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大运河开通以来,东西流向的黄河与南北走向的运河在时空上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位于山东省与河南省交界处的黄运河口地带是黄河、运河文化集中区,其蕴含的文化财富与治水智慧是此区域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点与难点。随着运河申遗的成功,相关规划相继出台,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宝贵遗产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时代的命题。然而,受行政区划的影响,在京杭大运河申遗过程中将位于鲁豫交界的沙湾段落排除在外,虽后将此段落重新纳入[1],但此区域运河保护的问题已经不可忽视。
如今,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大运河沿线的相关文物、文化保护设计研究掀起了新的热潮,研究对象多为具有明显特征的运河段落,且符合经济发达、知名度高、文旅发展兴盛等条件[2],而鲜有涉及位于省际边缘区的运河段落。多年来,大运河沙湾段地区游离于战略规划之外,已造成鲁豫黄运文化传承片段化、运河线性系统保护破碎化等问题,但此区域治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鉴于此,研究将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等战略为基础,运用对史料的查阅分析、运河演变的对比评估、沿线村落的实地调研、当地人群的访问调查的研究方法,从区域规划、价值挖掘、文化传承、文旅融合四个方面深入分析沙湾段运河遗产保护利用现存的困境与挑战,并探讨运河遗产保护及规划设计策略,旨在提高民众对沙湾段运河的重视与保护,为该区域运河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2. 研究区概况及概念界定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范围
研究区地处鲁、豫交界区域,范围在东经116˚1'~116˚6',北纬35˚6'~36˚5'之间,其核心部分位于河南省东北部的台前县,北接山东省阳谷县,南衔山东省东平县。研究区内的原河道全长10余公里,基本流势呈东南至西北方向,运河遗产沿河分布。
2.1.2. 环境概述
研究区踞黄河东流北泛地带,属冲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整体地势低洼,多有湿地。黄河、金堤河在此交汇而过,又因研究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因此这里常有黄河五年三漫滩,金堤河三年两内涝的说法。过去的台前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如今当地羽绒业、材料制造业等产业极大推动了经济发展,乡村环境持续改善,至2020年,台前县已实现脱贫摘帽,政府也逐步开始加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力度,运河保护的社会环境日益完善。
2.1.3. 历史沿革
大运河发展脉络清晰,经历了开掘、完成、繁荣、取直、疏通各阶段,而台前与大运河发生直接关联源于元代舍弯取直工程,其关键点在于甩掉原运河自徐州拐向开封等地的大弯,开会通河、通惠河等河道连接徐州、济宁至临清等地,将航程缩短了七八百里,而沙湾段运河就是会通河的一段。自此,沙湾段运河开始进入历史的视野。但会通河河道狭窄,北运漕粮大多以海运为主,少经运河,再加上黄河常溃、战乱频繁,会通河严重淤塞,至元末年,会通河废弃不用,沙湾段运河也在历史上告一段落。
直至明代,海陆运输皆艰,会通河重新疏浚,这时,运河成为南北唯一运输通道。明代的会通河河道较元代更为顺直,通航条件改善,同时,为了缓解会通河水量少的问题,先后分流并引入了多条河流接济会通河,尽管如此,运河常溃决于沙湾,通航不畅,因此朝廷多次派官员治理运河,在此相继建成一系列水利工程,只为确保漕运。这时的沙湾段运河可谓国家的生命线。
至清代,保持明代河道不变,只有维护疏浚的工程,但河道淤塞、黄水漫流仍是常态,于光绪六年(1880年),黄河决孙家码头,沙湾北至张秋南坝头外淤为平地、漕运不通,至此,沙湾段运河在南北通航中的作用宣告结束[3]。
2.2. 运河遗产及其分布
随着历史的变迁,沙湾段运河的通航作用逐渐丧失,而基础设施的建设日渐侵蚀着沙湾段运河的基本形态,现在,沙湾段运河已被埋藏在黄沙之下,大部分遗产遗存也难以发掘,严重影响了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因此,为识别沙湾段运河故道流势及遗产构成,将元明清时期(记录不全)与民国时期的山东运河形势图进行对比分析,粗略绘制出运河流向,并通过查阅历史书籍及官方新闻列出大致运河遗存,接着在台前县沿线村落进行实地调研,观察运河存在痕迹,与政府及当地村民交流,了解遗存历史,记录遗存保护现状,补充细化前期工作,最终经过整理绘制得到沙湾段运河遗产分布图,见图1,从而为提出沙湾段运河遗产保护策略奠定基础。
经识别,明清时期的沙湾段运河河道走向大致呈东南至西北,南起山东省东平县十里堡村,沿途流经河南省台前县夹河乡的姜庄、田湾、孙堤(民国期间已消失)、沈堤、沙湾、大坝、前夹河、后夹河、八里庙和吴坝乡的堤头、西董村等村庄,向北复入山东省阳谷县张秋镇[3],见图1。而沿故道分布的历史遗存,在运河申遗的契机下,得到了基本的测绘与勘探,但相比河南省的其他运河段落,沙湾段运河得到的关注明显不足,当前登录在文物保护单位的运河相关遗址遗存仅有八里庙治黄碑刻(省级)、台前段大运河遗址(县级)与沙湾闸遗迹(县级)见表1,而大部分遗存依旧埋于地下,仅有少数文物被发掘。基于现状遗存情况,将其分为河道、水利设施、运河管理机构、古建筑遗址、水利设施附属物五类,见表2。
