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困境与应对策略
Characteristics, Dilemma,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Media Era
DOI: 10.12677/ap.2024.1410741, PDF, HTML, XML,   
作者: 李 铭: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镇江;李欣洁: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特征困境应对策略New Media Era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Dilemma Response Strategy
摘要: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论在网络空间中的映射,其社会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网络舆情是近年来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媒体的发展,网络平台更是高校必须坚守的思想阵地。目前高校舆情事件频发,这些舆情表现出群体聚集性、个体主观性、互动性、广泛性、冲突性的特点。高校在应对这些舆情问题时面临管控难度大、引导学生理性参与舆情存在阻力、高校舆情应对机制大多处于缺位状态、缺乏协同治理机制、舆情监管队伍建设不足等困境。因此,高校必须确立引导网络舆情指导思想、构建网络舆情管理系统、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协同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的队伍建设、做好舆情研判工作,提升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效能,引导高校网络舆论的正确价值导向。
Abstract: As a reflection of social public opinion in cyberspace, the social importanc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 universities has been a highly concerning issue in recent years an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tudent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media, online platforms have become the ideological battlefield that universities must adhere to. At present, there are frequent public opinion incidents in universities, which exhibit characteristics of group aggregation, individual subjectivity, interactivity, universality, and conflict. Universities face difficulties in controlling these public opinion issues, obstacles in guiding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rationally in public opinion, a lack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echanisms, and insufficient construction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teams. Therefore, universities must establish guiding principles for online public opinion, build online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systems, establish collaborative mechanisms for handling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 universiti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ms for online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do a good job in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and judgment,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in universities, and guide the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李铭, 李欣洁 (2024).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困境与应对策略. 心理学进展, 14(10), 406-413.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10741

1. 引言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网络生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媒体舆论的主要阵地向新媒体转移。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网络舆情问题的涌现,这些问题在高校环境中尤为突出,已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并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议题。当前,我国网络生态环境复杂多变,其背后不仅交织着网络资本的逐利行为,更深层次地,还隐含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竞争,乃至国家间网络安全的战略博弈。近期,国内几所高校遭遇的舆情危机,给学校声誉及正常秩序带来了显著冲击,这进一步凸显了高校在处理舆情事件时采取审慎、积极态度的重要性。因此,我国高校需深刻认识到舆情引导与干预的紧迫性和复杂性,不仅要建立健全舆情应对机制,更要注重积累经验、提升能力,确保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能够迅速、有效地引导舆情走向,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同时,这也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将舆情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网络素养和价值观,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贡献力量。

2. 网络舆情的社会重要性

网络舆情的社会重要性体现在反映社会动态与公众情绪、助力政府决策与公共危机应对、维护社会稳定与公共利益以及预警潜在风险等多个方面。

2.1. 反映社会动态与公众情绪

网络舆情是公众意见、情绪、态度及行为倾向的集中体现,能够迅速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成为公众表达意见、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当某个事件或问题成为焦点时,相关的网络讨论、新闻报道、社交媒体等迅速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场,通过监测和分析网络舆情,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和公众情绪,揭示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点和兴趣所在。

2.2. 助力政府决策与公共危机应对

政府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可以及时了解民众诉求,把握社会动态,为政策制定、公共危机应对等提供有力支持。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网络舆情往往成为公众情绪的集散中心,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政府采取科学且高效的管理手段来引导并监控网络舆情,旨在有效化解潜在的舆情危机,进而减轻舆情负面效应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2.3. 维护社会稳定与公共利益

