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企业社会资本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企业内部的运作效率,还对外部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产生深远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已成为管理学、组织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最早的研究是社会资本,随着企业经济不断发展,学者们才逐渐将目光聚焦于企业社会资本这一细分领域。1980年,法国著名社会学家Bourdieu首次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他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同时强调这些资源与持久网络的占有之间密不可分 [1] 。随后伴随着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社会资本研究也由个人拓展到组织企业层面,学术成果丰富了一系列企业层面研究。尽管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定义和内涵存在分歧,但总体上仍然遵循社会资本研究的模式,资源理论和能力理论仍然是解释企业社会资本的主要观点。
基于资源说的学者把企业社会资本视为一种产生于社会网络的资源。Ronald Burt (1992)著名的“结构洞”理论中就认为结构洞能够为占据者获取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从而比网络中其他位置成员更有竞争优势 [2] 。企业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资本的新形式,确有资本的特征,因此资源说支持者认为它属于宽泛且异质的资源范畴中。而持有能力说的学者则倾向将其解释为一种企业能从社会网络中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
尽管国内研究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关注不断提升,但总体来看明显滞后于国外研究。面对我国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和数字化实践,非常有必要对企业社会资本议题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以推动我国企业社会资本理论和实践的全面发展。鉴于此,本文试图系统梳理企业社会资本相关研究文献,致力于将其归纳、整合并做一些总结分类,以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个完整的企业社会资本综述体系和指导性参考。
2. 企业社会资本的内涵与特性
2.1. 企业社会资本的定义与内涵
企业社会资本与之相关最初研究的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结合众多学学者研究可以定义为:由具有一定目的的行动者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创造和传递,并且持续构建直至达到一定目的的某种资源。社会资本进一步细分并运用到企业经营研究方面就逐渐诞生了企业社会资本一词。企业社会资本与之高度相关的名词有企业关系资本、社会资本、社会关系网络、企业网络、企业社会网络、组织社会资本等。什么是企业社会资本呢,众多学者观点也不尽相同。目前主流的定义有以下几种。学者们主要从资源和能力视角界定企业社会资本内涵。社会资本既是嵌入企业所处关系网络中获得的实际与潜在资源的总和,也是通过关系网络摄取稀缺与优质资源的能力组合。
一些学者将其视为企业内外部关系的重要资源,强调其在建立信任、降低交易成本、企业绩效方面的作用;比如李斌,郑运慧,马莉丽(2021)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一种以信任为特征的、深度嵌入企业内外网络中并能动员网络成员以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其在企业创新、投融资、绩效提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任胜钢,彭宇柯等(2015)进行了关系社会资本的交互效应对新创企业发展绩效影响的纵向案例研究 [4] 辛本禄,耿晶晶(2023)知识流耦合与知识共创的链式中介作用下探究服务创新网络中企业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创新绩效 [5] 。
而另一些学者则将其定义为企业与社会各界建立的关系网络,强调其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比如安姿旋(2017)一方面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够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肯定了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还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调节作用 [6] 。刘新荣(2007)在《基于信任的社会资本与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提出民营企业应加强信任型社会资本的挖掘和建设,以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可持续成长 [7] 。另一些学者则主张企业社会资本是一种能力,强调了相关的能力观。这些学者更倾向于将企业社会资本解释为企业从社会网络中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在这一观点中,边燕杰和丘海雄 [8] 等学者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行动主体与社会之间联系的体现,以及通过这种联系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虽然研究者们表述不一致,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企业社会资本的本质:即企业社会资本可以为被定义为一个企业“资源 + 关系网络 + 能力”的有机综合体。
2.2. 企业社会资本的类型
对于企业社会资本分类和构成,国内外学者的意见并没达到统一,且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具体来说,国外的研究较国内早且更为成熟。国外早期的研究将社会资本分为个体和群体两个层次,从群体层次来研究企业社会资本的代表学者是Bourdieu,Coleman以及Putnam。而从个体层面研究企业社会资本的学者是Lin,Burt以及Brown。Mark Granovetter于1985年发表的《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被广泛引用,成为嵌入性理论的经典之作。Granovetter指出:“组织的经济行为受到其所嵌入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制约,将二者脱离开来,孤立地进行研究是极大的误解。”
在后续研究中,Granovetter与Richard Swedberg于1992年进一步将嵌入性分为“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两种类型 [9] 。关系性嵌入强调个体行动者的经济行为嵌入于其与他人互动所形成的关系网络中,个人关系网络中的因素对其经济决策和行动产生重要影响。而结构性嵌入指行动者所处的网络又与其他社会网络相连接,构成了整个社会的网络结构 [10] 。这一理论框架指出,个体不仅在个人关系网络中受到影响,还受到整个社会网络结构的制约。这种嵌入性理论为深入理解个体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对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视角。
