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年群体找搭子现象的访谈式和观察式研究
An Interview-Based and Observational Study of the Phenomenon of Hitchhiking among Youth Groups
DOI: 10.12677/jc.2024.125183, PDF, HTML, XML,   
作者: ADIL LINA: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上海
关键词: 青年群体多样性社会压力搭子Youth Groups Diversity Social Pressure Hitchhikers
摘要: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青年群体找搭子现象,并采用访谈和观察式研究方法进行调查。通过深入参与观察和系统观察,我们试图理解青年在社交场景中寻找搭子的行为、动机和影响因素。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揭示这一现象的本质,并为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见解。在研究设计中,研究样本包括不同背景和经验的青年群体,通过多样性样本的选择,旨在反映出搭子现象的多样性和普遍性。数据的收集包括实地观察、参与体验和可能的访谈,以获得定量和质性数据的综合分析。研究发现,青年在寻找搭子的过程中受到社会压力、自我认知和群体影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访谈揭示了他们的真实体验和情感,而观察式研究则提供了更客观的社会动态和行为模式。这一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青年群体找搭子的现象,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思考方向。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的主要发现,强调了研究的贡献和局限性。此研究不仅提供了有关青年社交行为的深刻见解,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关于如何更好地支持和理解青年群体的建议。这项研究为未来深入研究青年社交行为提供了基础,并呼吁更多的关注和探索。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phenomenon of hitchhiking among youth groups in depth and investigate it using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Through in-depth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systematic observation, we try to understand the behaviors, motiva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youth looking for a ride in social scenarios.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study is to reveal the nature of this phenomenon and provide new perspectives and insights for the fields of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In the research design, the study sample included youth group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experiences, and through the selection of diversity samples, it aimed to reflect the diversity and universality of the hitchhiking phenomenon. Data collection included field observations, participatory experiences, and possibly interviews to obtai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The study found that youth are affect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such as social pressure, self-perception, and group influence, in their search for a ride. Interviews revealed their true experiences and emotions, while observational research provided a more objective view of social dynamics and behavioral patterns. This comprehensive research methodology enables us to understand the phenomenon of youth groups looking for a ride in a more comprehensive way and provides a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to think about. The conclusion section summarize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study and highlights the contribu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This study not only provides insights into youth social behavior, but also offers suggestions to society on how to better support and understand youth groups. This study provides a basis for future in-depth research on youth social behavior and calls for more attention and exploration.
文章引用:ADIL LINA. 关于青年群体找搭子现象的访谈式和观察式研究[J]. 新闻传播科学, 2024, 12(5): 1195-1203. https://doi.org/10.12677/jc.2024.125183

1. 引言

青年群体找搭子现象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显著社交行为,尤其在青年时期这一社交行为快速发展和塑造的阶段更为突出。这种现象不仅具有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价值,还影响了社交网络和社区结构的形成和演变。

社会压力可能导致青年在选择搭子时倾向于遵循社会或群体的规范,从而使选择标准变得更加一致和狭窄。这是否可能包括选择那些符合社会期望的搭子,以避免不符合主流标准的社会评价。例如,他们可能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提升个人社会地位或符合群体期望的搭子,而非完全基于个人兴趣和需求做出选择。

假设一:社会压力对青年群体在社交场景中寻找搭子的行为有显著影响。这一影响可能在选择的多样性、态度的调整和行为的频率等方面显现,反映了社会压力对他们社交决策的深刻影响。

在选择搭子时,青年通常会依据自己的自我认知设定标准,选择那些能够与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相契合的搭子,而这些选择是否会对其决策产生影响。青年在与搭子互动时,其互动方式往往受到自我认知的引导。一个认为自己擅长领导的人,可能会在互动中表现出主导性,而一个自认为内向的人,则可能更倾向于在互动中保持低调和谦逊[1]。这种互动方式的选择是为了在社交过程中保持自我一致性,避免认知失调,因而提出假设二。

假设二:青年群体在寻找搭子的过程中,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将对其决策产生影响。这涉及到搭子的选择标准、互动方式等方面,体现了个体对自我认同和社会期望的整合。

个体往往希望获得所在群体的认同,因此在选择搭子时,会倾向于遵循群体的主流态度和价值观。长期处于某个群体中,个体可能逐渐将群体的标准内化为自己的选择标准。这意味着,群体中的常规偏好和行为模式会成为个体选择搭子的参照。一个以“活跃、外向”为群体标准的社交圈,是否会影响成员在选择搭子时更倾向于活跃、外向的人。

