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研究与探索——以天津市W区Y街道为例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Mutual-Aid Pension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Y Street, W District, Tianjin City, as an Example
摘要: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天津市W区Y街道城乡互助养老中心为例,深入分析了当前城乡互助养老模式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尽管城乡互助养老模式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资金来源不稳定、政策支持不足、社区服务机构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政府 + 医院 + 互助中心”的新型互助养老模式,强调政府的引导作用、医院的医疗资源支持以及互助中心的社区互助功能,以期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本文还总结了该城乡互助养老中心的成功经验。最后,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资金多元化、制度标准化和观念现代化等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的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Abstract: With the aging of China’s popul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problem of urban and rural pens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urban-rural mutual aid pension center in Y street, W District, Tianji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current urban-rural mutual aid pension model in practic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e study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urban and rural mutual aid pension model is feasible in theory,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unstable funding source, insufficient policy support and imperfect community service institutions.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new type of mutual aid model of “government + hospital + mutual aid center”, emphasizing the gui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the medical resource support of hospitals and the community mutual aid function of mutual aid cente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elderly care services. This paper also summariz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urban and rural mutual aid pension center. Finally,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fund diversification, system standardization and concept modernization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mutual old-age care mode and help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文章引用:王轩宇, 王双义. 乡村振兴视角下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研究与探索——以天津市W区Y街道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9): 188-19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9800

1. 引言

随着当前人口老龄化以及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之间出现不同的养老问题。伴随着国家对于养老产业以及乡村振兴的大力支持,城乡互助养老模式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目前国内对于城乡互助养老的研究、试点较少,在实践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本文以天津市W区Y街道城乡互助养老中心为例,分析当年城乡互助养老模式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并基于此提出打造“政府 + 医院 + 互助中心”相互协同新模式相关的对策建议,最终期望达成建设新型养老模式从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老年人占比逐年递增。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明显、老年人口质量不断提高四方面的特点[1],妥善安置老龄人口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首要任务。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和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老年人则被留在了农村,农村老龄人口基数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不断聚集,城市和农村的老龄人口出现了不同的养老问题。城市的老年人因为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而出现了养老资源紧缺的问题。同时,农村的老年人也由于子女在外无法照料、“未富先老”、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等原因面临着养老难、养老贵等问题。为解决城市老龄人口和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城乡互助养老”出现,成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

城乡互助养老模式响应了国家积极发展互助性养老的号召,符合国家对于养老产业的发展期望。国家十分重视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十四五”规划》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要推动养老失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强化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积极发展农村互助幸福院等互助性养老。此外,针对养老问题,国务院制定了《“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确定了到2025年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指标。城乡互助养老是一种可行的、高效的、符合发展的新型养老模式,城乡互助养老不仅能够促使农村人口回流,促进乡村振兴,同时能够解决城市养老资源不足的问题以及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

虽然城乡互助养老模式已经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重视,但目前国内对于城乡互助养老的研究、试点较少,在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项目就将基于对天津市W区Y街道城乡互助养老中心的案例分析城乡互助养老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城乡互助养老的发展提供建议,助力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

2. 文献综述

在此前学界对城乡融合发展和互助养老模式发展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但明确聚焦为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的研究少之又少。

2.1. 城乡互助养老模式概念界定

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融合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精髓,并顺应了当代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趋势。是现存养老体制之外一种低成本高效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2],是解决我国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的一次积极尝试。自古我国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更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传统美德。互助养老强调社区成员间的相互帮助与关怀,通过老年人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具体而言,互助养老指的是在社区内部,由老年人自主选择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基于互惠互信的养老方式[3]。它鼓励老年人之间通过相互帮助、相互服务来满足彼此在精神情感交流以及生活照料等方面的需求[4]

在城乡互助养老模式下,老年人不仅是服务的接受者,更是服务的提供者,他们在为其他老年人提供帮助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城乡互助养老是基于弥补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养老需求互补目的的新型养老模式。罗铮等在对某县进行调研时指出该县的城乡互助养老模式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和城市老年人相对优越的经济条件,优化养老模式和养老环境,带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5]。学者张蕊指出城乡互助养老的概念就是: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以农村闲置资源为载体,为老人提供服务,既实现了闲置资源与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又满足了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提高了养老群体资源配给[6]。利用乡村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闲置的人力等资源弥补城市突出的老龄化问题以及多元的养老需求。实现农村闲置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提升养老服务的品质。

