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态系统视角下布罗迪小姐性格的“两面性”
Miss Brodie’s “Dual Person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ality System
DOI: 10.12677/ml.2024.12977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胡毓靖, 纪爱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
关键词: 情态系统《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布罗迪小姐“两面性”Modality System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Miss Brodie “Dual Personality”
摘要: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是缪丽尔·斯帕克的代表作之一,其后现代叙述技巧、矛盾的人物形象、叙事伦理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而从情态系统出发分析该小说人物关系与形象的研究却不多。文章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系统,对小说第一章进行了情态量值、类别和取向的分析,发现了布罗迪小姐常用中高量值、意愿义务、显性主观的情态表达,揭示了其性格的“两面性”特征。
Abstract: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the masterpiece of Muriel Spark, 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for its postmodern narrative techniques, contradictory characters and narrative ethics. However, few studies delve into the images and relationships of characters through a modality system. Drawing from the modality system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value, type and orientation of modalities in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novel. It is found that Miss Brodie’s dual personality is manifested through her frequent use of modalities characterizing with median and high values, obligational and inclinational types, as well as explicit subjective orientations.
文章引用:胡毓靖, 纪爱梅. 情态系统视角下布罗迪小姐性格的“两面性”[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9): 202-20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9774

1. 引言

人际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三大语言元功能之一,指人用语言来影响别人,通过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来建立与外部的联系[1],其除讲述说话者自身经历和内心活动功能外,还表达了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的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干预者的“意义潜势”,是语言的参与功能[2]。实现人际功能主要有两种方式,即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其中,情态是指语言使用并不局限于归一性选择:在“肯定”和“否定”的两级之间还存在着中介模态范畴。这种模糊类型的基态既描述了判定情态化系统中陈述与提问的真实性程度,也描述了判定意态系统中命令与提供所含责任义务和意愿倾向程度[1]。情态还体现说话人的情感态度,表达说话人的积极或消极评价[3]。人物是文学作品分析中的重点,对话与叙事中的情态可以体现人物性格、地位、关系等,同时暗示人物的命运、揭示小说的主题。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以交替变换的时序讲述了处于盛年的小学教师布罗迪小姐,将其精心挑选的六名女学生(布罗迪帮)培养成“人杰之人杰”,但是最后却遭遇其中一名学生背叛,不得不提前退休的故事。小说言简义丰,其独特的叙述手法、冲突的人物形象、神秘的宗教色彩等,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与解读:或从后现代主义着手,分析小说叙事风格[4] [5];或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解读主要女性角色,剖析男性角色的边缘化特征[6] [7];或从宗教落笔,分析布罗迪小姐流露出的宗教倾向与政治选择[8] [9]。布罗迪小姐作为小说中的传奇人物,行事不拘泥于传统,甚至是“离经叛道”,她带着学生们去博物馆,讲着埃及的见闻,倾其所能讲着与学校规定课程无关的知识;但同时布罗迪小姐也一次次成为“杀人凶手”,她偏执专断,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布罗迪帮身上,以“头目”的身份排挤玛丽、教唆艾米莉。可以说,她既是悲剧的“设计者”,又沦陷于悲剧中,成为背叛的主角。布罗迪小姐,“亦正亦邪”,爱恨交织,拥有着自己的“双面人生”,而很少有研究从情态系统着笔分析她复杂性格的“两面性”。因此,本文基于情态系统对小说进行分析,探究小说词汇语法层面之下人物的性格特点,为理解人物关系提供支撑,也为揭示小说的主题,展示作者的写作风格提供不同的视角。

2. 情态系统

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论》中指出情态包含四个子系统:情态类别、取向、量值和归一性。情态指的是在“是”和“否”之间的意义,即肯定的和否定的两级之间的那一块区域[10],因此,归一性常与量值相联系,归一性是“是”与“否”两级,量值是两级间的度阶[11]

