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审美中的心理偏向及形成原因
Psychological Bias and Reasons of Formation in the Aesthetics of Ethnic Music
摘要: 音乐审美心理偏向指的是,在审美者的美感产生与体验的过程中,对具有某一类特征的音乐审美对象产生偏爱的心理。中西方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音乐审美心理偏向,这是由于各民族不同的地域、文化、宗教、社会系统、伦理观念、思维方式等等原因产生的。为此从中西方民族审美心理的角度出发,运用民族审美心理学对不同民族音乐偏好特征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分析不同民族对本民族音乐审美偏好产生的原因。
Abstract: Music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bias refers to the unintentional favoring of certain kinds of musical aesthetics which have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experiencing aes-theticists.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China and the West have different musical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preferences, which is due to such differences as regions, cultures, religions, social systems, ethical concepts, ways of thinking and more. Therefore, from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ethical aesthetic psychology, we use ethical aesthetic psychology concepts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ethnic music preferences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aes-thetic preference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and their own music.
文章引用:潘欣悦 (2023). 民族音乐审美中的心理偏向及形成原因. 心理学进展, 13(12), 5567-5572.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2705

1. 引言

民族审美心理指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的独特心理结构。由于特定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及血统遗传等因素,使一个民族的各个阶级、集团和个人具备了共同的、相对稳定的审美意识、民族性格,这种共同性常常以系统的整体功能呈现于民族成员的审美实践活动中(刘建明等,1993)。民族音乐审美心理则将审美的对象限定于音乐,针对民族音乐审美的心理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出版专著有《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施咏,2008)、《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林华,2011)。近年还有一部分论文从民族审美心理角度进行研究,例如对具有民族风格的钢琴曲进行分析(胡诗晨,肖端,2022),从民族审美心理研究少数民族音乐风格(袁泉,2014)以及从民族审美心理角度出发对高中欣赏课教学进行反思(刘玥璇,2017)。

一般来说,音乐偏向是指对音乐对象的一种选择倾向,并且表现出喜爱、愉悦的正面情绪。对音乐的偏好可能与音乐诱发的情绪相关:人们被某段音乐感动得越多,就越喜欢它(Schubert, 2007)。由于音乐偏好与情绪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欣赏后被试对于喜爱的音乐会产生情绪上的正向反馈,例如平静、喜悦、温情、怀旧等。对不喜爱的音乐则产生负面情绪,如厌恶、烦躁、无聊等。此外,研究还发现个体在欣赏自己偏好的音乐时,大脑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间的连通性变强,并且聆听喜爱的歌曲可以改变听觉区与海马之间的大脑连通性(Wilkins, Hodges, Laurienti, Steen, & Burdette, 2014)。

音乐审美偏向产生的原因也十分复杂,近几十年来,国外学者在影响音乐偏好因素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逐步把握了影响音乐偏好的因素,主要包括熟悉度(重复聆听)、音乐特征、学生特征、社会因素和教师因素等方面(许冰,2011)。也有学者认为影响音乐偏向的因素有:人格、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情绪、熟悉度、作品复杂程度、社会因素等。西方学者Martindale和Moore较早便探讨了音乐文化经验在音乐偏好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此为基础他们提出了音乐偏好“原型”假设(prototype hypothesis)。并认为人脑对于音乐产生了一种“原型”,当处理与“原型”相符的音乐刺激时,“原型”就会被激活从而产生对所聆听音乐作品的偏爱。因此,音乐文化经验也是音乐心理偏向的影响因素之一。对以上观点进行提炼与总结后得出,影响音乐心理偏向的因素主体上包含了:对音乐的熟悉度、个体特征、教师态度、文化经验等,客体上包含了:地理环境、社会因素、伦理道德、音乐特征等。

由于民族音乐审美心理偏向产生的影响因素较多,且大部分学者的论点都从主观方向展开,因此下文主要从客观方面的形成原因入手进行研究。对中华民族的音乐审美心理偏向的特点与形成原因进行论述,结合西方各主要民族的音乐审美心理偏向和音乐风格与特点进行对比研究,试图阐述具体的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对其社会重要性进行分析。