城乡互助养老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学者王伟进研究江苏省的互助养老模式时提出,中国老龄化严重,而每位老人面对的养老问题不同,解决“老龄老人没人照顾,低龄老人希望有事干”的需求,动员身体好的低龄企业退休人员结对帮扶家庭特困的高龄退休人员,为他们提供买菜、烧饭、谈心等服务,自己年老以后再享受其他低龄老人提供的服务[7]。这种以老助老模式是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一种过渡,既有社会化养老的特征,又符合传统家庭养老习俗,是目前解决本地养老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8]

2.2. 城乡融合下的养老流动

20世纪70~80年代,英美德等国的“逆城市化”与“郊区化”现象已变得极为明显,很多城市老年人在退休后选择居住在城郊的乡村,乡村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村退休迁移逐渐受到社会学、地理学、人口学和其他学科的广泛关注,但相关研究主要围绕退休移民和农村退休目的地两个维度展开。研究发现,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高、残疾率的下降、60岁及以上劳动参与率的降低以及经济安全等是促成农村退休迁移的宏观社会因素[9]。至于农村退休目的地,一般指“60岁及以上净移民率超过15%的非都市地区”,多位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如湖泊、海岸、山脉和森林等附近,不仅吸引了退休居民的到来,也吸引了提供配套服务的零售和建筑行业适龄劳动力的迁入[10]。国内的农村旅居流动。国内受户籍影响,一般为短期的农村旅居,或者是“候鸟式养老”,相关数据显示,中国老年流动人口规模在2000年以后增长较快,其中退休迁移者规模增长尤为迅速。一些老年人选择到珠海、三亚、海口和西双版纳等城市进行“候鸟式养老”,还有部分老年人选择到城市周边环境优良的宜居乡村进行以休闲观光为目的的旅行、体验、采摘、农耕等活动[11]

2.3. 互助养老发展

2.3.1. 国外的互助养老模式

在全球性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优化养老模式成为地方政策关注的热点话题,不同国家老龄化程度存在差异,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制度影响着国家互助养老模式,早在1973年,日本便前瞻性地构建了全国性的“志愿者支援网络”,旨在动员青年群体为老年群体提供贴心的志愿服务。紧随其后,美国在1995年于华盛顿特区设立了“美国时间银行”,倡导社会各界以互惠互利的志愿服务形式参与其中。此后,这一模式迅速扩展至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德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多个地区,它们纷纷实践时间银行理念,在养老互助、医疗健康、社会援助及社区融合等多个领域展现出显著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在80年代便创新性地推出了“多代共居”养老模式,该模式超越了血缘界限,鼓励跨年龄、跨家庭的居民共享同一社区空间,促进了邻里间多代人的和谐共处与相互支持。

与此同时,新加坡于1995年构建了“淡兵泥”综合家庭服务中心,这一创新机构集幼儿照料(2~6岁)、学生托管(7~12岁)及老年关怀(55岁及以上)于一体,通过跨代际的互动与交流,有效满足了各年龄段人群的心理与社会需求[12]

而在荷兰,自2012年起,一种新颖的代际互助养老模式被引入并推广,该模式鼓励大学生通过定期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作为换取未来免费入住养老院的资格,此举不仅促进了年轻一代与老年群体的紧密联系,也为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13]

美国的“村庄”模式是一种会员制的互助养老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会员既是管理者也是志愿者,他们既是服务的提供者也是服务的接受者。会员充当管理者与志愿者,同时志愿者之间互助服务以满足会员的养老需求,“村庄”也为会员提供价格优惠的专业性服务的获取途径,使其可在持续在家中或熟悉地方进行养老,“村庄”模式是解决独居老人日常生活照料以及丰富精神世界的一种探索新方式[3],通过“村庄”模式,老年人可以在社区内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参与各种活动,分享生活的乐趣。同时,“村庄”也提供了一系列服务,如日常照顾、医疗援助等,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美式“村庄”同时也是“适老社区行动”的体现,是嵌套在全美居家养老运动中的一种实现途径,符合美国主流的养老理念,满足美国居民的生活需要,活得群众的信任与参与[14]

