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蜡染技艺在文创设计中的困境与策略
The Dilemma and Strategy of Batik Skills 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摘要: 蜡染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手工艺,黔州手工艺文化的代表,历史文化意蕴深厚。贵州省安顺蜡染博物馆作为展示和研究蜡染艺术的重要平台,对于探索蜡染元素的历史溯源和当代文创设计方向具有独特价值。本研究从非遗文化的角度出发,述评蜡染研究史的发展,分析蜡染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结合贵州省安顺蜡染博物馆的实地考察,剖析蜡染元素在当代文创设计中的困境;运用设计学、艺术学、传播学的方式探讨蜡染元素在当代文创设计中的创新路径和未来发展策略,为当代蜡染文创设计提供具体的建议与方法。
Abstract: Batik, as a traditional Chinese handicraft and a representative of Qianzhou handicraft culture, has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As an important platform to display and study the art of batik, the Museum of Batik in Anshun, Guizhou Province has a unique value for exploring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batik elements and the direction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batik research history and analyzes the unique charm and cultural value of batik art. Combined wit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batik Museum in Anshun, Guizhou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lemma of batik elements in contemporary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novative path and futur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batik elements in contemporary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by means of design, art and communication, and provides specific suggestions and methods for contemporary batik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文章引用:夏梦婷. 非遗视角下蜡染技艺在文创设计中的困境与策略[J]. 设计, 2024, 9(5): 583-592.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5592

1. 引言

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涵盖了多个民族的传统技艺、表演艺术、节庆活动等,还体现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承。因此,贵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维护国家文化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次,贵州的非遗项目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构成了贵州文化的核心。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研究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资源。此外,贵州国家级非遗项目是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国家战略价值,其不仅代表了贵州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国家文化自信的体现。同时,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项目,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为国家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表1可知,安顺蜡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是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的研究和保护,可以为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安顺蜡染技艺的研究和保护乃至创新型应用,对于推动贵州地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贵州地区的特色文化产品,蜡染可成为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重要力量,为地区经济的繁荣做出贡献。

Table 1. List of folk customs projects as national-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Guizhou province

1. 贵州省国家级非遗之民俗项目名单1

编号

名称

项目类别

公布时间

项目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Ⅷ-25

苗族蜡染技艺

传统技艺

2006

(第一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丹寨县

丹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中心

Ⅷ-25

蜡染技艺

传统技艺

2008

(第二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安顺市

安顺市文化馆

(安顺市文化艺术培训中心)

Ⅷ-25

蜡染技艺

(黄平蜡染技艺)

传统技艺

2011

(第三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黄平县

黄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中心

Ⅷ-25

蜡染技艺

(织金苗族蜡染)

传统技艺

2021

(第五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

安顺拥有悠久的蜡染历史,被誉为“蜡染之乡”,安顺蜡染被誉为“东方第一染”。《贵州通志》曾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以安顺蜡染传于世”。正因得天独厚的历史积累,此地域也催生了许多蜡染文化传播与保护机构。贵州蜡染文化博物馆前身便是省文化厅组织的“贵州蜡染文化展览”,馆舍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顺府文庙。2022年2月14日,安顺武庙“贵州蜡染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该馆展出来自全省各地的近百件蜡染文物藏品,当中既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精品,也有精美的现代蜡染工艺品。后由于种种原因,蜡染博物馆没有合适馆址,展出的蜡染文物被收藏于库。而据研究调查,安顺现存的蜡染主题博物馆主要为位于西秀区的安顺蜡染博物馆。

随着时代发展,经济市场的繁荣促使当下蜡染技艺不断革新的同时,也促使其在产业化文创设计的过程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其可归纳为设计创意、文化内涵、功能实用性、品牌塑造、非遗传承这五个方面。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的方式回顾了蜡染研究的历史发展,分析了蜡染艺术所独具的魅力与文化价值。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贵州省安顺蜡染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并从设计学、艺术学、传播学、文化遗产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对贵州蜡染技艺文创产品缺乏设计创意与产品功能性、实用性不足等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对蜡染技艺文创设计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言。

通过梳理该研究领域文献可知,当前有关贵州蜡染文创设计的研究多集中于蜡染技艺的历史溯源、蜡染纹样的文化内涵、蜡染技艺传承与文创产品创新设计实践的分析这几方面:

