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融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路径探索——以某高校“三下乡”实践队实践活动为例
Exploring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Local Red Culture into the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of “Activity of Three Kinds of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Taking the Practical Activity of the “Activity of Three Kinds of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Practice Team in a Certai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摘要: 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具有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因素是实现对大学生文化育人的重要资源和平台;也是大学生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以某高校“三下乡”实践队实践活动为例,实践中融入传统文化精神和红色精神,传承和创新红色基因等方面所采取的途径,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实现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立德铸魂的文以化人的价值目标。
Abstract: The practice of “Activity of Three Kinds of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for college studen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actical educatio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red culture factors in the “Activity of Three Kinds of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social practice are important resources and platforms for achieving cultur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inherit and innovat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red cultural colors. Taking the practical activity of the “Activity of Three Kinds of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practice team in a certai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approach is taken to integrate traditional cultural spirit and red spirit, inherit and innovate red genes, and achieve the cultural value goal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soul through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ed culture in the “Activity of Three Kinds of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social practice.
文章引用:栾智顺, 郭佳艳, 王麦豆, 程名航, 阳锐坤, 杨冰莹, 刘信义, 戚悦, 刘军哲, 苏靖涵, 栾从阳, 李亚珊, 闫迎春.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路径探索——以某高校“三下乡”实践队实践活动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8): 1325-133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559

1. 引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标记,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标识”[1]。党的二十大工作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

《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中所称“红色文化,是指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团结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纪念意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红色文化不仅饱含着无畏的革命精神、不屈的民族意志,也蕴藏着昂扬的革命情怀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成为新时代激励人们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力量。红色文化是由“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等不同层面内容构成的复杂的整合体。”[3]

2021年4月30日实施新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条内容修改为:“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4]充分发挥和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深刻内涵和育人因素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中华优秀文化和红色文化中的精神给养和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沟通现实社会和学校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和参与社会的重要窗口,学会做事做人的途径。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青年大学生在真实的丰富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能更深入地了解民情、国情,了解广大人民的所思所想,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与社会现实的亲密融合。在“三下乡”实践实际开展过程中,如何将红色文化融入“三下乡”社会实践,更好地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医学院校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本研究对红色文化融入“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析,并针对此提出了有效路径。

2.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不仅仅是一次文化、科技、卫生的下乡,它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1. 磨练大学生的意志,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沟通,交流和组织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大学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他们走进乡村,在实践中奉献爱心,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去组织活动,与不同的群众和部门进行沟通,从而保证活动的顺利实施和开展,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团队成员一起食宿,一起调研和时间,互帮互助,提高其团队协作能力。

2.2. 了解民情和国情,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大学生因为其学习和生活的特殊性,对国情和民情的了解主要通过相关媒体介绍和亲友的沟通交流,难民对民情和国情的认识有失偏颇,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通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从校园走进社会,从而对社会的了解更为深刻。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了解国情和民情,了解社会现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担当意识以及促进其良好品格的形成;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理想信念的坚定、良好的个性及身心理素质的形成和促进全面发展。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功能。

2.3. 助力乡村振兴,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走进乡村,服务群众的实践活动,利用其所学和了解的文化、科技、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力所能及的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科技,文化、健康素养,助力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的推进。

3.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

古今中外多为教育家都强调社会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如孔子认为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统一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5]。学是手段行是最终目的。墨子认为“言必行,行必果”[5]、“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5]、“赖志不强者智不达”[5]。颜之推认为“必须眼学,勿信耳受”[5],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颜元所说的“学而必习,习又必行”、“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5]近代教育家陶行知重视实践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条内容被新修订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7]。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3月18日至21日在湖南考察时的讲话时指出“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2024年5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指出“要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0]。马克思主义是红色文化的思想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及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三下乡”社会实践是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引领在校青年毕业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和紧跟党走、全面扎实提升在校青年毕业大学生自身综合职业素质的重要社会工作实践载体。某高校某学院“三下乡”实践队充分深入了解和研究挖掘实践地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传承和创新中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在传承和创新中培养和塑造青年大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 实践活动的开展

