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生涯教育课程与教材研究——以苏教版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为例
Research on Career Education Courses and Materials in Middle School—A Case Study of the Jiangsu Education Edi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xtbook
DOI: 10.12677/ae.2024.14101880, PDF, HTML, XML,   
作者: 张 敏: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生涯教育初中高中课程与教材Career Educ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Senior High School Course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摘要: 高考综合改革的全面实施进一步凸显了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生涯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未来规划的清晰度以及提升其人生目的感,实现终身发展。但是就目前来看,学校开展生涯教育还是不够到位,无论是课程与教材的安排设置上,还是开展形式上都有待完善。本文基于生涯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相关建议。
Abstract: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has further highlighted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career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Career education is beneficial for enhancing the clarity of students’ future planning and their sense of life purpose, achieving lifelong development. However, at pres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reer education in schools is still insufficient. Both the arrangement and setting of course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forms of implementation need improvemen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career education and existing research finding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its own relevant suggestions.
文章引用:张敏. 中学阶段生涯教育课程与教材研究——以苏教版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10): 408-41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1880

1. 引言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做好生涯规划。生涯规划教育受到广泛关注。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中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目标。这些文件或政策均表明学生生涯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中学生进行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2. 生涯教育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生涯教育的概念

生涯教育是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它的教育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认识自我,并进行生涯认识、生涯试探和生涯准备。通过生涯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涯能力,使个体从幼儿直到成年能逐步形成自我引导、自我完善的能力。

2.2. 生涯教育的理论基础

2.2.1. 舒伯生涯发展理论

美国著名的职业发展研究专家舒伯认为人生的抉择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个体的发展和所面临的多变环境而发生持续的变动。认为人类的生活受到职业演进的影响,始终处于扮演和角色转变的过程中。确定了人们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如工人、配偶、家庭主妇、学生、孩子、父母、青少年和公民。他用生涯彩虹图,形象地描述了这些角色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并具有个性化的长度和强度。

2.2.2. 格林豪斯的生涯发展理论

格林豪斯根据不同年龄段面临的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0至18岁)、组织阶段(18至25岁)、生涯初期(25至40岁)、生涯中期(40至55岁)、生涯后期(55至退休)。可见根据格林豪斯的生涯发展理论,中学阶段主要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准备阶段。

2.2.3. 霍兰德职业类型理论

约翰·霍兰德是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将人格分为六个维度,提出人格与职业相匹配的观点。六种人格类型分别是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以及常规型。并解释了其相应的人格倾向、兴趣和典型的职业。当下中学生涯活动中常用到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以及“兴趣岛”活动就是来源于此。通过活动学生发现自己主导的职业兴趣类型,并了解主导职业兴趣类型对应的相关职业[1]

2.2.4. 帕森斯的职业–人匹配理论

该理论也叫特质因素理论。它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质,并且这些特质与职业有着密切联系。在这种基础上,提出特质–因素模型。在该模型中,特质是一种潜在心理变量,诸如能力、兴趣、价值观、人格等,它们可以通过标准化工具进行测量。因素是某些条件或资格,它可以通过对工作分析进行了解。帕森斯认为,将特质和因素进行结合匹配,能够得到符合个体的职业。

2.2.5. 萨维科斯的生涯建构理论

Savickas以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生涯建构理论(Career Construction Theory),生涯建构理论认为,个体职业发展的实质就是追求主观自我与外在客观世界相互适应的动态建构过程,而不同的人所建构的内容和结果往往是不一样的,个体特征、情境因素都是影响生涯建构结果的重要方面[2]。该理论的核心要素为生涯适应力,并认为生涯适应力是指个体为角色、情境变化所做出的自我调整,包括准备程度、策略采纳以及所拥有的社会心理资源[3]。在生涯教育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涯适应力,以帮助学生取得更多学业和职业的成功。

2.2.6. 生涯混沌理论

生涯混沌理论认为,未来是兼具复杂性、改变、机遇和建构的,个体需要以开放式系统思考方式认识现实,并利用变化进行创造。生涯混沌理论强调对复杂性的重视,提示我们在规划和决策时,应合理考虑和利用现实职业生涯中的确定因素和不确定因素,以推进生活、事业的优化发展[4]。通过该理论让学生意识到规划人生不简单等于现在就计划好未来,面对变化的未来,唯有提升生涯应变能力。

