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新冠(COVID-19)疫情暴露了全球医护突发事件准备和应急能力不足[1],其中护士在医疗救援团队中所占比例较大,且新入职护士每年以年均8%的速率递增[2],增长十分迅速,因此提升新入职护士应急能力的需求变得更加突出,同时提升新入职护士的应急能力对突发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有着重大影响。本文主要对近几年新入职护士的应急能力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提升应急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2. 相关概念
2.1. 新入职护士
新入职护士是指从学校里出来参加临床工作,并且已经在护理岗位上工作了两年不到的护士[3]。根据数据登记每年新入职护士人数以每年25,000~26,000的速率增加[4],已经成为了整个医院护理工作的主体。
2.2. 护士应急能力
护士应急能力是指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及时、准确地注意到病人的病情变化,快速作出判断和决策,并能与其它医务人员一起进行紧急处理的能力[5]。
3. 新入职护士应急能力现状
2003年SARS暴发,科研研究大多以政府、卫生体系和医疗机构为研究对象,而这些研究仅仅是针对护理人员参与突发事件时本身存在的缺陷进行问卷调查,并未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护理人员应急能力的提升微乎其微[6]。因此,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时,大家开始重视应急能力的培训,并开始完善相关的培训体系。陈鑫等研究表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8日收治的138名患者中新护士感染占比高达29%,且新入职护士往往缺乏相关的训练和情景模拟演练,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理念,以及对患者的心理应变能力差,针对以上问题构建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科医院防护培训体系[7]。马瑞珩等[8]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方法和层次分析方法,建立并确定了包含急救护理技能、传染病相关知识、应急处置能力3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52项三级指标,但该评价指标体系未进行后续发展,未形成可操作的调查医务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工具。惠艳红等[9]采用Delphi方法征询专家,并对其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和内容效度等测试,以验证其信效度。最后,构建的急诊护士批量伤员救治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74个三级指标,但该指标体系未经过后续大样本调查进一步检验其信效度。阚庭等[10]采用文献分析法、理论分析法、专家组研讨法;德尔菲法建立了一个由传染病应急管理能力、应急准备能力、应急救助能力三个一级指标组成的核心应急能力指标,这一指标体系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医务人员应该具有的应急能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尽管现国内对新护士进行了多项研究并开展了培训,但新护士仍然缺乏充分的应变能力和十足的救援信心,因此新入职护士应急能力的培训还需进一步完善。
4. 新入职护士应急能力影响因素
4.1. 主观因素
1) 缺乏专门的技术和临床实践的经验。新护士的理论基础较差,尤其是专业理论知识较少,不善于应对突发事件,应急药品使用不及时;静脉通路不能迅速建立,手术过程混乱,容易造成护理的安全问题[11]。
2) 护士的观察及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不够充分。新入职护理人员在整体救治中对疾病的观察能力较差,无法与医师进行有效的合作,且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对遗嘱的正确认识和处置能力不足[8],容易错过抢救的黄金时期。因为护理人员缺乏交流技能,不能很好地回答问题,所以很可能会让病人误会病情,让病人感到不舒服,造成治疗工作的被动或者耽误了抢救的时间,从而引发了医疗纠纷,其低年资护士的应急能力综合得分为(3.37 ± 0.71)分与高年资护士的应急能力综合得分为(3.64 ± 0.58)分(P < 0.05),有所差距[12]。
3) 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许多新护理人员在学校模拟情境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实践中遇到突发状况时,往往会慌乱,从而影响到抢救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其新护士的心理资本得分(88.24 ± 11.729)分与高年资心理资本得分为(94.88 ± 14.511)分(P < 0.05) [13]。
4) 专业态度不佳。自我约束力较弱、工作作风不端正、责任心较弱、工作马马虎虎、自学能力较弱[14]。
5) 情绪易变。因工作压力大,身心疲惫,长期处于精神压力之下,新护士易情绪激动、情绪不稳定、情绪波动大而影响新护士的工作效率[13]。
4.2. 客观因素
1) 学习和训练。在实践操作方面有研究表明,新护士得分为(132.75 ± 24.22)分与高年资护士得分为(136.64 ± 20.96) (P < 0.05),因此接受过紧急情况训练的新护士比未经训练的新护士的应变能力稍好[15]。
2) 业务部门。研究结果显示,新护士的核心素质与科室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李红[14]研究发现,新护士在预防能力、准备能力、救援能力三个层面上有显著性差异,其中重症监护护士得分(3.81 ± 0.51)比内科、外科都高(P < 0.05)。王荟苹等[16]研究发现,外科新护士的得分(98.94 ± 18.44)比内科新护士的综合素质得分要高(P < 0.05)。