Figure 1.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Shawan section canal heritage
图1. 沙湾段运河遗产分布示意图①
Table 1.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list of Shawan section canal
表1. 沙湾段运河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序号 |
名称 |
年代 |
类别 |
地市 |
县区 |
地址 |
级别 |
1 |
八里庙治黄碑刻(含镇河铁兽) |
元至清 |
古遗址 |
濮阳市 |
台前 |
夹河乡八里庙村 |
省级 |
2 |
台前段大运河遗址 |
元至清 |
古遗址 |
濮阳市 |
台前 |
夹河乡、吴坝镇 |
县级 |
3 |
沙湾闸遗迹 |
元代 |
古遗迹 |
濮阳市 |
台前 |
夹河乡沙湾村 |
县级 |
Table 2. Heritage sorting of Shawan section canal
表2. 沙湾段运河相关遗产梳理
类别 |
名称 |
建造时期 |
地址 |
作用 |
现状 |
河道 |
京杭大运河沙湾段 |
元 |
濮阳市台前县 |
南北通航 |
地下 |
水利设施 |
通源闸 |
明 |
西董村 |
控制沙河进水 |
地下 |
通源桥 |
清 |
沙湾村 |
通行 |
地下 |
积水闸 |
明 |
沙湾村 |
控制赵王河进水 |
地下 |
积水闸板桥 |
清 |
后夹河村 |
通行 |
地下 |
滚水坝 |
清 |
顾庄村 |
低溢流堰 |
已发掘 |
五孔桥(减水坝) |
明 |
西董村 |
泄洪 |
地下 |
三孔桥(减水坝) |
明 |
顾庄村 |
泄洪 |
地下 |
平水三闸 |
清 |
沙湾村北部 |
控制盐河出水 |
地下 |
道人桥 |
明 |
堤头村南部 |
通行 |
地下 |
沙河大坝 |
清 |
后夹河村 |
控制沙河进水 |
地下 |
沙湾小闸 |
清 |
沙湾村 |
- |
地下 |
运河管理机构 |
武衙门遗址 |
明 |
沙湾村 |
治水指挥部 |
消失 |
古建筑遗址 |
大河神祠(金龙四大王祠) |
明 |
八里庙村 |
纪念漕运官员 |
已重建 |
感应庙 |
明 |
沙湾村南部 |
祈求河神庇佑 |
消失 |
舍利塔 |
- |
- |
- |
消失 |
水利工程附属物(如碑刻) |
徐有贞《敕修河道功完碑》 |
明 |
八里庙村 |
褒扬治河功绩 |
已发掘 |
镇河神兽、运河功德碑、
感应庙碑、感应庙古砖、
运河武衙门门档、
运河闸门立柱石、袁公堤碑等 |
- |
沙湾村运河文化展览馆 |
- |
已发掘 |
运河古井 |
- |
沙湾村 |
- |
地上 |
3. 沙湾段运河遗产当前保护措施
自大运河申遗之后,河南省高度重视运河文化的保护工作,紧密对接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编制规划方案和遗产政策,逐步推进运河文化保护工作的进行。在政府和全体群众的努力下,台前县沙湾段运河遗产的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
3.1. 统筹规划,设想合作
河南省政府以整体思路把握运河保护,有序推进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省域层面,出台《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构建两轴、三极、七片区的空间布局,将濮阳市片区定位为“京杭遗韵,运河咽喉”,见图2,意在挖掘京杭运河文化价值,重塑千年运河历史风貌。在市域层面,《濮阳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将沙湾段运河列为濮阳市两大大运河文化发展轴带之一,推动形成资源要素集聚,展现特色文化内涵。在豫鲁合作方面,濮阳市发改委曾提出“合作共建先行区”[4]的构想,争取黄河以北京杭大运河复航航道经过台前,从而尽快融入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Figure 2. Overall development pattern map (Left)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pattern map (Right)
图2. 左图为总体发展格局图,右图为文化遗产保护格局图②
3.2. 保护修缮,意图复原
运河沿岸的遗址遗存是运河文化的缩影,台前县政府正逐步加大支持力度,保护修缮历史遗存。于八里庙村重建大河神祠,立八里庙治黄碑刻,并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见图3;将滚水坝遗址进行微改造,设计成供人参观的景点(尚未建成),在保护遗址的同时,强化其旅游休闲价值;沙湾村建设运河文化展览馆,见图4,完善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使已发掘的水利工程设施得到展示。而对于已掩埋在黄土之下的运河故道,政府曾组织开展台前县运河调研工作,讨论运河穿黄设计方案,意图复原故道、重现运河咽喉胜景。
Figure 3. Diagram of the River shrine of Balimiao village
图3. 八里庙村大河神祠③
Figure 4. Diagram of the canal culture exhibition hall of Shawan Village