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能够迅速汇聚公众的关注与讨论,并在某些情况下成为触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鉴于此,及时识别并有效遏制不良舆情的蔓延,对于防止事态升级、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和维护者,其行为和决策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利益。加强舆情管控和宣传引导工作,可以保障公共利益不受损害。因此,加强舆情管理与正面宣传引导,不仅是政府职责所在,更是保障公共利益不受侵害、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科学、透明的舆情监测与分析,政府能够迅速响应公众关切,合理引导舆论走向,从而确保信息传播的正面效应最大化,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2.4. 预警潜在风险与引导公众价值观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趋势预测,网络舆情监测能够提前发现潜在的舆情风险点,为决策者提供预警信息,监测结果还能为未来的政策制定等提供前瞻性参考,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舆情事件发生时,及时、准确地传播权威信息,引导公众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可以有效地化解舆情危机,减轻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的影响。通过宣传引导,教育公众如何识别信息的真伪和可靠性。同时,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 高校教育网络舆情事件及特征

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的集合”(曾小洋,陈瑛,2022)。高校舆情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大学生对校内外一些具体事件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再现,大多以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甚至高校表白墙等社交软件和平台为传播主渠道(王金,2022)。

近年来,高校常见且极可能反复出现的高风险舆情事件纷繁复杂。在教育教学方面,如内卷化;导学纠纷,导致自杀事件频发;学术不端、考试作假、招生录取触及教育公平的底线;强迫签订就业协议;就业率“掺水”;强制实习;师德师风低下、学生言行不当有损教育形象等。管理服务方面:如失联、被害、霸凌、性骚扰等校园犯罪事件;危化品管控、校内交通、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在华留学生超国民待遇;外卖、快递问题粗放式管理;住宿(卫生、维修服务)不到位;空调等基础设施仍未能配备齐全等。这些舆情事件,经过网络传播、不断发酵,可能给高校中的学生带来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影响意识形态的形成。

高校作为高密度学生聚集地,个性张扬的“00”后学生群体逐渐代替“90”后成为高校的主体。而此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对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认识还不够清晰到位,从众心理占据主导,且易怒,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高校学生群体很容易在网络上引发舆情事件,在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大多具有以下特征。

3.1. 群体聚集性

高校的校园环境相对封闭单纯,校园内的人际关系也相对单一,且学生个体间有较高同质性。学生群体在交往中相互影响,从而会形成较强的群体认知和较高的群体目标共性。因为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个体心理上渴求得到关注和认同,便会努力寻求群体共鸣,于是形成了特定的群体心理情境(李姮,2018)。在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心理需求和特殊的群体心理情境的影响下,网络舆情则会更容易在群体内部进行传播,从而更容易获得群体的一致认同,形成群体的一致性意见。

3.2. 个体主观性

高校中的学生本身具有非常浓烈的个人主观色彩,具有个体主观性特征。他们虽然可能一开始存在从众等心理,但随着阅历增加,学会了独立思考,在看待事情上也会产生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主观思考。网络舆情是一种社会意识,这种意识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传播,也会产生各种各样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反应和评判,存在个性化的主观色彩。

3.3. 互动性

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促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容易。传统的舆情传播的传播者大多为特定的传播机构,在灌输式的传播路径下公众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无法成为传播者。而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打破了以往类似垄断的格局,让接收者也能转变身份成为传播者,实现了向平等的对话式的互动途径转变。如各大网站、微博、QQ等社交平台,以及流行的抖音、快手小视频等APP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这种传播路径下的群众从接收者的角色变为了兼具接收者和发布者、传播者的角色。高校学生大部分使用微信、QQ等平台交流各种信息,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提供了便利条件。

3.4. 广泛性

新媒体时代,相比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覆盖范围也随之变大。广泛性体现在传播方式、传播源头与涉及内容的广泛。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方式已经变得越来越广泛,如新闻跟帖、博客、社交媒体工具等。网络舆情不是只注重源头的广泛,在传播过程中数量众多的自媒体也参与了进来。此外,网络舆情涉及内容广泛,民生诉求、贪污腐败、科教文卫、灾难事故、公共安全等,任何能够触动公众神经的事件都可能成为引燃网络舆情的导火线(刘武成,张冬梅,2012)。