日本的“青–老”跨代际同住模式是一种独居老人通过减免房租的方式提供给大学生住所,而青年大学生则为独居老人提供简单生活支援的互助养老模式。离家求学的大学生和独居老人通过“LIVE&LIVE”平台事先协商和规则制定,学生在享受住宿减免的基础上,承担同居老人家务劳动等义务,同时双方互不干涉对方生活,生活相对独立,是一种超越血缘与地缘关系的新型互助养老模式,也是近年来日本探索构建代际互助养老模式的新探索,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独居老人的孤独问题,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住宿的便利。日本的互助养老模式基于使用者需求的功能配置与设施设置,其养老服务模式与空间实现了紧密结合利用,同时制定了适当的规则秩序,规范义务人与权利人之间的关系,助力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15]

2.3.2. 我国的互助养老模式

我国的互助养老模式作为一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创新策略,是对我国新型养老体系建立的完善,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和制度优势。其实我国国内最早的互助养老可以追溯到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独亲其亲”以及灾荒之年的扶弱济贫、赈灾救难等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互助养老模式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也逐渐发展成熟[16]。当前在国内广泛应用的典型模式主要包括集中供养式、社区居家式、“妇老乡亲”式、“时间银行”式以及“1 + 4”式这五种。

集中供养式互助养老模式在我国多地已有成功实践,如河北肥乡的“互助幸福院”模式和苏北地区的“老年人关爱之家”模式。这种模式通常由政府或社会组织牵头,利用集体资金或闲置房产,建立专门的互助养老院,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17]。在院内,老年人可以相互照顾、共同生活,形成了一种温馨的大家庭氛围。

社区居家式互助养老模式注重发挥社区的力量,鼓励老年人居家养老,并通过社区组织、志愿者等力量,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例如,浙江安吉县依托农村老年协会建立的“银龄互助服务社”模式,就是一种典型的社区居家式互助养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可以在家中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同时也能够保持与社区的联系,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关怀[16] [18]

“妇老乡亲”互助养老模式是在一些地区由政府部门和村“两委”支持,由公益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与专业指导,专业社工机构负责项目运行的一种模式。它通过孵化培育农村妇女组织、老人组织等,发动农村妇女、低龄老人等群体,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等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这种模式具有本土性、赋能性、可持续性、多元性等特点,对于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难问题具有积极意义[19]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是一种创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它鼓励低龄老人、志愿者等为高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并将服务时间存入“时间银行”。当这些服务者需要养老服务时,可以从“时间银行”中提取相应的时间,享受他人的服务。这种模式不仅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提高了养老服务效率,还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和谐[20] [21]

在一些地区,还出现了“1 + 4”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该模式以1个村为单位,建立1个互助养老服务站,同时依托4个方面的力量(即基层党组织、村委会、志愿者团队、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在这种模式下,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委会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志愿者团队提供志愿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则通过捐赠、项目合作等方式参与养老服务。这种模式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全面、高效的养老服务[22]

以上五种互助养老模式体现了国内互助养老模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些模式共同体现了互助、关爱、共享的理念,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人性化、温馨的养老服务。同时,这些模式也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为实现老年友好型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我国城乡互助养老的现状与探索

3.1. 政策环境

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对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其发展。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建立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这为中国各地城乡互助养老模式提供了政策的依据和方向,同时在《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强调,要促进城乡养老服务均衡发展,推动养老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23]

很多地方政府也由多部门联合成立养老基金会,或者打造可持续的特色志愿品牌等模式,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人员培训等方式鼓励农村建立互助养老组织。

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当下,城市和乡村的资源进行了一定的互补,城乡互助养老模式成为我国养老的一种新的补充,在保障我国老年人生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对我国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给予了一定的肯定和扶持,也为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2. 具体实践与问题分析

3.2.1. 具体实践

目前,我国发展较为成熟具有代表性的互助养老模式开展较好的地区有:重庆市大足区、山西省太谷县以及浙江省义乌市,这三个地区各有各的特色,因地制宜的将本地区的互助养老有序推动,并形成特色。

重庆市大足区,作为一个老龄化、高龄化程度较高的区县,近年来面临农村空心化、空巢老人数量增加等困境。面对养老设施不健全、养老服务不规范等问题,大足区民政局在2019年率先在部分村庄开展了城乡互助式养老模式的探索。该模式基于“345”养老思路,即“三个基本”(基本生活、基本医疗、基本照护)、“四个保障”(政策保障、设施保障、服务保障、文化保障)和“五个重点”(重点支持、重点培训、重点管理、重点监督、重点评估)。同时,通过四元互动责任分工、“144”工作机制(即一个服务平台、四个服务模块、四个服务环节)和多样激励方式,大足区成功建立了城乡互助养老模式,并在全区171个村进行了推广,有效缓解了农村养老难题[8]