在类别上,情态分为情态和意态两种,前者涵盖概率和频率,后者包括义务和意愿。情态表示的是说话人对概率和频率的判断与把握程度,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情态操作词,如must,may等;情态副词,即情态附加语,包括表示概率和频率的副词,如certainly,always等;前两种方式的结合,如may probably。意态表示的是说话人对某一行为的职责或义务,以及对某一事物的可实现性的判断,主要通过四种方式实现:情态操作词,如shall等;语气附加语,如really,only等;前两种方式的结合,如will only;谓语的扩展,如be required to或形容词类,如be determined等[10]。除了上述词类,一些名词、动词和介词短语也可以表示情态,动词如think、believe等,名词如likelihood、regularity等,介词短语如in my opinion等[12]

在取向上,情态的取向表明了说话者承担的责任,即“说话者对表明的态度承担多少明确的责任”[13]。在对话当中,说话者可以从主观或客观,显性或隐性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意愿等,故而情态存在着四种取向:显性主观、显性客观、隐性主观、隐性客观。

在量值上,由于情态是“是”和“否”的中间区域,故不同的情态表达对应着不同的量值,分为高、中、低三级。例如,must、never等属于高值;will、shall等属于中值;can、possibly等属于低值。

3.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第一章情态统计

《布》一书中叙述方式跳跃,融顺叙、倒叙、插叙、预叙为一体。而第一章从开篇之初,就向读者描绘了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学校环境,为人物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其意义非凡。下文将以第一章为例,分析有关布罗迪小姐叙述和对话部分的情态资源,剖析她在情态方面的选择与倾向,研究她对自己话语的负责程度,从而揭示其“两面性”。

本文统计了第一章中与布罗迪小姐相关的情态表达,共66个。按照种类、量值、取向对其分类,发现:意愿、义务、概率、频率情态表达占比依次减少,分别为34.85%、24.24%、22.73%、18.18%;中量值情态表达使用次数最多,占比为50.00%,其次为高量值33.33%,低量值情态表达最少,为16.67%,见表1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modal types and values

1. 情态种类与量值分布

类型

量值

概率

频率

义务

意愿

总数

比例

4

7

9

2

22

33.33%

9

3

4

17

33

50.00%

2

2

3

4

11

16.67%

总数

15

12

16

23

66

100%

比例

22.73%

18.18%

24.24%

34.85%

100%

而在情态取向上,显性主观出现频率最高,占比43.94%,其次为隐性主观33.33%,隐性客观13.64%,显性客观占比最少,为9.09%,见表2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modal orientations

2. 情态取向分布

情态取向

显性主观

显性客观

隐性主观

隐性客观

总数

29

6

22

9

比例

43.94%

9.09%

33.33%

13.64%

4. 布罗迪小姐性格“两面性”的情态分析

在帕斯克看来,“两面性”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属性,“我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两面性’为基础,它指导了我的行为”[14]。“两面性”思想的核心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肯定,对一切可能性的承认和对差异的包容[15]。海因斯[16]认为斯帕克是一个“不折不扣坚持‘既……又’原则的作家,她的‘两面’是指,无论站在什么立场,无论阐述什么观点,都会有另一面。”即在帕斯克的作品中,既没有至臻至善的天使,也没有一无可取的魔鬼,每个人物都是不断动态发展,具有各种可能性,会是有着复杂两面的统一体。

4.1. 布罗迪小姐——沉迷于自我天堂的独裁者

Thompson指出情态值表明了说话人对命题或提议有效性的承诺[13],同时人们在一定的语言场内因语言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地位,会产生言语优势,而这种优势可以通过情态的语法手段来实现[17]。所以不同的情态值表示了说话人对命题的把握程度,或是对提议所施加的压力范畴,由此显示出说话人的语气强弱,身份地位的高低,话语权的有无等。布罗迪小姐在与布罗迪帮相处的过程中,常用中高量值的表达,如usually、shall、think、must、never等,建立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威,从而牢牢掌握着教育的话语权。在教师与学生的语言场内,布罗迪小姐就是至高无上的裁决者,教育是她的武器,学生是她操练的士兵,任何“士兵”都只能寄居其威严之下,听从其专断命令,无条件地接受、服从并内化其偏执想法。

例1:“Well, come and recite for us please, because it has been a tiring day… It lifts one up,” Miss Brodie usually said, …“Eunice, come and do a somersault in order that we may have comic relief.”