3.5. 冲突性

由于网络互动绕过了一些监管措施,网民可以利用隐匿性随意发布信息。当缺少规则约束时,人很容易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制力。而高校这一群体的网民,不能以相对客观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言论和意见,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表达。再加上网络报道的表述不充分、别有用心的人的误导等因素,高校学生群体网络表达就变得情绪化、碎片化,容易出现极端言论,扰乱社会秩序。

4. 高校教育网络舆情面临诸多困境

在新媒体时代下,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以及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使高校极容易爆发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部分高校网络监管方面的欠缺。目前部分高校在健全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网络信息监控系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体系以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不完善。

4.1. 网络舆情信息管控难度大

首先网络信息繁杂,不良信息众多,且舆情信息真假难辨,稍有不慎就会落入网络漩涡中。网络空间言论自由性、隐匿性,使得舆情信息无法辨别,还没有等到真相出现,谣言就已经扩散到四面八方。另外,由于信息开放性,能够不受限制地网罗世界各地的信息,也给谋取利益的群体带来了“机会”,给网民带来了不安全的因素,甚至掉入网络陷阱。

其次,网络媒介可控力度小(李姮,2019)。网络媒介丰富多样,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等都包含着讯息,甚至还出现了更新颖的方式——表情包。信息渠道的拓宽,增加了高校引导网络舆情的难度。再加上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往往来不及控制。更因为网络舆情的突发性,使得无法预测舆论走向和趋势,一旦爆发,信息就会在极短时间内传播,在高校内形成激烈、不理智的言论,甚至给社会带来恶劣影响。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难度日益增大。

4.2. 引导学生理性参与舆情存在阻力

高校中大学生是主体,此阶段的学生网络责任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出现不理智的行为。首先,有些学生遇到校园管理、教育管理与本人利益冲突时,经常利用网络宣泄情绪、表达自己的不满、攻击他人,甚至出现利用黑客技术破译网站盗取钱财的违法行为。其次,部分大学生对网络事件的真实性和本质辨识不清。很多大学生往往高度关注高校负面舆情事件,情感上极易产生“共鸣”,热衷发表意见,相关负面情绪被大肆宣泄,导致舆情向极端方向发展(李海燕,2024)。部分学生群体看待问题理想主义成分居多,往往忽略现实,不能客观理智地看待社会问题,散播不良信息,久而久之社会责任感缺位。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另外,高校学生群体成长环境各不相同,性格差异也较大,因此在知识储备、学习观念都存在不同差异,很难实现舆情的统一,加大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难度。

4.3. 高校舆情应对机制大多处于缺位状态

尽管多数高校针对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制定了较完善的制度,但鲜少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面对网络舆情治理仍处于被动“救火”的状态,未能掌握主导权(唐元林,2024)。另一方面,在处理高校舆情危机时,往往抱着平息事态的态度去处理危机,选择删帖、冷处理等方式,让舆情参与群体保持沉默,但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甚至会引发更大的危机(崔雯娜,樊英鸽,2024)。在实际情况中,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没有成熟的应对管理机制,在教育引导方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忽视学生实际需求,或处理方法存在滞后性和间断性等。一方面,处理问题时往往缺少网络思政引导和人为思政干预,引导效果不明显,且引导方法缺乏针对性与互动性。另一方面,各高校的舆情管理者很难在第一时间接收到网络舆情发生时完整、准确的信息,管理者的应对措施也难以及时有效地反馈到网络舆情现场,因此造成高校网络舆情处理的反应迟钝、行动缓慢、效果不佳。

4.4. 缺乏协同治理机制,网络舆情引导合力未形成

目前,部分高校的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仅由宣传部门负责,其他部门并未参与协作,导致治理效果差强人意。首先,高校并未设置独立的网络舆情监管部门,很难得到系统整理安排。其次,部门之间任务分工不明确,缺乏协同治理工作机制,增加了舆论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政,缺少沟通,衔接和协作意识以及信息共享不足,存在多头管理、无序管理的情况,浪费资源的同时,也降低了工作效率(李明超,2023)。高校网络舆情包含管理制度、学校教学、师生心理等方面的信息,不能仅依靠团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处理,需要不同部门协同解决。

