老龄长辈及老年群体。可以通过政府、媒体、社会组织等联合统筹。由媒体充分发掘、宣传普及文化经典、历史遗存等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弘扬先贤古圣、民族英雄及仁人志士等的嘉言懿行,唤醒、升温植根于人们思想中的传统美德基因以及尊老爱老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强化树立人们注重个人德行,敬爱扶助老人之情。由政府牵头协同社会组织,举办经典诵读、中华礼仪实践等有益提升个人品德涵养的活动,深入阐发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等思想理念,加强对扶正扬善、孝老爱亲等美德传统的宣介和传承,以促进尊老爱老的理念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
3.2. 建设老年人适应性文化环境
一是设立老年人文艺活动中心、老年人书画社等传统文化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让老年人在体验和学习传统文化中找到乐趣和归属感。在选址方面要选择便于老年人前往的地理位置,最好靠近居民区或者公共交通便利的地方以确保场所的安全性和易于访问。要根据活动中心的具体规模和规划,结合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设立无障碍通道、舒适的休息区等,保证老年人的行动方便。同时招募聘请专业的传统文化文艺教师、艺术指导和活动策划等人员,负责组织各种传统文艺活动,并提供培训和指导,让老年人在专业细致的带教和帮助下展示才华,提升自身幸福感和满足感。
二是创建老年人传统文化交流平台,让老年人有机会分享自己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亲身故事和生活经验,同时也学习和借鉴其他老年人的心得与智慧。首先要了解老年人的兴趣、需求和喜好,以确定文化交流平台的定位和服务内容。同时,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传统文化交流途径和内容,包括音乐、电影、书籍、艺术、手工艺等,并且可以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老年人主动认识、接纳网络世界注入新的动力。为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还可提供奖励和激励措施,帮助建立积极向上的文化交流氛围,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让他们在彼此的支持和关爱中加深对积极老龄观的认识和培养。
三是以传统文化为纽带,提供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多策划开展专属于老年人的社交活动,如老年古典舞会、聚会、传统礼仪亲子活动等,为老年人与家人、朋友以及相同兴趣爱好者等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和场所,扩张和增加他们的社交网络与生活乐趣。也可以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鼓励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加入社区服务、义工活动、慈善组织等,贡献自己的富余时间和专业知识,同时满足社交需求。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补充设立适合老年人的如文化古迹导游、文化讲师、顾问等岗位,鼓励他们充分利用成熟、特有的传统文化观念和经验继续参与社会劳动,帮助他们保持社会角色和经济独立性,重拾心灵上的满足与充实。
四是引导老年人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老年人成为传统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中的一员。可以集结有文艺特长的老年人将自己擅长的如书法、绘画、剪纸、刺绣等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在向年轻一代教授和传授的过程中,提升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也可以邀请老年人讲述幼时听闻的传统故事、传说和神话,并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传递给后代,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同时丰富自己的老年闲暇生活。还可以组织老年人参与传统文化资料的记录、整理和保护工作,以使传统文化珍贵资料得以更好保存,为后人研究和学习提供重要的参考,同时也在新的有意义的奉献中重新认识、积极看待自己的老年生活。
3.3. 建立跨代交流和互助机制
一是举办更多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会、戏曲表演、传统手工艺品展览等,吸引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参与,促进代际交流和互动。要注意为老年人和年轻人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方式,赋予他们不同的参与角色,例如邀请老年人讲述民间故事或制作手工艺等,组织年轻人参与传统文化表演或工艺制作等活动,同时鼓励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进行团体活动、互动游戏或合唱等各式交流、互动与合作,促进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互助,并不断改进和创新活动形式,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交流和互动,提高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增强彼此间的理解和支持。
二是建立传统文化爱好者的社交圈子,让不同年龄段的人有机会共同交流和互助。可以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交流场所,例如成立传统文化俱乐部、协会、传统文化展览馆或文化交流网站等,为老年人和年轻人提供共同参与传统文化学习和弘扬的平台,彼此间分享和交流各自的知识、经验和兴趣。也可以在老年人和年轻人间开展传统文化互学互教活动,互相传授各自的传统文化知识或技能,例如,可以组织老年人教授年轻人传统音乐或舞蹈,年轻人则向老年人介绍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应用等,建立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导师制度,增强老年人的自尊心和参与感,在相互展示自身不同知识背景与认知视角的过程中增进不同年龄段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三是在生活场景中引入更多传统文化元素,既能让年轻一代更直接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老年一代更愿意融入现代社会去了解、顺应时代发展。可以在城市规划中加入传统建筑风格、在时尚设计中引入传统服饰元素等,提升老年人对时代氛围的亲切感。也可以在其中充分发挥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定期组织如庙会、民俗表演、传统音乐会等传统文化活动以及传统手工艺品展览或工艺制作活动,邀请社区居民参与,推进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还可以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元素相结合,例如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运用,既提高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也创新出更具现代感的传统工艺品,双向满足老年人与年轻人的审美品味和个性需求,弥合更多的偏好鸿沟。
4. 结语
以传统文化助力、护航积极老龄观的有效践行,既能为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提供崭新着力点、开拓全新渠道,又能为社会全面塑造、切实践行积极老龄观、促进社会关系和谐挖掘柔性的文化突破口、树立坚定的底蕴支撑。传统文化强调孝顺、尊老敬老等价值观,倡导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怀,能引导年轻人理解、欣赏并善待老人,促进社会和谐,也能指引老龄人群关注他人的需要,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充实闲暇生活,保持身心健康。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可以帮助老年人唤醒自身文化认同感进而更亲睦融入时代,也促进新一代及后代们恒久积极地爱护老年人群、接续乐观地看待老龄问题,长效地将积极老龄观践行下去。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社会企业成长的多元演化路径及政策供给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BGL102)。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