3. 生涯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

3.1. 生涯教育的意义

初中生涯教育可帮助初中生充分了解自己,初步认识当今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情况,意识到学校教育与未来职业的联系,从而使初中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能力优势以及外部环境来初步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初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相比之下,高中生涯教育的核心应在于让学生充分知晓其兴趣、个性倾向、能力与潜能,全面科学地评估自我并探索职业兴趣,从而明确人生方向,选择适合的学科,规划未来选择的专业,实现终身发展[5]

3.2. 生涯教育的重要性

新高考改革,要求学生在高一年级就确定好副科的选择,专业的选择会制约之后高考志愿的填报。因此,对于初中生来说,尽早进行职业规划很有必要。伴随着新高考改革在我国全面实施与推进,学生的功利化、盲目性选择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挑战。生涯教育的缺乏成为制约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效果,影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前背景下要培养人才,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都需要加强学生生涯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认知与选择,高考综合改革的全面实施进一步凸显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6]。高中阶段参加生涯教育活动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规划清晰程度,促使学生及早明晰个人发展规划[7]。对未来进行思考和规划,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

4. 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4.1. 初中生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表明初中生涯教育的目标需要符合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初一年级处于自我认知阶段,目标是认识自我;初二年级处于尝试探索阶段,目标是外部探索;初三年级处于初步的生涯规划阶段,目标是生涯决策。

初中生涯教育的内容涉及自我认知、认识高中、职业探索、人际交往、时间管理、生涯准备等诸多方面。内容的选择不仅要符合生涯教育的目标,而且要科学合理、具体全面,使初中不同年级的生涯教育内容相互衔接,使初中生都能得到发展。王依多参考国内外已有的相关初中生涯教育内容,结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生涯教育在我国初中的发展现状,从自我认知、外部探索、生涯决策三方面进行初中生涯教育内容进行建构[1]。自我认知即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己的性格,兴趣和能力方面。外部探索的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与专业、行业与职业。生涯决策指学生在对自我了解和对外部环境进行探索的基础上作出决策,具体包括生涯决策的方法、生涯规划的步骤、生涯规划书三方面内容。

4.2. 高中生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目前来说,高中生涯教育中的应试倾向严重阻碍了生涯规划教育的纵深发展和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开展。高中生涯教育的目标不能只限于提供志愿填报辅导,更应使高中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知,并且能够充分认识评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能够有机会走出学校,去体验现实中的职业是什么,去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在高考志愿填报之前,去做这些具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当前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实施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高校及专业设置、了解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及职业分类、帮助学生合理选课及专业选择、指导学生填报志愿、辅导学生科学地制定学业规划等[8]。有学者建议将高中阶段生涯教育作为生涯教育的重点,尤其重视引导学生在个体兴趣特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双重目标下,进行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学校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职业规划和国家需求理性进行生涯规划,提高学生选考科目与大学专业学习需要的匹配度[6]

5. 中学阶段生涯教育课程与教材内容分析

本文以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为例,进行初中和高中阶段生涯教育主题的课程与教材内容的分析。

5.1. 苏教版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课程分布情况分析

表1所示,本教材课程安排中,生涯教育课时安排稍显不合理。原因如下,初一初二没有生涯教育的相关课时,但是我们由格林豪斯的生涯发展理论和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可知,初中生涯教育同样非常重要,初一到初三分阶段教育,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目标任务,只用初三的四课时来完成初中阶段生涯教育的全部内容是不合适的。国外一项研究证明了生活目的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目标意识和职业追求是相互影响的,具体来说,目标意识可以帮助人们作出满意的职业选择,追求有意义的职业可以加强目标的发展[9]。尽早开始生涯教育有利于学生有目的地生活,从而增强学生的整体幸福感、个人成长、自我意识、动机、活力、奉献、坚持和耐力。初中阶段进行完善的生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投入水平。

