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债券的市场效应与政策路径
Market Effect and Policy Path of Green Bond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绿色债券作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和促进经济向低碳转型的重要金融工具,其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标准不一、市场机制待完善、风险评估体系缺失等挑战。本综述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绿色债券在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环境绩效提升、企业价值增加、市场溢出效应以及政策建议等多维度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了绿色债券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实际成效与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绿色债券对提升企业绿色创新和环境绩效有显著正面影响,其市场溢出效应有助于降低同行业企业融资成本并提升整体环保行动,但市场发展受制于标准不统一、认证机制不完善等障碍。因此,构建统一的绿色标准体系、加强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建设、完善信息披露与风险管理,对于推动绿色债券市场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综述为政策制定者、市场参与者及学术研究提供了系统性的参考框架,以促进绿色债券市场的进一步成熟与全球绿色金融的协同发展。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the increasingly urgent need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een bonds, as an important financial tool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inance and the transition to low-carbon economy, face challenges such as different standards, market mechanism to be improved, and risk assessment system.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research literature on green bonds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in promoting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enterprise value increase, market spillover effect and policy suggestions, this review reveals the actual effec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green bonds in different application scenarios. The study found that green bonds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improving the green inno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and its market spillover effect can help reduce the financing cost of enterprises in the same industry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ons, but the market development is subject to the obstacles such as inconsistent standards and imperfect certification mechanisms. Therefore, building a unified green standard system, strengthening policy incentives and market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nd improv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risk management are crucial to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bond market. This review provides a systematic reference framework for policy makers, market participants and academic research to promote the further maturation of the green bond market and the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global green finance.
文章引用:蔡静雯. 绿色债券的市场效应与政策路径[J]. 金融, 2024, 14(5): 1632-1639. https://doi.org/10.12677/fin.2024.145167

1. 引言

在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绿色金融作为促进环境与经济双赢的重要途径,正逐步成为全球共识。绿色债券,作为绿色金融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凭借其在支持绿色项目融资、推动企业环保转型、促进环境绩效提升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显著增长。然而,伴随市场规模的快速膨胀,如何有效评估绿色债券的环境效益、经济影响及其对金融市场结构的潜在改变,以及如何构建更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和监管框架,以确保绿色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成为摆在学者、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研究旨在综合分析现有文献,深入探讨绿色债券在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提升环境绩效及企业价值、产生市场溢出效应以及政策制定方面的最新进展与挑战。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回顾,本研究力图揭示绿色债券在不同维度上的作用机制、成效与局限性,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绿色债券市场的进一步优化与扩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通过融合金融学、环境经济学与政策科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本研究力求构建一个全面且深入的分析框架,既关注绿色债券对微观主体的直接影响,也考量其宏观经济效应与国际协作潜力,为全球绿色金融的持续进步贡献智慧。

2. 绿色债券与绿色技术创新、环境绩效及公司价值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迫切要求下,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关键途径,正日益受到各国政府、金融机构及企业的广泛关注。绿色债券作为绿色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融资机制和环境效益,为绿色项目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对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提升环境绩效及增强公司价值展现出了显著的正面效应。随着绿色债券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深入探究其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中的作用机制与实际影响,已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2.1. 绿色债券与绿色技术创新的互动

吴世农、周昱成及唐国平的研究揭示了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联系网络。他们通过分析2010至2019年间中国发行绿色债券的上市公司数据,观察到一个显著的转折点发生在2016年《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发布之后,该政策的出台显著激发了企业通过绿色债券融资来推动其绿色技术创新的能力,这证明了政策导向对于绿色金融工具效能释放的关键作用。尽管整体而言,早期绿色债券发行并未能充分驱动技术创新,但后续政策的有效性彰显了制度设计对于促进绿色转型的重要性。此外,他们的研究还指出,尽管绿色债券融资直接提升了企业的环境绩效,却未能立竿见影地转化为公司市值的直接增加,而这一效应的显现似乎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作为中间环节,即技术创新成为了环境绩效改善到公司价值增长的传导机制。值得注意的是,融资约束、机构持股比例以及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投资强度,均被识别为影响绿色债券融资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重要调节变量,尤其是在实用型技术创新上的推动作用更为突出,这为企业如何通过绿色金融策略提升竞争力提供了新的视角[1]