假设三:在青年群体寻找伙伴的行为中,群体影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交群体通过对个体期望的传递和集体态度的塑造等方式,对个体的态度、期望和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访谈方法能够揭示青年寻找“搭子”的动机、态度和主观体验,通过深入对话挖掘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然而,访谈可能受到自我报告偏差和记忆不准确的影响。观察方法则提供更客观的行为数据,通过直接记录实际行为和群体互动,但难以深入了解动机,并可能受观察者效应干扰。结合这两种方法可以弥补各自的局限,提供更全面的研究视角。例如,访谈揭示内在动机,而观察验证这些行为是否在实际场景中体现。

假设四:访谈和观察式研究方法在揭示青年群体找搭子现象方面具有互补性,通过这两种方法的结合,能够获得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数据,以深入理解这一社交行为。

这些研究问题和假设将引导整个研究过程,帮助了解青年群体找搭子现象的多个方面,为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2. 文献综述

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演变,带来了众多现代性问题。在人际关系层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急速推进和人员流动性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熟悉的家乡,涌入陌生的城市谋求生活独立。这导致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传统的亲朋社会向当代的异乡社会过渡[2]

在这种社会结构和社交心理的转变下,当代青年正不断探索、更新着自己的人际关系交往模式。“搭子”社交的演变趋势在《2023年搭子社交报告》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该报告由中国商业新闻旗下的数据内容与社区平台DT财经发布,通过对1431份问卷数据的分析,揭示了超过半数的年轻人已经参与了“搭子”社交。此外,在尚未参与“搭子”社交的年轻人中,有超过半数表示希望找到自己的“搭子”。

进一步支持这一趋势的是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与问卷网合作进行的调查。该调查收集了1335份问卷,结果显示,72.6%的受访者在生活中有“搭子”,而53.7%的受访者认为“搭子”是一种高效的社交方式,甚至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和生活策略[3]

“搭子”一词起源于江南地区的吴方言,已被《杭州话词典》和《西溪方言趣谈》收录并进行分析。上海大学著名语言学家、吴语研究专家钱乃荣教授在《上海话大词典》(词典版)中,将“搭子”解释为“打牌的伙伴”,并进一步引申为“伴侣”或“伙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各大媒体平台的推动,“搭子”社交的概念逐渐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

在梳理现有文献后,关于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科技发展对青少年社会化模式的影响。该领域的研究指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是影响当代社会中青少年群体社会化模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背景下,在线社交与线下社交之间呈现出多层次的关联。

第二方面是对当代青少年的社会心理和情感结构的研究。这类研究继承了以往研究的基本观点和结论,通过深入的概念分析,试图揭示青少年社会转型的主观心理因素和情感结构。一些学者指出,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导致社会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这使得青少年社会化更加注重个人边界感[4]。这种带有边界感的社交需求使青少年群体既渴望亲密关系,又迫切需要个人独立。

第三个研究重点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整体性和碎片化之间的矛盾关系。在今天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时代,碎片化的生产逻辑已经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原本完整的青少年社会行为也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5]

为“找搭子”可以贯穿以上三个层次的讨论。作为一种新的青年社交方式,“找搭子”不仅依赖于互联网媒介技术的发展,同时反映了青年群体的心理需求与情感结构。

3. 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中,访谈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将帮助研究者深入挖掘青年群体在寻找搭子这一社交行为中的真实体验、情感和互动。通过访谈研究,期望揭示出以下几点:

3.1. 青年寻找搭子的动机

通过访谈可以了解青年群体寻找搭子的不同动机,诸如社交需求、兴趣爱好、应对孤独感、寻求支持等。研究可能揭示社会压力、自我认同、群体期望等因素如何影响青年在搭子选择中的决策过程。

3.2. 搭子关系的类型与特点

访谈数据能够帮助研究者识别并区分出不同类型的搭子关系,这些关系通常可划分为基于共同兴趣、共同目标或临时性需求的互动模式。通过访谈,可以深入揭示青年群体在不同类型的搭子关系中表现出的行为差异,例如在互动频率、沟通深度、角色分配等方面的差异,这为理解青年社交模式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3.3. 自我认知与社交行为的关联

