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96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中华书局, 北京, 1.
|
|
[2]
|
[宋]刘牧. 易数钩隐图(卷上). 两仪生四象第九. In: 清通志堂经解本, 2.
|
|
[3]
|
潘雨廷 (2001) 易学史发微.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上海.
|
|
[4]
|
潘雨廷 (2007) 易学史丛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
|
|
[5]
|
高怀民 (2007) 易学史系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南宁.
|
|
[6]
|
张善文 (2006) 历代易家考略. 顶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台北.
|
|
[7]
|
张善文 (2006) 历代易学要籍解题. 顶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台北.
|
|
[8]
|
曹为霖 (1980) 易学史镜. 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
|
|
[9]
|
[日]今春听 (1941) 今氏•易学史. 纪元书局, 东京.
|
|
[10]
|
黄懿陆 (2011) 史前易学. 云南人民出版社, 昆明.
|
|
[11]
|
[日]伊東倫厚 (2002-2005) 『易』の起源・成立及びその解釈の歴史的展開に関する研究. 北海道大学, 2002-2006.
|
|
[12]
|
陶磊 (2009) 思孟之间儒学与早期易学史新探. 天津古籍出版社, 天津.
|
|
[13]
|
汪学群 (2008) 试论清代中期易学诸流派的特色. 中国哲学史, 4, 38-44.
|
|
[14]
|
廖名春 (2001) 《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 齐鲁书社, 济南.
|
|
[15]
|
廖名春 (2012) 《周易》经传与易学史续论: 出土简帛与传世文献的互证. 中国财富出版社, 北京.
|
|
[16]
|
孔令昂 (2009) 《史记》易学研究. 硕士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
|
[17]
|
问永宁 (2005) 《太玄》研究. 博士论文, 武汉大学, 武汉.
|
|
[18]
|
林亨锡 (1999) 王船山《周易内传》研究. 博士论文, 北京大学, 北京.
|
|
[19]
|
赖贵三, 主编 (2005) 台湾易学史. 里仁书局, 台北.
|
|
[20]
|
王俊龙, 瞿永玲 (2002) 现行易卦二进制解释与传统易学思想的矛盾及其消解. 东疆学刊, 3, 72-78.
|
|
[21]
|
樊云 (2006) 初探传统易学思想在推拿疗法中的体现. 甘肃中医, 1, 4-6.
|
|
[22]
|
朱伯崑 (2005) 易学哲学史.昆仑出版社, 北京.
|
|
[23]
|
王宇 (2012) 传统易学文化的美学思想探究. 美术大观, 6, 76.
|
|
[24]
|
赵中国 (2013) 传统易学史中圣人作八卦的诸种诠释及其哲学意蕴(上). 周易研究, 2, 5-13, 22.
|
|
[25]
|
赵中国 (2013) 传统易学史中圣人作八卦的诸种诠释及其哲学意蕴(下). 周易研究, 3, 64-74.
|
|
[26]
|
[韩]金演宰 (2002) 宋明理学和心学派的易学与道德形上学. 博士论文, 北京大学, 北京.
|
|
[27]
|
张勇 (2009) 南北朝易卜、易学与佛教融合中的命运关怀.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22-26.
|
|
[28]
|
黄沛荣 (1998) 易学乾坤. 大安出版社, 台北.
|
|
[29]
|
廖名春 (2003) 长安西仁村陶柏数字卦解读. 周易研究, 5, 11-13.
|
|
[30]
|
杨庆中 (2004) 《周易》古经中的象辞关系及其哲学诠释空间. In: 中国哲学与易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429-435.
|
|
[31]
|
邢丽 (2009) 试论《易传》中的象辞关系. 才智, 23, 147-148.
|
|
[32]
|
高亨 (1984) 周易古经今注. 中华书局, 北京, 重订自序.
|
|
[33]
|
李境池 (1978) 周易探源. 中华书局, 北京, 63.
|
|
[34]
|
朱伯崑 (2009) 易学哲学史(第一卷). 昆仑出版社, 北京, 12- 14.
|
|
[35]
|
张立文 (1992) 白话帛书周易. 中州古籍出版社, 郑州, 注释说明.
|
|
[36]
|
张其成 (1999) 易道主干. 中国书店, 北京, 71.
|
|
[37]
|
张祥龙 (2004) 象、数与文字——《周易•经》、毕达哥拉斯学派几莱布尼兹对中西哲理思维方式的影响. In: 中国哲学与易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380.
|
|
[38]
|
邓文琦 (2004) 易学研究的千年误区——《周易》研究中的“真”、“用”之辨.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5, 106.
|
|
[39]
|
商宏宽 (2003) 以易学理论探讨中国传统学问的特点. 安阳大学学报, 4, 3.
|
|
[40]
|
汪学群 (2008) 试论清代中期易学诸流派的特色. 中国哲学史, 4, 38-44.
|
|
[41]
|
董光璧 (2002) 易学与科技. 大展出版社, 台北.
|
|
[42]
|
[日]池田知久, 监修, 日本大东文化大学上海博楚简研究班, 编辑 (2012) 《上海博楚简の研究(六)》. 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大学院事务室发行, 日本株式会社ドツトケイズ印刷, 东京.
|
|
[43]
|
施炎平 (2008) 易學現代轉化的一個重要環節——析康有為對《周易》理念的詮釋和闡發. 周易研究, 6, 41-47.
|
|
[44]
|
[清]王夫之 (1988) 周易内传. In: 船山全书, 岳麓书社, 长沙, 505.
|
|
[45]
|
朱鉴 (1989) 朱文公易说(卷十八).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 373.
|
|
[46]
|
阳国胜, 陈东明, 姚炳烈 (2008) 水书《连山易》真伪考.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 48-55.
|
|
[47]
|
程二行, 彭公璞 (2004) 《归藏》非殷人之易考. 中国哲学史, 2, 100-107.
|
|
[48]
|
宋镇豪 (2010) 谈谈《连山》和《归藏》. 文物, 2, 48-58.
|
|
[49]
|
程二行, 彭公璞 (2004) 《归藏》非殷人之易考. 中国哲学史, 2, 100-107.
|
|
[50]
|
史善刚, 董延寿 (2010) 王家台秦简《易》卦非“殷易”亦非《归藏》. 哲学研究, 3, 34-41, 127.
|
|
[51]
|
廖名春 (1998) 帛书《易传》初探. 文史哲出版社, 台北, 280.
|
|
[52]
|
陈汉平 (1986) 西周册命制度研究. 学林出版杜, 上海.
|
|
[53]
|
(196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 中华书局, 北京, 1.
|
|
[54]
|
[清]纪昀 (1993) 纪昀为纪虞惇批《周易》稿题辞. In: 周易研究, 4, 37.
|
|
[55]
|
(196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 中华书局, 北京, 1.
|
|
[56]
|
[明]金賁亨. 台學源流(卷六). In: 清金文煒刻光緖八年陳樹桐補修本, 16-17.
|
|
[57]
|
同前注。
|
|
[58]
|
[清]晏斯盛. 易翼説(卷二). In: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