2. 中华民族的音乐审美心理偏向及形成原因

2.1. 中华民族音乐审美心理偏向

2.1.1. 音随意动

张炎在《词源》中说“作慢词,看是甚题目,先择曲名,然后命意。命意既了,思量头如何起,尾如何结,方始选韵,而后述曲。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张炎,沈义父,1963)说明了古人在作曲时要先看题后命意而最后述曲,并且提出曲意不断的作曲方式,这种作曲的方式使得中国音乐作品具有单一线条性的特征,没有明显的乐句,而是像围绕着花朵盘旋的蝴蝶。在中国音乐中有一个“定型化片段”,这样的片段在民间被称为“母本”,不论旋律如何变奏、展开、紧缩,这个“母本”都能被听众加以识别。这样的结构方式使得中国音乐有一种独特的意象,并且还有任性、随意的特征。例如在民间音乐中潮州音乐的“七反”,所谓“七反”就是在潮州音乐中有一些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可以自然地转换七个调最终回到原调的一种演奏方法。

2.1.2. 含蓄模糊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国人强调中庸,认为不偏不倚才是君子之道。因而造就了传统音乐平淡的风格,不强调高潮与突破,而是保持着模糊的意境延绵不断地进行,既没有强烈的冲突与对比,也没有清晰的句法。中国人素爱古琴,古琴是最能体现中国音乐特点的民族乐器之一,它在演奏中常出现“滑音”。这种滑音在演奏中的确创造了一种雾里看花的音感觉,使得非具象在演奏中逐渐成型。

2.1.3. 天人合一

从中国传统乐谱上来看,许多中国的古谱是只有音高的记录而没有节奏的,例如,古琴减字谱只记录演奏法及音高,不对音名与节奏做任何注释,有学者认为对于同一首琴曲不同琴学流派的演奏家弹奏的手法不同,使得琴曲的节奏也不同。但根据《敬斋古今注》所说:琴家“迟亦不妨,疾也不妨,所最忌者,唯其作拍。”(李治,1995)阐述了古代琴家认为严格地按照谱上的节奏演奏琴曲最终会导致“失其神韵”,从这点明显就能看出中国人重视自然追求自由,不拘泥于小的时间尺度,而是遵循心中天然的演奏之道。这种表现在音乐中非均分的特性也正是中华民族不拘于外在形式,向内自省追求内心和谐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一种哲学智慧。

2.2. 中华民族音乐审美偏向形成原因

2.2.1.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历史文化具有不小的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人类文化初期,前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马克思,1983)人类在自然环境中展开自身活动,因此外界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华夏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资源富足坐拥物华天宝之地,西北豪放崇山峻岭,江南婉约山清水秀。这种不同的地理环境也使得不同的地区发展出了不同的音乐审美偏好,产生不同的具有地域特点的音乐。但从共同点上看,地大物博的自然环境使中华民族养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民族性格,在音乐审美上偏爱大调音阶例如中国传统五声调式,这种对大调音乐的偏好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的红色革命歌曲当中仍然可见一斑。

2.2.2. 社会系统

“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马克思,恩格斯,1972)那么毋庸置疑,艺术中的音乐也自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中华民族属于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因此经常产生随遇而安的想法,反对变革因循守旧。这点也能够在中华民族的音乐审美偏好中体现出来,大部分的中国传统乐曲都不寻求所谓西方作曲理念中的“高潮”,而是循环往复追求自然意境。例如经典古琴曲《梅花三弄》的第二段旋律的音高往返于五度之间,偶尔才有一次八度的跃进。

而小农经济的劳动方式不仅使得中国人具有喜欢调和的性格,中国人对于自然环境以及气候的关注比世界上其他民族更加强烈,例如由于顺应农时与物候而产生的“二十四节气”。除此之外,在古代文人雅士反复歌颂的题材当中也能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追求,例如古琴曲《关山月》、《梅花三弄》,琵琶曲《浔阳夜月》、《月儿高》,古筝曲《渔舟唱晚》、《枫桥夜泊》;二胡曲《明月流溪》、《二泉映月》等等,都是歌颂自然景色的乐曲,并且在自然的环境中追求一种意境以及“天人合一”的心态。

2.2.3. 伦理观念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伦理观念必然是压抑个性心理发展的。儒家为了维持封建的君主统治,使个体的意识服从于集体的意识提出了“中庸”,强调为人处事应不偏不倚地保持在一个范围之内,压制欲望保持理智。这使得中国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受到压制,转而向内自省寻求一种淡泊平和的心境,因此大多中国传统乐曲中的含蓄模糊的音乐审美偏好也就得到了解释。在中华民族的伦理观念中也强调“以和为贵”“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的观点,认为集体的和谐气氛十分重要,因此反对冲突和不好的氛围。因此为了营造某中和的氛围在音乐中就表现为乐曲反对激烈的对比与冲突,旋律呈现一种散漫而没有着落的进行,五声音阶的排列使得每个音都有可能成为终止音,平淡的单一线条流动通常贯穿全曲。