Table 1. Career course distribution

1. 生涯课程分布情况

年级

教材总课时

生涯规划课时

课时占比

初一

20课时

0%

初二

20课时

0%

初三

20课时

4课时

20.00%

高一

16课时

3课时

18.75%

高二

16课时

2课时

12.50%

高三

16课时

4课时

25.00%

5.2. 苏教版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相关分析

表2所示,中学阶段的生涯教育内容涉及了自我认知、职业探索、生涯准备等诸多内容。同时也包括了升学规划的指导,如初三第十三课时《升学路径早规划》,这一课时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了解我的现状”,活动二“想象我的升学目标”。通过活动一从多方面对自己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自己的学科发展现状、学习能力、学科兴趣、对未来学校的期待与评价等。活动二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进行,让学生尝试填写中考志愿表,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升学路径,了解学校招生政策,为即将迎来的高中选科做好准备。

相比之下,本教材把高中阶段作为了生涯教育的关键期,从高一到高二生涯教育的内容具有相应的阶段特征,比如高一《影响文理选科的因素》这一课时顺应了学生面临新高考选科的需求。但随着新高考改革,这一课时的内容也需要及时作出调整。同时《发现我的职业兴趣》涉及了自我认知的内容,《开启生涯之门》应用了舒伯的生涯彩虹图,使学生认识自己一生中每个阶段扮演的角色,从而让自己的人生规划更加清晰。生涯规划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实践中进行反馈和调整,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有效地修正自己的目标,本教材高二《管理生涯目标》也体现了这一点。高三阶段,需要学生在填报志愿之前了解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及职业分类,慎重选择大学专业。在本教材中,《职业咨询我了解》这一课时教授了学生如何获取和整理职业咨询。信息化的时代有利于我们了解职业信息,但了解职业信息的最佳途径还是亲身体验,所以家校社协同合作,为高中生创造机会更好地了解职业很有必要。

Table 2. Career course content

2. 生涯课程内容情况

年级

课程名称

初三

让理想走近现实、升学路径早规划、培养职业意识、三百六十行

高一

影响文理选科的因素、发现我的职业兴趣、开启生涯之门

高二

管理生涯目标、描绘我的人生之旅

高三

追寻理想的方向、做有素质的社会人、职业咨询我了解、条条大路通罗马

6. 完善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建议

6.1. 生涯教育中首先应提升学生生涯规划意识

有研究发现,大一新生试缺乏明晰发展规划,存在两种心态,一是“边走边探索”,二是“随大流、一步步走”[7]。可知中学阶段这部分学生就缺乏生涯规划意识,因此在初高中阶段提升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很重要。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提出了共同设计课程模式,参与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的人员除了教师和研究者还应包括学生本人,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思考某些职业是否适合他们的区域和他们自己的目标[10]。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和教育发展有个人意义,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学生生涯规划的意识。因此,我们在生涯课程设计以及生涯相关的教材编写时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以提升课程教材的实用性和学生的积极性。

6.2. 生涯教育课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生涯适应力

根据生涯混沌理论,未来是兼具复杂性、改变、机遇与建构的,并且随着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生涯发展呈现变化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的主要特征。因此在面对未来变化的挑战时,必须不断提升生涯应变能力,才能创造自己的人生。生涯适应力是一种可以培养的帮助个体前进的能力,源于个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涯适应力即个体因应生涯角色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11]。是个体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取得生涯成功的关键能力[12]。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规划人生不简单等于现在就计划好未来,面对变化的未来,唯有提升生涯适应能力。因此在生涯教育的课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生涯适应能力的培养。

6.3. 生涯教育课程中注重提升职业信息的有效性

根据霍兰德的职业类型理论和帕森斯的职业–人匹配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主导的职业兴趣类型,将自己的人格特质和因素进行结合匹配,才能够得到符合个体的职业。日本的一项研究验证了职业相关信息对职业选择的影响,证实了职业相关资讯能引起高中生职业志向的改变,通过自我理解课程,部分学生选择了可以接受的职业,增强了学生个人特征与未来职业的匹配性,从而提升了职业信息对学生的有效性[13]。随着我国新高考改革的推进,高中生的学业选择与未来职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强。掌握准确、全面的职业信息,能帮助学生将学业选择与未来职业规划相结合,减少高中生在职业选择上的盲目性,作出更合理、更有目的性的决策。

