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视角下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思考
Reflections o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ism
摘要: 在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手法和思想上均难以革新,出现较多不适性现象。解构主义作为一种颠覆性思潮,不仅对传统构图形式和设计语言提出质疑,更对传统功能和结构的确定性进行深刻挑战,尤其在传统园林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中,解构主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基于此,文章通过深入研究解构主义,探究其背后的思想、重要设计师及其代表作品,吸收其精髓,将其设计理念、语言和手法融入到我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发展实践中,帮助找到突破口,打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僵局。在保留中国传统古典园林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推动其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不仅有助于丰富我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内涵,也为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力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rapid urbanizatio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are difficult to innovate in terms of design methods and ideas, and there are many uncomfortable phenomena. Deconstructivism, as a subversive trend, not only questions the traditional compositional form and design language, but also profoundly challenges the traditional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certainty, especially in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gardens and modern design, deconstructivism provides new perspectives and methodologies.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helps to find a breakthrough to break the deadlock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by studying deconstructionism in depth, exploring the ideas behind it, important designers and their representative works, absorbing its essence, and integrating its design concepts, languages and techniques into the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classical garden design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retaining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culture, promoting its development in the direction of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not only helps to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hina’s classical garden design, but also provides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its competitiveness enhancemen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文章引用:张子涵, 吴亚伟, 陈祥宇. 解构主义视角下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思考[J]. 设计, 2024, 9(5): 999-1004.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5635

1. 引言

在20世纪中叶,后现代主义逐渐式微,艺术设计开始朝向多元化发展,并涌现出许多新的设计风格,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生态设计和绿色设计等都是相对典型的设计思潮。解构主义设计突破正统的现代主义设计原则与设计形式,摒弃了古典主义的轴线对称和中心构成的创作方式[1]。解构主义设计以崭新的面貌在艺术设计领域占领了一席之地,并对当前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解构主义溯源及中心思想

认识解构主义之前必须经过结构主义,通过结构主义的思想探索解构主义。结构即事物各要素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通过组织形成或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整体性。结构主义强调“中心论”,在所有事物和现象背后都有结构和本质,事物中间有结构,现象背后有本质,有相对稳定性[2]

解构主义是从结构主义发展演化而来,“解”即分解、解剖、拆分;“构”即结构、构成、合成。1967年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首次提出“解构”一词[3],德里达提出解构主义哲学理论一是对西方文化中追求纯净意义的“形而上学”理论进行批判,二是开启一种体验文本的游戏姿态,其解构的核心就是批判一切固有的、确定性的东西,所有的概念、范畴、等级、制度、界限都应该予以推翻。他的研究从语言学入手,相信可以通过解构,颠倒,以某种做手术的方式将结构拆散,以求证对立关系中本质的统一性;否定事物绝对的意义和结构,认为“文本的诠释严格来说是个去穷尽的过程”[4];强调在作品原本意义隐藏后“读”的游戏趣味性,是积极的。德里达提出的解构理论将“二元对立”的权威统治思想瓦解,对各行各业都有很大的冲击性和启发性,解构之风吹进许多设计的思想和创作之中。

3. 解构主义设计师及其作品

解构主义对传统的完整性与和谐美提出质疑,尤其在建筑界中众多建筑师重新定义建筑的游戏规则,对于解构主义新领域的探索启发新的创作思想,产生一系列新的设计方法和手法,填补创作技法空白。具体到每个建筑师的方法和理论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比如埃森曼的展览类建筑、屈米的公园景观建筑、摩弗西斯事务所的餐馆建筑、丹尼尔·勃斯金德、弗兰克·盖里、扎哈·哈迪德、蓝天组、安藤忠雄等。

3.1. 屈米——拉维莱特公园

纪念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是解构主义景观设计的典范之一。在41个国家共提交了471份作品,建筑师屈米的方案中标并被成功实施。屈米的设计方案异常严谨,由点、线、面三个基本要素组成。首先,他根据120 × 120 m的基址创造了严谨的方格网,每个交汇点上都设置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红色建筑物,形成了“点”的要素。公园“线”指的是公园内的两条长廊,分别位于运河南侧和西侧,还有几条笔直的林荫路和一条贯穿整个公园的流线型游览路线。这条游览路线打破了严格的方格格局,同时连接了公园中的10个主题小园。屈米将这些小园比喻为电影的片段。公园的“面”包括这10个主题小园以及其他的场地、草坪和树丛。

在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中,屈米对传统的秩序进行了质疑,他以分离和解构的方式有效地处理了一片复杂的地块。他以“点”、“线”、“面”三个元素为基础,对公园进行分解,并以新方式叠加,使它们之间失去明显关联,形成强烈的交叉和冲突,产生矛盾[5]。这种设计方法突破了传统秩序,展示了对复杂地段的处理能力。

3.2. 丹尼尔·勃斯金德——柏林犹太人博物馆(霍夫曼花园)