内涵与溯源方面,有研究关注到了贵州蜡染图样中“故土回忆”“图腾崇拜”“兼容并包”的文化元素[1];探讨了贵州蜡染地域分布及风格特点,分析了蜡染的标示性、民族与生态三大文化内涵[2],在此基础上,有学者陈列了贵州各地蜡染特点、对蜡染的工具与材料进行分析,描述了蜡染在形式、构图、色彩、透视这几方面的独特之美,透过图案的表面意义挖掘到故事背后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内涵[3];另有研究指出贵州蜡染的“民族性”“地域性”“艺术性”的特点,阐述贵州蜡染的历史发展变迁,从而为蜡染技艺提出机制性传承保护措施[4]

技艺的传承方面,有学者讨论了基于现代蜡染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如何进行现代艺术手段的吸收与创新[5];另有学者则落眼于蜡染技艺作为非遗文化该如何与现代科技融合,保留传统蜡染手工艺原理,对蜡染工具进行升级创新,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蜡染模具,是高新技术与非遗文化领域选择性切入的一次大胆设计尝试[6]。针对蜡染技艺传承的保护,则有研究在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功能的基础上,呼吁政府介入,对当下安顺蜡染技艺提供著作权、专利、商标、反不正当竞争的保护[7];有学者对蜡染技艺发展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更大范围的探讨,提及蜡染知识产权屡受侵犯外,还面临着蜡染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管理混乱、技艺濒临失传、环境污染等问题,并针对以上种种情况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建言则落于立法保护、开发打造品牌效应、政府监督市场规范上[8],建议中肯可行性强,但缺少消费者视角,略有缺憾;而另一研究则在分析安顺蜡染传承问题中补充了蜡染产品定价机制不合理、文化创意不够的问题,但也只是一笔带过,未进行深入探讨[9]

文创的设计方面,有研究通过分析安顺蜡染纹样的文化艺术特征与功能,去探究如何设计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10];有学者则通过调查纺织类文创产品市场前景,提出蜡染工艺融入纺织文创产品,利用“非遗文化”“蜡染工艺”“用户需求”三重因素推动国内文创设计发展[11];此外,亦有学者在民族旅游的视域下将贵州蜡染文化应用于民族旅游文创产品设计[12],是对旅游产品设计进行颠覆性的创新,亦是一次非遗文化的赋能。有的研究则针对贵州蜡染的地域性特色,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提出“升级产业集群”“打造专业文创设计团队”“创建文创设计品牌”“树立文化自信”的蜡染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策略[13]。另有学者分析了蜡染手工艺融入文创产品的可行性,同时提出蜡染手工艺在文创产品中的具体应用策略[14]

在研究视角方面,该领域研究多集中于美术学、轻工业类专业、文化经济、民族学、旅游、高等教育、乃至多学科交融等学科。有学者便通过将本土民间美术资源运用于教学和创作中,提出在安顺地方高校创建具有本土民间特色的高校美术学专业,从而促使安顺蜡染等民族文化艺术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15]。另有学者以安顺蜡染现存的发展问题作为导向,分析了在安顺蜡染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应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可行性,并对此提出政府、文化产业园、PPP模式和传承人四大主体的对策建议[16]

前人对于安顺蜡染的研究多在美术学或轻工业类的学科基础上进行研究,以博物馆的学科视角的论述较少,而本研究正是以博物馆视角进行问题探究,在此学科视角的基础上,本研究还具有多学科交融的研究优势,该研究不仅涉及非遗文化、文创设计等领域的知识,还涉及设计学、艺术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其次,该领域研究多单以蜡染技艺作为个例进行研究,本研究的个例分析则主要以博物馆文创产品进行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此外,相对于该领域惯用的文献法,本研究采用的田野调查法在此领域研究中较为罕见,通过参与实地观察、访谈等方式,亲身体验蜡染技艺,有助于研究者更进一步地领悟蜡染技艺的文化内涵,切身实地去感受其当下困境。

