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964年日本谷口雅春的《生命的真相》中出现“生命教育”一词。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J.D.Waiters)首次正式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1]。狭义的生命教育认为生命教育即“安全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保护生命的能力[2]。广义的生命教育认为,生命教育至少应当包括“关于生命”“通过生命”和“为了生命”三层含义。
澳大利亚1979年成立了第一所“生命教育中心”(简称LEC)。英国的生命教育中心于1986年创立。西方生命教育关注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这种生命教育的产生是基于社会问题[3]。国内对于生命教育的研究最早盛行在台湾地区,2001年被台湾地区定义为“生命教育元年”,主要从宗教的角度开展生命教育[4]。而关注生命教育最多的省份是云南,因为边境省份的原因,云南的孩子自小就接受“三生教育”,其中就包含生命教育,以此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
目前,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关于生命教育的定义。文雪(2002)指出,生命教育涉及了伦理教育、宗教教育、生死教育等范畴。生不仅包括了对生命本身的了解、敬畏、尊重和热爱,还包括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宇宙等多个层面[5]。王北生(2004)认为,生命教育的基础是生命特征和生命发展原则,通过适宜的教育方式,以学生内在的生命本质为基础,激发生命意识并唤醒其潜能,启迪其内在精神世界,以提高生命质量。冯建军(2006)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1]。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这是国家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标志着生命教育正式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
本文通过对生命教育领域的研究脉络进行梳理,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对生命教育领域相关研究的综合和总结,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献,深入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加深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本文借助Citespace6.2.R6对近五年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建立关键词图谱。可以探寻我国生命教育的发展脉络,浅析发展的不足与发展趋势的展望,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改进和完善的方向,推动生命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对生命教育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探究。关键词是文献的核心凝练,此外研究者和研究机构也是该领域研究现状的重要线索。因此本研究借助文献可视化工具Citespace6.2.R6,对近十年间我国生命教育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分析关键词、作者、研究机构等,建立科学直观的知识图谱。
CiteSpace是一种文献计量的建模软件。文献计量学使用定量的方法来描述和监测已发表的研究,这种系统的、透明的、可重复的审查过程,克服了叙事型文献综述的主观偏见[6]。CiteSpace支持多种类型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包括机构共引分析、作者合作网络分析以及主题和领域共现的可视化,软件可以对领域的结构、动态模式和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使研究者能够直观地辨识出该领域前沿的演进路径及经典基础文献。因此,本文将借助文献计量分析工具CiteSpace6.2.R6,在分析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领域近十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近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尽可能地掌握研究发展的不足。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研究依托中国知网,采用高级检索,在期刊检索栏中精确检索2015年至2024年,十年中主题为“生命教育”或含“生命意义感”或含“生死教育”或含“死亡教育”的期刊文献,为了使检索结果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将文献中的期刊来源限定为CSSCI,共检索出552篇期刊文献,本文主要研究青少年阶段的生命教育文章,故剔除幼儿、老年人相关的生命教育研究文章,再去除书评、新闻等,剩余文章463篇。同时以相同的关键词检索硕博论文,检索出35篇博士论文。检索日期为2024年1月30日。将这498篇文献以Reforks格式导出,通过Citespace6.2.R6软件对汇总数据进行预处理,将CNKI数据格式转为Citespace6.2.R6可运行格式以备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状况