随着研究逐渐成熟,国内学者将企业社会资本的分类逐渐细化,主流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涵盖了结构型、关系型、认知型、关注型等多种类型。每一种都在不同方面对组织的发展和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结构型社会资本关注于组织内部的形式化结构和流程,例如组织层次、沟通渠道和规范化的程序。这种类型的社会资本有助于组织内部的协作和协同工作,通过优化内部结构和流程提升工作效率。
其次,关系型社会资本强调人际关系、信任和合作。建立在个体之间的信任基础上,这种社会资本有助于在组织内外建立稳固的人际网络。通过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关系型社会资本能够提高团队协作、沟通效果,从而推动组织内外的合作关系。
而认知型社会资本涉及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组织学习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共享。这种类型的社会资本强调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促进组织内部的学习和创新,同时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使组织更好地适应变化。关注型社会资本强调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包括对社区的回馈、环保行动等。这种社会资本有助于建立积极的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通过展现对社会责任的关注,企业能够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增强消费者、投资者和员工的信任。目前企业社会资本的主流分类方法见下表1。

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capital
表1. 企业社会资本的分类
综合而言,这些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企业在社会中的关系网络,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在互联网和数字化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互联网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资本又衍生出了在线社会资本。学者Williams (2006)编制开发并验证的一套综合性量表(ISCS) (见表2)将在线社会资本分为桥接型企业社会资本和粘结型企业社会资本。

Table 2. A comprehensive scale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by Williams (ISCS)
表2. Williams编制开发并验证的一套综合性量表(ISCS)
桥接型企业社会资本主要来自于不同背景行为主体之间的线上弱关系网络,该网络内部成员之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且联系松散,网络连接范围较为广泛,但网络关系强度和紧密程度相对较低。粘结型企业社会资本主要来自于具有相似背景主体之间的线上强关系网络,如家人、亲戚、亲密朋友和合作伙伴等,其网络内部成员之间联系紧密,具有较高信任和互惠水平,可以增加调动资源的可能性 [11] 。
2.3. 企业社会资本的关注度分析
在21世纪以前中国的研究,虽然社会资本的概念已经被学术界谙熟,但是没有正式提出企业社会资本一词,而仅仅是围绕着社会资本的概念对企业经营、创新等进行研究。正式对于企业社会资本一词的关注最早来源于2002年卜长莉 [12] 发表在《长白学刊》上的《企业社会资本与吉林工业经济的振兴》和杨雪峰 [13] 在《科学决策》上发表的《企业交际的消费礼仪》。前者认为企业通过广泛的社会交往和联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即企业的社会资本,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后者认为企业间的交际消费礼仪是有层次的,每一层的网络交际特征不一,由此可以清楚阐述“企业成本”、“企业社会资本”、“私人社会资本”三者关系。可以看出学者们开始重视企业社会交往和社会网络和由此对企业经营发展带来的影响。自此打开了学术界研究企业社会资本的大门,与之相关的文献不断增多。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增长,中国网民数量也不断攀升,2008年6月达到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从2001年至2008年是中国互联网第二次浪潮。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进一步带动企业线上的联系和资源的发展,因此可以明显看出从2002~2008年间与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09年达到最高峰。后随着研究角度和方向趋于饱和,学界关注度逐渐回落。但与之相关的高质量的论文仍不绝如缕。
3. 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发现
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的作用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也学者们研究最聚焦的是从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可以归结为后果;另一类是聚焦于什么影响着企业社会资本,可归结于前因。目前关于前因的文献相对比较少,大部分学者还是从后果方面,重点放在企业社会资本通过何种机制影响着企业运营,以给企业提供更好的建议来利用企业社会资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
首先从后果上面来看,学者们主要聚焦于促进信息流通、合作共赢、技术创新、降低交易成本、获得稀缺资源、捕获市场机遇等方面。具体企业管理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公司治理、企业投融资、研发与创新、企业绩效、企业非市场行为等。研究内容逐渐收敛饱和于企业家社会资本、企业技术创新、企业业绩、企业融资约束这几个方向。创新绩效、融资约束突变强度远高于其他研究领域,其在企业社会资本研究领域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是企业社会资本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
对于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方面的影响学者们的观点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大部分学者认为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柯江林等以结构模型的验证结果证实了知识分享与知识整合在团队社会资本与团队效能关系中扮演了完全中介功能 [14] 。企业社会资本能通过提升吸收能力进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15] 。但也有学者发现,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存在一定负面效应。企业社会资本可能存在维系投入过大、束缚创新思想产生、限制创新决策等弊病,从而抑制企业业绩提升 [16] 。