例1为布罗迪小姐的课堂用语,她用两个祈使句强硬地对学生发号施令,但是对学生的想法置之不理,让她们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活动,来满足她身体和精神上的欲望,让周围的一切为她的存在而存在。布罗迪小姐使用“one”、“we”一泛指、一集体名词,具体而微地为学生们考虑,而这实际上却隐含讽刺,暗指只有她一人享受着学生为她表演的乐趣,满足于学生遵从其命令的控制欲。布罗迪小姐就像教皇一样,对虔诚追随的信徒感到心满意足;可她又像马戏团的指挥,对“动物”的顺从表演而心生揶揄。此时此刻,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独裁者形象已经跃然纸上。而中值频率词“usually”则暗示了她常常以这样居高临下的态度命令学生,用较高的教师权威迫使学生屈服,满足她的控制欲,而这也进一步映射了布罗迪小姐与学生之间或许并不是平等的师生关系,而是主仆关系,任意的驱使于她而言都是合理的。布罗迪小姐的内心时时刻刻都燃烧着熊熊的控制欲,她近乎疯狂地、无孔不入地将学生洗脑。例1末尾,布罗迪小姐使用了低值义务情态表达“may”,看似对该命令漫不经心,看似对Eunice施加了很小的压力,以退为进般给了Eunice第二选择,但结合后文“comic relief”来看,布罗迪小姐其实是有意地使用低量值情态表达来凸显自己权力的施行,以一种正话反说的讽刺性方式来警告Eunice必须要服从她的命令,在行为上、精神上与她同频共振,满足布罗迪小姐像气球般不断膨胀的控制欲与役使欲。例1的两个情态表达一明一暗、一中一低,恰如其分地将布罗迪小姐以自我为中心,役使学生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将一个彻头彻尾的独裁者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2:“I think I haven’t met this new girl,” said Miss Brodie, looking closely at Joyce. And when they were introduced she said:“Well, we must on our way, my dear.”

此处布罗迪小姐分别使用中值概率词think和高值义务词must,从量值上,就表明了自己的绝对权威地位,以一种极其冷淡的口吻将Joyce拒之布罗迪帮外,并谋划了Joyce的悲剧,高高在上地“处决”了她。与之相联系的是小说的预叙:Joyce渴望加入布罗迪帮来展现自己的不同,但是她用尽办法也未能如愿。小说的末尾展示了Joyce的结局,她被布罗迪小姐教唆前往西班牙参战,最后惨死。将三者结合来看,此处的中高量值情态表达正是布罗迪小姐故意为之,她无情地施加压力将Joyce拒之帮外,却又利用着Joyce对她的崇拜和信服,放纵自己心中汹涌的法西斯邪恶欲望,故作“上帝”般地给Joyce指明了一条“参战的正道”,为所欲为地操纵着、也摧毁了Joyce的本应美好而独立的人生。此处两个情态表达恰切地勾勒出了布罗迪小姐满足私欲,玩弄他人生命的冷酷上位者形象,她毫无负罪感,只是沉浸在自我的天堂。

例3:“I should like you girls to come to supper tomorrow night,” Miss Brodie said. “Make sure you are free.” “The Dramatic Society…” murmured Jenny. “Send an excuse,” said Miss Brodie. I have to consult you about a new plot which is afoot to force me to resign. Needless to say, I shall not resign.” She spoke calmly as she always did in spite of her forceful words.

例3的中高量值情态表达should、have to、needless、shall、always,将一个专制独裁、强硬霸道、偏执狂式的布罗迪小姐描写得入木三分。她用中量值“should”表示商量的口吻来询问大家是否有空,但是又叠加着祈使句“make sure”和“send an excuse”,使得这一商量直接上升到了明确的命令,语气强烈,不给人任何反驳和挣扎的余地,以一种绵里藏针的方式对布罗迪帮进行思想以及行为的轰炸,其内里的虚伪、外表的强硬可见一斑。高量值义务一词“have to”又将布罗迪小姐的要求进一步强硬化,让其原本内隐的权力更加外显出来,突出她的专断,而这也表明了在布罗迪小姐面前,所有学生只能成为被动的听众,她们被剥夺了一切权力,被死死烙上了服从的印记,这一刻,女学生们仿佛不再是拥有生气的生命,而是被夺去灵魂的附属品,这种物化的存在只是为了实现布罗迪小姐欲望的膨胀与“升华”。而其后“needless”、“shall not”更是进一步突出了布罗迪小姐的个人意志:她对自己有着极度甚至是近乎盲目的自信,这一种自信也与她在学生中建立的权威地位相呼应,无论学校中的“保守派”如何和她“打对台”,最后都将是徒劳无功,因为布罗迪小姐就是权威的化身、自负的源泉,什么也打倒不了她,她就是这样一个偏执狂。而最后的“always”则从频率上强调了她的行为总是如此强迫与跋扈,她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圆心里,沉醉于专制独裁的控制欲望之中。