花园庭院由49根裸露的混凝土柱子构成,每根柱子的顶部都种植了沙枣丛。这些植物通过地下灌溉系统得到水灌溉,使得它们在柱子的顶部形成了绿色覆盖物。方格的中央柱子填满了从耶路撒冷收集来的土壤,代表着柏林政府;剩下的48根柱子则填充着柏林的土壤,象征着以色列政府在1948年的建立[6]。博物馆内摆放着多个方形的柱子,它们均向一侧倾斜。这些柱子构成了一个庭院,被称为“颠倒”庭院,以纪念曾在二战前逃离家园的犹太人。这庭院的独特之处在于混凝土柱子中包裹着泥土,而地面也表现出坚硬的样貌。柱顶上的植物的根部以及下方的沙枣丛形成了一个高高在上的绿色罩子。

在这个设计中,丹尼尔通过混凝土柱的布局、植物的种植和地面的构造,创造了一种颠倒的视觉效果,以表达历史的颠覆和犹太人的流离失所。这种设计不仅仅是一座庭院,更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表达,通过空间的布置和植物的生长,传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纪念。

3.3. 扎哈·哈迪德——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广州大剧院

扎哈·哈迪德也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大胆的外形而著称,她被誉为“曲线大魔王”、“解构主义大师”。她的设计与马列维奇的画作与思想产生共鸣,例如2012年建成的阿塞拜疆的阿利耶夫文化中心。这座流线型建筑从地面自然地向上不断延伸,并且与实际地形相契合,是在地形基础上延伸堆叠而成的。其曲线形的外表将各个独立的功能分区很好地分割清楚,单一、连续的褶皱堆叠呈现出不稳定的曲面外墙,像极了融化的芝士,打破了人们对建筑形态的常规想法。

另外,广州大剧院的设计灵感源自于大自然景观的概念和建筑物与大自然之间紧密的相互作用。运用了模拟地貌与地形的方法,主要模拟了卵石在水中被侵蚀的状态以及河谷的理念[7]。歌剧院的区域与轮廓被河谷的折线所限定,内部与外部峡谷被强烈切割形成了交通,同时将自然光线投射到建筑物内部。

扎哈·哈迪德的设计充分展示了对自然形态的理解和表达,通过对地形的模拟和建筑与自然的结合,她打破了传统建筑形态的束缚,创造出具有独特曲线和流线型外形的建筑,展现了解构主义的独特魅力。

3.4. 弗兰克·盖里——“跳舞的房子”

20世纪90年代,弗兰克·盖里和捷克建筑师弗拉多·米卢尼奇合作设计了一座颇具争议的建筑——布拉格“跳舞的房子”。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作之一,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曲线造型和动态美感吸引了众人的关注。建筑的造型充满曲线韵律,双塔蜿蜒缠绕在一起,宛如两位舞者相拥起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这栋建筑在捷克引发了不少争议。一些人批评它没有考虑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只是盲目模仿美国的经验,有些人戏谑地将玻璃曲线塔称为“被扭曲的可口可乐瓶”,甚至有人认为这栋建筑是破坏城市纹理的象征。尽管存在争议,但“跳舞的房子”仍然成为一个标志性建筑,并成为了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之一。它挑战了传统建筑的规范和美学观念,启发了无数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创新思考。

4. 解构主义设计方法

4.1. 对完整、和谐的形式系统的解构

自解构主义出现后,景观设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不再受限于传统的非黑即白的模式,而是成为一种即兴的创造,允许设计师自由地拼凑和组合。这种设计方式着重表达传统景观中的矛盾和冲突,呈现出一种不安定的动感。它不仅挑战了既有秩序的禁锢,还为城市景观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思考方向。

4.2. 对中心论的解构

在传统的景观设计中,设计者通常会设定一个中心点,并以此为焦点来安排空间结构。然而,解构主义者认为这种空间层级分配方式是不合理的。他们认为这种分配方式会导致空间结构固定化,缺乏对未来变化的考虑,从而影响空间的合理性和适应性。因此,解构主义者寻求突破传统的空间思维,寻求更加前瞻性和灵活的空间组织形式。

解构主义景观设计者通过重新审视和颠覆传统的空间结构和秩序,创造出了更加灵活和动态的空间。他们强调空间的多重意义和功能,以及空间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解构主义景观设计为城市景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4.3. 对功能意义与价值的解构

在景观设计中,符合人类生活习性的空间被视为最佳设计。然而,对习惯的质疑可能会扰乱社会平衡,引发个人的混乱感。人类期望设计师创造出更加符合生活习惯的居住空间,提升生活品质,营造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这也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

4.4. 对确定性的解构

屈米在景观设计中从反类型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混沌论,即非功能特性论。在城市空间景观设计中,空间的功能意义存在不确定性和交换性。这意味着任何空间都不应被单一的功能属性所限制,而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赋予不同的定义,使空间更加灵活、多变,并丰富人们在其中进行的活动。

5. 中国解构主义思想

包括解构主义在内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毫无疑问的对我国现代园林设计产生很大的影响,产生很多新的思想和设计手法。由园林设计师俞孔坚领导的北京土人景观规划研究所在广东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中,保留了旧船厂的废旧设备和周围的自然植被,并对产业用地进行了再生设计。这种设计手法尊重场地精神和文脉,使岐江河岸的水、生物和人在一个边缘生态环境中和谐共生。该设计用现代创新的技术语言讲述了中山这个城市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发展的工业化特色,是中国典型的后现代园林设计作品之一。

