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学术界对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实践需求之间的不一致性问题给予了广泛关注。研究者们指出,现有教育体系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方面存在显著差距,这导致了毕业生在进入职场时难以满足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对专业技能的迫切需求。现有文献中,学者们多从教师“教”的角度进行探讨[1]-[4],然而在教育与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引导者和知识的传递者。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之间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双方的相互促进、创新和探索。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实现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即使教师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教学目标也难以有效达成[5]。因此,课程教学改革不应仅仅聚焦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而应同时关注如何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以促进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此,本文以跨境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为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改革中融合积极学习五要素,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三方面进行改革,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2. 积极学习类教学法
2.1. 积极学习类教学法的概念
2018年起,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积极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强调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中心、持续改进、成果导向”的原则。该理念主张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核心,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单一的“传授模式”转向多元的“学习模式”[6]。“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高校文科课程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教师们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第一个挑战是,很多学生不想学,也不爱学。很显然,如果学生不积极参与、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实施和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为了转变学生的消极学习态度,全球众多高校开发了一系列旨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可以被广泛地定义为“积极学习类教学法”[7]。
积极学习类教学法是要让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教学方法。该方法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欧美地区的高等教育改革中涌现了众多此类教学实践。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这些方法已在全球教育领域得到广泛采纳。该教学法并非单一的教学技巧,而是一个包含多种策略的集合,这些策略的核心目标是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调整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心态,以促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模式[7]-[9]。
2.2. 积极类教学法五要素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学习动机被视为学生学习行为的驱动力,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投入程度和学习效果。高筱卉和赵炬明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学习动机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了学生内在心理状态与其学习成效之间的密切联系[7]。基于此,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如何通过教学策略来激活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学习的五个要素:知识的有用性、学习的真实性、任务的挑战性、环境的社会性、过程的互动性([10], pp. 30-44),构成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和条件。
具体而言,知识的有用性指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或个人兴趣紧密相关,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增强其学习动机;学习的真实性指通过模拟真实世界的情境或案例,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环境中学习,提高学习的现实关联性和应用性;任务的挑战性指设计具有适当难度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促进其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环境的社会性指创造一个支持性和合作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社会互动增强学习的社会意义;过程的互动性指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如讨论、合作学习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提高其学习的参与度和投入感[7] [10] [11]。
积极学习五要素从课程内容、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社会互动、学习互动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这些要素不仅是积极学习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课程设计中的关键考量因素。基于此,本文将积极学习五要素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将二者融入课程设计中,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考核三方面进行改革。