3.1.1. 研究的年度分布
文献的年度分布情况对探究研究热度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价值,可以通过年度发文情况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热度。本文研究C刊文献年度分布,从2014年至今的年度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生命教育领域研究的热度近十年趋于相对稳定的状况,年产量超过50篇,但是不超过80篇,可以看出生命教育领域的研究热度并未下降,但是已经相对趋于平缓,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研究领域。《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2014)中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生命教育和青春期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故文献数量在2015年出现一个峰值。2019年研究热度有所下降,论文数量有所下降,但是2020年论文量激增,可能与新冠疫情有关,疫情下青少年面对生死,亟需死亡教育,故而研究增加。近十年论文量总体平稳发展,可以看出生命教育领域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但是青少年的教育内容中不可或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尊重生命、热爱生命[7]。故而生命教育的研究一直是重要的研究主题。
3.1.2.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进五年的核心期刊经Citespace6.2.R6分析作者得到节点数N = 247个,连接线E = 86条,密度Density = 0.0028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可视化分析中可以看出,作者关系图谱的密度较小,说明作者间联系不算密切,发表文献也多以单个作者的形式发表。其中47位作者在十年间关于生命教育研究的论文数量达到两篇及以上,可以看出该领域的研究者并非是一次性的研究,而是进行了多次研究。
Figure 1. Trend chart of publication volume in the past decade
图1. 近十年发文量趋势图
Figure 2. Author collaboration network graph
图2.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在知网中以主题为“生命教育”或含“生死教育”或含“死亡教育”搜索期刊文献,时间设定为2000年至2024年,检索时间2024年1月30日,共检索出552篇期刊文献。经计量整理选取发文量前20的作者得到表1。
Table 1. Lead author
表1. 主要作者
序号 |
作者 |
篇数 |
序号 |
作者 |
篇数 |
1 |
刘铁芳 |
8 |
11 |
朱永新 |
4 |
2 |
刘慧 |
8 |
12 |
杨强 |
4 |
3 |
甘怡群 |
6 |
13 |
李卯 |
4 |
4 |
刘济良 |
6 |
14 |
刘亚楠 |
4 |
5 |
张传遂 |
5 |
15 |
柯小刚 |
4 |
6 |
梅萍 |
5 |
16 |
齐彦磊 |
4 |
7 |
王华倬 |
5 |
17 |
王定功 |
4 |
8 |
朱小蔓 |
4 |
18 |
赵丹妮 |
4 |
9 |
叶宝娟 |
4 |
19 |
郑雪 |
3 |
10 |
李政涛 |
4 |
20 |
陆杰华 |
3 |
参考前人的研究方式[8],根据普赖斯公式计算核心作者候选人的最低发文量标准[9]:
,其中发文量最大的是郑晓江,Nmax = 8,故M = 2.12,即发文量超过3篇的作者确定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该领域一共有30位核心作者,其中发文量最多的五位作者分别是刘铁芳(8篇)、刘慧(8篇)、甘怡群(6篇)、刘济良(6篇),发文量前七的作者年度发文趋势如图3所示。结合图2和表1可看出,即使在近十年生命教育领域研究已经相对稳定,热度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也形成了三个相对紧密的合作团队,分别是以刘铁芳为核心,刘莉、于宗助共同组成的合作团队;刘慧为核心,吴凯、刘次林共同组成的合作团队;甘怡群为核心,张贤、吴欣洋、刘海骅共同组成的团队。此外,还有常保瑞、吴明证等人的两个团队近两年也在加强合作,未来或会形成稳定的合作团队。
Figure 3. Main author’s publishing trend
图3. 主要作者发文趋势
核心作者共发文共117篇,占总发文量的21.2%。普赖斯理论认为,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大约占到总数量一半时才存在核心作者群,本研究中呈现的21.2%的比未达到50%,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生命教育的核心作者群还未形成。但如图3所示,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核心作者们并不是在研究了几年后就放弃相关领域的研究,而是笔耕不辍,几乎每年都有所产出,故而笔者认为生命教育领域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核心作者群。
