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农村仍然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中最为艰巨和繁重的任务所在 [1]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与“三农”短板是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道路上不可忽略的问题,乡村作为二者相互叠加的交集场域,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土地侵蚀、工业污染排放、生态通廊阻断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乡村作为城市生态维育区难以发挥其原有功能,环境问题亦日益严峻。乡村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实现乡村生态振兴首先要明确村庄的类型,通过对乡村发展的各项基础数据进行采集整合,真实研判现状问题与资源情况,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分类推进乡村振兴,避免一刀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村庄划分为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搬迁并置类四种主要类型 [2] 。
城郊融合类乡村一般地处城市近郊,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潜力,同时具备向城镇转型的条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城乡土地利用冲突,农业集约化和工业化导致污染向农村转移排放,持续侵占生态用地而造成绿色空间大幅缩减,以及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格局破碎,自然生态维育度不足等问题;集聚提升类村庄指现有规模较大、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重点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在发展的过程中,这类乡村会不断扩展建设用地和修建道路,以缩小各村之间的距离,从而使生态用地面临高强度利用和开发压力;特色保护类村庄指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在彰显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文化承载功能,其主要生态问题源于村庄旅游发展与游客数量增多带来的环境污染。搬迁并置类村庄分为两类,一类是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一类是由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或人口流失严重,需易地搬迁。由于该类村庄发展方向大多为撤并或异地新建,故文不加以讨论。本研究以南京美丽乡村建设为背景,遴选桦墅村、钱家渡村以及观音殿传统村落,分别作为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和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典型代表,以期研究设计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差异化路径。
2. 各类型乡村历史流变与现状比较
当前乡村生态振兴随着生态示范村的营建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有大量乡村存在一系列各异的生态问题。不同类型的乡村在发展现状、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生态问题的解决也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措施和路径。通过案例调研和对比分析,笔者主要从村落结构布局、产业发展规划、人居环境建设三个方面,探讨设计推动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
2.1. 村落历史沿革
桦墅村位于南京市栖霞区西岗街道,中部以重点行政村桦墅村,东侧以特色旅游村周冲村为中心村落,带动周边五个一般村庄发展。桦墅村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是抗金名将秦钜的祖居所在。桦墅村于2014年开始美丽乡村建设,2021年评为全国生态文明村,并入选为江苏省旅游重点村名录。
钱家渡村位于江宁区湖熟街道,南、西、北均为秦淮支流环抱,与城区地理位置较近,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朝道光年间,村民钱氏出资修建渡口,并沿用至上世纪九十年代。2015年开展美丽乡村核心区建设,2021年被列入首批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