3. 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跨境电子商务涉及内容广泛,属于理论性、专业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随着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能够灵活应用知识、进行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专业课程既强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也强调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够掌握跨境电商运营相关的基础知识,又能够学会在实际工作中处理现实问题。然而,课程在教学实践以及与行业接轨方面都存在教学痛点:
3.1. 教学内容不能紧跟行业变化
随着跨境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的运营模式、技术和工具不断涌现。教学内容未能及时更新,无法反映行业的最新动态和需求,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实际脱节。学生感觉课程学习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走形式,而不是真正为了提升其职业技能,进而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下降,从而影响学习动机和效果。
3.2. 教学缺少实践环节
企业希望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一定的实践训练,从而缩短进入企业后的适应周期。然而高校文科类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多数以理论为主,实践教学占比很少。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缺乏与现实世界情境的直接联系,学生往往难以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脱节现象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从而影响学习成效。
3.3. 考核方式以知识掌握为主,缺少对实践能力的检验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仅仅是记忆和重复知识。仅以知识点掌握为主导的考核方式,不足以评估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对于传统的闭卷考核往往采取临阵磨枪的方式应对,觉得考核的内容与现实相去甚远,缺少深入学习的动力。
4. 专业课程改革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尝试将积极学习类教学法运用于跨境电商运营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基于行业需求与积极学习五要素进行教学设计。
4.1. 课程教学目标改革
课程教学目标的调整以社会、企业及岗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能力需求为基础,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个维度出发(表1)。在积极学习理论框架下,结合“知识实用性”这一核心要素,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学生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紧密对接。以职业导向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同感和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积极期待,从而有效促进其学习动机的内化和持久化。
Table 1.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he course
表1. 《跨境电商运营实务》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
知识目标(目标1) |
能力目标(目标2) |
素养目标(目标3) |
1.学习跨境电商平台规则 2.学习跨境电商基本理论知识和跨境电商平台运营操作管理等专业技术知识 3.解释跨境电商运营中涉及的专业术语。 |
1.使用跨境电商实训平台进行运营操作; 2.利用数据分析、市场调研、行业调研等方法,分析跨境电商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3. 能够解决跨境电商平台运营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评价、优化业务流程,初步具备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
1. 了解我国跨境电商飞速发展的现状、国家对跨境电商的政策支持,建立大国自信,
增强社会责任感 2. 结合“一带一路”“品牌出海”等战略,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品牌、文化出海推广之路。增强民族品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 3. 知道跨境电商平台的法律法规,培养法律意识、职业操守意识和职业道德 |
4.2. 课程内容改革
课程内容改革以培养学生跨境电商运营实战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动机为目标。基于积极学习五要素,课程内容通过企业项目的形式进行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内嵌入多个任务,进行内容项目化,技能任务化的整合,共设置5大项目、11个教学任务、26个子任务(表2)。
Table 2. Teaching contents of the course
表2. 《跨境电商运营实务》教学内容
项目 |
任务 |
子任务 |
项目 |
任务 |
子任务 |
店铺运营 |
经营定位 |
市场调研 |
流量运营 |
流量获取 |
自营销 |
客户洞察 |
平台活动 |
店铺定位 |
平台推广 |
运营策略 |
策略制定 |
流量优化 |
渠道拓展 |
问题诊断 |
转化提升 |
|
|
运营优化 |
客户运营 |
客户营销 |
客户开发 |
账号管理 |
平台入驻 |
私域运营 |
平台规则 |
商机沟通 |
询盘回复 |
产品运营 |
产品开发 |
选品 |
信息管理 |
产品信息准备 |
交易履约 |
交易管理 |
订单起草 |
产品发布 |
订单处理 |
产品优化 |
产品成长 |
履约服务 |
跨境物流 |
爆款打造 |
跨境支付 |
“知识有用性”要素强调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生的职业规划紧密对接,以确保学生能够明确学习对其未来职业路径的贡献,进而增强其学习动机。因此课程任务的设置将关键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相结合,并与行业标准及职业技能评估体系相对接,深入考虑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验到知识与实践的直接联系,增强其对学习内容的认同感和实用性感知,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的真实性”要素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模拟现实世界的情境,以增强学习的情境适应性和应用性。为此,课程任务设计采用引入实际的行业项目,通过实训平台的操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学习场景。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其对学习活动的内在兴趣,并促进其自我驱动的学习行为。
