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孔子的仁学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蕴的“为仁由己”“仁者爱人”“仁本礼用”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逻辑高度契合,展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传统文化根基,同时也为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价值根基。基于此,探析孔子仁学思想的价值意蕴,并阐释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契合与价值旨趣,对新时代新征程赓续文化基因,同心共圆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2. 孔子仁学思想的价值意蕴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它既是整体道德规范的集合,又是处理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更是追求最高人生价值的生动表征,已跃迁升华为当代道德认知与实践活动的源头活水,也是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动能。
2.1. “仁”是整体道德规范的集合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整体道德规范的集合,是一种无与伦比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境界。
孔子认为,“仁”是人世间所有崇高品质的集合,蕴含基础道德原则,义、礼、智、信、忠等道德品格均为“仁”内涵的延伸。学生子张曾经向孔子问“仁”,孔子的回答是“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君子是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代表,也是儒家文化精髓的体现。孔子主张君子应具备知识、意志和情感三个方面的品格:“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拥有仁德的人因乐天知命而没有忧愁,聪明的人因通达事理而不会迷惑,勇敢的人因信念坚定而无所畏惧,其中“仁”位居统摄地位。
同时,“仁”又是一种世人理应遵从的道德规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绝不会贪生怕死玷污仁,只会牺牲生命保全仁,为了“仁”,宁可牺牲一切,这同样是孔子内心最高人生境界的映照。
2.2. “仁”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准则
“仁”也是处理一切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重要理念,有助于全体社会成员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提升社会的和谐程度。
第一,承继仁爱原则,注重和谐人际关系。“礼节者,仁之貌也”[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内心的道德自觉,而体现“仁”的外部规范和准则的则是“礼”,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恭”“慎”“勇”“直”等德目只有内蕴于“礼”的表现形式中才是真正的仁德,否则会演变为“劳”“葸”“乱”“绞”。只有做到敦厚于亲、敦伦尽分,才能民心淳厚、社会稳定,是为“一家兴仁,一国兴仁,天下兴仁”。
第二,涵养宽厚品德,建构立己达人境界。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即曾子认为忠恕是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理念,是“仁”的具体运用。“忠”是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忠诚,其道德基础为通过自省实现自尊自爱,达到对自己忠诚,进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是“忠”的外部转向,指的是尽心尽力为他人着想,犹如对待自己般对待他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正如钱穆所说:“‘忠’字积极的奖进人类之合作,以‘恕’字消极的弭解人类之冲突。”[3]
总之,孔子“仁”学思想从道德层面把握了人际交往的原则,它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有利于构建一种积善成德、薄施广善的和谐人际关系。
2.3. “仁”是最高人生价值的追求
《说文解字》中“仁”的释义为,“从千从心”或“从尸从二”,指人立于天地之间,凡事皆应以心为本。“仁”日益渗透并融通于生活的细枝末节,镌刻并流淌在中国人的骨血之中,无论是个体层面还是群体层面,“仁”都成为中国人民的最高价值追求。
个体层面要培养志士仁人,即君子。作为一种理想化人格,成为君子是所有儒生的毕生追求,而君子须得知仁、行仁和存仁。首先,“知仁”即具备高度的道德自觉,能自觉践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其次,“行仁”即具有极高的无畏精神,正如“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论语·颜渊》),君子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做到不忧愁不畏惧。最后,“存仁”即君子需践履身死而名不朽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人的价值在于:矢志不渝地践行自己的道德原则;建功立业,成为栋梁之材;著书立说,垂教后世,泽被后人。
群体层面主张实施仁政。“仁政”是孔子“仁”学思想在政治领域的体现,主张以道德教化而非严刑峻法治理国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以德行治理国家,就会赢得臣民众星拱月般的支持。因此,“仁政德治”是孔子的终极政治理想,也是“仁”学思想在群体层面的最高价值。
3. 孔子仁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要“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孔子“仁”学思想的立足点是个体的修身养性,再由近及远推衍至“君子”社会的养成,其中所包含的“为仁由己、仁者爱人、仁本礼用”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价值融通和合,这种逻辑契合性既突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又在价值释义层面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
3.1. 为仁由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自觉