观音殿村位于江宁区秣陵街道,其功能定位是以江宁特色民俗文化为内核、江南丘陵风貌为特色的非遗文化村。该村于2016年纳入全省特色田园乡村首批试点,2017年获评中国最美村镇宜居奖。
三处村庄在其发展定位上各有侧重,桦墅村注重中心村落的集聚与激活效应;钱家渡村强调城乡发展有机融合;观音殿村注重对存量空间的梳理与非遗文化的活化。不同的功能定位形成了各异的发展路径,也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经验 [3] 。
2.2. 村落结构布局
桦墅村在村落结构方面规划形成“一核、四心、一环、四园”的规划结构。一核为农创科研中心,位于村域中北部;四心为农业中心、健康产业中心、休闲旅游中心和成长产业中心;一环为生态环线,对工业遗存火车道进行沿线生态修复,从而形成绿色交通环线;四园分别以周边村落核心产业为依托,致力于创建包括农业、观光、休闲和运动四大功能园区。道路规划方面,考虑村庄的整体连通性,环桦墅村设置环线并向北、南、西面辐射,东部以周冲自然村为核心,充分利用水库和射乌山山林资源、山道资源,建设览山绿道。
钱家渡村地处“三山六芦荡、十万八千亩”的平原圩区内,水系纵横且相互贯通。村落整体风貌遵循“水-田-宅-院”的格局,不仅原始生态保存完好,而且拥有良好的自然肌理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作为城市近郊乡村,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钱家渡村亦曾面临经济发展乏力、人口外流以及乡村风貌衰败等诸多问题。钱家渡村近年来通过制定生态规划,将西部溧水河与北部句容南河的城市空间连通处,设置为二三级管控区域,仅限于进行生态旅游、城市基础设施和水利设施等环境友好型的城乡建设活动,以保护城郊生态系统。通过构建强联通性的绿色网络,推动城乡生态修复一体化,打造以水为核心特色的“水上田园”。
观音殿村整体地势两边高,中间低,呈现“两岗一冲”的地貌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择岗而居,临水生长”的肌理形态。村落结构方面,观音殿村规划形成“一轴一环,三片三节点”的空间格局。一轴为主要特色文化保护——非遗市集体验轴;一环为山水生态环线,通过居民生活空间的适当让渡,让原本杂乱且碎片化的生态空间得以拓展与联通;三片为传统乡村文化区、居住区以及教育研学片区;三节点为文化互动节点、非遗构筑空间节点、生态旅游节点。通过整体规划,观音殿村传统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在原有自然肌理和风貌特色的基础上,转变为以乡村旅游为主的体验农业、非遗文创产业、生态景观“三生”复合空间。
见图1,三处村庄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首要任务都是对现有生态资源进行评估,建立生态资料库。依据生态要素聚集区来设置重要节点,并通过中心轴进行串联,同时在村庄外围依托山、林、水、田设置生态环线,筑牢乡村生态屏障。相较而言,聚集提升类村庄在结构布局上更加重视与周边村落的生态联系,打通生态廊道,构建生态网络;城郊融合类村庄注重区域整体的生态复育,通过城乡一体化生态红线的划定,加强与城市生态空间的链接;特色保护类村庄则在保护村庄传统基址、山水格局、建筑风貌的基础上,重点活化民居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配套相应功能区域和环境设施。

Figure 1. Structural layout of Huashu Village, Qianjiadu Village and Guanyindian Village
图1. 桦墅村、钱家渡村、观音殿村结构布局
2.3. 产业发展路径
桦墅村地处典型江南丘陵地貌,村内多山林坡地,难以发展机械化与规模化农业种植。因此,桦墅村对各村产业进行整合,中心村与江苏省农科院合作栽种“南粳46”大米,发展高附加值农业,打造“桦墅”大米品牌;周边村落按照高端化、标准化、集团化的“三化”标准要求整合区域内的苗圃资源,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经济林种植、花卉培育、苗木种植;进而通过道路系统将乡村特色旅游贯穿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联合周边村落建设田园综合体,最终形成多元功能叠加的细分区域,包括水稻生产区、生态农业区、聚落风情区、生态水库区、山林休闲区等 [4] 。
钱家渡村作为城市近郊村庄,主要以粮油种植和水产养殖为主,为南京市民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村庄依托圩区丰富的水资源,突出“水”这一核心概念,将产业转型方向定为“农业 + 旅游”。即依据现有农业规划与资源条件,划分六大种植区,发展水稻、水八仙、虾蟹等主导农产品,规划高效水产养殖基地、绿色蔬菜采摘基地以及优质粮油种植基地;借力国资平台,延伸农业加工、仓储、物流、营销等重要环节,提升产品知名度并增强旅游吸引力;在“一庭一院,碧水良田”的村落格局中,合理组织水陆游线,协调生产、生活、生态要素,形成“接二连三”的产业结构。