3. 西方各主要民族的音乐审美心理偏向及形成原因

3.1. 西方各民族音乐审美心理偏向

3.1.1. 斯拉夫民族(俄罗斯)庄严肃穆

俄罗斯的音乐风格壮阔宽广,忧郁深沉,带有颂歌的特点。在音乐语言偏向于运用小调,这是俄罗斯民族所经受的磨难在音乐上刻下的悲苦烙印,但又由于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民族性格,因此在俄罗斯民族音乐中能感受到压抑后爆发出的热烈情感。例如《1812序曲》,这首由柴可夫斯基所作的管弦乐曲纪念了俄罗斯民族击退拿破仑带领的法国大军的侵略。这首序曲既体现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细腻婉转,忧郁深沉的一面;又体现了坚忍不拔,充满激情的一面。

3.1.2. 日耳曼民族(德国)严格保守

以德国为代表的日耳曼民族在音乐审美偏好上同样保守并且在音乐的展开上有严格的逻辑与层次,讲求严密的音乐结构形式。因此古典乐的发展德国人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涌现出了许多知名的音乐家例如,贝多芬、巴赫等等。除此之外,德国民族音乐常用四度音程起拍,在旋律上也常常喜好使用比较规律的分解和弦,严密的曲式结构贯穿始终。例如,《魔笛》这部由莫扎特所作的带有鲜明的德国民间音乐的歌剧,德国式的宣叙调抒情深刻较好地体现了德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3.1.3. 凯尔特民族(英国)和谐丰满

英国音乐与意大利、法国音乐在中世纪开始产生了明显的不同,例如英国音乐倾向于大调与主调的风格,在体裁上缺少抽象理论的约束,较多地吸收了民间音乐的材料。英国音乐偏向和谐丰满的音响效果,所以作曲家惯于自由运用三、六度音程,不使用省略三音的三和弦,在强拍上避免不协和的音程并且常常采用和声式的音乐织体,经典曲目有《Dunstable Quam Pulchra Es》(何其美好)。

3.1.4. 拉丁族(意大利)热情奔放

意大利音乐以民歌出名,意大利人喜爱歌唱,在民歌的种类上有饮酒歌、叙事歌、牧歌、情歌等等。意大利音乐及其重视外部的音乐形式忽视内涵,追求精致优美的音响效果,在曲式结构上追求对称和端正,因此在教堂中诞生了格里高利圣咏。

3.2. 西方各民族音乐审美心理偏向形成原因

3.2.1. 斯拉夫民族(俄罗斯)

第一,地理环境。从地理环境上来看,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斯拉夫民族大多集中在地形平坦、气候温暖的俄罗斯西部地区处于欧洲大陆。因此俄罗斯音乐风格宏大,在和声上强调宽广的行进。从气候上看俄罗斯的冬季长且伴随着严寒,夏季短但温暖,因此俄罗斯的农民通常在夏季将大部分的农活干完,这种气候造成了斯拉夫民族间歇性的勤劳与懒惰,在作曲家中体现为极端的情绪化时而情绪激动,时而忧郁沉闷。但恶劣的气候也使得斯拉夫民族性格顽强,这种与极端天气斗争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他们在音乐风格中强烈的斗争性和突破性的部分。

第二,社会系统。从社会系统上来看,俄罗斯人长时间保持着手工业与农业等原始公社的生产方式,因此斯拉夫民族性格保守、严肃深沉,内心崇尚公平。

第三,伦理观念。受到宗教的影响,传统俄罗斯人的家庭建立在信任和亲密的基础之上,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爱与关怀。除此之外,在俄罗斯人的伦理观念中十分强调权威的重要性,因此大部分的俄罗斯人容易追随一些精神领袖的步伐。

3.2.2. 日耳曼民族(德国)

第一,地理环境。从地理环境上来看,当日耳曼人的祖先到达欧洲北部的时候,森林与沼泽与他们共存,过短的日照使他们变得吃苦耐劳,为了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日耳曼民族乐于团结协作,善于思辨。

第二,社会系统。从社会系统上来看,德国人严谨并且善于思考的民族性格也使得他们的工业生产较早地开始,经济上的繁荣也间接地带动了文化和音乐的发展。

第三,伦理道德。从伦理道德上来看,日耳曼民族反对轻浮。在对待婚姻上态度严肃,谴责婚外情等行为。这种传统的观点也同样体现在德国人的音乐审美偏向中,假如钢琴演奏家在弹奏中强调音乐表现,大部分的德国听众会流露出不喜爱不认同的情绪。例如,郎朗在德国音乐界不如李云迪受到欢迎,一大部分的德国音乐家批判他过分地注重音乐表现力,在演奏中使人感到轻浮,这是与德国人的伦理观念密切相关的。