访谈能够深入探讨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如何影响搭子的选择标准和互动方式。青年如何在自我认同和社会期望之间平衡选择标准,也将通过访谈揭示。

3.4. 群体影响与从众行为

访谈可能揭示群体对个体寻找搭子行为的深层次影响,研究青年如何受到群体态度、社会规范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选择搭子来获得群体认同或提升社交地位。

在本研究中,访谈数据分析将采用以下几种经典定性研究方法,以确保科学性和可靠性。首先,应用主题分析,通过反复阅读访谈文本,识别和分析核心主题与模式。将对数据进行系统编码,提取与青年寻找“搭子”行为相关的主题,如动机、选择标准、群体影响及自我认知,归纳潜在行为模式与认知过程。其次,内容分析将通过系统分类、编码和量化,揭示青年在“搭子”行为中的社交倾向与选择标准。此方法适用于大样本定性数据,能有效结构化文本信息,识别高频词汇及其背后的行为特征。最后,叙事分析将关注青年在访谈中讲述的个人经历和故事,通过分析叙述结构、情感体验和个人挑战,深入理解青年如何通过寻找“搭子”的行为表达自我认同及其在群体中的角色[6]。这些分析方法相结合,为研究提供多维度视角,确保对青年社交行为的深刻理解。

此外,本研究还将采用观察法,选择微博、贴吧等开放式社交平台,以及抖音、小红书、知乎等具有社交性质的数字媒介作为观察场域。观察将包括对用户话语表达的详细记录。例如,在微博中关注“#旅游搭子#”“#学习搭子#”“#超过一半的年轻人有搭子#”等热门话题;在小红书中选择“我想找个搭子”“搭子小组我真的需要靠谱的搭子”两个成员最多的小组;在抖音中选取“#饭搭子#”“#游戏搭子#”等高播放量话题[7]。同时,通过关键词“搭子”在各大平台进行检索,展开深度观察与分析。

研究样本的筛选将包括18至30岁的个体,以确保针对性和一致性,深入了解青年群体的“搭子”行为特征。样本将尽量保持性别平衡,考虑性别对社交行为的潜在影响。同时,将纳入不同教育水平的个体,如在校大学生、毕业生和职业人士,以研究教育水平对“搭子”行为的影响。社交活跃性也是筛选标准之一,包括参与社交组织和在线平台的个体,以确保样本的社交行为多样性,类似见表1。此外,将涵盖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以探究文化对“搭子”现象的影响。这些筛选标准旨在获得全面且具代表性的数据,从而更好地理解青年群体的“搭子现象及其在不同群体中的变化和影响”。

Table 1. Case information from interviews

1. 访谈个案信息

编号

性别

职业

年龄

搭子类别

来源

A1.

自由职业

24

追星搭子

微博

A2.

大厂员工

26

健身搭子

小红书

A3.

本科

22

减肥搭子

校内网

A4.

本科

22

追剧搭子

校内网

A5.

研一

23

看展搭子

小红书

A6.

国企员工

28

喝酒搭子

微信群聊

A7.

研二

24

刷本,游戏搭子

游戏软件

A8.

自由职业

24

舞蹈搭子

抖音

A9.

本科

22

漫展搭子

校内网

A10.

大四学生

23

奶茶搭子

微博

A11.

研二

25

饭搭子

游戏软件

A12.

研二

24

追剧八卦搭子

小红书

A13.

本科

19

滑板跑酷搭子

微信群聊

A14.

研一

24

学习搭子

校内网

A15.

美术老师

27

健身,游戏搭子

游戏软件

4. 研究结果

通过深入访谈研究,我们得到了一系列关于青年群体找搭子现象的主要发现。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结果。

4.1. 社会压力对青年群体寻找搭子行为的影响

社会压力对青年群体寻找搭子的行为有显著影响。这种压力体现在同辈压力、家庭期待以及职业和生活节奏等方面。类似见表1,23岁的大四女学生A10通过社交平台寻找奶茶搭子,她表示,面对学业和生活压力,她需要一种简便的社交方式来缓解孤独感。A10通过微博找到兴趣相投的奶茶搭子,从而满足了快节奏生活中的社交需求。她最初只是希望通过简单的社交来减轻压力,但随着互动的增多,搭子关系逐渐变得更为紧密。