2. 非遗视角下贵州安顺蜡染技艺的文化特色

贵州蜡染技艺于2008年6月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该地区蜡染恰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民谚所说,其省级以下各区域蜡染技艺各有其特色。安顺地处黔中,是贵州开发最早的地区,各民族和谐相处,各种文化兼容并蓄,使蜡染这一古老的民族工艺是世代相传,并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安顺传统蜡染古朴而雅致、线条流畅而洒脱、纹样严谨中呈现自由,如采用蝴蝶(如图1)、鱼(如图2)、花、鸟、桃子、石榴等作为常用的题材,其图案大致可分类为展现地方少数民族自然信仰的动物、含有中国普遍美好寓意与向往的动植物、佛教文化元素(如图3)、历史元素(如图4)等,图案生动,寓意丰富,是人类最原始、最质朴、最唯美的情感,充分展现了人类的纯真、亲善、美好的本性,反映了人类对幸福生活、美满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Figure 1. Butterfly pattern

1. 蝴蝶纹

Figure 2. Fish pattern

2. 鱼纹

Figure 3. Buddhist culture·Dunhuang flying sky

3. 佛教文化·敦煌飞天

Figure 4. Historical elements·Han painted stone statues

4. 历史元素·汉画石像

现代的安顺蜡染得益于众多艺术家参与,安顺市蜡染博物馆展示的不仅有贵州各地传统民间蜡染、还有“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洪福远先生、“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大师”王翀先生的蜡染作品。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贵州各地蜡染之风格,融入庄严大器的中国古典艺术,灿烂的佛教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抽象的现代艺术等,使安顺蜡染艺术因此而形成全国乃至世界独具影响力的艺术流派,亦使蜡染成为具有地域性标识的民族民间技艺而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节便通过创作题材多样性、文化包容性、时代传承性、活化利用可行性四个方面论述安顺蜡染技艺的文化特色。

2.1. 贵州安顺蜡染技艺在题材上展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传统蜡染包括自然纹和几何纹两大类,自然纹多为动植物纹如蝴蝶、鱼、牡丹、兰花等,人物纹虽罕见但也有所涉及如《苗族古歌》中的蝴蝶妈妈。随着时代与社会的车轮前进,反映社会生活的主题如《苗岭欢歌庆港归》也随之出现。这些纹样不仅体现了贵州地区丰富的自然生态和民族特色,也展示了蜡染艺人高超的艺术创作能力。例如,在蜡染作品中,铜鼓纹作为少数民族极为尊崇的礼器,在祭祀中使用,其纹样在蜡染中常常出现,正是体现了对祖先的缅怀和崇拜。

2.2. 贵州安顺蜡染技艺在内涵上体现民族文化包容性

蜡染艺术作为贵州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了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融合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审美元素。这种文化的包容性使得贵州蜡染技艺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贵州蜡染技艺也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组成多元文化的重要载体。

2.3. 贵州安顺蜡染技艺在传承上具有与时俱进性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安顺蜡染具有显著的时代传承性。自秦汉时期起,贵州地区就已熟练掌握了蜡染技术[17],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蜡染技艺在贵州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应用。在当代,贵州蜡染技艺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在传统领域得到传承和发展,还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蜡染作品。这种与时俱进的时代传承性促使贵州蜡染技艺得以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2.4. 贵州安顺蜡染技艺属于可活化利用的文化资源

贵州蜡染技艺在活化利用方面表现出色。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蜡染技艺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实用价值。在现代社会市场,贵州蜡染技艺得到了广泛的活化利用,不仅被用于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和装饰品,还成为文化交流和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例如,在贵州地区的一些旅游景点如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民族博物馆等文化基地场所都可以瞥见蜡染展品的身影,此外,贵州省文创产品中也能或多或少发现蜡染技艺的元素。同时,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也尝试将蜡染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创作出具有现代感的蜡染作品。这种活化利用使得贵州安顺蜡染技艺可以在现代市场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3. 安顺市蜡染博物馆文创产品产业化设计困境

本研究调查人员于2024年5月2日到达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安顺蜡染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通过探访安顺蜡染博物馆工作人员并亲身参与蜡染体验课程活动,了解到蜡染技艺正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其可以归纳为设计创意、文化内涵、功能实用性、品牌塑造、非遗传承这五个方面。