从情态取向来看,不同的情态取向表示了说话人对于其表达的态度承担多少明确的责任,这种程度从大到小分别是:显性主观、隐性主观、隐性客观、显性客观。布罗迪小姐在与布罗迪帮的相处中,常使用显性主观和隐性主观取向来表示对话语的承诺,但是也通过这种承诺,将话语打上个人意志与喜好的标签,并强硬地塞进学生的思想里,迫使学生“匍匐”在她的话语之下。

例4:“Miss Mackay retains him on the wall because she believes in the slogan ‘Safety First.’ But Safety does not come first. Goodness, Truth and Beauty come first. Follow me.” said Brodie.

例5:“Meantime I will tell you about my last summer holiday in Egypt ... I will tell you about care of the skin … about the Frenchman I met in the train to Biarritz … and I must tell you about the Italian paintings I saw. Who is the greatest Italian painter?”

“Leonardo da Vinci, Miss Brodie.”“That is incorrect. The answer is Giotto, he is my favourite.”

例4中“she believes”表现了布罗迪小姐的隐性主观的情态取向,其与后文归一性表达“not”展示出了布罗迪小姐蔑视“安全第一”的口吻。书中也曾反复提到布罗迪小姐总是站得很直,昂着头,“就像一座峭壁,对批评毫不在意”[18],但是布罗迪小姐对她人的轻蔑与不屑却总是宣之于口、大加抨击,这种于己于人所流露的不同态度更加凸显出了布罗迪小姐以自我为世界中心的形象。而她在后文又使用语气附加语“goodness”来进一步阐述自己喜好的正确性,即“真理和美才是第一位”,将这种知识刻上专属于她的印记。在例5中,布罗迪小姐使用显性主观的情态取向,且情态值逐渐增强,从“I will”转化为了“I must”。布罗迪小姐一味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将见闻灌输给学生,从未考虑学生实际需求。在关于谁是意大利最伟大的画家一问中,布罗迪小姐用归一性表达“incorrect”完全否定了学生的答案,丝毫没有见仁见智的想法,并且她给出答案的理由是“他(Giotto)是我最喜欢的画家”。这种以个人喜好来判断事物正确的观点荒唐之至,可女学生们无权反驳,她们只是布罗迪小姐手中的“提线木偶”,以逞其内心恣意的自负、专横与独裁。布罗迪小姐对自己话语展示的较高承诺是为了向学生证明:只有她自己主观认为并喜好的东西才是客观唯一正确的真理。布罗迪小姐将自己不断“圣化”、“神化”,让自己成为了世界的主宰,她即权威,她即正确,任何人都只能在她的专制独裁下“臣服”。

4.2. 布罗迪小姐的另一面——闪烁着觉悟意志的教育家

“两面性”作为帕斯克的创作基础,她一旦挖掘出人物的一面,就会不可避免地去挖掘展示出人物的另一面。布罗迪小姐常用中高量值以及主观取向的情态表达来展示出自己富有权威,自负自大的一面,但这些表达在她的教育理念中,却反过来体现出了她对教育的重视,对打破传统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深远影响。而一些低量值、显性客观的情态取向也从反面着笔,侧面烘托出布罗迪小姐的教育影响。

例6:“I haven’t seen you for some days. I think we won’t detain these young men and their bicycles. Good afternoon, boys.”

