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提升探究
Exploration on Enhanc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of College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e.2024.1411208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朱永涛, 李中伟, 申杰奋, 毕彦平, 蒋文帅:新乡医学院医学工程学院,河南 新乡;任 武*:新乡医学院医学工程学院,河南 新乡;新乡市智能康复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新乡
关键词: 课程思政素养提升立德树人途径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teracy Enhancement Moral Cultivation Approaches
摘要: 在课程思政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提升研究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推动课程思政改革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的关键要素。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发展现状,阐述了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其次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现状,深入探讨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提升的具体途径与关键方法。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the research on enhancing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teracy of college teacher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e enhancement of teacher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teracy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and is also a key factor in achieving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nd value guidance.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er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teracy and its importance, and then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teracy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depth to explore the existing problems.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specific approaches and key methods for enhancing teacher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teracy.
文章引用:朱永涛, 李中伟, 申杰奋, 毕彦平, 蒋文帅, 任武. 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提升探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11): 481-48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12083

1. 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正式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该文件指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要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和课程思政建设能力”[1]。至此,国家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

高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他们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力量,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如何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成为课程思政改革能否顺利推行的重要一环。因此,在课程思政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提升,为课程思政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最终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

2. 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内涵

在新时代改革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角色与任务日益复杂而多元。其中,课程思政素养作为高校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其内涵丰富且深远。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是指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能力。下面将展开介绍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内涵,以期深化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为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指导。

2.1. 深刻理解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

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首先体现在对思政教育核心理念的深刻理解上。这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掌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以及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度关注[2]。只有深刻理解了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地将这些理念融入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有效整合课程思政资源的能力

课程思政资源是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基础。高校教师需要具备有效整合课程思政资源的能力,这包括从专业课程知识中深入挖掘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实践创新等方面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同时,还需要关注相关时事热点和社会问题,将这些鲜活的素材引入课堂,及时更新思政案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2.3.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影响课程思政实施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需要加以创新思维并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实现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3]。通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可以更好地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2.4. 持续学习与融合创新的能力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还需要具备持续学习与融合创新的能力。这包括关注思政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增强跨学科融合的视野与能力,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3. 当前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当前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现状

3.1.1. 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普遍增强

随着教育部课程思政纲要的出台,各个高校也陆续推出了课程思政改革的指导文件,越来越多的高校专业课教师开始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教师开始关注自身课程思政意识的增强,通过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挖掘课程中所含思政元素,并研究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和方法,课程思政意识得到不断增强,从而为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1.2. 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不断提升

随着课程思政意识的不断增强,高校教师开始主动提升自己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通过参加学校培训、同行交流、申报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参加课程思政主题教学竞赛、参与思政版专业教材建设等多种方式,不断加深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普遍得到提升。

3.1.3. 课程思政实践初见成效

在高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大部分高校教师通过前期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修订思政版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思政意识和素养有所提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落实思政改革的要求,能够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堂,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和启迪,课程思政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4]

3.2. 当前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改革推进,尽管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普遍增强,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和实践能力取得一定进步,这些方面反映出教师课程思政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3.2.1. 课程思政内涵理解不深入

部分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课程思政素养相对较低。这部分教师往往思想守旧,平时生活中缺乏对国家时事政治、社会进步发展的高度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不够牢固,思想站位不够高,习惯于认为学生思政教育是专业思政课老师的责任,心理上只看重“显性教育”,轻视“隐形教育”这一抓手,而没有真正认识到课程思政对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性[5]。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他们在实施课程思政时缺乏内在动力和积极性,导致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欠佳。

3.2.2. 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影响了课程思政实施的整体效果和质量,部分高校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缺乏创新和灵活性,影响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他们没有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设计,生搬硬套,缺乏课堂创新设计,导致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紧密,两者之间存在割裂,无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从而使得课程思政无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育人成效。

3.2.3. 缺乏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和反馈机制

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实施方面缺乏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一方面,缺乏对教师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客观评价标准和方法;另一方面,也缺乏学生对课程思政接受程度和反馈意见的有效收集和分析。这种评价和反馈机制的缺失使得教师难以了解自己在课程思政能力和素养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也难以针对问题进行改进和提升。

4. 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当前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虽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为了提升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加强课程思政改革成效,经过大量调研及实践本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4.1. 加强思政教育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

提升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首先教师要充分重视并不断加强思政教育理论学习,坚定政治信仰,提高思政意识,时刻关注国家及社会发展,时刻牢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高校可以定期开展思政教育理论培训,不能只拘泥于传统的讲座和授课,要覆盖到所有的专业课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帮助教师系统掌握思政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前沿动态[6]。良好的思政素养来源于深厚的政治理论基础,思政理论学习加强的同时也要形成制度化、周期化,并建立健全监督、考评的机制,从而促进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可持续提高。

4.2. 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技能和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关键要素。要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达到很好的隐性育人效果,需要教师具有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要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高校可以成立由骨干教师、思政专家组成的小组,定期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使其熟练掌握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水平。同时,应不断启发、引领专业课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比如采用启发式、情景案例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积极尝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等新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平台和新媒体技术手段,丰富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3. 深入理解课程育人内涵,培养科学的课程观

高校教师除了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还要加深对专业课程育人内涵的理解,培养科学的课程观。要充分的认识到专业课程的隐性育人作用,其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价值的有效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隐性思政教育与显性思政教育同样重要,两者缺一不可。教师要不断强化课程思政主体意识,强化自身思政育人的职责,使其固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时刻不能忘记思政育人的重任,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7]。教师要根据专业特色,从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实践创新等多方面入手,深入挖掘课程中所包含的德育元素,比如医学课程可以以科学精神、医德素养、人文素养为重点展开思政教育。结合实时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思政素材,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达到专业课程隐性育人的目标。

4.4. 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内在动力

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重要保障。根据调查,很多高校没有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和方法。学校应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纳入教师考核和评价体系中,建立课程思政实施督导及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同行教师、督导专家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学校督导专家将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进行打分或评级,并计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奖励机制,对考核优秀者给予适当奖励,提高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的热情,进而激发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课程思政素养的内在动力。

5. 结语

提高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不仅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和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所在。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对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研究与探索,不断创新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方法和途径,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基金项目

河南省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工程制图》建设项目(2024-082);2023年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SKL-2023-1022);新乡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4-XYJG-53)。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020-06-06.
[2] 王向华.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内涵、困境和培养路径[J]. 领导科学论坛, 2022(5): 131-134.
[3] 刘睿媛. 新时期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及路径探析[J]. 职业技术, 2022, 21(8): 1-8.
[4] 钟文浩.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开展现状、对策及建设标准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南方医科大学, 2022.
[5] 丛亮. 医学院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培育路径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 2022, 40(19): 1-4.
[6] 姚秋英.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机制探析[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3(1): 95-99.
[7] 杨先永, 田现旺.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行动路向探究[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2, 37(6):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