4.1. 细化分工,建立和完善组织和制度保障机制,强化责任担当

在某高校团委的指导下,某社会实践队队长和指导教师非常重视暑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工作,提前2个月就对实践地点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调研,根据了解和调研的结果。完成了“三下乡”实践项目申报书,从活动的意义、预期目标及成果、合作机构和实践单位、活动特色、活动内容和行程、前期准备安排、团队分工及管理、宣传工作及管理、安全预案、收尾工作安排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通过全学院公开招募的形式招募不同专业、年级和地区成员组成团队。队长是班级的团支书,指导教师是学院团总支书记。

团队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制定了明确、详细具体的制度,实践队根据实践过程中存在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制度,再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调整。联系专业对口的医院作为社会实践依托平台,解决进行社会实践的资金不足存在的问题。实践活动开始之前,团队所有成员参加学校团委统一组织的培训;学院团总支和指导教师进行相关实践活动的培训指导, 明确“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为开展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育人实践活动的展从思想和组织上进行组织上的动员和思想上的准备。

4.2. 整合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感悟和提升文化的魅力,文以化人

“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内具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资源文化,查询资料和走访当地村民进行了解。实践地区域内民间具有尚武的传统。具有与武当、峨嵋、少林齐名的四大武术之一,武术主要培养培养武者武能安邦定国的家国情怀。武德教育注重“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教育。走访武术学校,青少年散打培训基地,与武术学员、武术教练、武术爱好者、武术学校和散打学校学员进行沟通交流并进行学习,以实际的场景进行沉浸式学习和体验,在实践中感受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体验到精忠报国,实现文化育人的价值目标。

4.3. 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精神融入实践,增强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育人的渗透力与感染力

实践基地区域内具有非常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多处历史遗迹和革命旧址。借助实景“情景再现”、“故地重游”等形式,先后参观抗日纪念馆、烈士纪念馆、革命战争遗址、革命博物馆,感受红色印迹,重温入党和入团誓词等,让学生在革命历史资料和遗址中感受先辈们无限忠诚、深切缅怀革命先烈,铭记先辈,传承英勇向前,不畏艰险红色基因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以革命先烈为榜样等,为了人民的幸福而牺牲的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和弘扬关爱革命英雄、捍卫革命英雄、崇尚革命英雄的优良社会风尚深入人心传承和创新民族精神。

“三下乡”社会实践队队员以学习践行红色精神为主要目标,以革命战争遗址为核心,在当地群众中普及宣讲党史传承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寻访革命前辈及烈士子孙后代后代,瞻仰当地革命烈士旧居纪念旧址等了解当地发生过的许多红色生活故事和革命事迹,一幕幕鲜活的红色社会生活场景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增强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增强红色文化育人感染力和渗透力。

4.4. 充分运用多渠道、多方式的宣传传播媒介进行广泛宣传,深化文化育人的影响力

“三下乡”实践队社会实践队注重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的宣传,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微博、学院网站,中青网,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发放宣传页等多种形式,更快捷、高效、适应实际情况的传播形式。团队成员重视简报的书写和心得体会的撰写,充分发挥宣传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社会实践中注意各网站和媒体信息的收集,写出心得体会分享在群内进行交流,或者进行会议交流,在交流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和红色精神理解和传承。扩大了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育人的影响力。青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进行社会实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协与实践形成教育合力,大学生在合力的共同作用下健康成长和发展。

5. 实践成效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除了应该是高级专门人才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11]青年大学生是最有青春活力的群体,他们在参加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中不断服务人民,社会和国家,同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增长知识和技能、砥砺品质、磨砺意志成为有责任和担当新时代青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1.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为学校服务社会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三下乡”实践队在实践中向当地群众宣传党史,宣讲党的精神和解读国家的政策,利用专业优势同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实践队把在开展实践社会活动过程中的见闻所感、所思和所悟充分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微博、学院官方网站等各类新媒体信息平台及时进行新闻报道和开展宣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架起社会和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

5.2. 发展学生的组织和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修养,完善其个性品质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但服务社会,服务群众,还借助各种社会教育资源,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成长。与课堂教学相比,“三下乡”社会实践没有固定的场所、程序和对象,一般是在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场所中进行,面对的实践对象也处于变化之中。教师的指导不再是主导作用,存在作用弱化的情况。实践团队成员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实践活动的主动参加者、策划者,他们自行选择活动的方式和安排活动的计划。学生通过直接组织和参与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创新,发展自身的创造性和社会适应能力,获得能力的锻炼。在实践活动中,青年大学生要与不同的群体进行沟通和交流,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群众关系等。学生学会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人格和修养的自我塑造过程。