此处的背景是初中男学生经常会在放学时捉弄布罗迪帮,模仿她们说话。布罗迪小姐使用中值概率词think和中值意愿词won’t体现了她作为一个教师的威严,她用一种迂回的方式警告这些男生,把他们驱逐出布罗迪帮的世界。在布罗迪帮面前,布罗迪小姐承担了化解外部风险的责任,她使用中高值情态表达,正体现了她对一群女学生的负责态度。正如布罗迪小姐反复强调的“青春”一词,她希望能够活出自己的青春年华,更希望她的学生们能够不受侵扰,在适当的环境下茁壮成长,迎着春风的暖意绽放出青春之花。所以,关爱学生、维护学生的尊严是她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她对女学生们做出的郑重承诺。

例7:“It has been suggested again that I should apply for a post at one of the progressive schools, where my methods would be more suited to the system than they are at Blaine. But I shall not apply for a post at a crank school. I shall remain at this education factory. There needs must be a leaven in the lump. Give me a girl at an impressionable age, and she is mine for life.”

例7是布罗迪小姐关于教学理念的阐述,她运用了大量中高量值的情态表达,对从事教育,培育学生表达了强烈的肯定与执着。第一句中“suggest”、“should”、“would”等表达看似表明了布罗迪小姐对进步学校的向往,但从情态取向上看,“it has been suggested”这种显性客观的情态取向从一开头就点明了布罗迪小姐对这句话承诺的责任之低,她用中值义务词“should”其实恰恰反话正说,凸显了她留在布莱恩学校的强烈愿望;同理,“would”实际上正体现了布罗迪小姐渴望将新方法运用到布莱恩学校,冲破传统教学束缚的强烈渴望。布罗迪小姐在教育上始终是甘为“先锋者”与“领头羊”,尽管这种革新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其个人欲望,但是她还是会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新奇见闻,让学生从中学到一些实用的知识。可以说,在教育上,布罗迪小姐从不“吝啬”,她愿意毫无保留地帮助女学生们成为“人杰之人杰”。其后一句“shall”与表示归一性表达“no”连用,更是从正面直言了她留在布莱恩任教的坚定决心。而“shall remain”与“education factory”构成了反讽意味,布罗迪小姐讽刺这座充满传统教学气息的教育工厂,而她则希望留在这,因为“这里所需要的就是往面粉团里加酵母”。“must”高值义务词就充分体现了布罗迪小姐甘做酵母的强烈愿望,她渴望启迪学生们的思想,让她们冲出教育工厂,让她们看到在学校权威之下还有着其他声音的可能性。她希望女孩们不必千篇一律,不必遵循同一个模板,而是可以跳出时代的桎梏,成为有着自己独立个性的人。正如她自己所说,“只要给我一个处在可塑年龄的女孩,那她一生都是我的了”,虽然这句话体现了布罗迪小姐对于她们的操控,但更重要的是她用不同的教育思想带领她们冲破固有的束缚,找到了人生新的可能性。中高值情态表达将一个雄心勃勃、踌躇满志、渴望突破传统女子学校陈规戒律的觉悟教育者形象极尽描摹。

例8:Indeed, to some of them,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ey had realised it was possible for people glued together in grown-up authority to differ at all.

例8是叙述者在例4之后对其影响做出的评价,上文分析到布罗迪小姐将自己的主观喜好扭曲为客观正确,并把这种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此处叙述者用语气附加语“indeed”,低值频率词、概率词“the first time”、“possible”以及显性主观表示最小的承诺的情态取向,体现了在此以前学生们只能服从权威、死板程序化地按照权威的规划而活着。但是,在布罗迪小姐的教育引导下,她们能够有那微乎其微的机会来发展自己作为人的个性,能够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因此,低量值、低承诺的情态表达,反而以小见大,突出了布罗迪小姐的教育对女孩们人生的影响之大。她以师者身份启迪着学生们:尽管时代的局限难以改变,但不屈的挑战长存,任何人都能够也被允许去选择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青春,成为自己向往的那一面,主宰自己无限可能的人生。

例9:“I have frequently told you, and the holidays just past have convinced me, that my prime has truly begun. One’s prime is elusive. You little girls, when you grow up, must be on the alert to recognise your prime at whatever time of your life it may occur. You must then live it to the full.”

例10:“If only you small girls would listen to me I would make of you the crème de la crème.”