3.1.3. 机构发文量分析
机构发文量分析有助于了解该领域中主要的研究机构,通过对这些活跃的机构跟踪,可以观测到生命教育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尽快掌握研究发展现状。此外,对于生命教育领域的研究者来说,可以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方向并为合作选择提供相对有根据的参考。经Citespace6.2.R6初步分析近十年的核心期刊论文的“机构”得到节点数N = 212个,连接线E = 81条,密度Density = 0.0036的机构合作网络图谱,结合图2、图4,可以看出机构间联系相较于作者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但近十年的主要研究机构中可以看出生命教育的研究局限于高校研究所等,与中小学的合作并不多,局限于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或是说很多生命教育的研究局限于理论研究,并未将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到中小学学生的教育中,未能将理论成果大规模应用。
Figure4. Network diagram of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图4. 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在知网中以主题为“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或“死亡教育”搜索期刊文献,时间设定为2014年至2024年,检索时间2024年1月30日,共检索出552篇期刊文献。参考前人的研究方式,根据普赖斯公式计算核心作者候选人的最低发文量标准:
,其中发文量最大的是湖南师范大学,Nmax = 25,故M = 3.75,即超过4篇的可以认为是该领域的核心机构。将发文量前二十的研究机构整理如表2所示。
Table 2. Number of institutional publications
表2. 机构发文量
序号 |
发文量 |
发文机构 |
序号 |
发文量 |
发文机构 |
1 |
25 |
湖南师范大学 |
11 |
9 |
首都师范大学 |
2 |
21 |
北京师范大学 |
12 |
9 |
浙江大学 |
3 |
20 |
华东师范大学 |
13 |
8 |
广西师范大学 |
4 |
20 |
南京师范大学 |
14 |
7 |
四川师范大学 |
5 |
18 |
北京大学 |
15 |
7 |
中南大学 |
6 |
18 |
华中师范大学 |
16 |
7 |
郑州大学 |
7 |
16 |
河南大学 |
17 |
7 |
华南师范大学 |
8 |
14 |
西南大学 |
18 |
6 |
同济大学 |
9 |
11 |
北京体育大学 |
19 |
6 |
东南大学 |
10 |
9 |
东北师范大学 |
20 |
6 |
江西师范大学 |
分析表2,可以看出生命教育领域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师范类高校及文科类见长的综合类高校,理工科见长的高校对于生命教育的研究不多。说明目前我国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在教育学及心理学相关的学科领域内研究,但是生命教育应当是面向所有人的,开展生命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师范类高校。
3.1.4. 期刊来源情况分析
期刊来源情况分析有助于了解哪些期刊对该领域的研究主题更为关注。参考核心作者和核心机构的计算方式,确定主要发文期刊。整理发现,最大发文量的期刊是《人民教育》,因此将载文量至少为3篇的期刊确定为主要发文期刊。《人民教育》是一本倾向于教育方向的期刊,主要收录教育政策法规、教育管理与领导、教师发展等方向的文章,但是近十年收录生命教育研究文章最多的C刊,说明生命教育在近年的教育研究领域仍然是一定程度的热点话题。
本文整理发文量前十的期刊如表3所示,目前有3本期刊为该研究领域的主要发文期刊,但是发文量并不多,大多为10篇左右。除去排名第二的是《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涉及心理学的期刊,其他均为教育学这个范畴的期刊,可以看出,生命教育虽然作为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但更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法等研究方法,实验法采用的较少,较难发表到心理学杂志上。
近十年内发文量最多三本的分别是《人民教育》《心理与行为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可以看出,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目前主要发表于涉及教育学的专业期刊,少量发布于医学类期刊。可以看出虽然有三本期刊发文量较多,但是有很多期刊的发文量在近十年内也大多接近十篇,说明生命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发文期刊不局限于某几本杂志,也能看出有很多期刊重视生命教育这个研究话题。
Table 3. Journal of publication
表3. 发文期刊
序号 |
期刊名 |
发文量 |
序号 |
期刊名 |
发文量 |
1 |
人民教育 |
15 |
6 |
中国教育科学 |
9 |
