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时期产生的特有历史文化形态。为了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旅游作为新业态下的新颖产业,具有多元化发展的功能。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革命历史、革命业绩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的旅游接待组织,实现缅怀学习、参观访问为主题的旅游活动[1]。江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有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红色故都——瑞金、英雄城——南昌、东方的莫斯科——安源等。用中文讲好“中国故事”,以英语传播“中国声音”。将英语作为主要的语言媒介,能够加快跨语言的互通与交流,将红色旅游推广开来,向多国推广红色文化,向全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翻译理论的发展需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融合本土翻译资源,不断提升其理论深度与广度。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之间的信息对接,变译翻译理论在广义上对翻译活动进行了清晰的界定:翻译是译者依据读者的特定需求,将原语中的文化信息转化为译语中的文化信息,这一过程既涉及思维转换也涵盖语言表述。
在红色旅游解说词的翻译实践中,我们尤为注重文化信息的精准传递,而非仅仅追求字面上的对等翻译。为了实现翻译的有效性,译者需秉持“译而作”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译文的流畅度及其对读者认知的影响,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与原文不同的翻译策略。这要求译者在适度调整原文的基础上,对旅游信息量进行合理调配,对内容进行必要修改,对形式进行灵活变化,以全面提升译文的质量。鉴于外国读者在短时间内难以全面理解中国文化,特别是红色旅游文化中蕴含的政治内涵,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受众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翻译策略。
2. 变译理论概述
变译理论,其根源可追溯至严复的翻译哲学[2],在《天演论》的翻译实践中得到了初步展现。严复并未拘泥于逐字对译,而是灵活选择、取舍与改造原文,这一做法与其“信、达、雅”翻译理念中的“达”不谋而合,尤其是“达旨术”的运用,更是将“信达雅”与翻译的目的性紧密相连,为变译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石[3]。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目的论与翻译理论的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变译理论的发展,使其不再局限于原文作者,而是更加关注译文效果与读者接受度,从而揭示了翻译活动的现实性与多样性[4]。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变译理论的兴起成为必然。语言学领域的学者,如刘庆元,从语篇翻译的角度探讨了情景因素对翻译策略的影响,通过分析语场、语式和语旨等情景因素,阐述了变译产生的动因及其合理性[5]。而陈元飞则从语言景观翻译出发,强调了变译理论在旅游景观翻译中的实践价值,以满足特定读者群体的需求[6]。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变译理论的内涵,也为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黄忠廉教授对变译理论的定义尤为深刻,他指出变译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与读者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7],从原作中选择性吸收内容的翻译活动。其中,增译、减译与改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尤为关键。增译策略通过增加信息以满足读者需求;减译策略则通过删减冗余信息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改译策略则是对原文进行宏观调整,以适应跨文化信息传播的需要。这些策略共同构成了变译理论的核心,使译者能够在保持原作精神的基础上,灵活处理原文信息,以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8]。总体而言,变译理论作为一种翻译活动,致力于解决文化和语言间的矛盾。它以外部语境和读者为中心,通过灵活运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策略,实现了对原文形式或内容的宏观变化,从而在跨文化信息传播中取得了最佳效果[9]。
3. 变译理论下的红色旅游解说词英译策略
本文所选取的例子均来源于江西各红色旅游景点,如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八一起义纪念馆。为确保外国游客能理解旅游景点的宣传文本,领略中国红色革命的深厚内涵和丰富历史文化,译者可采用变译理论的方法和策略。在文本内容、形式和风格方面进行巧妙的调整,以实现对外宣传的畅通、自然的效果。
3.1. 增译策略
增译,即增加信息,指译者在译文时,为使读者能快速理解译文或者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使用习惯,而增加了部分信息。增译可以传达原文“含而不显”的内容,对于一些特定的红色文化术语就宜采用增译的策略,补充相关的信息,以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和求知需求[10]。增加变译信息量,不仅可以让国外游客更好地理解红色旅游解说词背后的意义,还可以更好地了解译文背后的文化,增加对景点的深层理解。
【例1】:在安源路矿工人纪念馆介绍安源工人运动中,涉及“1925年,九月惨案、北伐战争、京汉铁路二七惨案”等重要历史事件,分别译为:“the massacre of September 1925,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the massacre of February 7th, 1923 in Beijing-Hankou Railway Strike”
对于“北伐战争”,原译文“the Northern Expedition”虽然正确,但稍显笼统。在一些情况下,为了更好地传达历史事件的具体性和重要性,可以将其翻译为“the Northern Expedition War”或“the Northern Conquest War”,表达出这是一场战争的性质。
在“the massacre of February 7th, 1923 in Beijing-Hankou Railway Strike”中,虽然时间已经明确给出,但“during the Beijing-Hankou Railway Strike”这个状语可能使读者产生困惑,不清楚这个惨案是在罢工期间还是之后发生的。因此,可以将“during”改为“of”,即:“the February 7th Massacre of the Beijing-Hankou Railway Strike”。
【例2】:在安源路矿工人纪念馆介绍工人运动部署时,“安源党组织领导工农武装,保卫革命,执行‘招兵买马,积草囤粮’的策略”。
原译文:Anyuan Party organization led the workers and farmers to defend the revolution, and implemented the strategy of “enlarging the army and stockpile”.