“我平时学业压力挺大的,时间也比较紧,没太多精力去维持那些比较复杂的社交关系。后来我就开始在微博上发找奶茶搭子的消息,没想到效果还挺好,认识了好几个喜欢喝奶茶的人。其实最开始也就是想着随便聊聊、一起喝奶茶,不用太深入,但慢慢地和其中一个搭子关系变得更好了。我们兴趣爱好很像,后来也一起出去逛街、看电影,感觉搭子的关系也能变得更紧密,挺自然的。”(A10)

这一案例表明,社会压力在青年寻找搭子行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业、工作等生活压力使青年面临社交资源有限、社交圈封闭的局面,而搭子关系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灵活且低压力的社交模式,使他们能够在不影响既有生活节奏的前提下,寻找到满足短期社交需求的伙伴。虽然最初的搭子关系可能是功能性的、松散的,但在持续的互动过程中,这种关系有可能深化为长期的友谊[8]。A10的经历印证了搭子关系作为一种应对社会压力的社交形式,既能帮助青年群体缓解孤独感和压力,又为他们提供了突破既有社交圈层的机会。

类似地,访谈者A3在寻找减肥搭子时,也展示了社会压力的影响。由于对身材管理的焦虑和社会对女性形象的期待,她在网上寻找减肥搭子,以便在减肥过程中得到支持。A3发现,搭子的陪伴不仅缓解了减肥过程中的孤独感,还在监督和鼓励方面提供了帮助。这些案例表明,社会压力促使青年寻求搭子关系,以获得灵活、低压力的社交方式,并可能在持续互动中深化为长期友谊。

“我平时对自己的身材管理要求挺高的,特别是看到身边的人都在健身或者减肥,感觉压力更大了。后来我就在网上发了找减肥搭子的消息,想着有个一起监督、互相鼓励的人应该会更好坚持。其实最开始我们也就是每天打卡分享一下吃了什么、做了什么运动,没想到慢慢地就聊得多了,甚至还会一起讨论健身计划什么的。减肥过程本来挺孤独的,但有了搭子以后,感觉变得轻松很多,互相支持真的帮助很大。”(A3)

4.2. 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对搭子选择的影响

青年群体在寻找搭子的过程中,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对决策起着重要作用。A7,一名24岁的研二女学生,通过寻找游戏搭子来缓解学业压力和满足社交需求。她在访谈中提到,游戏不仅是她的娱乐方式,更是表达自我兴趣和个性的一部分。通过寻找志同道合的游戏搭子,A7得以在轻松的环境中与具备相似兴趣和认同感的人建立联系。这表明,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在搭子选择中影响了个人的标准和行为。

“平时学业压力挺大的,我就喜欢打游戏来放松。后来想着找个搭子一起刷本比较有趣,就在游戏群里发了消息。其实我找游戏搭子的时候挺注重对方的兴趣爱好,得有共同话题才行。我们不仅一起刷本,平时还会聊游戏里的新更新、角色技能这些东西,感觉找到一个真正懂你的人挺重要的。和这些搭子一起玩,我觉得自己在学业之外还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不用那么有压力。”(A7)

A7的案例表明,自我认知与身份认同在她选择搭子时起到了关键作用。她对游戏中的角色认同以及对特定游戏文化的参与,使她倾向于选择具有相似兴趣爱好和生活态度的搭子。通过这种基于共同兴趣的搭子关系,A7不仅在学术压力之外获得了情感支持,还找到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自我、强化身份认同的社交空间。这表明,她的搭子选择不仅出于短期的功能性需求,更是一种社会化的自我认同表达。搭子关系因此为青年群体提供了一种与自我认知相契合的社交方式,帮助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实现个体身份的表达与互动[9]

4.3. 群体影响在青年搭子行为中的作用

群体影响在青年寻找搭子行为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青年常通过群体期望和集体态度的影响,调整自己的社交决策,群体内的文化和规范会显著影响个体的选择标准和互动行为。作为群体的一员,青年不仅需要符合群体期望,还通过选择搭子提升社会地位或获得认同感[10]。在访谈中,A13提到自己在大学难以找到滑板和跑酷的同好,为了融入新群体,他通过社交平台寻找搭子。A13的经历表明,群体影响帮助他在新的社交环境中获得归属感,并在滑板和跑酷活动中找到情感支持和身份认同。