王营与冯佳浩的研究则进一步细化了这一讨论,他们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来检验绿色债券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具体影响,结果显示绿色债券的发行确实能显著提升企业的绿色创新指标,这体现在绿色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增加,并且这种正向影响具有持续性。该研究还发现,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亦或是技术起点不同的企业,绿色债券的创新促进效应保持一致,不过非重污染行业的企业能更高效地利用绿色债券来提升其绿色创新能力。路径分析揭示了绿色债券促进创新的两条主要路径:一是通过提供额外的资源(资源效应),二是增强了市场和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作用(监督效应),两者共同作用于企业的创新活动,进一步强调了绿色金融工具的综合性影响力[2]

2.2. 绿色债券对环境绩效的影响

多个研究文献揭示了其积极的促进作用及复杂的内在机制,为理解绿色金融工具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贡献提供了深刻见解。吴育辉、田亚男、陈韫妍与徐倩通过对2009至2019年间我国发债企业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不仅发现了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能够显著降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债券融资成本,还揭示了这一行为背后隐藏的市场信任机制与环境效益的外部性正向反馈。他们的研究强调了绿色债券发行企业通过实际行动引领行业环保转型,这种正面的示范效应得到了市场投资者的认可,进而促进了整个行业的环境绩效提升,展现了绿色债券在环境绩效提升方面的溢出效应[3]

尤志婷与彭志浩则从区域和整体两个层面,利用2009年至2019年30组省级数据,探讨了绿色金融发展(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产业投资、绿色债券)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他们的发现不仅确认了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与碳排放减少之间的显著负相关关系,还进一步揭示了在特定区域和行业,如西部地区和绿色产业投资领域,绿色金融政策的减排效果更为突出。这一发现强调了政策设计需考虑地域差异性,为精准施策以最大化绿色债券的环境效益提供了实证依据[4]

这些研究共同描绘了绿色债券通过直接融资支持绿色项目,间接提升环境绩效的机制。一方面,绿色债券的发行降低了企业融资门槛,鼓励了更多的资金流入环保项目,直接促进了节能减排和生态改善;另一方面,通过市场示范和政策激励,绿色债券推动了整个行业乃至区域内的环境友好型行为,形成了正向的环境绩效外部效应。然而,这些研究也提示了未来工作需要关注的几个方向,包括如何进一步完善绿色债券的认证机制以避免“漂绿”问题,如何优化政策设计以激发更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参与热情,以及如何在国际层面上推动绿色债券标准的统一和互认,以促进全球绿色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2.3. 绿色债券与公司价值的关联

洪艳蓉围绕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脉络,深入剖析了其内在驱动力与面临的挑战,并明确指出了绿色债券的发行与公司价值提升之间存在的正向关联性。尤其是在全球绿色金融政策不断优化、市场机制日益成熟的背景下,这种关联性愈发显著。他们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强调了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间的协同互补作用,不仅为绿色债券市场的持续壮大提出了前瞻性的战略导向,也为寻求通过绿色金融途径增强企业价值的实践者提供了宝贵的洞见[5]

朱向东等则采取了严谨的定量研究方法,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精确测量了绿色债券发行对公司市值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绿色债券融资比例的上升与公司市值的增值呈正相关,这一发现从实证角度巩固了绿色金融活动对公司经济绩效的积极贡献的认知。尤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为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评估绿色债券的潜在经济回报提供了一种量化的视角,有助于引导资本流向那些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和项目,进而促进资本市场的绿色转型与升级。综合上述两份文献,不难看出,绿色债券已成为推动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责任双赢的重要金融工具,其与公司价值提升的内在联系在理论探索与实证检验中均得到了有力的支撑[6]

