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寒, 张振玉. 肠易激综合征东西方指南对比解读[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9, 28(9): 961-967.
|
[2]
|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J]. 中华消化杂志, 2020, 40(12): 803-818.
|
[3]
|
李梅.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
[4]
|
王姣姣, 罗慧君, 蔺晓源. 中医经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 中医药学报, 2024, 52(4): 112-116.
|
[5]
|
李登帅, 杜斌. 从肝风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J]. 环球中医药, 2017, 10(4): 490-491.
|
[6]
|
刘静, 叶松, 胡运莲, 涂华. 叶松教授从肝脾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J]. 亚太传统医药, 2020, 16(6): 112-114.
|
[7]
|
林欣蓉. 郭氏疏肝止泻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疗效观察[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8]
|
王明秀, 张钧凯, 徐炜, 等. 高中生肠易激综合征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12): 1506-1511.
|
[9]
|
李中玉, 陈婷, 王阳, 等. 经方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理论与方法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 42(1): 107-111.
|
[10]
|
张声生, 周滔, 汪红兵.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诊疗现状与挑战[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0, 18(21): 2216-2220.
|
[11]
|
苗艳芳, 王玉贤.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中医研究进展[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1, 55(7): 91-94.
|
[12]
|
顾燕华, 费建平, 杨子纯.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近况[J]. 中国民间疗法, 2019, 27(24): 99-100.
|
[13]
|
江海松.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J]. 中外医学研究, 2022, 20(7): 10-14.
|
[14]
|
何锦轶.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浆GLP-1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15]
|
葛恩枝. 柴胡桂枝干姜汤用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治疗的效果观察[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0, 7(23): 193, 196.
|
[16]
|
胡庆昌, 张凤敏.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 新中医, 2014, 46(1): 62-63.
|
[17]
|
王红, 刘宝山. 刘宝山主任医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J]. 光明中医, 2016, 31(13): 1869-1870.
|
[18]
|
王小奇, 叶蔚. 柴胡桂枝干姜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胃肠激素的影响[J]. 福建中医药, 2006, 37(1): 10-11.
|
[19]
|
张鼎哲. 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回顾性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
|
[20]
|
张艳霞. 加味当归芍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J]. 环球中医药, 2016, 9(1): 100-102.
|
[21]
|
韩媛媛. 当归芍药散合柴胡疏肝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
|
[22]
|
孙胜振. 当归芍药散合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医科大学, 2008.
|
[23]
|
何锦轶, 黄适, 周尧红, 等. 当归芍药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分子作用机制的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 2021, 30(6): 982-986.
|
[24]
|
张紫嫣, 严晶, 刘丽娜, 等. 孙志广教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经验研究[J].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8, 33(2): 47-49.
|
[25]
|
何锦轶, 黄适, 谢小玲, 等. 黄适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验案举隅[J]. 辽宁中医杂志, 2021, 48(1): 29-31.
|
[26]
|
刘小菊, 应鸿莺.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验案三则[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28(8): 615-616.
|
[27]
|
石林韬, 彭卓嵛, 谭琦, 等. 四逆散加减介导肠道黏膜屏障防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 2023, 19(4): 218-222.
|
[28]
|
蔡婷婷. 四逆散有效成分对肠易激综合征疾病网络的协同调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9]
|
尹秋凤, 贾鸣. 加味四逆散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44): 128-129.
|
[30]
|
谷春雨, 李春梅, 滕垂月, 等. 加味四逆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中医药导报, 2017, 23(18): 73-76.
|
[31]
|
雷彪, 冯文哲, 石鹏, 等. 加味四逆散联合隔盐灸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 中医药导报, 2021, 27(6): 95-98.
|
[32]
|
玄春花. 四逆散加味联合隔药灸脐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6(25): 2831-2833.
|
[33]
|
蔡丽, 邱承智, 郑帆, 等. 加味四逆散配合针刺鬼眼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J]. 亚太传统医药, 2017, 13(23): 147-149.
|
[34]
|
胡燕芳, 安明伟, 唐勇, 等.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乌梅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J]. 西部医学, 2023, 35(4): 506-511.
|
[35]
|
许阳慧, 唐梅文, 覃瑶, 等. 乌梅丸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 大众科技, 2021, 23(5): 48-50.
|
[36]
|
陈伟斌.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应用乌梅丸治疗的效果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21, 19(8): 118-120.
|
[37]
|
吴巧珑, 涂云. 乌梅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评价[J]. 中医临床研究, 2020, 12(13): 116-118.
|
[38]
|
丁晓洁, 孙喜灵, 于晓飞, 等. 乌梅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和炎症因子的影响[J]. 辽宁中医杂志, 2019, 46(6): 1296-1299, 1345.
|
[39]
|
赵雨欣. 基于Meta分析的乌梅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系统评价[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
|
[40]
|
潘世怡, 高松林, 吴美玲, 等.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的半夏泻心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作用机制研究[J]. 中国现代中药, 2023, 25(4): 822-830.
|
[41]
|
沙碧源, 张丽荣, 罗婷婷. 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9例临床观察[J]. 中国药业, 2017, 26(22): 44-46.
|
[42]
|
谭立辉, 岳妍. 辛开苦降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47例[J]. 山东中医杂志, 2012, 31(7): 488-489.
|
[43]
|
王璐, 周佳林, 戴琦.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用药规律[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2, 22(1): 95-99, 106.
|
[44]
|
王玉保. 痛泻要方半夏泻心汤并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1例[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5, 19(1): 78.
|
[45]
|
甘丽华, 杨坤, 郭超峰. 半夏泻心汤类方的方证释义与现代研究概况[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24(11): 82-86.
|
[46]
|
陈曦. 甘草泻心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3, 21(5): 264-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