山西省太谷县,作为一个典型的农村县城,同样面临着传统养老观念的限制和空巢老人的现象。然而,太谷县凭借其强盛的农业实力、便利的交通优势以及优美的生态环境等资源,积极探索了“养老 + 农业 + 旅游”的城乡互助养老模式[24]。通过整合农村资源,打造特色农业养老产品和旅游服务,太谷县不仅提升了农村经济的活力,也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养老生活[25]。目前,这一模式正在太谷县内积极推广,取得了初步成效。

作为我国“一带一路”贸易交汇点城市,浙江省义乌市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便利的交通等优势。在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的探索中,义乌政府结合本地特点,提出了“养老 + 旅游 + 产业”的发展模式。通过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和养老产业,义乌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同时,这种模式也为义乌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26]

3.2.2. 问题分析

虽然我国已经在对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积极探索并有了一些成效,但这些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义乌和山西太谷依据其特有的资源发展的模式不可复制,其次,像重庆市大足区的模式在落实方面也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现有的城乡互助养老模式主要依赖于个人捐款、社区基金、政府补贴等资金来源,但这些资金往往存在不稳定性和不足的问题。这可能导致养老服务的可持续性受到影响,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27]

尽管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支持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的政策,但整体上仍缺乏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机制。这导致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缺乏明确的规范和指导,给其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城乡养老模式设施和服务的统一标准尚未建立,受资金和其他条件的影响,城乡互助养老模式不能取得很好的成果,甚至老年人不能享受其未参加城乡互助养老之前的同等待遇。这将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

受制于资金来源和标准,许多城乡社区服务机构设施简陋、服务不到位,缺乏专业的护理人员和医疗设备。这导致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健康需求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城乡互助养老组织管理水平较低,规范化建设不到位。这导致资金使用不透明、管理混乱等问题层出不穷,给老年人的权益保障带来隐患。目前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的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照料和简单医疗服务上,缺乏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这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4. “政府 + 医院 + 互助中心”城乡互助养老模式

4.1. 核心内涵

天津市W区Y街道城乡互助养老中心建立了“政府 + 医院 + 互助中心”的城乡互助养老模式(见图1),以政府的引导、医院的医疗资源和互助中心的互助为依托,为老人提供全面、规范和高效的养老服务。

Figure 1. Figure of urban and rural mutual aid model of “government + hospital + mutual aid center”

1. “政府 + 医院 + 互助中心”城乡互助养老模式图

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在养老的事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仅是决策的制定者,更是资金的支持者和管理的监督者。在市场机制和相应的社会机构尚未完全成熟之时,政府必须对养老事业进行管理,Y村将互助中心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基层的党组织引领养老互助中心,减少了不规范和管理混乱的问题。

医院的医疗资源支持。在我国其他城乡互助养老的模式中,未涉及到医院,及城乡互助养老机构要满足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这大大加大了城乡互助养老机构的资金压力,Y村与周边的医院进行合作,在缓解资金压力的同时,提高了城乡互助养老的服务质量[28]

互助中心的社区互助功能。互助中心主要承担社区互助的功能,巧妙地利用乡村的空置资源和城市多样养老的需求,搭建“老年人社区”,在互助中心,老年人可以通过互相帮助、扶持和精神慰藉等方式实现自助助人,互助互惠的养老模式。

4.2. 对现有养老模式的补充作用

“政府 + 医院 + 互助中心”的城乡互助养老模式有效整合了政府、医院和社区的资源,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养老服务体系。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医院提供医疗资源支持,互助中心则提供社区互助的功能。这种资源整合的方式有助于解决传统养老模式中资源分散、服务不规范等问题,提高养老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通过引入医疗资源和完善社区互助功能,“政府 + 医院 + 互助中心”的城乡互助养老模式在服务质量上得到了显著提升。老年人可以在互助中心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社交互动和精神慰藉等多元化服务,满足其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互助中心的社区互助功能也增强了老年人的社交互动和归属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4.3. 成功经验