6.4. 积极关注生涯教育中的弱势群体

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探讨了社会经济背景较低的高中生的职业教育经历,研究显示来自低社会经济地位背景的学生在获取信息和作出职业决定的方式上存在差异,并且成功的职业生涯需要特定的资本,来自低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可能没有机会得到相应的文化和社会资本[14]。另一项研究揭示了性格优势对生涯适应力的作用机制,验证了生活意义和个人目标在贫困学生性格优势与生涯适应力之间的链条中的中介作用,为贫困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提供了启示[15]。建议扩大生涯咨询的责任,以改善来自低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的教育和就业结果。鉴于老师本身就是学生的社会资本来源,因此建议心理老师以及学科老师在教学和课程中与这部分学生建立良好关系,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学生的社会联系和社会资本。

6.5. 完善大中小衔接的一体化生涯教育体系

国家和地方层面加强生涯教育的启蒙,构建至少包含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阶段的生涯教育体系,分阶段明确生涯教育的内容和重点。既凸显教育的针对性与层次性,又兼顾各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涵盖不同学段、不同年级,有不同侧重点的生涯教育体系。同时,将高中阶段生涯教育作为生涯教育的重点,尤其重视引导学生在个体兴趣特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双重目标下,进行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学校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职业规划和国家需求理性进行生涯规划,提高学生选考科目与大学专业学习需要的匹配度[6]

综上,中学阶段的生涯教育正在慢慢完善,但从教材分析来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调整,比如不同年级课时比例的分配,不同阶段内容的衔接。同时,需要关注现有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从提升学生的目的感等心理机制方面入手促进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有效实施,提升生涯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依多. 初中生涯教育体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20.
[2] 关翩翩, 李敏. 生涯建构理论: 内涵、框架与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23(12): 2177-2186.
[3] Savickas, M.L. (1997) Career Adaptability: An Integrative Construct for Life-Span, Life-Space Theory.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5, 247-259.
https://doi.org/10.1002/j.2161-0045.1997.tb00469.x
[4] 朱士蓉. 生涯混沌理论综述[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9, 35(8): 25-30.
[5] 王慧玲.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困境与出路[J]. 教育观察, 2022(29): 87-89.
[6] 王新凤, 杨玉春.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实施现状与政策期许[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5): 29-34.
[7] 崔海丽, 朱红, 马莉萍. 高中生涯教育对学生未来规划清晰程度的影响——以强基新生为考察对象[J]. 教育发展研究, 2022, 42(10): 67-76.
[8] 刘选扬. 新高考背景下县域高中生涯规划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22.
[9] Sharma, G., Yukhymenko-Lescroart, M.A. and Scarton, C. (2021) Purpose and Career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Career Counseling and Counselo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ducational and Vocational Guidance, 23, 481-497.
https://doi.org/10.1007/s10775-021-09517-9
[10] Mahat, M., Dollinger, M., D’Angelo, B., Naylor, R. and Harvey, A. (2022) Co-Designing a Curriculum Model for Career Education: Perspectives from Regional Communities in Australia. The Australia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50, 409-431.
https://doi.org/10.1007/s13384-021-00505-0
[11] 赵小云, 郭成. 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9): 1503-1510.
[12] Hirschi, A. (2009) Career Adaptability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 Multiple Predictors and Effect on Sense of Power and Lif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74, 145-155.
https://doi.org/10.1016/j.jvb.2009.01.002
[13] Moriyasu, R. and Kobayashi, T. (2022) Impact of Career Education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Occupational Choice: Evidence from a Cluster-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63, Article 101146.
https://doi.org/10.1016/j.japwor.2022.101146
[14] Groves, O., Austin, K., O’Shea, S. and Lamanna, J. (2021) ‘One Student Might Get One Opportunity and Then the Next Student Won’t Get Anything Like That’: Inequities in Australian Career Education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a Fairer Future. The Australia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50, 519-536.
https://doi.org/10.1007/s13384-021-00468-2
[15] Lin, Z. and Jiang, Y. (2023) Character Strengths, Meaning in Life, Personal Goal, and Career Adaptability among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A Chain-Mediating Model. Heliyon, 9, e13232.
https://doi.org/10.1016/j.heliyon.2023.e1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