“任务的挑战性”要素指出教学活动应设计具有适宜难度的任务,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解决动机,进而促进其批判性思维和主动学习。据此,课程项目由一系列梯度递增的任务构成,旨在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点通过项目实践进行整合,构建系统化的知识框架。通过完成设计的项目任务,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跨境电商平台运营的关键流程,实现从知识点的单一掌握到整体知识结构的构建,最终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此外,任务设计的递进性旨在逐步提升难度,以引导学生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学习情境时,能够持续地进行积极的认知探索和深入思考。
“环境的社会性”和“过程的互动性”要素强调构建一个促进互动与协作的学习氛围,旨在通过同伴间的沟通与协作来丰富学习体验的社会维度。为此,课程设计中融入模拟实训环节,让学生在模拟的企业运营环境中参与真实项目,体验团队工作流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被鼓励以团队形式合作,共同面对项目挑战,从而在一个互助与合作的环境中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与协作,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和投入感,提升学习的社会互动价值。
4.3.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专业课程评估多依赖于学期末的闭卷笔试,通常以单一的量化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侧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缺少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的评价,也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测,更无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积极学习理论中的五要素为考核方式改革提供指导,因此课程从自主学习、任务操作、项目效果检测、期末考试几方面设计考核方式(图1)。
4.3.1. 自主学习(5%)
教师为学生提供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超星平台和实训平台完成视频、课件或行业资料学习,根据平台显示的完成进度打分(表3)。该考核方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内容与行业的相关性。
Figure 1. Course assessment method
图1. 《跨境电商运营实务》考核方式
Table 3. Self-directed learning grading standards
表3. 自主学习评分标准
分值 |
5 |
4 |
3 |
2 |
1 |
完成进度 |
100% |
90%以上 |
80%以上 |
60%以上 |
40%以上 |
4.3.2. 任务操作(20%)
1) 平台运营任务完成情况(15%)
学生在实训平台参与实际项目的运营,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考核任务,根据每项任务的考核技能,设置任务考核权重(表4),根据学生任务操作过程和平台系统打分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该考核方式可以反映出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不同难度的任务设定,有利于学生展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报告(5%)
根据实验报告内容的完整度、规范度;实验内容表述的清晰性、逻辑性进行评定,评估学生项目复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3.3. 项目效果监测(35%)
1) 项目完成情况(25%)
项目完成情况由三个部分组成,每个项目总分100分。一是根据每个项目的考核内容,教师在实训平台设置项目考核权重(表4),平台系统进行打分,并结合学生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交流互动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二是引入行业真实案例及项目,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在校企合作的行业导师指导下完成项目内容,并由行业导师对学生项目情况进行评价;三是学生对项目进行总结汇报并进行组间互评。该考核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互动交流能力。
2) 章节习题(10%)
教师在超星平台发布章节测试内容,评估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答题正确率进行评定。
Table 4. Assessment criteria for project tasks
表4. 项目任务考核标准
角色 |
分值 |
考核技能 |
权重 |
说明 |
卖家 |
80 |
语言能力 |
|
能熟练翻译产品资料的英文描述、娴熟处理
跨境电商平台业务、进行英文沟通 |
产品发布类目选择 |
|
正确选择产品类目 |
产品属性选择 |
|
一个属性等于一个曝光机会 |
产品发布标题制作 |
|
核心词汇、修饰词、属性词 |
产品主图制作 |
|
高质量图片、主体突出、正确选择模特 |
定价技巧 |
|
掌握产品成本、上架价格、活动价格、利润之间的关系 |
营销能力 |
|
有效利用店铺促销工具,进行部分产品的打折促销 |
订单处理能力 |
|
及时上传物流单号,及时处理纠纷订单 |
跨境支付流程 |
|
掌握国际物流运费的支付 |
掌握跨境物流知识 |
|
不同国家的运费模板设置 |
客户服务能力 |
|
及时处理买家相关问题、关注物流信息,及时沟通买家 |
卖家任务完成度 |
|
完成课程指定的产品发布和订单处理 |
买家 |
20 |
买家任务完成度 |
|
完成买家订单要求 |
产品详情页评价 |
|
完成课程互相评价要求 |
总分 |
100 |
|
|
|
5. 结语
积极学习理论,作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有效解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问题。将积极学习五要素:知识的应用价值、学习的真实性、任务的挑战性、环境的社会性、过程的互动性,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应用于“跨境电商运营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成功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了学生学习成效和职业技能。
通过改革前后班级成绩的对比,不及格和及格学生占比有了显著下降,分别减少6.8%和13%,中等和良好学生占比则大幅提升,分别增加19.6%和2.5%。此外,学生在国家级竞赛中的表现也有所提升,获得了多个省级和国家级奖项。改革实践表明,积极学习理论与行业需求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不仅具有理论的有效性,更具有实践的广泛适用性。未来,将继续探索和实践更多的积极教学策略,通过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结合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丰富、更具挑战性、更贴近实际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快速变化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跨境电商运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