Y街道城乡互助养老中心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成功整合了城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了优质的养老服务。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了养老中心的服务定位、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为养老中心的运营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支持。同时,政府还积极协调医院、社区、志愿者等资源,为养老中心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支持。

采用多元化的服务模式,满足了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中心不仅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还根据老年人的兴趣和需求,提供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健康讲座等多样化的服务内容。这种多元化的服务模式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注重社区互助和人文关怀,积极营造温馨、和谐的养老环境。中心鼓励老年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形成了浓厚的社区氛围。同时,中心还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帮助老年人缓解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

拥有专业的管理团队和护理人员,他们具备丰富的养老服务经验和专业的护理技能。中心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学习,定期组织各类培训活动,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这种专业的管理和培训机制确保了养老中心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

Y街道城乡互助养老中心与周边医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老年人提供了及时、专业的医疗服务。医院定期为养老中心提供健康检查、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服务,确保老年人在身体出现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这种医疗资源的整合使得养老中心在提供养老服务的同时,也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不断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引入智能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例如,中心可以通过智能手环等设备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同时,中心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4.4. 进一步分析

4.4.1. W区及Y街道概况

W区,作为天津市下辖的16个区之一,拥有广阔的地域面积,总面积达1574平方公里,下辖5个街道和24个镇。该区在人口规模上持续稳定增长,2022年户籍人口为110.97万人,常住人口则达到113.94万人。近年来,W区积极响应天津市委、市政府的号召,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致力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经过不懈努力,2022年W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0.44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188元,同比增长3.5%。

Y街道,作为W区委、区政府的所在地,承载着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职能。该街道位于W区北部,地理位置优越,与多个周边区域紧密相连。其便捷的交通网络使得Y街道距天津市区仅30千米,距北京市区90千米,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Y街道总面积22.3平方千米,是W区不可或缺的核心区域。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W区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将养老服务事业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推动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养老服务机构发展。

4.2.2. Y街道资源优势

Y街道拥有机构养老设施3个,共计17,759平方米、居家养老设施14个,武清区养老院、雅静元养老院、天鹅湖自在城养老院三个京津冀养老服务协调发展试点机构,杨村托老所。

Y街道内还有5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共计3803平方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8个。具有松鹤园住宅小区,是区委区政府设立的集居住、康复医疗、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的安老、养老社区,有21栋多层住宅楼和3栋高层住宅楼,共计13.8万平方米,3500张床位。此外,Y村内拥有17家医院,包括两个三级医院和三个一级医院。44个卫生站(所)或药店。拥有天津市武清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系教育部认定的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护理专业,能较好的为养老行业培养人才。

5. 结论与建议

5.1. 现存问题

团队深入Y街道的养老中心开展了多次走访调查,并对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还在Y街道寻找老年人进行随机走访,共发放问卷250份,其中老年人(170份)、工作人员(80份);共回收问卷137份,其中老年人(96份)、工作人员(41份);总回收率为54.8%,面向老年人的问卷回收率为56.47%,面向工作人员的问卷回收率为51.25%。通过回收问卷并进行分析,发现了以下问题。

5.1.1. 资金问题

资金是制约城乡互助中心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Y街道城乡互助中心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投入,财政压力的加大,让资金时常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由于资金短缺,养老服务设施普遍陈旧,缺乏必要的维护和更新,导致设施功能不完善,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资金不足也导致服务人员待遇低下,97.2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工资待遇较差,付出和酬劳不成正比。城乡互助中心主要工作人员是政府人员和志愿者,专职聘用人员较少,但这样的人员组成,让整个服务队伍缺少专业性,待遇较低更是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进而影响了服务质量和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满意度。而民办的养老中心专职聘用人员较多,但薪资水平并未较街道互助中心有较大提升。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事业吸引力不足,导致大量具备专业技能和经验的养老服务人才流失,受访者中仅有56.1%的群体拥有相关专业知识或职称,进一步加剧了服务质量的下滑。

