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田辰夫. 中国语历史文法[M]. 蒋绍愚, 徐昌华(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58.
|
|
[2]
|
志村良治. 中国中世纪语法史研究[M]. 江蓝生, 白维国(译), 北京: 中华书局, 1995.
|
|
[3]
|
石毓智. 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趋势和动补结构的诞生——语音变化对语法发展的影响. 语言研究, 2002, (1): 1-14.
|
|
[4]
|
王力. 汉语史稿(中册)[M]. 北京: 北京书局, 1980.
|
|
[5]
|
梅祖麟. 从汉代的“动、杀”、“动、死”来看动补结构的发展[A]. 语言学论丛[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1, (16): 112- 136.
|
|
[6]
|
董秀芳. 从词汇化的角度看粘合式动补结构的性质[J]. 语言科学, 2007, (1): 40-47.
|
|
[7]
|
沈家煊. 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 世界汉语教学, 2003, (3): 17-23.
|
|
[8]
|
赵元任. 汉语口语语法[M]. 吕叔湘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8.
|
|
[9]
|
布龙菲尔德. 语言论[M]. 袁家骅(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
|
[10]
|
李临定. 究竟哪个补哪个[J]. 汉语学习, 1984, (2): 32-41.
|
|
[11]
|
宋文辉. 再论现代汉语动结式的核心[J]. 现代外语, 2004, (2): 163-172.
|
|
[12]
|
袁毓林. 述结式的结构和意义的不平衡性[J]. 现代中国语研究(日本), 2000, (1): 49-61.
|
|
[13]
|
Y. Li. On V-V compounds in Chinese. 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 1990, 8(2): 177-207.
|
|
[14]
|
Y. Li. Structural heads and aspectuality. Language, 1993, 69(3): 480-504.
|
|
[15]
|
N. Chomsky. The minimalist progra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5.
|
|
[16]
|
熊仲儒, 刘丽萍. 汉语动结式的核心[J].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5, (4): 39-49.
|
|
[17]
|
徐丹. 动补结构的上字和下字[A]. 语法研究和探索(10)[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112-120.
|
|
[18]
|
沈阳, 玄玥. “完结短语”及汉语结果补语的语法化和完成体标记的演变过程[J]. 汉语学习, 2012, (1): 3-14.
|
|
[19]
|
施春宏. 动结式的论元结构和配位方式研究[D]. 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