2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12 |
7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9 |
3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
12 |
8 |
中小学管理 |
8 |
4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11 |
9 |
当代教育与文化 |
8 |
5 |
黑龙江高教研究 |
10 |
10 |
思想教育研究 |
8 |
3.2. 研究热点领域
3.2.1. 高频关键词分析
对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度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由图5可以看出,生命教育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较多,且关键词之间联系密切。但是近五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关键词热点,最大的热点关键词还是生命教育本身。不过可以看出“大学生”这个关键词形成的结点面积较大,说明我国近十年青少年的生命教育研究对象为大学生的研究较多。
Figure 5. Keyword network graph
图5. 关键词网络图谱
在关键词网络图谱中,连接线较多、密度较大,说明关键词间的联系较强。同时可以看出,生命教育、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等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较高。频次排在前十的关键词为:生命教育、大学生、生命、教育、生命价值、生命意义、死亡教育、体育教育、生命课堂、生命哲学,它们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其中,根据节点的颜色可以看出,近年来生命意义、青少年是生命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
Table 4. Keyword frequency and centrality
表4. 关键词频次和中心度
序号 |
频次 |
中心度 |
首现年 |
关键词 |
序号 |
频次 |
中心度 |
首现年 |
关键词 |
1 |
133 |
0.55 |
2015 |
生命教育 |
12 |
5 |
0.05 |
2015 |
临终关怀 |
2 |
39 |
0.1 |
2015 |
大学生 |
13 |
4 |
0 |
2017 |
学校体育 |
3 |
11 |
0.01 |
2015 |
生命 |
14 |
4 |
0.01 |
2019 |
生命自觉 |
4 |
11 |
0.06 |
2016 |
教育 |
15 |
4 |
0 |
2016 |
价值 |
5 |
9 |
0.01 |
2016 |
生命价值 |
16 |
4 |
0 |
2015 |
德育 |
6 |
7 |
0.02 |
2017 |
生命意义 |
17 |
4 |
0 |
2016 |
公民教育 |
7 |
6 |
0.01 |
2015 |
死亡教育 |
18 |
3 |
0 |
2021 |
中学生 |
8 |
6 |
0.04 |
2015 |
体育教育 |
19 |
3 |
0 |
2015 |
美育 |
9 |
5 |
0.02 |
2016 |
生命课堂 |
20 |
3 |
0 |
2015 |
中介作用 |
10 |
5 |
0 |
2016 |
生命哲学 |
21 |
3 |
0 |
2020 |
亲子依恋 |
11 |
5 |
0 |
2016 |
青少年 |
22 |
3 |
0.02 |
2015 |
儿童教育 |
此外,由于中心度可以反映一个节点在整个网络中的媒介能力,因此进一步计算关键词的中心度。如表4所示,生命教育、大学生、体育教育、临终关怀等关键词的中心度较大,说明受关注度高;生命自觉、儿童教育这两个关键词的中心度高于与其频次相近的其他关键词,说明它们在该领域研究的推进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2.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将关键词共现网络关系通过聚类统计学的方法简化成数目相对较少的聚类。采用对数似然率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如图6所示,该图谱的模块值S为0.8066,大于0.30,说明聚类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S为0.9746,大于0.70,说明聚类结果合理可靠[10]。图谱展示出“#0生命教育”、“#1大学生”、“#2教育”、“#3价值共识”、“#4临终关怀”、“#5生命价值”、“#6高校”、“#7身体素养”,共8个聚类。这八个聚类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1大学生和#6高校,可以看作是生命教育的研究对象,说明近十年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高校内的大学生;二是#0生命教育、#2教育和#3价值共识,是关于教育这个热点的,可以看出生命教育的研究最终的期望是落实在教育上的;三是#3价值共识、#4临终关怀和#5生命价值,关于生命的价值的探索,探索出生命的价值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生命教育这个教育的过程;四是#7身体素养,这一块主要涉及生命教育对象的身体状况,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研究者更多关注于身体素质较差的甚至是临终者身上,但是身体健康的人同样需要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应指向人的整体发展,成为全人教育。