2.4. 文献述评

绿色债券不仅直接促进了企业环境绩效的提升,还在绿色技术创新与公司长期价值创造之间搭建了桥梁。政策的适时调整与优化、市场机制的完善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的创新,共同构成了推动这一系列正向连锁反应的关键要素。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更加注重这些机制的互动与优化,以期最大化绿色债券对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贡献。

3. 绿色债券的溢出效应

深入探索绿色债券的溢出效应与环境、财务绩效的相互联系,陈骁等的研究揭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动态机制。通过详尽分析2009至2019年间我国发债企业的数据,他们发现企业发行绿色债券不仅能显著降低同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债券融资成本,而且这一效应背后的逻辑在于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通过实际行动引领行业向环保转型,这种正面的环保信号被市场积极接纳,进而减轻了同行业企业的融资约束,形成了正面的行业溢出效应。特别地,生态友好型企业和非污染型企业,以及行业领导型和竞争激烈型企业,因其在行业中的特殊地位或环境敏感性,放大了绿色债券的溢出效应,进一步推动了整个行业的环境友好转型。研究还指出,同行业其他企业在采取更多环保行动后,不仅环境绩效得到显著提升,财务绩效也相应增强,这表明绿色债券的溢出不仅限于环境领域,还深度影响了企业的经济表现,为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提供了实证依据[7]

李昕达等从区域视角,分析了绿色金融发展(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产业投资、绿色债券)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尽管整体来看,各种绿色金融业务均有显著的减排效果,但他们也发现了区域间存在的异质性,如西部地区绿色产业投资的减排效果更为明显,而绿色信贷的效果相对较弱。在东部地区,绿色金融政策与碳减排的关联最为紧密,显示出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结合更有利于绿色金融发挥作用。这些发现强调了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定制绿色金融政策的重要性,以及在考虑溢出效应时,必须纳入地域差异性分析,以实现更精准的政策设计与实施[8]

此外,宁金辉等强调了绿色债券的发行与公司价值提升之间存在的正向关联性,尤其是在全球绿色金融政策不断优化、市场机制日益成熟的背景下,这种关联性愈发显著[9]

张丽宏等采用定量方法,精确测量了绿色债券发行对公司市值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绿色债券融资比例的上升与公司市值的增值呈正相关,这一发现从实证角度巩固了绿色金融活动对公司经济绩效的积极贡献的认知。尤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为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评估绿色债券的潜在经济回报提供了一种量化的视角,有助于引导资本流向那些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和项目,进而促进资本市场的绿色转型与升级[10]

综合上述文献,可以看出绿色债券的溢出效应不仅限于直接融资成本的降低,它通过示范效应和行业内部的互动,触发了一系列正面的环境与财务响应。这些研究不仅肯定了绿色债券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在推动行业乃至区域绿色转型中的潜力,同时也指出了在实践中需要考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未来制定更加细致和高效的绿色金融政策提供了宝贵的洞见。

4. 绿色债券的政策建议

4.1. 绿色债券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在探讨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时,盛春光等深度剖析了绿色债券在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中的角色,同时也揭示了市场中存在的若干制度性挑战,诸如绿色标准的本土化问题、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的非强制化状态、绿色债券发行主体构成的局限性,以及市场激励约束机制的不平衡。她强调,政府的主导力量在初期推动绿色债券市场迅速崛起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长远看来,应当在保持政府驱动优势的同时,更充分地激发市场的自主性,通过法制的完善促使我国绿色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强化环境效益的量化披露,同时加大对“洗绿”等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约束,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效率,以此开启绿色债券发展的新篇章[11]

4.2.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动力与挑战

高扬等的分析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了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特征、内生动力及其面临的挑战。他们指出,尽管市场增长迅速,绿色债券在推动绿色创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方面成效显著,但市场依旧面临着绿色标准不一、发行主体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基于此,二人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包括统一绿债标准、实施更为有力的政策优惠,以及加强监管以防范“洗绿”行为,强调了绿色债券市场内外部联通的重要性,为促进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12]