“招兵买马”在原文中是一个成语,原译文“enlarging the army”虽然表达了招兵的意思,但“买马”这一动作被遗漏了。在古代和近现代中国,“买马”常用来指代购买战马或装备,以扩充军事力量。因此,可增译为“recruiting troops and buying horses”。“积草囤粮”原译文“stockpile”仅译出了“囤粮”的意思,即储存粮食,但“积草”这一动作被遗漏了。在古代,积草除了字面意思外,还常用来指代准备战争所需的物资,包括饲料、燃料等。因此,可增译为“stockpiling food and ammunition”。另外,原译文将“保卫革命”和“执行策略”作为两个并列的动作,但在中文原句中,“保卫革命”是整个行动的目的,而“执行策略”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具体手段。因此,在译文中将“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作为伴随状语,能更好体现原文的逻辑关系。故可改译“The Party organization in Anyuan led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in armed struggle to defend the revolution,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ecruiting troops and buying horses, stockpiling food and ammunition’.”
3.2. 减译
减译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剔除译者认为对目标读者不必要的信息,旨在精炼内容,凸显信息核心价值。在旅游资料英译中,适度删减能显著提升效果。中文旅游文本常采用丰富的修辞与华丽词藻,尤其是四字成语,使描述生动且节奏感强。但若直接全译至英文,则可能显得冗长且难以理解,丧失原文魅力。鉴于中外文化与阅读习惯差异显著,忽视这一点可能导致信息误读,不仅无法有效推广中国旅游文化,还可能产生误解[11]。因此,适当调整原文,以更简洁明了的方式传达信息至关重要。
【例1】在介绍安源党组织决定罢工会议旧址中,“会上毛泽东提出‘哀而动人’和‘哀兵必胜’的罢工斗争策略”。
原译文:Mao Zedong proposed People is bound to be touched by an army burning with righteous indignation and “An army burning with righteous indignation is bound to win” as strike policies.
原文存在语义上的不通顺,其中“哀而动人”与“哀兵必胜”蕴含深厚的文化意蕴,直接解读为“令人哀伤的(事物)能触动人心”及“处于哀伤境地的军队定能获胜”,这并不符合中文的常规表达,且它们与后文提及的“罢工斗争策略”缺乏直接的逻辑联系。原文若直接字面翻译,会误导读者。根据上下文分析,这两个成语在此处的意义相近,鉴于外国读者可能对此类表达理解有限,我们可采取省略部分翻译、注重意义传达的策略,将其变译为“those with righteous indignation, whether people or military, are destined to prevail”。
【例2】烟尘滚滚,人声嘈杂,夜色愈浓,一切都陷入混乱之中。
译文:The dust, the uproar and the growing darkness threw everything into chaos.
原文“烟尘滚滚,人声嘈杂,夜色愈浓”是一个典型的中文排比句式,用于描述一个混乱而嘈杂的场景。其中,“烟尘滚滚”描述了尘土飞扬的场景,“人声嘈杂”描绘了人声鼎沸的混乱,“夜色愈浓”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逐渐暗淡。在译文中,译者没有逐词翻译这三个短语,而是将它们合并为一个并列结构“The dust, the uproar and the growing darkness”,并使用了“threw”这个动词来连接这些元素和“everything into chaos”,形成了一个简洁而有力的句子。在英文中,没有与“夜色愈浓”完全对应的表达,但译者通过“the growing darkness”这一表达,巧妙地传达了夜色逐渐加深、环境逐渐变暗的意境。
【例3】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译文:It is indeed a great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of the Chinese nation.
原文中反复使用了“是……的一个伟大事件”,结构重复,虽然在中文中能够起到强调和增强气势的作用,但在英语中,如果逐字翻译为“It is a great event in the history of...”三次,读起来会显得冗长和累赘。译文通过减少重复,仅保留一次“a great event”的表达,用同一个主语和谓语引出后续内容,使句子更加简洁有力。
尽管原文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译文在保持原文核心信息的前提下,省略了“发展史”这一具体表述,而是简化为“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在英语中,“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已经足以概括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无需再赘述“发展史”。
3.3. 改译
改译即变化原作,带来显著调整,可能包括内容、形式以及结构的改变,是变译活动的一种。作为一种归化处理手段,改译能够迎合特定观众需求,常被旅游文本译者采用,以实现两种文化的有效转化,使观众更快速理解译文。根据黄忠廉教授的变译理论[8],改译策略是为了使译文更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文化背景和语境要求,以实现更好的传达效果。在汉语和英语写作风格差异明显的情况下,汉语强调意思表达的完整性,而英语更注重表达形式[12]。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避免简单的逐字翻译,而应根据英语句法结构,更多地运用连接词和语法结构[13],以符合外国游客的阅读习惯。
【例1】红军小道,蜿蜒在树木茂盛的崇山峻岭中,是井冈山军民为运送粮食和枪枝弹药,披荆斩棘,踏出的一条羊肠小道。
原译文:The path of the Red Army winded among the high mountains and lofty peaks of a wooded area, and it was a narrow winding trail trekked by the army and the people of Jianggang Mountain for delivering food and guns, ammunition and breaking through brambles and thorns.