图4. 沙湾村运河文化展览馆④
3.3. 开展研究,增强意识
深入挖掘和弘扬台前县沙湾段的运河历史文化,阐释好运河遗产的故事,是增强保护意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2009年,值大运河申遗时期,台前县开展运河专题考察并撰写专题报告,讨论台前县运河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引发许多学者关注并思考其系统研究的重要性与可行性,促进了多篇相关文章在媒体发表传播及书籍《台前大运河》的出版。目前,台前县京杭大运河的考古勘探仍在进行,2018至2021年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已探知运河河床、河道、河堤的宽度与深度,挖掘出部分水利设施,自此,探讨运河故道能否复原的文章层见迭出,这对挖掘台前县运河文化特色、增强公众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3.4. 设计民宿,吸引关注
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当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显然,台前县政府具有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姜庄被誉为“运河穿黄第一村”,黄河与运河文化、中原与齐鲁文化在此交织相融,当地政府依托中石油对点帮扶的机遇,邀请建筑设计师及民宿运营团队,在姜庄黄河口打造了一处静谧安详、古风新韵的原生态民宿,又凭仗姜子牙后代曾在此开垦种田的历史渊源,将其命名为“姜子牙的渡口”。姜庄村将传统的黄河村落生活和现代的民宿体验相融,重现黄河古村落的美丽,不仅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还促进周边地区甚至省外游客对黄运文化的了解与关注。
4. 沙湾段运河遗产保护困境
一系列保护措施在当地实施后,沙湾段运河遗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与利用,但是,由于运河遗产分类复杂性及途径区域边缘化,仍采用粗糙的保护方式及传统的规划设计手法难免捉襟在肘,在区域规划、价值挖掘、文化传承、文旅融合等方面存在不足,尚未探索出与沙湾段运河文化特质相契合的保护路径。
4.1. 区域规划方面:省际边缘,政策盲区
沙湾段运河地处鲁、豫交界,拥有较大范围运河段落的台前县呈犀角状伸入山东境内,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非但没有促进台前县的发展,反而形成了一定的行政壁垒,使省际协调的成本上升,从而增加“合作共建先行区”构想实现的难度。同时,构想虽已提出,但河南省运河保护规划控制仍停留在省内段落孤立保护阶段,缺乏对两省协同管理具体的保护政策与设计举措[5],而沙湾段运河遗产的保护利用必然涉及跨区域、跨部门,因此易产生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跨区域协作路径与机制有待完善[6]。整体观望,研究区缺乏发展战略覆盖及重点政策倾斜,易成为政策盲区,从而加剧运河文化保护的片段化问题,难以彰显运河文化地域空间上的连续性与共通性特征。
4.2. 价值挖掘方面:认知浅显,难于实施
沙湾段运河为京杭咽喉之地,历史遗存丰富,而由于遗产价值认知存在不足,保护体系建构较为粗放,沙湾段运河的文化特质难以全面、深入地展现[7],规划设计措施更是难以落实。目前,沙湾段运河未发掘的遗产遗存众多,地上遗产也存在识别体系浅易化的问题,整体遗产尚未得到彻底的厘清,对遗产保护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构建有重大影响[8]。并且,从现有保护体系构建上来看,已发掘的遗产孤立存在,保护范围不明确,遗产载体模糊甚至缺失,存在保护体系孤岛化、破碎化的问题,缺乏系统观念。尽管已有相关规划的出台,其实施的难度也是极大。同时,运河故道复原更是举步维艰,需面对各方阻力,比如山东省运河段东线与本段运河(西线)之间的“博弈”、运河区域的地势条件以及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等,这些问题均需要仔细斟酌。
4.3. 文化传承方面:人才短缺,文脉受阻
沙湾段运河历史跨越千年,修缮技术不断更新,而参与保护运河的“人才队伍”出现断层、弱化等问题,使运河文脉的传承受到威胁。此“人才队伍”并非官方成立,是对关注运河文化传承的人才的统称。现阶段此“人才队伍”多是高校教授、运河文化专家、考古专家等,主要进行对运河文化知识系统的整理分析和再传播工作,为研究型人才,而缺乏提供专业性的修缮保护措施的技术型人才,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遗产遗存原真性的保护,同时“人才队伍”还包括尽力参与的村民、乡贤等,但他们很多时候只能提供建议,对于运河文脉的传承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队伍急需“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人才的加入,为运河保护的工作注入新鲜血液。而在引人育人方面,政府暂无明确的措施,尚未成立专门对接沙湾段运河遗产保护的部门,“人才队伍”依旧是模糊的概念。
4.4. 文旅融合方面:视角狭隘,深度不足