“为仁由己”,指践行仁德的核心在于自己,亦作“为人由己”。“仁”在《论语》中先后出现109次,且孔子对不同情境下的“仁”均有其独到诠释。如孔子批评宰我“予之不仁也”,是因为宰我否定了孔子推崇的三年之丧。孔子对阳货“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论语·阳货》)的回答是“不可”。而当樊迟问仁时,孔子却回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可见,孔子对“仁”内涵意蕴的诠释具有个体差异性、内涵多元化等特征,为理解“为仁由己”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有益于调动社会成员的道德自觉,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方面,“为仁由己”体现为克己慎独。“克己慎独”,指个体闲居独处时依旧能够严于律己、谨慎处事、修养品行,是“为仁由己”的基础理念,是个人品行风范的价值要求,也是儒家“修身慎行”的基本法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全体公民,其首要层面是个体的行为道德规范,它既能够通过文字被社会成员铭记于心,也可以经由行为形成模范效应,但若希冀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自觉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日常生活中应倡导“慎独”的自律意识、文明的行为方式、健康的生活情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形态”转化至“生活样态”。
另一方面,“为仁由己”又体现为反求诸己。“反求诸己”,即遇到挫折、出现错误时不应责备他人,而应从自身找原因,并加以改正。古人讲究“三省吾身”,时刻反省自己,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反求诸己”可检验社会个体成员是否真正“修己慎独”,从而提高自身内在的道德修养水平。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结构性转变愈益加速,公共化程度逐步提高,公众的道德理念、道德修养日趋多元,突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伦理范围,使道德生活的基本范式由个人转向社会。因此,在纷繁复杂的伦理社会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亟需个体求诸于己,坚守本心,既内省自由,又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服从群体,又能以不失个性的方式安身立命。
3.2. 仁者爱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性基础
“仁者爱人”是人民至上理念的鲜活表达与生动彰显。孔子始终坚持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当孔子退朝后听闻家中马厩着火,他首先关心的是养马的奴隶,而非世俗眼光里相较于奴隶更为贵重的马匹,深刻体现了孔子对百姓生命的关照。
一方面,“仁者爱人”需指向“爱人”。此处的“人”既包括自我、亲人,也包括他人,即推己及人。“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孔子认为,“爱人”的前提是爱自己的父母,正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君子必须努力追求并维护自己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念,治国做人的原则和仁道的思想体系才得以确立。而“孝”是仁的根本,是人性中最为基础的品性,唯有在爱父母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爱他人、爱社会。当然,孔子主张的“爱”需保持适度原则,既非毫无节制的溺爱,也非隐晦含蓄的“私爱”,而是光明磊落、尊重他人的仁慈之爱。
另一方面,“仁者爱人”应面向社会。儒家思想主张“入世有为”,“仁者”不仅要仁爱共济,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还应奋发有为,致力于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即秉持内心之“仁”,要一心向善,立场坚定;要维护正义,爱憎分明;要从爱己、爱亲向爱他人、爱社会渐次过渡,构筑立己达人、胸怀天下的精神世界。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道德原则高度契合、相得益彰。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培塑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应对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复杂形势的时代需要,也是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的本质需要。[5]
3.3. 仁本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逻辑
孔子对“仁”与“礼”关系的阐述主要体现在“颜渊问仁”。当颜渊询问“仁”的涵义时,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作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皆为“仁”的呈现形态(《论语·颜渊》),可见“仁”是“礼”的内在要义与核心精髓。
第一,“仁”是“礼”的基础。孔子以“仁”诠释“礼”,指明了“礼”是各种社会规范的集合,而“仁”则是个体内心的一种精神境界,“仁”易得,“仁人”却难得。“礼”作为一套被道德个体认可的完整礼仪规范,重在改造人的言行,使个体的行为合乎礼仪,并基于“仁”,透过“礼”实现内心的崇高愿景。
第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礼”既可以被视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认可的社会规范,也可以成为个体内心“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个体若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自身价值,便不该随波逐流、放任自流,时刻谨记遵循内心的“仁”。而作为“仁”外在表现的“礼”则表现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个体理解有异,“礼”的表现形式亦各有千秋。但只有“仁”发于心,行才能合于“礼”。
与传统奴隶社会相比,现代人的角色地位从以家庭为主要伦理关系的个人转变为社会公民,个体生活的环境日趋开阔、多变,市场经济的逐利本性与西方腐朽思想的消极影响又引发了现代人的道德危机,社会价值秩序亟需纠偏与重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恰好能够弥补这一价值困境。