4.3. 绿色债券的市场效应与认证问题

郑春丽等的研究通过匹配方法揭示了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为理解绿色债券的市场表现及潜在认证机制缺陷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研究显示,绿色债券发行在中国市场中展现出明显的正向市场效应,平均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约17个基点,这一显著的成本节约效应不仅证明了绿色金融工具在实际操作中的经济价值,还间接反映了市场对绿色债券所代表的环境责任和社会价值的认可。然而,研究同时指出,绿色认证市场可能存在逆向选择问题,即那些真正具有较高环境效益的项目,由于认证成本、信息不对称或市场认知不足等原因,反而可能较难获得绿色认证,而一些相对资质较差的项目却可能因为认证门槛较低或其他非绿色因素而被错误认证为绿色债券,这种现象对绿色债券市场的信誉构成了潜在威胁。研究进一步揭示,绿色债券的正向市场效应不仅体现在成本节约上,还体现在市场对绿色债券的偏好增强,这从侧面反映了投资者对绿色金融产品兴趣的提升和市场对可持续投资理念的接纳。然而,认证问题的存在提示我们,绿色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更为严格、透明、科学的认证体系作为支撑,以确保认证过程的公正性和可信度,避免“漂绿”行为,维护投资者信心[13]

在这一背景下,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需关注如何优化认证机制,例如,通过建立更为明确、可操作性强的绿色标准,减少认证过程中的模糊地带;提供认证补贴或税收优惠,以减轻优质绿色项目的认证负担;同时,增强第三方认证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确保认证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此外,提升市场透明度,加强环境效益信息披露,也是解决认证问题、提升绿色债券市场整体效能的关键。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有效解决认证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问题,还能进一步激发市场对绿色债券的投资热情,推动绿色债券市场向更加成熟、高效、透明的方向发展。

这些研究共同描绘了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脉络及其面临的政策与实践挑战,强调了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平衡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既要发挥政策的引领和激励作用,又要注重市场的自主调节和创新活力,同时不断优化法制环境,强化市场透明度和规范化,确保绿色债券市场的稳健前行,为实现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5. 绿色债券与市场效应

5.1. 绿色债券对企业价值及市场效应

探究绿色债券对企业价值及市场效应的影响,学者们从多维度展开了深入分析,揭示了绿色债券发行如何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对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具体而言,发行绿色债券不仅能够为企业筹集到用于环保项目或绿色转型的资金,还能够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社会责任感认知,这种正面的外部性效应进而转化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增强投资者的信任与偏好,从而可能在资本市场上体现为更高的估值水平和更低的资本成本。

实证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债券,绿色债券往往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责任型投资者,这不仅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融资成本,反映出市场对于企业致力于环境保护行动的正面反馈。此外,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可持续投资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持有绿色债券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国际资本市场的认可,这不仅有利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还可能为其带来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机会,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另一方面,绿色债券的市场效应也体现在对整个金融市场的正向激励上。它促进了资本流向低碳、环保领域,加速了经济结构的绿色调整,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增长点。同时,绿色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促使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绿色融资需求,这不仅丰富了金融市场层次,也提高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绿色经济的能力。

5.2. 投资者行为及市场反应

在探讨绿色债券与投资者行为及市场反应的深层次联系中,以往文献为我们揭示了投资者对绿色金融产品的偏好变化及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机制。马亚明等通过分析绿色债券发行对上市公司价值的提升效应,揭示了市场对绿色融资的积极响应。他们发现,绿色债券的发行与公司价值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不仅体现在短期内的市场价值提升,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正向关联愈发显著。研究进一步指出,绿色债券融资占总债券融资比重越大,越能显著提升公司价值,这表明投资者对发行绿色债券企业的认可度与日俱增,反映了市场对绿色投资理念的接纳和追捧[14]