“我从高中的时候就开始玩滑板和跑酷,上了大学后发现周围的人兴趣都不太一样,很难找到一起玩的人。后来我就在社交平台上找到了几个玩滑板的搭子,我们经常约出来一起刷街、练动作。跟他们一起练的时候,感觉自己也更有动力,学得更快了。其实,我觉得滑板这东西,一个人玩没什么意思,必须得有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大家互相交流、鼓励,才真的能把兴趣坚持下来。而且通过这个圈子,我认识了更多玩得很好的前辈,他们也影响了我,对滑板越来越上心。”(A13)

A1也表明自己平时工作比较自由,社交机会有限,因此通过线上追星平台寻找志同道合的追星搭子。A1与这些搭子一起讨论偶像的最新动态、分享演唱会信息,并相约一起参加线下活动。通过这种互动,A1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社交圈,还在这个群体中找到了情感共鸣。

4.4. 访谈与观察方法的互补性在找搭子现象中的应用

访谈与观察在研究青年找搭子现象中具有显著的互补性。访谈能深入探讨青年的主观体验、动机和情感,观察则记录了实际互动行为。A4通过寻找追剧搭子拓展了社交圈,打破了宿舍和班级的限制,她表示追剧搭子让她认识了更多来自不同年级和学院的人。她表示:“我以前的社交圈基本上就是寝室和班级,大家的兴趣不完全一致。后来我在追剧群里找到了一些搭子,大家一起讨论剧集、分享观后感,还常常约出来看电影。这样,我认识了很多原本没机会接触的人。”这一经历突显了搭子社交形式在打破原有社交圈层的有效性。A5通过找看展搭子,在繁重的学业中扩大了与文化艺术爱好者的接触,丰富了她的社交经验。她说:“由于课业压力大,我接触的人大多是同班同学,但我很喜欢看展。通过找搭子一起去看展,我认识了许多对艺术有共同兴趣的人,我们会一起探讨展览,感觉这种社交比日常的要轻松多了。”

这两个案例明确显示了访谈与观察方法在分析青年找搭子现象中的互补性。访谈方法允许研究者深入探索个体在搭子关系中的主观体验与动机,揭示其社交策略和情感需求,例如A4和A5如何通过搭子拓展社交圈和加强兴趣连接。与此同时,观察方法能够补充访谈数据,通过记录实际的社交互动行为,提供对搭子活动的行为模式和社交效果的直观证据。这种方法结合为全面理解青年搭子行为提供了多层次的数据支持,不仅揭示了搭子行为的动机和影响,还展示了其在现代社会分化背景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11]

通过观察式研究,我们得到了关于青年群体找搭子现象的另一组主要发现。以下是观察式研究的一些关键结果:

首先场所差异,不同场所呈现出不同的搭子行为特点。例如,在夜生活场所,观察到更多的主动搭讪和表达浪漫意图的行为;而在白天的社交活动中,更多关注于友谊和社交网络的拓展。观察显示,群体规模对搭子行为有明显的影响[12]。在大型社交活动中,个体更倾向于以群体形式出现,相互之间形成更为复杂的互动关系。而在小型聚会中,个体更容易进行一对一的深入交流。以及服饰和外貌的重要性,青年群体在搭子行为中对个体外貌和服饰的重视。一些个体通过精心打扮来吸引潜在搭子,而一些搭子行为也受到了对方外貌的影响。个体在社交场所中遵循着一定的社会规范,这包括搭讪的时机、言辞的选择等。这种社会规范影响着搭子行为的方式和效果[13]。情感体验的多样性,青年群体在搭子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呈现多样性。有的个体表现出兴奋、愉悦的情感,而有的可能感受到紧张和焦虑。这表明搭子行为涉及到个体复杂的情感体验[14]

在观察A14与“学习搭子”互动的过程中,她展现出了一系列细微的行为特征和语态习惯。她常常根据讨论的内容调整坐姿,并频繁整理笔记以记录关键点,表明她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对知识细节的重视。在交流过程中,A14使用温和且专注的语调,常用如“我觉得”、“可能是这样”等措辞来表达观点,同时通过询问性语句如“你认为呢?”和鼓励性语言如“做得很好”来确认对方的意见并提升合作氛围。此外,她在解释问题时使用手势,并保持良好的眼神交流,这反映了她对讨论的投入程度和对搭子反馈的重视。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出A14在“学习搭子”互动中的积极态度和有效沟通策略。