4.5. 舆情监管队伍建设不足

部分高校仍未建立相应的网络舆情治理队伍,导致难以快速准确应对高校突发舆情事件。首先,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通常由个别人员兼职担任,如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者等,但这些人员缺乏专业的工作能力,对舆情信息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知和理解,也无法保证时间精力的投入程度,使得舆情不能被及时发现,得不到正确处理(毛锐,2023)。其次,人工监测具有局限性,再加上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不高,舆情预警水平不够,由此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杂乱无章,加剧了处理问题的难度,提高了舆论管理的成本,对高校管理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

面对种种困境,高校应采取措施密切关注学生网络舆情动态,及时收集大学生对高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络舆情进行排查、跟踪和分析,防范因学校管理不当引发的网络舆情事件,从源头上遏制高校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

5. 高校教育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高校舆情的引导成为近年来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熊佳,2013)。高校里大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思维较活跃的主要且较为特殊的群体,其网络中的言论往往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因此当负面舆情发生前保持高度的警惕,发生时尽快进行正面处理,防止更严重的危机和校园群体性事件。

5.1. 确立高校引导网络舆情指导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导网络舆情的重要手段。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其指导思想也必然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理念。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增强网络信息的甄别力和判断力,从而有效引导网络舆情。要坚持“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正向引导学生对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离不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标准导向,在高校中扩大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形成辩证思维方式和认知理念,培养有自信、有道德、讲奉献、求进取的时代新人,培育高校学生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切实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郭靖天,2022)。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应凝聚全部师生力量,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舆情环境,坚持导向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平等交流参与原则、尊重规律性等原则,积极引导网络舆情的正确导向。确立明确的指导思想后,高校可以更加科学、系统地制定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和预案。通过加强舆情监测、分析和研判能力,高校可以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网络舆情事件,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2. 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系统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系统的构建还离不开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高校可以更加高效地收集、处理和分析网络舆情信息,提高管理的精准性和时效性。构建网络舆情管理系统有助于提高舆情监测能力、增强舆情分析能力、提升舆情应对能力。建立起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管理系统,相关人员可以从高校中在网络方面有所建树的老师和专家中选择,学生可以从平台中交流时政热点。运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模块的方式梳理网络舆情。做到对网络舆情的常态化监测,对高校师生的相关言论及行为做出数据化分析,了解原因,控制风险。同时需要建立起对负面舆情的引导机制,针对分析出的不同类型的舆情风险,系统进行分类引导,制定出精准而高效的解决方法,降低或者消除负面舆情。组织网络舆情监督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先发制人主动出击,优先掌握舆情发展情况,对某些歪曲事实和价值观念、恶意言论,应及时过滤删除(胡秀锦,2020),防止校园网络舆情负面事件恶意扩散。对校内出现的负面新闻也要及时向学生解释,净化网络环境,正面看待舆论。构建网络舆情管理系统后,高校能够实时监测校园内外的网络舆情动态,及时捕捉舆情热点和敏感话题。这有助于高校掌握舆情发展的第一手资料,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有力支持,还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思政教育水平、校园文化建设质量和整体形象与声誉。

5.3.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协同机制

协同理论是建立网络舆情应对与协同机制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强调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增强各要素之间的合作,实现系统整体功能的最大化。在网络舆情管理中,高校辅导员、领导、学生代表、各部门等各方力量都是重要的参与主体,通过协同合作可以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网络舆情挑战。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不断研究、修改和完善存在的不足,才能建立健全科学、严密、合理的网络舆情应对与协同机制。高校辅导员以及校园内的学生意见领袖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在日常交流及工作中做好疏导工作;发挥高校领导的权威作用,如出现高强度的负面情绪,必须做到精准的疏导。