Figure 6. Keyword clustering graph
图6. 关键词聚类图谱
如表5所示,聚类号越小,聚类的体积越大,且每个聚类的轮廓值均大于0.7,聚类效果好。
Table 5. Keyword clustering table
表5. 关键词聚类表
聚类号 |
大小 |
子聚类轮廓值 |
平均年 |
聚类标识词 |
对数似然标签值最大的5个关键词 |
0 |
59 |
0.988 |
2018 |
生命教育 |
生命教育(26.04);教育(8.97);大学生(8.2);生命意义感(5.56);公民教育(5.16) |
1 |
23 |
0.95 |
2017 |
大学生 |
大学生(37.65);生命意义感(17.96);美育(10.69);德育(10.69);中介作用(7.1) |
2 |
21 |
0.934 |
2018 |
教育 |
教育(23.8);生命(12.43);价值(8.25);《中庸》(8.25);生命教育(7.9) |
3 |
15 |
0.971 |
2018 |
价值共识 |
价值共识(6.39);体育素养(6.39);健康中国(6.39);体医融合(6.39);高校公共体育(6.39) |
4 |
10 |
0.981 |
2018 |
临终关怀 |
临终关怀(13.54);生死教育(13.54);安宁疗护(6.69);社会转型(6.69);不惑(6.69) |
5 |
10 |
0.962 |
2018 |
生命价值 |
生命价值(24.77);融合(6.02);儒学文化(6.02);人工智能(6.02);教育意蕴(6.02) |
6 |
5 |
0.985 |
2018 |
高校 |
高校(7.71);价值目标(7.71);思想政治教育(7.71);生命立场(7.71);生命课堂(7.71) |
7 |
5 |
0.994 |
2020 |
身体素养 |
身体素养(7.71);身体知识(7.71);健康启蒙(7.71);风险社会(7.71);体育产业(7.71) |
8 |
4 |
0.999 |
2018 |
儿童发展 |
儿童发展(9.24);儿童教育(9.24);儿童生活(9.24);儿童学习(9.24);生命教育(1.14) |
9 |
4 |
0.995 |
2015 |
国学 |
国学(8.33);博雅教育(8.33);人文美育(8.33);艺术人才培养(8.33);学术教育(8.33) |
10 |
3 |
1 |
2016 |
审美教育 |
审美教育(9.92);生命体验(9.92);学生个体(9.92);生命教育(0.86);大学生(0.22) |
11 |
3 |
1 |
2015 |
媒介 |
媒介(9.24);去特殊化政策(9.24);失独家庭(9.24);社会形象建构(9.24);生命教育(1.14) |
12 |
3 |
1 |
2021 |
幸福感 |
幸福感(8);创造幸福(8);生命幸福(8);劳动教育(8);幸福能力(8) |
13 |
3 |
1 |
2023 |
利己 |
利己(8.74);型构(8.74);身心一体(8.74);利他(8.74);生命尊严(5.99) |
14 |
3 |
0.998 |
2020 |
全面发展 |
全面发展(8.33);文化自信(8.33);共同体(8.33);中国式现代化(8.33);获得感(8.33) |
3.3. 演进趋势
3.3.1. 关键词时间线图分析
关键词时间线图可以将关键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展示其演进情况。由图7可知,每个聚类都对应的一条直线,直线上的各个节点表示该聚类所涵盖的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比发现,不同聚类的主要内容及持续时间各不相同,研究范畴在2014~2016年左右最丰富。具体地表现为,“#7”这个聚类在早期的一段时间线上出现然后消失,说明在生命教育研究的领域内围绕身体素质进行的实践与思考具有较强的时代,但是身体素质这个话题并没有落伍,或许是未来的研究方向。“#0、#2”这2个聚类一直延续到近期,说明生命教育具有重要价值。此外,从节点的大小和颜色可知,生命教育的节点最大,出现时间较早且持续到现在,是该领域的经典研究内容;社会适应的节点也较大且是当下正受关注的内容,也是今后开展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但这个节点也是该领域的名字,故关键词的节点并不明确表现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可以进行关键词突现分析。
Figure 7. Keyword timeline graph
图7.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3.3.2. 关键词突现分析
Figure 8. Keyword emergence
图8. 关键词突现
在较短时间内使用频率较高的词为突现词,根据突现词的词频变化可以分析研究领域前沿与趋势[11]。在Citespace6.2.R6中,控制板的热点项目中,更改γ值为0.4,得到14个突现关键词,如图8所示。结合图7可知,关键词突现的时段并非独立的,时间上存在交叉重叠,内容上各阶段承上启下。近几年新的研究热点是中学生和个体成人,是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可以看出生命教育领域的研究不局限于青少年领域,近年来关注到了儿童和年长者,但是本文分析的文献在检索时便排除了对年长者进行的和医学领域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也许是因为新冠疫情影响,青少年也开始面对死亡,或者说由于疫情影响,青少年周围的死亡人数变多,青少年开始被迫关注到死亡,去面对死亡。这个过程中青少年的心理波动受到影响大,需要进行系统全面的生命教育,在生命关爱的基础上学会面对死亡[12],更多地去关注个体的生命,增强自身的人文关怀等。