3) 护理人员对不同文化的认识。研究表明[15],应急救援护士多元文化护理认知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工作时间长、学历高的应急救援护士比工作时间短、学历低的护士高,受过相关科目培训的护士及格率比没有学过该课程的护士的及格率高,语言、沟通能力强的应急救援护士合格率高于沟通能力较低者(P < 0.05),而不同年龄、民族、职称的护士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4) 医院等级。研究显示[14],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不同等级医院、不同层级的新护士的专业知识、技能及临床核心能力。研究发现,三级医院新护士的综合素质得分(3.83 ± 0.50)高于二级医院得分(3.75 ± 0.52) (P < 0.05)。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基层医院中,参加标准化训练的新护士不多,且缺乏临床实习经验。
5. 新入职护士应急能力培训方式
5.1. 开放训练
沈宇宏等采用常规教学方式与开放式培训进行对比,对照组培训前得分(46.18 ± 2.87),培训后得分(60.74 ± 2.48),观察组培训前(46.98 ± 2.8),培训后(71.32 ± 2.64),由此可知对新护士进行开放式训练,能提升其护理技能与应变技能之综合素质,使其学习潜力与学习动力得以充分发挥[17]。
5.2. 班级制教学
按照护理人员的入科时间,将班级分为三个级别,每一个级别都有一位老师,并针对各级别护理人员的特征制定了对应的教学方案[18]。李凡等[19]选择53例新进护理人员作为对照,第一年由护理部组织的新进护理人员进行常规的培养,第二年由全科室的在岗护理人员进行常规的培养。选择2008年7~2012年6月48位新进入护理人员作为实验组,在常规的基础上,还进行了3年的标准化培训,每一级都有一个清晰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在经过选拔之后,班主任会安排培训、考核和辅导等工作。经过3年的训练,两个小组在理论考试、操作考试、满意度以及护理安全事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对比,观察组综合得分比对照组综合得分高15%左右。因此,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初级护士的专业护理操作技能以及急诊护理操作技能,从而使患者的满意度、工作配合的满意度、同行护士的满意度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5.3. 多样化的授课训练
朱恒美等[20]针对初级护理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授课训练。1) “一对一”教学:加强初级护理人员的急救技能及急救技能的训练。2) 开展护理巡回培训:通过每月一次的培训,提高初级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加强突发事件的认识。3) 个案与情境仿真教学:训练初级护理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处理与协调能力。经训练后,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比对照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核心能力、自我效能得分分别高10%左右,透过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可提升初级护理人员之基本常识,提升其信心与满意度。
5.4. 个案研究与教学方法
何成雨等[21]以一份调查表对初级护理人员的临床紧急情况技能指导战略的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研,发现初级护理人员将个案研究作为指导方式,对他们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技能进行了理论与实际的学习,而情境仿真训练则是第2位。程颖等[22]比较了两组入院未满2年的护理人员的训练方式,以常规方式进行,以真实病例为基础,针对提高低年资护士心电图辨识水平,对各重点环节,分别设置心电监护人员、带教教师和护士长;由心脏科医生参与编写教材及授课计划,明确心电图训练的重点是心电生理知识和心电图基础知识。了解正常及异常的ECG模式的辨识。每周四和周五上课一节,每节课一节,每节课两节,授课的内容一样,并由科室主任指定专人参与。训练时间为三个月。每个参加过训练的护士都会在群里建一个群,讲课完后,会有讲师把下一节课要讲的心肺复苏的内容发给群里,在这一周里,学生可以自己去自学下一节课的内容,并在实际工作中收集和整理与本章相关的资料。第二节课和下一节课的相关案例,都会被记录下来,然后用手机拍下来,发给大家。学生们要对每一份心电图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能够说出每一种波的特征,以及作为一种心电检查的基础,如果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那么就要把自己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听取同学们的分析和教师的解释。训练前新护士对难以辨认的非典型心电图的特征,例如:心房颤动、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正确率为25%~51%。采用案例引入法对新护士进行了针对性的教学,经过训练,辨认正确率为69%~89%。
6. 总结
总之,应急能力是现代护理人员必备的素质,但却是当前护理人员尤其是年轻护理人员中较为欠缺的一环。可以通过对新入职护理人员的训练,使他们能够对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从而加强与病人的交流和防护。医疗机构应持续关注对护士的专业知识及技术的掌握程度,不断加强紧急情况下的分析和决策能力,并通过对病人的满意度、病人的病情控制情况等方面判断新入职护士的应急能力是否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