同时,高校应建立起日常回应平台,对于高校师生关切的问题及时做出解答,尽可能从根本上、源头处规避舆情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通过对师生在平台上的交流沟通,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诉求,就能更好地做出改变或者制定出解决方案,更好维护学生的合理合法权益,同时争取学生对学校疫情防控政策的最大理解。完善预警系统与应急处理机制,通过收集、分析、检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当校园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发展变化时,做出提前预报和警示,在面对突发群体性事件时,网络舆情处理各部门按照制定的预案及时全方位开展舆情引导工作,以最快速度调查网络舆情事件的真相并及时公布,及时控制住局面。

5.4. 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的队伍建设

舆情治理需要具备智能知识和智能技能的专业人才,只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提高智能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力和渗透力(吴启祥,祝婉新,吴雪,2024)。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的队伍建设需要从组织架构、人才队伍、技术创新和考核激励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网络舆情引导的能力和水平。首先,完善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在高校内部设立网络舆情管理部门或中心,负责统筹协调全校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明确各相关部门和人员在网络舆情引导中的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例如,宣传部门负责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学生思想动态监测和干预等。其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校内选拔和校外聘请相结合,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作风正派、爱岗敬业、熟悉网络文化的人才加入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定期举办网络舆情引导培训班或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和资深从业者授课,提升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培训内容可以包括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舆论引导策略与技巧、新媒体运用与传播等。鼓励网络舆情引导人员积极参与实际案例的处置和分析工作,通过实践锻炼提升应对复杂舆情的能力。再次,探索运用新媒体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型传播渠道和方式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定期对网络舆情引导队伍的工作成效进行考核评估,确保各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对在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5.5. 做好舆情研判工作

许多高校在防控期间发生过的相关舆情风险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共性,表现在舆情风险的触发议题、传播机制及舆情风险形成的群体特征上。因此,在规避风险时,也要研究相关舆情风险自身的特殊性,在把握共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关的网络舆情研判建议,进而科学化解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梁伟,梅旭成,2023)。除此之外,高校相关部门还可以追溯信息来源,以便更好地掌握和分析信息,从而将恶性网络舆情的影响范围降至最低,并有效减轻其带来的危害。通过舆情研判工作,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可以及时了解公众情绪和舆情走势,从而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这有助于提升应对舆情危机的能力,减少负面影响。高校的回应和处置方式直接影响着其公信力。通过舆情研判工作,可以确保回应和处置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增强公众对高校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曾小洋, 陈瑛(2022). 新时代涉藏网络舆情治理策略.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34(1), 25-33.
[2] 崔雯娜, 樊英鸽(2024).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困境及路径研究. 公关世界, (8), 22-24.
[3] 郭靖天(2022). 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对策.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 62-64.
[4] 胡秀锦(2020). 网络舆论生态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路径探析. 智库时代, (10), 290-291.
[5] 李海燕(2024). 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与治理路径研究. , (7), 69-71.
[6] 李姮(2018).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对策研究. 传媒论坛, 1(18), 8-9.
[7] 李姮(2019). 学生网络舆情正向引导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 李明超(2023). 高校网络舆情的类型、特征及引导措施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 69-73.
[9] 梁伟, 梅旭成(2023). 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策略探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8), 19-21.
[10] 刘武成, 张冬梅(2012). 网络舆情: 概念、特征及生成.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6), 84-85.
[11] 毛锐(2023). 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和引导策略探析.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39(10), 9-12+16.
[12] 唐元林(2024).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特征、治理困境及举措. 传媒, (9), 144-147.
[13] 王金(2022). 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财经大学.
[14] 吴启祥, 祝婉新, 吴雪(2024). 智能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挑战、难点与对策.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132-136.
[15] 熊佳(2013). 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分析及研究. 学理论, (15), 3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