虽然沙湾段运河文化资源丰富,但此地文旅开发浅显,产业单一,尚未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沙湾段运河地处欠发达地区,存在物质性基础差且知名度不高的先决条件,文化发展根基不稳,公共文化服务及设施等基本旅游资源构建不完善,因而进行民宿的开发无异于“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如今,当地旅游资源包括姜庄民宿及建设粗放的运河文化展览馆等,发展路径更多的是采取“乡村 + 旅游、大自然 + 旅游”的形式,地域特色明显,但没有深入展现出黄运文化这一最大优势,无法形成长效的内生动力。因此,从整体上看,此区域文旅产业处于初步萌芽阶段,发展条件不成熟,前进多靠机遇,缺乏成熟的战略指导,文旅融合发展仍旧任重而道远。
5. 沙湾段运河遗产保护优化策略
5.1. 区域协同,联动发展
基于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与沙湾段运河区域边缘化特征,为促进运河文化的动态保护,破解难题的关键就在于突破区域限制、推进协同联动。作为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具有地理空间连续性的特质[9],两省之间应利用运河文化资源的共通性与互补性,打破地域壁垒,拟定整体性保护策略与发展规划,以实现跨区域合作,落实“合作共建先行区”构想。同时,要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建立半官方性质的专职管理部门[10],促进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并广泛吸收公众的建议,形成政府、乡村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理想局面。
5.2. 活化遗产,灵活展示
沙湾段运河历史与鲁豫两省的历史文明演进息息相关,逐渐衍伸为现在的遗产空间,因此,为凸显运河的历史价值,可将运河置于广阔的历史发展变迁中认知,筛选与重要历史事件相关的遗产遗存,建立有主有次的认知体系,连点成线,形成整体式的保护体系,同时对于重建的建筑遗址,应结合个性化的地域风貌与人文风貌展开活化设计,深度保存当地的历史人文内涵[11]。而由于沙湾段运河已经消逝,关于其遗产的保护体系建构必然涉及是否复原河道的难题,若计划复原,则应有组织地进行考古研究,集结专家学者,探讨最佳方案,若因阻力较大不计划复原,也可通过虚拟成像等手段,展现运河的平面、剖面及河道的三维面貌[12],丰富运河文化遗产的展示。
5.3. 培养人才,延续文脉
如何深挖运河文化内涵,传承运河文化精髓,培养高质量人才是关键。从宏观上看,应制定人才培养战略,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初步建立起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现有人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而针对其目前面临的人才困境,应引进或培育复合型人才,进行定期培训,注重知识复合、技术复合及能力复合;强化人才交流与合作,增设讲座、宣讲等活动,邀请相关著名学者交流看法,激发创新活力;吸引高校年轻人才关注,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鼓励老师、学生参与研究沙湾段运河文化遗产,为运河文化传承提供创新的思路。
5.4. 拓宽视野,彰显活力
为了实现沙湾段运河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政府层面上,应秉持长远的眼光与宽广的视野,提出适合当地文旅融合发展的规划机制,以此形成相应的顶层设计与发展模式。针对沙湾段运河旅游资源建设不完善、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等具体问题,应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地域文化、名人文化等内涵[13],提炼代表性文化元素,可建设小型博物馆、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及文化街区、小游园等旅游场所,以点成线、以线成面,在空间上形成条带式的运河文化园区,整体凝聚发展。在此基础上,创造独特的文创产品加持,利用合理的设计方式将文化融入现代人群的日常生活[14],使沙湾段运河在新的背景下重新彰显活力。
6. 结语
沙湾段运河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是黄运文化融合发展的见证。当前,河南省正值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时期,应不可偏废,将沙湾段运河纳入战略规划之中,打破与山东省的地域壁垒,落实“合作共建先行区”构想,同时,应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特质、拓宽文化传承视野,从而推动大运河巨线性系统的完整性建构,促进大运河文脉的延续。
致 谢
感谢宋凤老师的指导以及“寻根运河文脉,传承齐鲁风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全力支持与帮助。
基金项目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生态智慧引导的山东沿运城镇传统地景空间社会–生态韧性机制研究(项目编号:P20220415144412234)。
注 释
①图1来源:根据参考文献[3]整理绘制
②图2来源:知新营造规划团队
③图3来源:作者拍摄
④图4来源:作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