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张彦英, 樊笑英 (2011) 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4, 9-11.
|
|
[2]
|
王丽 (2009) 生态足迹法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应用案例.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 58-61.
|
|
[3]
|
刘钧仁 (2012)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硕士论文, 山东大学, 济南.
|
|
[4]
|
赵传松 (2006)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硕士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 济南.
|
|
[5]
|
袁丙华 (2007) 中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西安.
|
|
[6]
|
孙家驹 (2006) 全球关注: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走向. 江西人民出版社, 南昌.
|
|
[7]
|
卢耀如 (2003) 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西南及邻近岩溶地区发展途径. 河海大学出版社, 南京.
|
|
[8]
|
高吉喜 (2001) 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 生态承载力理论, 方法与应用.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北京.
|
|
[9]
|
沈渭寿 (2010) 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北京.
|
|
[10]
|
邢永强, 冯进城, 窦明 (2007)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理论与实践. 地质出版社, 北京.
|
|
[11]
|
谭映宇, 张平, 刘容子, 等 (2012) 渤海内主要海湾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比较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2, 7-12.
|
|
[12]
|
杜金辉, 吕培茹, 甄文栋, 等 (2008) 山东省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 10-14.
|
|
[13]
|
夏军, 王中根, 左其亭 (2004)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6, 786-794.
|
|
[14]
|
李朝辉, 魏贵臣 (2005)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及实例. 环境科学与技术, 1, 75-76.
|
|
[15]
|
郭娜, 王伯铎, 崔晨, 等 (2011) 榆林市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S1, 104-107.
|
|
[16]
|
张海峰 (2005)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博士论文, 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
|
|
[17]
|
王江炜 (2008) 山东半岛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 博士论文, 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
|
|
[18]
|
赵传松, 任建兰 (2006) 山东半岛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 49-50.
|
|
[19]
|
王丽红, 贺可强 (2010)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研究. 资源调查与环境, 4, 303-310.
|
|
[20]
|
王丽红 (2009)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 硕士论文, 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
|
|
[21]
|
贺可强, 卢耀如, 李关宾, 等 (2009)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资源与环境及其承载力综合分析与评价. 山东大学出版社, 济南.
|
|
[22]
|
贺可强, 侯新文, 尹明泉, 等 (2010) 地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及其空间数据库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分析为例. 科学出版社, 北京.
|
|
[23]
|
何政伟, 刘峻杉, 赵银兵, 等 (2011) 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 地球与环境, 2, 237-241.
|
|
[24]
|
刘明 (2013) 岛群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理论和方法基本框架初探. 发展研究, 4, 79-84.
|
|
[25]
|
王娟娟 (2010) 甘南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 统计与决策, 21, 76-78.
|
|
[26]
|
于谨凯, 杨志坤 (201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渤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 经济与管理评论, 3, 54-60.
|
|
[27]
|
闫波 (2012) 秦皇岛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 116-120.
|
|
[28]
|
王中根, 夏军 (1999)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 长江职工大学学报, 4, 9-12.
|
|
[29]
|
孙海军, 张沛, 刘靖 (2009) 陕西关中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及其保护. 济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200-204.
|
|
[30]
|
李树文, 康敏娟 (2010) 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地球与环境, 1, 85-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