3.2.3. 凯尔特民族(英国)

第一,地理环境。从地理环境上来看,英国处于岛国气候寒冷、潮湿,英国伦敦甚至有“雾都”之称,因此英国人格外关心天气好坏。岛国的封闭性使英国音乐在旋律发展上具有了保守的特征,在音乐情感的表达上也较为含蓄。

第二,社会系统。从社会系统来看,英国贵族的勃艮第公爵们在英法战争后供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这些音乐家不仅为英国皇家服务还同时为好几个宫廷演奏,形成了英国音乐国际化的音乐风格。

第三,伦理道德。从伦理道德上来看,英国人尊重秩序,因此英国的音乐注重坚定的节奏与优美和谐的和声,例如在13世纪就闻名欧洲的吉美尔调。

3.2.4. 拉丁族(意大利)

第一,地理环境。从地理环境上来看,意大利是一个多海岸的国家。地中海气候造就了意大利人热情、健谈的性格,他们思维活跃肢体语言丰富,喜欢与人争论容易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

第二,伦理道德。从伦理道德的观念上来看,拉丁族的血统使得意大利人对婚姻秩序并不尊重,通常只追求浪漫的恋爱过程,对婚姻的忠诚持保留态度。在音乐上就表现为在意大利歌剧中常出现的以“花心滥情”的主角和以“婚外情”为题材的作品,例如《丑角》、《假面舞会》、《费加罗的婚礼》、《女人心》等等。

4. 民族音乐审美中的心理偏向差异及社会重要性分析

可以看出中西方民族音乐审美中的心理偏向特征各不相同,中华民族的音乐审美偏向使得中国人推崇含蓄、意境以及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而西方的主要民族也有其各自的音乐审美特征,这造就了西方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例如斯拉夫民族庄严肃穆、日耳曼民族严格保守、凯尔特民族和谐丰满、拉丁民族热情奔放。但民族音乐审美心理偏向形成的原因从客体上看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塑造、社会系统的影响、伦理道德的教化等主要因素。例如中华民族在音乐上偏向的是离不开古代文人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就如同西方民族对基督教的虔诚信仰也一样影响着民族音乐审美心理偏向。即使民族音乐审美差异客观存在,也依然可以“和而不同”。京剧大师梅兰芳曾多次奔赴国外演出,帕瓦罗蒂也三次到访中国演唱歌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音乐文化的相互交流与求同存异才是最终目的。

通过对民族音乐审美中的心理偏向差异及其成因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抓住西方不同民族的音乐特征并对其进行归纳,更重要的是对本民族的民族审美心理偏向与西方各民族进行对比,抓住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音乐中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发现本民族音乐的“精髓”从而发扬中华民族的音乐。就如同柯达伊对匈牙利的五声调式进行研究后,将五声音阶融入音乐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熟悉本民族的乐曲一样。目前,针对民族音乐审美心理的研究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不少研究者已经将其划入脑科学领域进行临床试验。希望针对民族音乐审美心理偏向的相关研究此后能够应用于音乐教学领域,对国家和学校的音乐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胡诗晨, 肖端(2022). 基于民族音乐审美心理视角的《春舞》艺术特征探析. 音乐生活, (11), 93-96.
[2] 李治(1995). 敬斋古今黈. 中华书局.
[3] 林华(2011). 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4] 刘建明, 王泰玄, 谷长岭, 金羽(1993). 宣传舆论学大辞典. 经济日报出版社.
[5] 刘玥璇(2017). 从音乐审美心理看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有效性——以《中国民族乐器》一课为例. 北方音乐, 37(17), 111-112.
[6] 马克思(1983). 资本论(编译局 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 马克思, 恩格斯(197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编译局 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8] 施咏(2008). 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9] 许冰(2011). 国外音乐偏好影响因素和理论模式研究综述.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 196-204.
[10] 袁泉(2014). 从民族审美心理窥探苗族民歌风格.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师范大学.
[11] 张炎, 沈义父(1963). 词源注∙乐府指迷笺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2] Schubert, E. (2007).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 Locus of Emotion and Familiarity upon Preference in Music. Psychology of Music, 35, 499-515.
https://doi.org/10.1177/0305735607072657
[13] Wilkins, R. W., Hodges, D. A., Laurienti, P. J., Steen, M., & Burdette, J. H. (2014). Network Science and the Effects of Music Preference on Functional Brain Connectivity: From Beethoven to Eminem. Scientific Reports, 4, Article No. 6130.
https://doi.org/10.1038/srep0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