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休闲广场的设计中,以王向荣为首的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运用深层次的隐喻来表达对生命科学的理解。他们将生命的结构规律转化为设计的语汇,传达出繁复但有序的环境理念。这种设计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对生命科学的深刻理解。

6. 古典园林现阶段不适性思考

6.1. 园林属性变更

古典园林是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其生成背景极为重要。例如苏州私家园林是古人将对山水居的向往融入日常生活中而创造出的人工城市山林,“不可园处为园也”。园林仅供园主和其家人、好友观赏使用,所有的游园动线和赏玩方式均为内向型。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不仅只有观赏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满足日常居住功能。

现代社会园林从小众封闭走向开放共享,众多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向市民开放,普通民众开始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体验园内丰富的空间场景。但是当使用者群体开始剧增,狭小的空间内承受巨大的客流量,难免出现拥挤现象(图1),影响观赏效果;且其中功能的缺失难以满足大众丰富的休闲娱乐需求。

Figure 1. Suzhou Garden Peak Season Site

1. 苏州园林旺季现场

6.2. 功能定位改变

古典园林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在古代社会,普通百姓往往无法解决温饱问题,更无法享受园林这种精神享受。古典园林本来就是为精英阶层服务的,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古典艺术,都体现了精英文化,为皇室、官僚和文人士大夫等精英小众提供服务。由于服务对象的限定,其功能定位脱离大众,与当代社会要求园林功能多样化的现实需求相违背。现代园林服务对象是社会群众的各个阶层,是人人皆可享用的社会资源。

6.3. 专业素养匮乏

古典园林的游览需要一定的门槛,因为它们原本是古代文人的居所,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和人生经历,以及对人生和事物的独特见解。很多园林的设计手法是普通大众难以理解的,游客往往只是匆匆拍照,园林景观无法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得到充分的欣赏。此外,园林植物会在不同季节展现出不同的美感,游客往往无法深刻体会特定季节和特定植物所营造的氛围。同时,许多导游也缺乏专业知识,只是向游客讲述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故事。

7. 解构主义视角下发展路径探索

7.1. 反对盲目追求解构形式主义

解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反中心、反形而上学、反二元对立。如果解构主义设计过于激进、过于形式化,就可能导致无目的、无科学的形式泛滥,从而造成基本功能缺失,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过分追求视觉效果和装饰艺术效果可能会使设计丧失实用性和功能性。作为一个具有极强社会责任感的专业,风景园林在进行设计时应该避免过分追求个人风格而导致基本功能缺失的作品。设计应该注重实际使用和社会效益,而不是单纯追求艺术效果。

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采用了点、线、面的叠加设计,但最终呈现的效果并未展现出秩序与非秩序的张力,反而网格分布的12个点展现出了明显的秩序性,过度追求抽象的解构主义设计理念可能导致设计作品失去了对秩序和功能的有效表达。

7.2. 培养创新性、批判性设计思维

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哲学,而是一种研究和设计的态度和方法。它不是完全反对结构,而是为设计人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和思路,激发了“原来还可以这样”的开创性思维,促进了后现代多元主义的发展。

解构主义的“去中心化”,否定给事物下定义,拒绝非黑即白的“二元论”。任何一个设计作品皆有多面性,千人千面,每一个使用者都有其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公园内成年人认为形态新奇的座椅对一些儿童来说可能会是他们的滑梯或者攀爬架,拉维莱特公园中点状的红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即依靠使用者的自我感受和解读,赋予其不同的功能和价值。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如何打破僵局,更好地传承古典园林的精髓?古典私家园林中的小桥流水虽然不适宜大规模人群游憩,但它们仍然具有自己的独特价值。然而,这种传统园林需要在思想上批判和发展,而不是止步不前,陷入僵化。通过对传统的批判性思考和创新发展,古典园林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趋势。

8. 结语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研究和设计的态度和方法,打破固有思维,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在现代古典园林的发展中,需要秉持一颗包容之心,充分认识到任何设计作品都是当时社会背景的产物,不同的思潮相互碰撞才能促进更多的可能性。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域政治、经济、社会条件进行本土化设计,以适应不同社会环境的需求,为我国古典园林设计注入强大生命力,推动其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注 释

文中图片为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 陈宇霜, 吴家敏, 李女仙. 解构主义思潮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以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为例[J]. 美与时代(上), 2023(7): 105-108.
[2] 周剑云. 解构不是一种风格[J]. 世界建筑, 1997(4): 63-67.
[3] 张思晨, 孟瑾. 浅析解构主义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J]. 现代园艺, 2023, 46(3): 106-108.
[4] 邬烈炎. 德里达与埃森曼: 关于解构主义的理论与实践[J]. 学海, 2001(6): 103-106.
[5] 周蔚. 解构主义对现代园林与景观设计的影响[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5): 82-84.
[6] 高黑.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景观设计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06.
[7] 杜倩. 扎哈·哈迪德建筑创作思想及其作品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同济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