5.1.2. 制度层面缺失的问题

制度不完善也是制约城乡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地城乡互助中心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这使得服务质量难以得到统一保障,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由于缺乏明确的行业监管标准,导致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不规范、不专业的行为,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潜在的风险和不便。互助养老产业企业的准入门槛不明确,导致市场秩序混乱。由于缺乏明确的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一些不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的企业可能进入市场,提供劣质服务,给老年人的权益带来损害。在团队走访过程中,问及发展互助养老服务的难点时,缺少政策支持或法律保障(50%)、组织体系不够健全(48%)是被提及最多的问题。志愿者制度、人才引进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尚未健全,导致服务质量和效率受到影响。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和管理缺乏规范,可能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人才引进制度的不完善,使得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难以流入到养老服务领域;医疗保障制度的不足,使得老年人在面临健康问题时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5.1.3. 观念转变问题

接受度不高是一个主要问题。部分老年人由于年龄、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等多种原因,对新兴的社区养老互助模式缺乏深入的了解和信任。受访老年人大部分仅有小学及以下学历,多数未曾接受过规范化的教育。他们可能对这种模式的运作方式、服务内容、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疑虑,从而导致参与意愿不高。此外,一些老年人习惯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对新的养老模式持保守态度,也影响了他们的参与意愿。支持力度不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部分子女对父母的养老问题关注不够,他们可能由于工作忙碌、生活压力等原因,无法充分照顾父母的养老需求。同时,他们对互助养老模式持保守态度,担心父母的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这种态度也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养老选择。如果子女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父母的养老问题中来,对互助养老模式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理解,那么老年人的参与意愿也会相应提高。城乡差异明显也是推广互助养老模式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城乡区域间老人的养老观念存在差异,城市老人可能更容易接受新的养老模式,因为他们通常拥有更高的文化素养、更开放的心态和更丰富的社会资源。而农村老人则可能更加保守,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对互助养老模式持怀疑态度[29]

5.2. 对策

根据对Y街道的调研,团队发现W区城乡互助养老模式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几点对策上的建议。

5.2.1. 资金多元化

细化资金筹集方式:为了解决城乡互助中心资金短缺的问题,要设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并引导社会力量进行到城乡互助中心的日常运营中去,除了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还可以探索设立养老基金,鼓励个人捐赠和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同时,可以开展一些公益众筹项目,让更多人参与到养老服务的支持中来。

明确资金用途和监管:设立专门的资金管理机构,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用到刀刃上,比如定期公布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首先,在财政预算中设立养老服务专项资金,旨在支持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维护和更新,确保设施功能的完善性,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优质和舒适的养老环境。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事业,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措施,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同时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而且还要重视服务人员的待遇问题,通过增加薪酬待遇和福利保障,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同时加强专业培训,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确保老年人能够享受到专业、贴心的服务[30]

5.2.2. 制度标准化

制定详细的服务流程和标准:比如,在养老服务设施中,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服务流程,制定服务质量的评估标准,定期进行服务质量的检查和评估。为了提升武清区养老服务事业的质量和效率,要从制度层面进行标准化规范。首先,根据武清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并推广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统一标准和规范,明确设施的功能要求、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以确保服务质量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其次,为了规范市场秩序,要制定明确的互助养老产业企业准入门槛,包括资金实力、服务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并加强了行业监管和评估,以确保进入市场的企业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

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服务的智能化和精准化。同时,完善相关制度,包括志愿者制度、人才引进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明确了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了有效的服务保障机制,以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最后,通过媒体、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公众对养老服务事业的认识和参与度,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2.3. 观念现代化

为了促进互助养老模式的普及和发展,要从观念层面对老年人、工作人员和子女等进行转变。首先,通过媒体、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老年人对互助养老模式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同时加强子女的养老意识教育,使他们更加关注和支持父母的养老问题。其次,建立激励机制,对于积极参与互助养老的老年人和家庭,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或优惠政策,比如减免部分服务费用、提供优先服务等。再次,可以让已经享受到城乡互助中心待遇的老年人切身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以树立典型示范效应,吸引更多老年人积极参与互助养老。并加强城乡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城乡养老服务均衡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养老观念差异。

6. 结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在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对策。通过以天津市W区Y街道城乡互助养老中心为案例,文章全面分析了该模式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挑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城乡互助养老模式不仅能够解决城市养老资源紧张的问题,还能促进农村人口回流,助力乡村振兴。然而,该模式在实践中面临资金不稳定、政策支持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潜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政府 + 医院 + 互助中心”的新型互助养老模式,强调了政府、医院和社区三方的协同作用,以期通过资源整合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此外,文章还总结了该中心的成功经验,包括政策引导、服务模式创新、社区互助、专业管理等方面,为其他地区的城乡互助养老模式提供了借鉴。最后,本文提出了多元化筹资、标准化制度建设、现代化观念转变等对策建议,旨在推动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的健康发展。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可以期待城乡互助养老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持。

