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胡亚旦, 周自江. 中国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J]. 气象, 2009, 35(7): 73-78.
|
|
[2]
|
饶晓琴, 李峰, 周宁芳, 杨克明. 我国中东部一次大范围霾天气的分析[J]. 气象, 2008, 34(6): 89-96.
|
|
[3]
|
周宁芳, 李峰, 饶晓琴, 杨克明. 2006年冬半年我国霾天气特征分析[J]. 气象, 2008, 34(6): 81-88.
|
|
[4]
|
徐敬, 丁国安, 颜鹏, 王淑凤, 孟昭阳, 张养梅, 刘玉彻, 张小玲, 徐祥德. 北京地区PM2.5的成分特征及来源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2007, 18(5): 645-654.
|
|
[5]
|
马雁军, 王江山, 王扬锋, 刘宁微, 洪也. 辽宁中部城市群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的污染特征研究.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 24(5): 11-15.
|
|
[6]
|
王喜全, 孙明生, 杨婷, 王自发. 京津冀平原地区灰霾天气的年代变化[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3, 18(2): 165-170.
|
|
[7]
|
李国翠, 范引琪, 岳艳霞, 张玉凤. 北京持续重污染天气分析[J]. 气象科技, 2009, 37(6): 656-659.
|
|
[8]
|
姚青, 张长春, 樊文雁, 黄鹤. 天津冬季大气能见度与空气污染的相互关系[J]. 气象科技, 2010, 38(6): 704-708.
|
|
[9]
|
吴兑, 廖国莲, 邓雪娇, 毕雪岩, 谭浩波, 李菲, 蒋承霖, 夏冬, 范绍佳. 珠江三角洲霾天气的近地层输送条件研究[J]. 应用气象学报, 2008, 19(1):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