这些观察式研究的主要发现提供了对青年群体找搭子行为更为详细和全面的理解。这些结果与访谈的发现相互印证,强化了我们对搭子行为的深刻认识。

5. 结论

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媒体的兴起,社会正经历两大趋势的叠加:大规模的人群流动和网络虚拟空间的扩展。这导致社会陌生化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像彼此的“陌生人”,尽管手机和社交网络让人看似始终处于连接中,但孤独感却在加深。在这种“陌生人”社会中,搭子社交成为一种应对孤独和社交隔离的方式。

然而,搭子社交的积极影响需要与其潜在的负面作用相平衡。例如,这种社交模式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表面化,交往时间短暂、深度不足。此外,本研究在方法和样本上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研究样本集中在18至30岁的青年群体,且主要覆盖特定地区或社交场所,限制了研究结果的广泛适用性。其次,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研究无法涵盖所有可能的时间和场景,可能无法全面反映青年群体的搭子行为。因此,未来研究应考虑更广泛的样本和多样化的场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现象。

“找搭子”并非一种新兴行为。早在“搭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之前,人们就已经有了基于“陪伴”的社交需求。随着“搭子”一词在年轻人中日益流行,其内涵变得更加包容和多样化。这种变化与年轻一代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在年轻群体中,“搭子”式的社交行为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定义也逐渐泛化,社交关系的固定性越来越弱[15]。“找搭子”这一群体的特点在于即兴性和适应性强,他们的社交关系随意性较大,可以迅速建立,也可以轻松解散。这种灵活的社交方式虽然满足了一部分年轻人对短期社交的需求,但也导致了“短暂需求型”关系的出现。这种缺乏深度和持续性的社交模式,使得大学生难以建立稳固的社会关系,无法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必要的长期社会支持。短期、表面的社交关系难以在情感上为大学生提供真正的支持和安全感,也无法为他们在个人发展过程中提供持久的心理和社会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 任学丽. 转型社会伦理秩序的重构——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 [J]. 长白学刊, 2013(5): 127-132.
[2] 邓志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现代性嬗变[J]. 中国青年研究, 2018(4): 4-12.
[3] DT财经. 从饭搭子到蛋搭子, 年轻人为啥流行找搭子? [EB/OL]. 2023-04-18.
https://mp.weixin.qq.com/s/W0Hz9IiySlMBUAOsYhgitw, 2024-08-29.
[4] 宋红岩. 补偿还是增强——大学生社交焦虑、网络自我表露与网络社交焦虑关联研究[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22(5): 24-29.
[5] 金鑫, 李岩梅, 李小舒, 等. 网络社交态度、网络信任、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孤独感之间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 25(1): 185-187, 16.
[6] 林聚任, 邢国鑫. 点赞之交: 城市居民新型网络社交对线下社交网的影响——基于JSNET2014的数据分析[J]. 社会发展研究, 2019(4): 96-111.
[7] 蒋建国. 微信成瘾: 社交幻化与自我迷失[J]. 南京社会科学, 2014(11): 96-102.
[8] 洪杰文, 段梦蓉. 朋友圈泛化下的社交媒体倦怠和网络社交自我[J]. 现代传播, 2020, 42(2): 76-81, 85.
[9] 陶志欢. 青年“群体性孤独”现象的审思与调适[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0, 39(5): 88-96.
[10] 李桐, 罗重一. 互联网社交对传统人际交往秩序的影响及规范[J]. 学习与实践, 2018(11): 109-113.
[11] 盘华, 黄永林. 网络社区社交的新特征、面临的社会风险及其防范[J]. 社会主义研究, 2021(3): 122-129.
[12] 王贞会. 未成年人网络社交中的犯罪被害: 风险类型与防范之策[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0, 39(6): 120-127.
[13] 黄楚新, 商雅雯. 新时代背景下青年网络社交媒体素养的建构[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 37(5): 76-82.
[14] 管健. “熟人社会”到“日常注重边界感”当代青年社交需求的变化与特点[J]. 人民论坛, 2021(25): 28-31.
[15] 王昕迪, 胡鹏辉. 边界感: 现代社会青年社交需求及其建构[J]. 中国青年研究, 2022(10): 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