城乡互助养老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市场力量和老年人群体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养老服务的持续改进和优化,最终达到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基金项目

202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310070025)研究成果;天津财经大学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31007002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积极应对中国社会深度老龄化[N]. 第一财经日报, 2021-05-12(A02).
[2] 彭伊侬, 周素红.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的住宅型多代屋社区治理机制分析——以德国科隆市利多多代屋为例[J]. 国际城市规划, 2018, 33(2): 75-81.
[3] 张彩华, 熊春文. 美国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村庄”模式的发展及启示[J]. 探索, 2015(6): 132-137+149.
[4] 吕浩然. 维汉老年人的互助养老方式及其社会支持系统的比较和阐释[D]: [博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18.
[5] 罗铮, 叶清钰, 王璠, 等. 乡村振兴的背景下, 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的探究——以“某县”互助养老的创新思考为例[J]. 财经界, 2020(9): 243-245.
[6] 张蕊. 城乡融合背景下济南共享互助养老模式构建研究[J]. 现代交际, 2021(17): 251-253.
[7] 王伟进. 互助养老的模式类型与现实困境[J]. 行政管理改革, 2015(10): 63-68.
[8] 石朝勇. 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的重庆大足区探索[J]. 社会福利, 2021(4): 34-35.
[9] Brown, D. and Glasgow, N. (2008) Rural Retirement Migration. Springer-Verlag Inc., New York.
https://doi.org/10.1007/978-1-4020-6895-9
[10] Johnson, K. and Fuguitt, G. (2000)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Rural Migration Patterns. Rural Sociology, 65, 27-49.
https://doi.org/10.1111/j.1549-0831.2000.tb00341.x
[11] 李俏. 城乡互益性养老的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5): 156-166.
[12] Chong A, 于开莲. 新加坡日托中心的代际交往项目——“淡兵泥”三合一家庭中心简介[J]. 幼儿教育, 2003(6): 24-25.
[13] 赵洁. 国内外互助养老模式的比较及借鉴[J]. 中国民政, 2019(5): 55-56.
[14] 万谊娜. 社区治理视角下互助养老模式中社会资本的培育——基于美国“村庄运动”的经验[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9(4): 104-113.
[15] 司马蕾, 井高佑纪. 日本社区养老服务与设施发展历程探索及启示[J]. 住宅科技, 2024, 44(2): 38-44.
[16] 刘妮娜. 中国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的定位、模式与进路[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37(3): 133-141.
[17] 赵小兰, 孟艳春.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 优势、困境与出路[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4(4): 89-95.
[18] 赵双勤. 且试且行谋划夕阳美好——浙江安吉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纪实[J]. 社会福利, 2016(1): 51-52.
[19] 吕红平. “乐龄陪伴”解决空巢老人实际困难[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29): 40-41.
[20] 王睿. 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北大学, 2020.
[21] 刘妮娜. 中国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服务参与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老龄科学研究, 2018, 6(12): 63-74.
[22] 杜鹏, 李子洋.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超老龄农村的乡村振兴[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2): 68-82.
[23] 郑吉友. 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政策的演进逻辑[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24, 45(4): 22-32.
[24] 宿佳佳. 乡村振兴背景下太谷县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的探索[J]. 纳税, 2019, 13(3): 294+296.
[25] 陈赞章.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府推进模式研究[J]. 理论探讨, 2019(3): 119-124.
[26] 孙九霞, 张凌媛.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双生论”理论框架与关键议题[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1(1): 129-138.
[27] 杨静慧. 互助养老模式: 特质、价值与建构路径[J]. 中州学刊, 2016(3): 73-78.
[28] 张翠娥, 黄经纬. 重建“附近”: 社会工作机构参与农村养老服务的在地化路径[J]. 浙江学刊, 2024(4): 146-152.
[29] 王向阳, 何倩倩. 当前我国农村老人养老的经济社会基础及其区域差异——基于“养老观念-养老资源”的二重分析[J]. 学习与实践, 2024(5): 87-98.
[30] 李学迎. 农村幸福院互助养老存在问题、模式演变与治理策略[J]. 理论学刊, 2024(2): 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