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1] 深入贯彻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重点强调了在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需要,从课程教材、实验教学、师资培养、实践活动、条件保障等方面强化顶层设计,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进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科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强调,要用好社会大课堂。统筹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等单位,向学生开放所属的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阵地、平台、载体和资源。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中小学,引领科学教育发展。引导高科技工农企业开展“自信自立技术产品体验”活动。推动中央主要媒体所属新媒体平台开设科学教育专栏,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激励中小学生树立科技报国远大志向。
2. 课程理念 [2]
传统的课程只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教师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但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课程不在只是教学生知识,而是从教知识转变为教学习,让学生掌握生存生活的能力和真正的融入到生活中去是我们现在教育的着重点。新课程中强调了:
2.1.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在课堂上,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主要教学方式,评价一堂课的标准就是学生学的如何,在这一堂课中,学生是否学到了方法而不是仅仅记住了知识。
2.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课标中,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的首要目标,素质教育强调“不再唯分数论”。比起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在科学课堂中表现的更加突出,在科学课堂中,不止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兴趣,动手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大大的提升。就植物拓印为例,在这一看似简单的实验中,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创造作品,大自然的美是无法复刻的,在设计的时候,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培养保护自然责任意识,热爱自然的情感。
2.3. 课程的综合化和个性化
科学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课程,它包含生物,物理,地理,化学,数学,美术以及劳动等。在科学课堂里我们将会了解到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以及每个学科的独特魅力。在综合性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强调个性化的课堂,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教育理念中,有人觉得个性化和全面化是冲突的,事实并非如此,全面化是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个性化是让我们学生可以遵循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来更加的完善自己。课堂也是如此,课堂不用千篇一律,我们可以根据学科的不同,学生的兴趣不同调节我们课堂的授课方式。
在科学课中,植物拓印在植物挑选这一环节,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实验材料,寻找自己喜欢的植物和布料,这样实验的结果也会变得多样化,学生就可以自己分析实验的结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科学的魅力。
2.4. 课程的生活化和社会化
学习本就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便要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的经验,科学这一学科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如厨房中的科学小实验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类小实验。它耗材少,材料简单易得,实验现象明显、有趣。新教学理念当中要求我们的课堂要社会化,实践化。这就要求教育者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社会中存在的现象结合,引导、鼓励学生在社会中得到知识,更好的适应社会。
本文介绍的拓印工艺来源于生活,现在的大多数人更亲近自然,更偏爱具有自然元素的物品,而拓印工艺主要目的就是留存植物最美好的形态,可以广泛应用到生活中,如服饰,窗帘等家居用品。
3. 拓印 [3]
3.1. 拓印的历史
拓印技术在我国起源于于南北朝时期,兴盛于隋唐之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拓印技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传统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印技艺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3.2. 拓印与教育相结合 [4]
同以往社会教育不同,当下的教育模式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教育者更加注重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将重点放在学生本身而非知识本身。在这种教育体系下,更加凸显学生的学习能力,新的教育理念,不再将考试成绩作为最终目标,而是更注重学生在社会上是否能够快速的学习技能和本领,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但这同时也要求学生自身的学习目标必须明确,知道为什么而学习,不能因没有了分数制约,而不重视学习。
3.3. 拓印的教学方法 [5]
3.3.1. 教师教转变为学生学
新的教育理念产出新的教育方法。教师一味地在讲台讲课,将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在新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将知识的传授分为两个方面——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两个要素在知识传授中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便在于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收,这就会导致考试工具的诞生。新的教育模式避免了这一问题,在原有教育模式上更加注重学生学的部分,在课堂中增加拓印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做中学,拓印本身作为中华民族的非遗传统艺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仅会学习到一项新的技能,更能深化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结果也能直观地检测学生是否会学,是否学会,将教师教逐渐转变为学生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3.3.2. 关注学科转变为关注人
在新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将关注重点从学科逐步转变为学生本身,教育将不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新式教育的根本目的表明,我们并不应该单一味的培养智者,而是应该更加关注学生本身的全面发展,拓印与课堂的融合,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避免出现将知识作为重点而引起逐渐丧失教育目的的现象。
3.3.3. 教知识转变为教学习
教育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教育是要将人培养成为人。将知识直接教给学生,学生得到的就只有知识,而教会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方法后,学生得到的将远超知识本身所有的价值。拓印的制作过程就是很好的体现,学生在制作拓印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才能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习中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4. “小学科学课堂玩转拓印”教学设计示例(表1)

Table 1. Example of the teaching design of “Primary school science classroom play rubbing”
表1. “小学科学课堂玩转拓印”教学设计示例
5. 拓印工艺与小学科学课堂融合的意义
5.1.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素质教育观下,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知道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拓印工艺已经被列为非遗工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在拓印设计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了自身已有能力,自主设计拓印作品,结合植物的形态特点进行构图,让作品更加美观,和谐,富有层次感,促进美育和智育的发展;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用适当的力和工具,与合理的捶打方式进行制作,提升了动手实践能力;在展示过程中,学生相互评价学习,共同交流制作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
5.2. 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索自然的能力
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自然知识基础,但因大部分学习是理论化研究,没有实质性的研究学习,学生无法切实体验自然,感受自然的魅力。而将拓印工艺融入课堂能把学生带入自然的氛围中,亲身动手制作更加实用的生活物品,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多角度观察事物,探索事物更多不同的功能,培养创新思维和擅于发现的能力。
5.3. 加强学生爱护自然的责任意识
自然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通过拓印,知道自然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学教育是学生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是人身心发展的必要的阶段,在此阶段的学习是着重培养小学生的态度责任,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6. 总结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小学课堂应该更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素养,在小学生的心里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现如今科技快速发展,有许多传统技术渐渐被科学机器取代,但是传统的智慧不应该被遗忘,不应该被彻底取代,所以将传统的简单工艺与课堂结合,体会传统工艺的魅力,培养保护传统工艺的责任和态度。
基金项目
乐山师范学院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项目“拾往梦寄新物——利用传统工艺留存自然植物拓展小学科学课程”(编号:S202310649131)。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