对于企业社会资本与“融资约束”方面的关系,学者们也在围绕这一热点做了大量研究。企业社会资本可以为企业捕获在网络中的资源,并凭借其关系中的信任、规范、社会关系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交易成本,疏通融资渠道。因此社会资本在企业融资约束中的作用机制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大部分学者认为社会资本除了能够增加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还能提高融资资金运用效率,并增强融资合约的灵活性。但同样也有学者提示需要注意到企业社会资本也有“暗面”,如预算软约束、锁定效应和封闭效应可能会对企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17] 。
随着后果这一方向的文献逐渐趋于稳定,学者们逐渐将方向聚焦于企业社会资本的前因,即探讨什么影响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如何做才能提升获取企业社会资本的能力。比如姚树洁,蒋艺翅(2023)从前因的角度,指出了较高的ESG实践程度增强了企业社会资本获取能力,改善了管理者短视行为,缓解了融资约束,从而促进企业创新。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外部媒体关注和产品市场竞争压力均正向调节了ESG实践与企业创新的关系。此外,ESG实践不仅提升了企业创新质量,还通过与企业创新的交互作用提升了企业价值 [18] 。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总结
本文首先进行企业社会资本的定义与内涵的对比分析,总结出不同学者之间定义的差异和侧重点。有利于后续学者对其概念和内涵的明晰。接着分析了不同学者之间的分类方法,有利于后续研究学者们扩展对企业社会资本的视野和分析角度。接着分析了下企业社会资本的关注度,并且发现对其关注度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周期密不可分。这提醒着学者研究要密切结合时代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最后,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前因后果进行了文献综述,综合的说明了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性和其作用机制的复杂性。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较为全面的梳理了企业线上资本的研究现状,并给出了一些未来研究方向。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利用定量的方法进行众多文献的分析,而仅从定性的角度进行文献综述,其次限于时间等因素,对国外英文文献的探讨比较少。而相对而言,在该研究领域,国外研究要先进于国内。随后还探讨了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方法,以期待后续学者能够在测量方法和维度上进行创新。
4.2. 未来展望
目前,学术界已经在企业社会资本相关的研究上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企业社会资本研究领域仍存在许多未被深入挖掘的问题。未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 深入挖掘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企业社会资本的差异和共性。可以按照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分类并横向比较各个行业背景下企业社会资本的不同作用机制。此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在多国经营面临的社会责任挑战和机会也日益复杂。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跨国公司在不同文化和法律环境中建立和维护社会资本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对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将国内和国外企业做对比分析,比较中国和外国不同文化背景下是否企业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不同。通过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差异化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环境下企业社会资本建设的模式和效果,为企业提供更具体、可操作的战略建议。
2) 在新的互联网和数字化的背景下,增加企业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目前,我国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等蓬勃发展,在新的时期结合当前背景,重新审视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运作、创新、营销等具有很重要的显示意义。目前已经有少量学者正在进行企业线上社会资本的研究,比如刘嘉琪 [19] (2021)发表了《社交媒体情境下企业信号传递对短期销售收入的影响研究:以社会资本为中介变量》一文,从信号传递理论出发,对企业创作内容(EGC)与企业短期绩效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并引入社交媒体情境下的企业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旨在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内容管理建议。但是线上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仍然非常欠缺。未来的研究可以借鉴更多新兴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以此更全面地解析线上社会资本的复杂影响机制,进而深化对企业社会资本的理解,并提供更具实证价值的研究成果。在这个迅速发展的领域,持续深入的研究将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战略指导,推动企业社会资本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3) 通过纵向研究,追踪企业社会资本的发展轨迹,揭示其动态变化规律。要关注企业在不同时间阶段内在社会责任 [20] 、合作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变化。首先,对社会责任的演变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参与社会项目的情况,揭示企业对环境、社区和员工权益的关注程度,并追踪这些关注如何随时间演变。其次,关注企业在不同时间段内与其他组织、政府、非营利机构和社区之间的合作关系的动态。这包括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维护和变化,以及这些合作关系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影响。
4) 关注企业社会资本与金融绩效之间的关系。目前大多数学者聚焦于企业社会资本和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但是对于金融市场的金融绩效这一领域仍相对欠缺系统性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深入分析企业社会资本在金融市场中的表现,以及社会资本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联。这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表现的潜在影响,推动投资决策朝着更可持续和社会负责任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