蒋非凡等则通过双重差分模型,严谨地验证了绿色债券发行对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正面影响,强调了绿色债券发行对企业财务绩效的积极作用。他们的研究不仅通过实证数据支持了绿色债券对提升公司价值的理论假设,还进一步揭示了这种效应随时间推移的累积性,说明市场对绿色债券的正面反馈并非短暂现象,而是具有持续性,为绿色债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5]

朱俊明等从投资者的绿色偏好角度入手,运用事件研究法,深入探讨了绿色融资事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市场对绿色融资事件普遍给予积极反应,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在绿色债券发行后呈现上升趋势,这直接体现了投资者对绿色债券发行企业的看好态度。然而,梁志慧也指出,尽管市场反应积极,但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绿色项目效益的透明度和可验证性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反应的强度和持久性,提示了未来政策制定和市场机制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16]

综合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投资者对绿色债券的偏好正逐步形成并加强,这种偏好不仅体现在对发行绿色债券企业的直接价值提升,还体现在对整个资本市场结构和投资者行为模式的深远影响。市场对绿色债券的积极反应,要求政策制定者、监管机构及市场参与者共同努力,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强化信息披露、优化激励机制,以进一步激发市场的潜力,促进绿色债券市场的健康成长。

绿色债券的发行与企业价值的提升、市场效应的形成之间存在着密切而积极的互动关系。这一过程不仅彰显了绿色金融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为寻求长期价值增长的企业提供了战略性的融资选择,同时,它还作为一股强大的市场力量,引领着全球金融市场向更加可持续、绿色的方向转型。

5.3. 绿色债券对金融市场结构的影响

杨希雅等通过研究中国城市绿色债券市场,揭示了政策激励、金融基础与环境污染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于绿色债券的发行与市场接纳程度,特别是在不同区域和行业背景下,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揭示了绿色债券对金融市场结构的差异化影响,表明其不仅丰富了融资渠道,还促进了金融资源在地域和行业间的重新配置[17]

龚玉霞等则从宏观视角审视了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特征、内生动力及面临的挑战,指出绿色债券作为新兴融资工具,其市场效应不仅体现在融资规模的扩大,更在于其对传统金融市场结构的潜在变革作用,例如通过吸引社会责任投资、引导资本流向绿色项目,逐步改变了金融市场中的资本配置逻辑,推动了金融市场的绿色化转型。该研究强调,随着绿色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已超越单一融资工具的范畴,正逐步成为推动金融市场整体向更加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的重要力量[18]

巴曙松等聚焦于风险溢出效应,通过分析绿色债券市场与传统固定收益市场、股票市场及外汇市场的关联,揭示了绿色债券作为金融创新产品,如何在不同市场间形成独特的风险传播机制,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对绿色债券市场特性的理解,也提示了金融市场结构中新增的复杂性与互动性,强调了绿色金融产品对传统市场分割理论的挑战和可能的重构[19]

6. 未来研究方向

展望绿色债券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与趋势,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重视,该领域的探索将更加深入且多元化。一个显著的趋势是对绿色债券标准与认证体系的深化研究,旨在构建一套既符合国际趋势又适应各国国情的标准化框架,确保绿色项目的透明度与真实性,减少市场中的“漂绿”现象,这将要求研究者与政策制定者合作,探索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升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兼容性,促进全球绿色债券市场的融合与互认。

另一个核心议题是绿色债券的市场机制与激励政策的优化。随着市场的成熟,如何通过更加精细的政策设计,如税收优惠、补贴机制、绿色标签等,来激发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参与绿色债券发行的积极性,将成为研究的重点。同时,探索市场机制如何更有效地分配资源,促进绿色项目的筛选与融资,以及如何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提高市场效率,减少交易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环境绩效与社会影响的量化评估将逐渐成为研究前沿。如何建立一套全面、科学、可比的评估体系,准确衡量绿色债券在减缓气候变化、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改善公众健康等方面的贡献,将是提升绿色债券吸引力、增强市场信心的关键。这要求跨学科合作,结合环境科学、经济学、金融学等多领域知识,开发创新的评估模型和工具。