3.1. 设计创意的局限性

蜡染文创产品在设计上往往过于依赖蜡染图案和色彩,而缺乏对蜡染图案媒介与载体的思考,缺乏现代感和创新性。譬如蜡染服饰设计方面,蜡染的连衣裙、T恤、挎包等都是最基础的版式,剪裁统一的着装确实可以体现蜡染艺术之美,却难以展现图案花纹以外的剪裁、质感等设计,很显然这只是“蜡染艺术的设计”,而非“蜡染服装设计师的设计”。此外,设计师在创作时可能受限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出于对传统蜡染花纹图案的敬畏之心,造成产品在设计上千篇一律,难出新意,从而更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目光。

3.2. 文化内涵的挖掘不足

许多蜡染文创设计仅停留在表面图案的模仿或简单复制传统图案上,未能深入挖掘蜡染背后的民族文化、历史故事、地域特色等深层次文化内涵导致产品缺乏深度和故事性,难以触动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3.3. 功能性与实用性的缺失

部分蜡染文创产品过于注重艺术性和观赏性,从而忽视了产品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促使消费者在购买时可能因产品缺乏实际用途而犹豫不决。例如,一些蜡染服饰或家居用品虽然图案精美,但选用的布料并不舒适透气或经久耐穿,实际的使用短板会令消费者大幅降低消费欲望。

3.4. 品牌塑造与营销策略的欠缺

许多蜡染文创生产者或品牌缺乏明确的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导致产品宣传力度不够。在市场上,消费者难以对众多蜡染文创产品进行有效区分和识别,从而影响了产品的销售和市场占有率。

目前,蜡染文创产品的宣传渠道相对有限,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展会、旅游市场等线下渠道。尽管近年来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为产品宣传提供了新的机遇,但许多设计者以及蜡染品牌尚未充分利用这些平台进行有效推广。

在宣传内容上,部分蜡染文创产品的宣传材料缺乏创意和吸引力,难以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和兴趣。宣传材料应更加注重讲述蜡染文化的故事,展现产品的独特魅力,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5. 审美观念与时俱进造成文创设计更新节奏滞后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现代消费者更加追求简约、时尚、个性化的设计风格,这与传统蜡染技艺的繁复、深沉、古朴的审美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如何在传承蜡染技艺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元素,创新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产品,亦是蜡染技艺在文创设计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3.6. 非遗传承的难题

随着老一代蜡染手艺人的离世,新一代传承人缺乏,导致蜡染非遗技艺的传承面临断代的风险。因此,如何将非遗技艺与现代产业相结合,实现其产业化发展,同时保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4. 蜡染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建言

蜡染元素在产业化文创设计方面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提升蜡染的经济价值、驱动蜡染技艺的创新发展,更是促进蜡染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拓宽蜡染技艺的应用领域,从而增强蜡染技艺的文化内涵和竞争力,推动蜡染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本节便从生产结构、产品质量与定价、市场竞争力、文化与设计、传承与保护五个方面对蜡染元素在产业化文创设计创新应用提供建言。

4.1. 重视蜡染设计灵感激发

注重时尚感与艺术价值的提升。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在保留蜡染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趋势,如极简主义、几何图案等,对蜡染图案进行重新设计的尝试,使其更具当代的时尚感和艺术价值。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的关注,还能提升产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持续创新与设计。鼓励设计师与手艺人进行持续的创新和研发,将传统蜡染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推出更具创意和竞争力的产品。定期举办设计大赛或设计论坛等活动,吸引更多设计师和创意人才参与到蜡染文创设计中来。

4.2. 深入挖掘蜡染文化内涵

加强对蜡染文化的深入研究,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民俗和传说等,为产品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通过产品设计来讲述少数民族的故事,如通过图案设计、包装文案等方式让消费者了解苗族蝴蝶妈妈、迦和龙女、槃瓠神犬等贵州独有的特色传说,促使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4.3. 增强实用性

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产品的日常使用场景,将其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如设计具有实用功能的蜡染文具、家居用品、服饰配件(如图5)等。同时,设计上还可以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如智能温控、防水防污等功能,提升产品的实用价值的同时亦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材质选择上,可以选用更加环保、耐用、舒适的材料,提高产品的耐用性和舒适度。在工艺上,可以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升产品的制作细节精度和品质。此外,还需注重细节处理,如边缘处理、图案印染等,确保产品的整体美观和实用性。

Figure 5. Anshun batik Museum batik creative handbag

5. 安顺蜡染博物馆蜡染文创手提包

除了传统的服饰、手工艺品外,还可以开发更多类型的蜡染文创商品,如蜡染餐具、茶具、灯具等。这些产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能为生活增添艺术情趣。