从情态取向来看,布罗迪小姐常用显性主观、隐性主观来表明自己对于教育的重视和严肃态度。例9中“frequently”、“truly”两个显性主观表达直言陈述了布罗迪小姐处于盛年时期,渴望在教育界闯出一片天地的激情。但是布罗迪小姐也明白盛年难重来,所以她用隐性主观“you must”较高承诺性话语来规劝女学生们好好把握住青春盛年,并连用一个“you must”谆谆教诲她们,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得圆满而热烈。雅斯贝尔斯[19]曾言: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此处,布罗迪小姐情真意切,她以一个过来人的教育者身份,将自己所得的宝贵人生经验毫无保留地向学生们娓娓道来,对她们的美好未来寄以无限希望。她就像那一棵树、一朵云、一个灵魂,向女学生们播下了最为热烈、最为深沉的种子,全心全意地期待着百卉萌动的那一天。例10中布罗迪小姐则用“you girls would”和“I would”一隐性主观,一显性主观的表达展现她作为教师的良苦用心。教师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她为女学生们讲着生动有趣的故事,传授着新奇实用的知识,她比谁都渴望这些学生能够记下这些思想启迪之物。但是少年往往贪玩,因而布罗迪小姐只能无奈强调着“你们听听我的话吧”,而其中暗含的正是她对于学生们成长成才的无限希冀。例10中一显一隐的情态表达,生动描绘出了一位如兰般的师者,她为学生殚精竭虑,渴望有朝一日她的学生都能过好最盛大的青春,找到最完满的自我,实现最丰厚的梦想。

5. 结语

本文基于情态系统,对《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第一章进行了情态类别、量值与取向方面的分析,发现布罗迪小姐多使用中高量值的意愿、义务情态表达,以及表示较高承诺的显性主观、隐性主观的情态取向,这些既反映出她性格中强硬专横,以自我为中心的一面,又在另一方面展现了布罗迪小姐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对女学生们的启迪影响。本文仅研究了小说第一章中关于布罗迪小姐的情态表达,还未将其后章节纳入,同时也未涉及语气系统,研究不够系统全面,但愿此文为欣赏、研究此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与方向。

基金项目

本文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情态系统视角下小说人物人际关系分析——以《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等四篇小说为例”(A39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封宗信.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情态系统: 逻辑、语义、语用[J]. 外语教学, 2011, 32(6): 1-5.
[2]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45-327.
[3] 杨曙, 常晨光. 情态的评价功能[J]. 外语教学, 2012, 33(4): 13-17.
[4] 何惠清. 虚幻与现实之间——析《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后现代叙事[J].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2, 43(4): 68-72.
[5] Lodge, D. (1994) The Art of Fiction: Illustrated from Classic and Modern Texts. Penguin, London.
[6] 熊海霞. 颠覆性别对立, 走向中心之边缘——从女性主义的视阕中角解读《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男性人物[J]. 文学界(理论版), 2010(8): 43-44.
[7] 吕靖.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女性形象解读[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 42(4): 44-46.
[8] Fine, D.J. (2016) Mass Appeal: Catholic Education in Muriel Spark’s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Religion Literature, 48, 109-131.
[9] Russell, R.R. (2019) Calvinism, Catholicism, and Fascism in Muriel Spark’s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Studies in Scottish Literature, 45, 57-66.
[10] 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Edward Arnold, London, xv-624.
[11] 李基安. 情态与介入[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8(4): 60-63.
[12] 王红阳, 程春松. 英语政治演讲和学术演讲的情态对比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5): 21-24.
[13] Thompson, G. (2004/2008) Introduction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London, 30-72.
[14] Muriel, S. (1962) Edinburgh-Born. New Statesman, No. 8, 180.
[15] 吴蒙. 论《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两面性”原则[J]. 山花, 2014(22): 141-142.
[16] Hynes, J. (1988) The Art of the Real: Muriel Spark’s Novels. 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 Teaneck.
[17] 王振华. 法庭交叉质询中的人际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情态”视角[J]. 外语学刊, 2004(3): 51-59.
[18] 秦怡娜, 孔雁. 更迭的形象, 背叛的青春——对《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一种解读[J]. 外国文学研究, 2001, 43(3): 47-51.
[19]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童可依,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