绿色债券与其他绿色金融工具的整合以及在多层级金融系统中的作用亦值得关注。研究应聚焦于绿色债券如何与其他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形成协同效应,构建综合的绿色金融解决方案,以及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绿色债券如何适应并促进金融系统的整体绿色转型,包括其在支持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能源转型、促进农村发展等方面的应用与影响。

在风险管理和市场监管方面,面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研究者需深入探讨如何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与管理系统,监测绿色债券市场的稳定性,同时,加强对绿色债券发行、交易、信息披露等环节的监管,确保市场公平、透明、高效运行,防范系统性风险。

最后,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随着绿色债券市场的全球化,跨国界的资本流动与合作日益频繁,研究应着眼于如何构建国际合作框架,促进国际绿色金融标准的趋同,以及如何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多边机制等,支持发展中国家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实现全球绿色金融的包容性增长。这一系列研究方向的推进,不仅将深化我们对绿色债券市场的理解,还将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世农, 周昱成, 唐国平. 绿色债券: 绿色技术创新、环境绩效和公司价值[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72(5): 71-84.
[2] 王营, 冯佳浩. 绿色债券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研究[J]. 金融研究, 2022(6): 171-188.
[3] 吴育辉, 田亚男, 陈韫妍, 等. 绿色债券发行的溢出效应、作用机理及绩效研究[J]. 管理世界, 2022, 38(6): 176-193.
[4] 尤志婷, 彭志浩, 黎鹏. 绿色金融发展对区域碳排放影响研究——以绿色信贷、绿色产业投资、绿色债券为例[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2(2): 69-77.
[5] 洪艳蓉. 论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债券发展模式[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22, 40(2): 123-137.
[6] 朱向东, 周心怡, 朱晟君, 等. 中国城市绿色金融及其影响因素——以绿色债券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12): 3247-3260.
[7] 陈骁, 张明. 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 特征事实、内生动力与现存挑战[J]. 国际经济评论, 2022(1): 104-133+7.
[8] 王倩, 李昕达. 绿色债券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J]. 经济纵横, 2021(9): 100-108.
[9] 宁金辉, 王敏. 绿色债券能缓解企业“短融长投”吗?——来自债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 证券市场导报, 2021(9): 48-59.
[10] 张丽宏, 刘敬哲, 王浩. 绿色溢价是否存在?——来自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证据[J]. 经济学报, 2021, 8(2): 45-72.
[11] 盛春光, 赵晓晴, 钟凤英. 应用事件分析法对林业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市场效应的评价[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9(2): 89-92+100.
[12] 高扬, 李春雨.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与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J]. 金融论坛, 2021, 26(1): 59-69.
[13] 郑春丽, 罗传建. 发行绿色债券对上市公司经济效益的影响——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分析[J]. 武汉金融, 2020(10): 38-44.
[14] 马亚明, 胡春阳, 刘鑫龙. 发行绿色债券与提升企业价值——基于DID模型的中介效应检验[J]. 金融论坛, 2020, 25(9): 29-39.
[15] 蒋非凡, 范龙振. 绿色溢价还是绿色折价?——基于中国绿色债券信用利差的研究[J]. 管理现代化, 2020, 40(4): 11-15.
[16] 朱俊明, 王佳丽, 余中淇, 等. 绿色金融政策有效性分析: 中国绿色债券发行的市场反应[J]. 公共管理评论, 2020, 2(2): 21-43.
[17] 杨希雅, 石宝峰. 绿色债券发行定价的影响因素[J]. 金融论坛, 2020, 25(1): 72-80.
[18] 龚玉霞, 滕秀仪, 赛尔沃, 等. 绿色债券发展及其定价研究——基于二叉树模型分析[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8(7): 79-82.
[19] 巴曙松, 丛钰佳, 朱伟豪. 绿色债券理论与中国市场发展分析[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1(1): 9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