观音殿村以茶叶为特色农业,聚焦艾灸、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资源体验开发,打造非遗文创特色乡村。在推动文旅农创发展的同时,村庄采取严格的开发保护策略,明确发展的底线空间,并从国土空间格局中,划定茶园、林田、水域的保护控制线,建立生态保护和修复机制,塑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善基础服务设施和提高如交通、导览、餐饮、休憩方面的服务水平,修缮和改造民居建筑,引进商业和举办民俗活动来活化非遗文化,着力打造“自然”“民俗”“文创”三合一的区域旅游新品牌。
见图2,三座村庄在产业发展方面,都是从单一农业向复合产业进行转型,生态旅游业比重上升,村庄经济多元化 [5] 。聚集提升类乡村注重对产业进行梳理与整合,通过建立田园综合体,发展生态产业链;

Figure 2. The proportion of industries in Huashu Village, Qianjiadu Village and Guanyindian Village
图2. 桦墅村、钱家渡村、观音殿村产业占比情况
城郊融合类乡村依托城市资源输送和接纳,第三产业的置入与发展,实现三产业有机联动;特色保护类村庄在坚守生态环境和特色保护底线的基础上,探索“现代农业 + 旅游 +”的产业发展模式。
2.4. 人居环境建设
三个村庄的人居环境建设现状见表1,桦墅村农业空间的建设重点围绕水稻种植、特色苗木种植以及农产品销售,在满足农业生产要求的基础上,利用景观设计手法,增设景观节点,突显和丰富农业景观系统,如稻田景观、农创中心、智能温室等。生活空间的景观提升聚焦居住聚落优化、交通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历史文化传承。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保留历史风貌和统一建筑风格,以“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构建区域村庄整体风貌。对街巷空间和广场空间进行整饰,将混凝土路面统一更新为生态型透水青砖铺装或透水沥青路面,并沿街巷设置绿化休憩节点。此外,桦墅村在下辖的每个自然村还设有村民阅读场所——桦墅学堂,打造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并依托自然山林和多处历史文化遗存,设置乡村剧场、漫山步道、水乡聚落、工业文明博物馆、农家书屋等。生态空间重在调节区域水循环、营造生态防护林带,提升生物资源多样性和环境调节能力。加强对周冲水库的生态净化,通过岸坡绿化等方式改善水库面貌,增加水域面积,降低蓝色空间破碎度。同时,进行区域水系整治,通过湿地恢复、河道调整,将各村落之间零散的水域进行串联与扩容。对途经各村的工业遗存——窄轨火车道进行生态修复,设置防护林带,打造“绿色隧道”。

Table 1. Analysis of village human settlement landscape construction
表1. 村庄人居景观建设情况分析
注:○未建设、●已建设。
钱家渡村对农业空间的建设以生态保育与复育为主,如在保护现状稻田红线的基础上,利用田埂道设置游线,置入乡土风格的景观小品,融农业生产与田园观光为一体,提升农田附加值;又如利用闲置荒地,打造兼具生产、生态和观光属性的景观花田,起到改良土壤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在生活空间方面,由于钱家渡村的住民构成已呈现城乡融合的多元化特征,因此村舍建筑、院落空间、铺地构筑、公服设施是其提升重点。在建筑更新中,引入了大量现代建筑要素,如LOFT结构、玻璃长窗、屋顶花园等,并与木、竹、石、砖等乡土材料相结合,营造出颇具现代感的水乡新貌。同时设计毛石驳岸、轻质木栈道、竹制景观小品、青石铺地、社区菜园等,构建城乡融合共享的乡村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方面,钱家渡村以水域生态修复为主,进行了水体清淤与污染治理,通过水生植被恢复,提升水体自净力。对现状驳岸进行改造,采用植被缓坡、生态挡土墙、生态浮岛等重塑滨水生态系统。此外引入水上游线,开展垛田观光、水上农事体验活动,延续古渡口特色文化。
旅游功能的植入使观音殿村农业所占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但农业空间依旧是村庄整体风貌的基底。对现状茶田进行梳理,设置观赏点,服务农事活动的同时,打造季节性景观片区。同时利用现有苗圃,引种花卉,结合错落的地形与相间的水塘,打造“花嬉谷”的花海盛景,形成乡村景观中独特的视觉符号。观音殿村中央生态水塘占村庄总体面积的65%。在生态空间修复上,对中心水域通过生态退让来进行场地生境资源保护,对中部水塘进行水质治理,并与四周水系联通,打造水域内循环,增强水体活力。此外,结合建筑更新,形成多层次的滨水绿化空间。在生活空间提升方面,利用村中现有的零星空地增加绿色开放空间,设置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并进行非遗文化的宣传。街巷空间中保留木屋、石桥、古井、石阶、旧时器物等乡村遗存元素,对废弃材料进行艺术化再加工与利用,并打造非遗民俗乡村市集。
3. 设计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差异化路径
3.1. 集聚提升类村庄