4.4. 重视品牌塑造,采用多种营销策略

明确文创产品的品牌定位,突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设计风格,建立品牌形象。利用数字化营销手段。利用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数字化营销手段进行宣传推广,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如线上打卡活动、线下艺术展览,增强与消费者的互动和粘性,提高品牌忠诚度。

打造IP,进行联动。结合蜡染技艺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打造具有独特性和辨识度的文化IP,如设计独特的蜡染图案、故事背景等。与知名品牌、设计师、艺术家等进行跨界合作,共同推出联名产品、限量版产品等,提升蜡染产品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利用数字化营销和社交媒体等渠道,推广文化IP和蜡染产品,增加与目标消费群体的互动和交流,提高品牌的曝光度和关注度。定期举办与蜡染技艺相关的文化活动、展览等,吸引消费者和媒体的关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4.5. 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美学价值的传承。蜡染技艺以悠久的历史、突出的美学价值、深刻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审美特点,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其应用于文创设计,可以将这些美学价值传承并融合到现代理念中,推动设计创新。

文化意蕴的衍生。蜡染作品美轮美奂,具有少数民族的独特性,更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在文创设计中运用蜡染元素,可以充分利用传统少数民族美学的文化材料,促使设计衍生出独特的文化意蕴,进一步提升设计的文化内涵。

4.6. 协调蜡染技艺传承和保护

传承蜡染技艺。在文创设计中引入蜡染元素,不仅可以推广和传承这一传统技艺,还能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蜡染文化,从而推动其传承和发展。在充分理解和继承传统蜡染工艺及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大胆选择新的题材、新的设计,结合传统文化,汲取其精华。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尝试,让蜡染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壮大。

提升文化价值。通过有文化信息的文创设计。可以将蜡染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不仅可以提升蜡染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能进一步推动其文化价值的提升。

5. 结语

蜡染文创设计不仅传承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通过创新融合现代审美,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促进文化多样性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通过以上针对蜡染文创设计困境的分析与可行性建言的提出,可以为蜡染文创设计实现创新应用提供可执行的支持,促使蜡染技艺能够在我国文创产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 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NOTES

1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数据截至2021年(第五批次)。

参考文献

[1] 涂天丽, 罗楠. 我国非遗文化的探究与传承——以贵州安顺蜡染为例[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2): 100-101.
[2] 黄亚琴, 项镇. 贵州蜡染风格特点及其文化内涵解析[J]. 纺织导报, 2014(6): 149-152.
[3] 王天凤. 苗族蜡染艺术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15.
[4] 周继业. 试论贵州蜡染在现代中国的嬗变——以安顺“蜡染之乡”为例[J].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0, 49(9): 148-149.
[5] 蒋晓昀. 美术学视野下安顺蜡染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1, 25(1): 88-93.
[6] 韩佳恒. 基于非遗文化与科技融合视角下的蜡染手工艺创新设计[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大连工业大学, 2023.
[7] 黄光美, 康兰平. 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及缺陷分析——以安顺蜡染为例[J]. 法制与社会, 2010(26): 39-40.
[8] 王妍. 浅论对贵州安顺蜡染的保护与发展[J]. 黑河学刊, 2011(9): 169-170+172.
[9] 叶远锋. 浅析安顺蜡染传承与发展现状[J]. 大众文艺, 2012(16): 181-182.
[10] 李嘉玢. 安顺蜡染纹样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大学, 2023.
[11] 雷江雪. 蜡染工艺在纺织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 西部皮革, 2023, 45(2): 120-122.
[12] 李娜. 贵州蜡染文化在民族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美与时代(上), 2020(3): 120-122.
[13] 林思欣, 王亚婷, 陈昊武. “非遗”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策略研究——以贵州蜡染旅游文创产品为例[J]. 美术文献, 2020(6): 114-117.
[14] 路士莎. 非遗蜡染手工艺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 3(18): 71-73.
[15] 周璞. 浅析安顺民间美术资源在地方高校美术学教育中的应用[J]. 大众文艺, 2017(2): 236-237.
[16] 孙璐. PPP模式下安顺蜡染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 全国流通经济, 2019(5): 128-129.
[17] 张和平. 数学人类学 苗族数理文化[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3: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