4. 孔子仁学思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
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现了“君子”崇高人格的德行与理想,圣人以身作则,希望透过坚守高尚德性唤醒世人良知,引导民众自主涵养德行。“仁”学思想的兴起早已内化为中国人的优秀传统性格特征,嬗变为现代社会道德行为的重要规范与价值标准,与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相合、共融共通。
4.1. “仁”学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柢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之又不断滋养、润育着先进文化。“仁”学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基因,其深蕴着与个人、社会与国家息息相关的价值理念,深刻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筑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
当子路质疑管仲不似召忽般自杀殉主,反而忠于桓公,是“不仁”的表现时,孔子却认为“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论语·宪问》),正因管仲竭力辅佐,才使桓公不以武力称霸,战乱平息,海晏河清,国泰民安,实属“仁德”。法国戴高乐将军曾经说过:“当你首先想到的是你对自己的人民的热爱时,那就是爱国主义。”[6]因此,爱人民是热爱祖国的应有之义,每个公民都要把个人理想融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个人理想与伟大梦想交相为用、并行不悖。
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恭、宽、信、敏、惠”乃“仁”的五种样态,即“恭敬、宽厚、诚信、勤勉、慈悲”,其中“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使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即恭敬就不易遭受侮辱,宽容便能够众望所归,诚信就能够得到任用,勤勉便极易建功立业,慈悲便足以使人鼎力相助。这五种优良品格为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涵意蕴奠定了文化根柢。
4.2. “仁”学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价值目标
“仁”学思想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推动整个华夏民族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它在价值意义上规定了道德人格的最高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7]经过数千年的文化沉淀、精神洗礼,“仁”学思想的道德精髓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
一方面,孔子“仁”学思想强调躬身践行,讲究经世致用。孔子把以德治国作为重要政治主张,他周游列国,宣扬“德政”,希望统治者实施“仁政”,改变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从而复兴周礼。这一实践理性思想将道德个体的价值与国家的兴衰成败相融合,体现了“仁”学思想深含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与个人层面的价值旨趣内在耦合,成为新时代新征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与根本指向。
另一方面,孔子“仁”学思想注重固本培元,培养崇高人格。孔子认为,高尚伦理道德是形塑理想人格的关键所在,“仁以为己任”乃至关重要的人生目标,“仁义礼智信”更是人生境界中的最高道德标准。因此,仁学思想对培育个体的高尚人格发挥了重要的价值支撑作用,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这一思想理念的具象表达与恰切转化,表征着孔子“仁”学思想的价值旨归。
4.3. “仁”学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方向指引
奋进新征程,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感召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孔子的“仁”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方向指引。
一方面,孔子“仁”学思想主张仁本礼用,注重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耦合关系。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仁”是一种代表人生最高境界的道德标准,礼则是这种道德自觉的外显形式与实践手段。礼缘起于仁,仁发轫于心,个体唯有在内心深处深刻认同、遵从“礼”,才能达到身心合一,真正做到践履“仁”。因此,孔子提出仁本礼用的思想准则,其展现出个人的道德修养与行为实践的和谐统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以具体的行为规范践履仁爱精神高度一致,把礼仪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助于推动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8],从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了理论根基。
另一方面,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仁者爱人,具有自爱、爱亲人、泛爱众、爱万物等伦理层次。“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表明孔子强调侍奉父母、尊敬兄长是做人的根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雍也)则充分彰显了孔子广施善心、敬畏自然的仁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蕴的博爱理念与和谐思想交相辉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价值遵循。
注 释
文中所引孔子言论均出自《学庸论语》(绍南文化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3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MKS231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