原译文在表达原文的意思时,虽然基本传达了原文的内容,但在选词、句式结构和表达的地道性方面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winded”虽然可以表示“蜿蜒”,但“snakes”或“winds”更常见且更地道地表达了这种曲折的状态。“high mountains and lofty peaks”在描述山时略显冗余,可以简化为“mountainous terrain”或“rugged mountains”。“trekked”在描述开辟道路时不够直接,可以使用“blazed”或“carved”,更准确地传达“披荆斩棘”的含义。原文中的两句话可以通过使用定语从句或分词短语来合并,使译文更加紧凑。“for delivering food and guns, ammunition and breaking through brambles and thorns”中的并列结构稍显冗长,可以调整顺序或使用更紧凑的表达。“guns, ammunition”可以合并为“weaponry”或“arms and ammunition”,以使表达更简洁。“blazing through”或“slashing through”等动词短语比“breaking through”更能形象地传达“披荆斩棘”的艰难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译文进行如下改译:The Red Army Trail snakes through the densely wooded mountainous terrain, a narrow winding path blazed by the army and civilians of Jianggangshan as they delivered food, weaponry, and ammunition, slashing through brambles and thorns.
【例2】1927年7月中旬,为挽救中国革命,中共中央在极端危急的情况下,审时度势,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决定“在南昌举行暴动”。
原译文:At the extremely dangerous situation of the middle July 1927, in order to save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made a timely decision and decided to “wage an uprising in Nanchang” by mobilizing the troops under the Party’s control and influence.
原译文“At the extremely dangerous situation of the middle July 1927”在英语中显得不够自然。英语更倾向于使用“In the extremely dangerous situation in mid-July 1927”这样的表达,避免“at”与“situation”搭配造成的生硬感。原文中“在极端危急的情况下”与“审时度势”的含义已经在后文中通过“做出及时决策”体现,因此翻译中“made a timely decision”和“decided to”有些冗余。可以将其简化为“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made a timely decision to wage an uprising in Nanchang”。原文中的“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翻译为“by mobilizing the troops under the Party’s control and influence”的表述略显复杂,可以改为“mobilizing the Party’s troops”,因为“under the Party’s control and influence”可以通过“Party’s troops”来表达。
因此,原句可改译为:“In mid-July 1927, in an extremely dangerous situation,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made a timely decision to wage an uprising in Nanchang by mobilizing the Party’s troops.”
【例3】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用血与火的语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坚持革命的坚强决心。
原译文:The Nanchang Uprising was CPC’s first armed resistance against the Kuomintang reactionaries and a declaration of dauntless determination for a complete revolution in the language of blood and fire.
黄忠廉教授的变译理论强调,译文应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范和表达习惯。在原翻译中,“The Nanchang Uprising was CPC’s first armed resistance against the Kuomintang reactionaries...”虽然语法正确,但不够地道。使用“marked”代替“was”,能够增强事件的动态性和历史意义。英语更倾向于使用动词而非简单的系动词“was”,尤其是在描述重要历史事件时,用“marked”能更好传达事件的标志性和影响。变译理论中的改译策略还强调译文要适应目标读者的文化和思维模式。原文中的“用血与火的语言”在中文中具有强烈的文学修辞效果,但在英文中如果直接翻译为“the language of blood and fire”,可能会显得生硬,甚至让目标读者感到陌生。改译为“declaring with blood and fire”,保留了原意的形象性,避免了过于直译带来的陌生感。
4. 结语
红色旅游作为连接中国革命历史文化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桥梁,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江西,作为红色旅游资源大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因此,做好红色旅游解说词的英译工作,对于提升红色旅游的国际影响力、传播中国声音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基于变译理论,以江西红色景点文本为例,深入探讨了增译、减译、改译等策略在红色旅游解说词英译中的具体应用。在处理红色文化术语、历史事件或典故时,译者可采用增译策略,以更充分表达其内涵;对于含义重叠、用词累赘的句子,可采取减译策略以简洁明了;而在适应英语结构方面,可运用改译策略,确保译文更符合英语语境。通过灵活运用这些变通手段,我们不仅能够实现译文的通畅与自然,更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精髓与内涵,从而有效促进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展望未来,随着红色旅游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红色旅游解说词的英译工作,将能够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同时,本文的研究也为其他领域的文化翻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4年校级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江西风景独好”国际品牌塑造:短视频平台的文化适应性与传播策略探析(项目编号:XY2024-S245)研究成果之一。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