实践团队把以实践基地平台,对于队员的食宿和活动的相关安排与医院进行沟通协调,发挥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主体的作用。“三下乡”实践队实践的活动范围和日程安排较为紧密,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团队成员要自行处理好各种问题和关系,如行程路线、物质准备、联系寻访单位和各人、针对不同的群体所采取的语言表达、活动安排顺序、宣传册等各方面的问题和处理好各种关系。实践队社会实践活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也会遇到各种困难,有些困难甚至难以克服,“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成员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畏艰辛、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逐渐养成坚韧、顽强、忍耐等优良精神品质。

5.3.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促进专业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坚定学好专业的决心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大学生在参与社会生产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开展技术服务,解决社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培训相关人员,对社会施加影响,所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具有服务社会的作用。

“三下乡”实践队以某医院为依托平台进行社会实践,把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不点进行比较和相互印证,从而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用于解决社会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实际问题的解决并不像课堂学习靠某一方的知识就能解决而是需要各方面的能力和知识。专业社会实践对于青年大学生的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实践团队成员零距离感受到了基层医院医护人员的责任与担当。实践依托医院是一家乡镇医院,肩负着基层群众新冠疫苗接种的任务。医护人员奋战在疫苗接种和疫情防控第一线,为抗击疫情奉献自身的力量。他们一致认为作为医学生应当学好专业知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崇尚医德、钻研医术、秉持医风、勇担重任,练就过硬本领,为了人民的健康和医学的进步要不断的学习,成为优秀的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5.4. 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传承和创新红色基因

通过实地寻访和党史知识的宣讲“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精神有更深层的理解和感悟,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育人的目标。

实践队去武术学校和市青少年武术散打拳击训练基地进行参观访问,与武术学员和教练进行了沟通交流,并在武术学员的指导下学习了武术套路,感受和领略到了武术的魅力,体会到武术精神“精忠报国”的深刻内涵和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博大胸怀。实践队进行了“寻伟人足迹、知革命征程”主题活动和党史宣传活动,寻访了伟人足迹。进入社区和街道,走进群众之中讲述烈士的英勇事迹和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牺牲,珍惜来自不易的幸福安康生活。通过此次活动,团队成员对于红色精神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感悟,他们纷纷表示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务必永远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青年。

6. 总结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感受学思践悟中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加深对人民情感、实践中锤炼自我强化责任担当。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一个不断创新的系统的长期的工程,需要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中的中华优秀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资源,在社会实践中实现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功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有责任,有担当,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

基金项目

1) 2022年济宁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生命至上”理念下医学生生命教育途径及策略研究JYSZY2022011)。

2) “清风扫心尘,医心助花开——健康中国实践团”济宁医学院“康济心行服务队”三下乡实践立项。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解丽霞. 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创新路径与价值意蕴[EB/OL].
https://theory.gmw.cn/2021-01/12/content_34536874.htm, 2024-05-11.
[2] 孙雷.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EB/OL].
http://www.marx.neu.edu.cn/2021/0330/c1895a191795/pagem.htm, 2024-05-11.
[3] 习近平提出, 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18/c_1121820800.htm, 2024-05-1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EB/OL].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jyfl/202107/t20210730_547843.html, 2024-05-11.
[5] 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67-472.
[6]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新修订的教育法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3/s5933/202105/t20210525_533447.html, 2024-05-11.
[7] 杜飞进. 在新时代大力弘扬红色文化[J]. 理论导报, 2024(4): 10-13.
[8] 龚剑飞, 刘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用好红色文化[J]. 党建, 2024(5): 32-35.
[9] 习近平. 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 前进论坛, 2021(9): 18-19.
[10] 王全良. 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培育时代新人[J]. 红旗文稿, 2024(7): 42-45.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EB/OL].
http://www.npc.gov.cn/zgrdw/npc/xinwen/2019-01/07/content_2070258.htm, 202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