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要求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融入社会各领域,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较少。新时代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能较快接受新鲜事物,也具有更加强烈的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我表达诉求。因此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从社会环境的支持再到学校组织引领以及教师思想引导,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Abstrac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he root and soul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aping the continuity, innovation, unity, inclusiveness and peace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internally consistent in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s been gradually integrated into all fields of society, but there are few theoretical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determine that they can accept new things more quickly, and they also have a stronger demand for self-expression with the help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refor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deeply excavated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mproved from the support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o the guidance of school organizations and teachers.
文章引用:周俊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8): 846-85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490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经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获得持续深化的文化动力,推动学科繁荣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深植于社会各领域。在政治上,它融入政策制定与宣传,影响社会治理理念;在经济上,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结合以及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展现其独特魅力;在文化上,则贯穿于教育体系,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并通过媒体广泛传播。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现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进入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并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并加强正向的影响,向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中引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生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实效性也能进一步提高。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首先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概念。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关概述

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精神标识与文化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而独特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宝藏,在经过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后,不仅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显其时代价值的迫切要求,也是以文化之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应然之选[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其内涵深厚包含了民为邦本、革故鼎新、任人唯贤等理念,以及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等精神,体现在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佛家的慈悲等哲学思想,以及诗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中,强调和谐共生、尊师重道、道德自律。其外延广泛,涵盖传统节日、民俗习惯、中医养生、科技发明等,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价值。这些理念和精神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实基础,更是中华民族在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屹立世界的文化之基。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较于其他的思政课程资源,具有自身内在独特的文化优势,在传承优秀文化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赋予其时代的气息与活力,使其能够在带给学生文化的直观立体感的同时,不断加强学生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受到实实在在独有的文化魅力。

1) 借助文化产品,再造经典教学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历史演变丰富,为教学提供宝贵资源。教师运用历史人物、神话寓言等设计教学内容,相比传统文字图片载体,更直观立体地展现中华文化,助力学生感悟历史底蕴,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造出的产品具有可转移性和价值增值性。使得中学生不仅在课堂中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熏陶,也能在日常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受其影响。文化产品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基础上挖掘出来的文化要素,其具有可继承性与发展性,因而教师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文化产品,再造经典教学设计。

2) 依托爱国情结,创造独特表现语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利用程度受到文化创意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地位的提高的影响。随之也开始出现各种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的产品涌入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种正常的现象。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当前,中学生求知欲强,教师求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成为弘扬本土文化的佳径。其外在中国元素鲜明,内容蕴含中国精神,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底蕴,诠释中国独有的“语言风格”。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中国少年说》节目通过青少年演讲展现精神风貌,其中学生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文创产品产生积极影响。节目有效实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教育,启示教育者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解内在联系,实现立德树人,推动教育创新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联系紧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伦理、爱国情怀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深厚底蕴,两者在育人功能上相辅相成,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增强文化自信。通过融入课堂与实践,共同塑造学生品德与价值观。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

近年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起,逐渐出现在中学思政课的教学视野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能引领学生的精神价值追求,与思政课最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导向的要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之间的链接更加紧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高度统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注重人高尚道德的形成,把培养圣贤作为教育的目标。例如“大丈夫”的理想人格被孟子作为教育的目标。

2)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为载体

无论是课堂内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随处可见。思想政治课作为教学育人的主阵地,同样也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内蕴,作为素材资源而将其融入思政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除此以外,在校园生活中,学生通过开展校园文创大赛等相关的活动,积极构建能够充分展示具有创意特色的平台,能够让更多学生了解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价值意蕴。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创平台中展现,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创平台带来喜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自信,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韵味,进而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因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逐渐进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过程当中,也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上展现出显著成效。其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深刻的启示。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诚信、礼仪等价值观念融入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还能够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学生在参与文化体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加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自我修养与综合素质。这种融合创新的教育模式,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提升了教育的实效性。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用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处于新时代下的中学生普遍愿意接受新鲜的事物与展现自我,同时对于新事物的认知与辨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资源范围更加广泛,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元,获取学习资料的途径也更加简便,因而这些方面给社会,学校以及教师的教育育人要求带来一定的挑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力度不够

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性。在新时代下,为避免教学资源提取的过时与重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永不过时的优势。因此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中,社会对其开发力度不能忽视。除此之外,思想政治课的定位从一开始就与主课无法相等,从家长角度来看,认为中学生学好思想政治教育和自身发展前途无关。家长的生活与学习背景也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认识产生了偏差。此外,有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位置相对比较隐秘,这也导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力度不够,存在着大量的待开发资源。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利用不足

当下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利用水平总体来说偏低,目前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不多,只有少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大多数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外部条件,但还没有进入到深层的精神范围,缺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特征,缺乏对其进行理论上的诠释与解释,难以实现形式与内容、文化内涵与精神高度的协调发展。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不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与过去的教学资源相比的话,对于中学教师而言,接受度主要受两方面原因的影响:一是具有明显成效且相对利用成熟的教学资源对中学生成绩的提高有着积极影响。二是原有的教学课件的继续沿用为教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相比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个过程,中学教师不仅需要考虑融入课堂,还需要课前进行挑选,课后进行评价总结。中学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讲解书本上的知识,也需要管理课堂纪律,如学生分散注意力、课堂过于活跃等问题的发生,做好学生思想价值引领的工作,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而言,在原有的教学任务中增加了新的要求,这就在一定难度的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习近平指出,学校思政课建设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它的本质是讲道理,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厚植思政课的力量根基,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通过知识传授实现价值引领,对于学生的思想认识实现从自发到自觉、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化过程,树立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提高觉悟和境界,有着重要意义。[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中,能够产生巨大的俘获人心的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取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应保持其完整性和逻辑性。为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性,还必须能够保证实施的可行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逻辑联系,立足于一定的教学主题,并将它广泛的运用于中学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 社会的政策监管和环境支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5],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来增加课堂的活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利用的主体应多种多样,例如可以从教师延伸到家长、社区等各大社会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依托当地特色文化,贴近学生生活,能引起学生共鸣,容易被学生接受。如一些地区有红色文化资源、革命老区或是人物纪念馆,使其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接地气,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因而可以培养的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使教师有信念、有担当,有理想,当好学生做人的镜子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鼓励教师的科研精神,同时要能够整合有关当地调查、实地走访并收集现存的资料素材等校外资源;同时引导学生注重分享、保存研究成果,建立资源数据库。同时需要在讲解这些资源时丢弃说教、刻板枯燥印象,可以采取多种模式教学。如讲故事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7]