集聚提升类村庄在村落结构布局方面,首要对各个村落内部要素进行梳理与评估,明晰土地、气候、村容村貌、公共设施、文化遗产等基础情况,确定中心村位置与周边村庄的地理联系,便于进行生态资源的统筹管理;判断是否有可发展为特色村的村庄,进而通过规划设计形成多核心、多功能的空间格局;对生态空间进行布局时,其载体可以是河湖池塘、山林湿地等面积较大、相对独立的生境资源,也包含生产空间中的防护林网、固土护坡等零散的生态敏感区域 [6] 。因而,应通过要素扩容来保证整体生态完整性和连通性;在道路规划上可围绕中心村设计环线并向周边村落延伸,确保每个村设有交通转换枢纽。产业发展上,要统筹各村的一、二、三产业,在中心村可构建科研合作平台,为生态农业提供创新技术并辐射至周边村庄;还可联合各村落特有产业,打造一村一品,形成田园综合体,发展乡村生态文化产业链 [6] 。人居环境提升上,应重点关注民居建筑、公共服务设施、游憩服务设施、铺装构筑等,并结合活动策划、视觉传达设计突出农事活动、民间技艺、民俗习惯、节庆活动等非物质性景观,桦墅村的建设现状见图3。

Figure 3. Construction status of Huashu village
图3. 桦墅村建设现状
3.2. 城郊融合类村庄
城郊融合类村庄与城镇关系紧密,其生态振兴要考虑城乡在生态格局、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避免“城市化”过度侵蚀乡村原有肌理。钱家渡村的建设现状见图4,在结构布局方面,首先应明确村庄与城市交接处的生态管控区域,统筹修复被城市工业占据或污染的农田、湿地、水域等景观,确保生态廊道连通度,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通过规划设计可将村庄内外生态空间与城市绿地系统布局连接起来,发挥城市“后花园”的功能。产业发展主要是服务城市需求,承接外溢的城市功能,注重从单一农业转型为农业加旅游业。即在改良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并结合村庄区位、资源优势,引入诸如互联网、会展等新兴产业,实现城乡三产的深度融合与统筹发展。在人居环境提升方面,在形式上要保留乡村原有形态,依托自然山水或成规模的田园景观,植入乡村空间美学,与城市形成差异化;在建筑、铺地及设施更新中,要突破传统乡村建造体系的局限性,对乡土材料和元素进行现代化转译,留住乡愁同时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在节点设计上要尊重原有空间布局,通过改造疏通,串联起餐饮、民宿、村口、公社,重塑传统乡村公共空间。

Figure 4. Construction status of Qianjiadu village
图4. 钱家渡村建设现状
3.3. 特色保护类村庄
特色保护类乡村要从生态、水文、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与建筑、肌理、历史等人文资源入手,合理确定生态振兴路径。观音殿村的建设现状见图5,在结构布局方面,落实国土空间布局与用途管控、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置等内容。将农业文化遗产、历史文物古迹等特色资源划定保护地范围,并采取刚性约束和严格保护措施,确保其得到有效的保护与管理。在产业发展方面,设计者需最大限度挖掘村庄核心特色,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发展 [7] 。构建特色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机制,避免不合理的产业规划造成资源浪费,将遗迹修复、非遗复兴与村民增收创业、村庄特色化建设、多元产业培育相结合,推动了乡村文旅发展 [8] 。在人居环境提升上,首先做好对特色保护类建筑、文化遗产、遗迹等要素的评估,结合保护等级与人文价值,对传统建筑采取分类保护措施。重点修护古道、古桥、古井、古树等历史环境要素。对特色空间进行生态退让,将特色保护区与周边开放空间作为整体进行景观设计,保持文化基因物质载体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9] 。

Figure 5. Construction status of Guanyin
图5. 观音殿村建设现状
4. 结语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生态振兴通过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并进行综合性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以实现乡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避免“千村一面”和乡村地方特性的消逝,需要设计学科的介入和推动。如何在村落结构规划、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方面,差异性体现各类村庄在发展路径和不同取向,对乡村“三生”空间设计实践和乡村生态、文化的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或者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