4. 不足与展望
尽管生命教育领域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与不足。为突破现有局限,亟需组建跨学科、跨机构的合作研究团队,以深化理论探索的同时,促进应用研究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生命教育在更广泛的教育实践与社会领域中的深度融合与有效实施。
4.1. 组建新的合作团队
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合作团队,且在生命教育研究领域受到较高的认可,但新的合作团队较少。已经成熟的作者团队每年虽然仍有产出,但总体数量已呈现平稳趋势,增长空间有限。然而,对于那些初涉生命教育领域的新研究者来说,由于该领域已有相当完备的研究基础,他们往往在尝试阶段便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新的研究者们尚未能发掘出新的研究关键词,也未能引领新的研究热点,这使得他们在研究过程中难以找到突破口。
新的研究者需要组建新的合作团队,高校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应当组建合作团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理论联合实际,或许会找到新的研究成果。
4.2. 促进新的应用研究
生命教育课程不应该以知识逻辑组织,而应该以活动来组织,成为综合活动课程,生命教育的研究也应当更多地涉及应用研究,考量生命教育的研究成果在实践应用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但近十年的应用研究文章84篇,占比约16.87%。应用研究旨在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实际需求和问题[13],注重解决实际困难,以此提高工作效率质量等。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大部分在21世纪初期进行的,近十年的研究应当更关注应用实践,但是依旧更多地停留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较少[14],缺少案例研究,数据不充足的情况下研究结果可信度低,研究成果推广难度大。
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生命教育的理论逻辑思考和现状分析上,很少拓展到干预研究上。这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4.3. 推动跨领域的合作
生命教育领域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甚至涉及临床医学等等。然而在实践中,尽管生命教育的研究活动广泛展开,涉及普通教育至高等教育,但绝大多数研究仍处于研究机构内部自循环的状态,即这些研究往往缺乏与直接实施生命教育的学校之间的深度协作与联动。这一现状限制了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的效率与深度,未能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构建研究机构与学校之间更为紧密的合作机制,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团队,将是推动生命教育研究发展的关键路径。具体而言,高等院校可发挥其理论研究的优势,专注于生命教育理论的深化与创新;而中小学、职业学校等则能作为应用研究的前沿阵地,将高校产出的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策略。通过这种“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不仅能够促进生命教育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完善,更能确保研究成果能够迅速、有效地落地实施,从而切实提升生命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此外,鉴于当前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本研究还提出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议题:个体案例研究在生命教育领域内的潜在价值与现实意义。鉴于生命教育的核心在于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与发展,通过深入挖掘并剖析具有代表性的个体案例,不仅能够为理论研究提供丰富而具体的素材,还有助于揭示生命教育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下的实施路径与成效差异,进而为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生命教育策略提供实证依据。因此,加强对个体案例的生命教育研究,不仅是对当前研究范式的一种补充与拓展,也是回应时代需求、提升生命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课题项目
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JGKT22_C067职教教师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