() 学校的教学衔接和组织引领

教育者很大程度上有很强的独立性,可以根据自身的想法与期望去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以便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可以用小组讨论等形式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须是联结教育主体与受教育客体并为之发生互动的桥梁。与此同时,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校教学、管理各个岗位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形成协同效应,在全员育人、协同育人的号召下,在活动和日常管理中进行渗透式的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例如学校可以借助一些重要节日,组织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绘画展览等校园活动,鼓励教师与学生一同参与,从而营造出适合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环境。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内教学的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让给中学生,教师辅以组织引导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事先进行线上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讨论等,再进行线下课堂教学,从而可以弥补线上教学的不足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的实体等。教学方法的运用也需要格外注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分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进行教学。后疫情时代教师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为中学生进行教学,如可以运用头脑风暴法、组内自评和组外互评等平台进行线上讨论和投票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行有效检测以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外活动的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爱国主义情结,正因如此能被教育主体所使用,如中学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参观民间传统工艺及其传派情况,并组织中华经典文化主题的讨论活动等。在社团活动中组织创意设计参赛作品征集。弘扬传统文化与举办社会团体工作有机整合在一起,深入挖掘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并加大与思想政治素养建设,这种互利共赢的实践道路以及实效途径的快速发展可以形成规模化学习和传承活动。

() 教师的思想加盟和逻辑引导

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进程及其内在逻辑性,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与价值增值。让教学设计创意变得“有理有据”、“有法可依”,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真正的接受也更利于教学的蓬勃发展并为其注入强有力的“内容”和“教育基础”。

1) 资源开发的有根有据

高中思政教材融入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经典名著45部、名言名句69句、历史故事19则、传统建筑手艺21项及历史知识29点。数量显著增加,领域广泛,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8]。因而融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教师通过提取解构,加入教师对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引导,具体措施有以下方面:首先,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与教学需求,对知识结构进行大胆创新,设置一些时事导入和教学情境。如播放与思政课程相关的视频或是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让学生真实感悟以达到情感的共鸣。其次,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因而要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知识、情感、经验,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引导学生自觉总结每节课所学知识点、启发。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不要只以教师讲为主。与此同时,社区可以保障教学场地、设置教学环境的运用让学生活动式参与,提供理论转化实践的场所。教师也应该结合教学目标的实践要求,通过各种不同的研究使受教对象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环节,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活动、社区也应该积极配合主体资源活动。最后,教育管理部门也应该对教学的人力、物力给予有力保障,加大支持力度如现在的智慧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器材设备资金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可以是多学科的贯通。不要把思政课程的资源内容开发局限在教材与教辅资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择可以是生活中的素材。我们要学以致用,通过国家大事件和生活事件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思政教师应充分在生活之中寻找感人事迹,凝练出故事的内涵,针对其文化价值和教育目的总结出教学内容,上好社会大课堂。

2) 教学设计的有条有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好,但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借势,更重要的是在于让学生能够感知其背后隐藏的文化自信并进行传递。这背后,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中学教师课前备课需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查、收集等工作,并将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紧密结合。例如:思想政治教师在上高中必修4的哲学与文化课,讲述“文化的功能”这一框题时,借用古代丝绸之路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产品以及历史符号,这对于推动当前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思想具有重要作用,彰显了文化的功能。让学生认识到当代中国从过去走来,正在朝向未来走去。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逻辑及其政治思想,感受其价值与世界影响。

3) 教学考核的有法可依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要能够及时对教学效果即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和教育目的性进行评价。为防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当使用,教师需要使教学考核评价标准与目前的教育需求相符,如将学生吸取知识程度、技能掌握水平、个人道德素养作为考核指标,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9]。教学效果的考核也要能够与时俱进,相同学科的教师要能够建立统一的教学指标,如教师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对中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层面价值观。

5.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借用本土的经典文化图案、标识或人物形象等符号化元素,不仅展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诠释,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内涵。这些内涵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能引领学生的精神价值追求。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中,教师应避免仅局限于教学形式上的变化,以更好地发挥其实效性。新时代的中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资源范围广泛,不受时空限制。教师应利用各种契机和场合,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这种互利共赢的实践道路以及实效途径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形成规模化的学习和传承活动。因此,教师需要从教学设计上的优化提升到精神引领上的认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 求是, 2023(17): 1-2.
[2] 王增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 教学与研究, 2024, 58(6): 36-45.
[3] 张馨尹, 谢唯唯. “互联网+”民族文化传承新样态及教育路径优化[J]. 民族教育研究, 2022, 33(1): 131-137.
[4] 高国希. 思政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J]. 思想教育研究, 2024(5): 11-14.
[5] 万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0(8): 71.
[6]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27.
[7] 党的十九大文献汇编[M]. 北京: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7: 41.
[8] 昌双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优化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2023.
[9]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新长征(党建版), 2021(3):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