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用糖做成的画,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1] 。它是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画种,是非常独特的街头艺术,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因而是深受百姓喜爱的食物和玩具工艺。说起糖画的起源,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根据天津糖画艺人张福海口述:糖画最初的名字是糖皮影儿,是明代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创造,据说当年朱元璋赢得天下后要杀功臣,刘伯温早有意料,于是他逃到民间,冒充糖画工匠,并且作为行业,直到终老[2] 。自此以后,制作糖画的技艺就传了下来,又经后人发展,然后传播到全国各地。另外还有一则关于糖画起源的民间传说,即唐朝大诗人陈子昂喜爱吃黄糖,但吃法与众不同。他将黄糖融化,倒铸成各式动物、花卉的图案,一面欣赏一面实用,自觉十分有趣,此后这种新奇的吃法便流传于民间称为如今的糖画[3] 。
糖画制作所需的原材料为蔗糖,造型上分为平面糖画和立体糖画两种。这些用糖做的“画”不仅好吃,更加好看,并且蕴含了百姓美好祝福的愿望,受到了民间的喜爱。糖画的创作题材多为戏曲人物、吉祥花果、神话人物、飞鸟走兽等[4] 。目前北京、天津、成都、上海等地的庙会、古文化街,依然可以见到糖画艺人现场制作,售卖糖画。天津糖画的主要特点是精巧逼真,有别于全国其他各地的糖画。一方面天津糖画融合了天津传统的风俗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另一方面天津糖画经过历代传承形成了别具匠心的风格,受到民众特别是小朋友的喜爱。
2. 糖画的制作步骤
除了创作手法、题材选择,天津糖画在制作时与全国其他地方的糖画制作相比,在选用工具、制作工艺上没啥区别。一般糖画制作所用的工具大部分是来自于日常生活,只有少部分需要经过特殊加工制成。糖画的发展之初是传统单一颜色、平面的,然后逐步出现丰富色彩的立体糖画。为了适应糖画的发展,制作工具也由原来的单一品种、造型简单,发展到出现多种风格和样式,有些工具兼具多种功能,适合平面糖画和立体糖画的创作。一个完整的糖画作品需要经过以下三道工序,具体为:
2.1. 准备工作[5]
化糖工具:炉子、平底锅。早期民间采用的炉子为炭炉,发展到今天普遍采用简单便于操作控制的煤气炉、电磁炉;平底锅采用导热较好且均匀、不易冷却的铜锅。
准备工具:喜爱糖画的消费者自主选择图案的转盘,钢质、不易折断、富有一定的弹性、大小适宜的铲子,抛光度好的大理石板,糖稀冷却的工具,另备好白砂糖、清水、竹签、勺子、靶子等备用。
造型工具:钢制、具有一定硬度的压糖铲;铜质手勺、铜质刮糖铲。
特殊工具:在制作一些立体糖画时仅限于上述的工具是远远不够的,其他工具也不必特殊打造,生活中的日常工具用品,按照艺术作品的需要都可以拿来使用,根据民间糖画艺人的习惯不同,所用工具也不尽相同,这些朴素的工具只要是用得顺手即可。
2.2. 熬制糖稀[6]
糖画制作重要的一步是熬制糖稀,糖稀粘稠度的控制取决于火候,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火候太大或太小会影响糖稀的本质结构。糖画的初学者需要反复试验,才能掌握技巧,熬制出粘稠度恰到好处的糖稀。学做糖画,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才能掌握要领,熬制出晶莹透亮、稀稠合适、成型好的糖稀来。把一个铜锅放在火上,加入适量清水,再放入白砂糖。水与糖的比例一般是2比1。糖放好后,用勺子轻轻搅拌一下,利于糖的溶解,也防止粘底或者焦化,让糖稀一直处于流淌状。这是传统糖画熬制糖稀的成分,现代糖画的糖稀在工艺配方上作了改良,一是在熬糖时加入微量食盐;二是放入适量钙盐(氯化钙等),目的是做出的糖画柔韧性更强,不易受潮。
2.3. 制作糖画
以勺为笔、以糖为墨,是制作糖画的形象描述。在大理石板上刷上一层薄薄的食用油,便于糖稀冷却凝固后能被轻松的揭下来。用钢质手勺舀糖,在大理石平面上作画,画好了之后在糖画上粘上竹签,略微冷却后用铜片铲起糖画,这是最为简单的平面糖画的简易工序,但实际立体糖画的工序更为复杂。
3. 糖画作为民俗文化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民俗文化来源于市井民间,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揭示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传承保护是当前艺术理论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民俗文化的形成不是孤立的,它与设计美学思想、心理学、民族文化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探索认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不仅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和地域艺术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也提供了资料和线索[7] 。
3.1. 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
糖画源起于民间、盛行于民间,形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劳动人民的智慧发明出来,所用工具也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与人民的民俗生活息息相通。天津糖画融入了天津的风俗、地域特征,反映着市井风貌。天津糖画与杨柳青年画在创作手法上有点类似,由此可知天津糖画在发展过程中借鉴了杨柳青年画的创作手法,形成了具有天津风格的民俗文化。糖画的制作与销售多为街头巷尾,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糖画发展的处境比较困难,目前天津这种民间技艺也并不常见,天津古文化街、意式风情街等最具天津特色的景点仍可见到,糖画中以龙、凤、鱼等为题材的吉祥图案更受到欢迎,这来源于中国人独特的文化积淀和凝聚,深藏于人民的潜意识之中。
3.2. 符合民族的审美传统
糖画艺术属于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对于它的审美赏析要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也要符合民间百姓的审美角度。除了象征着如意吉祥的美好题材,糖画艺术中运用的精湛技艺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另一重要原因。糖画艺术创作反映的是民俗生活,与作画类似,不同的是糖画艺术作品中的笔墨是生活用具和食物。以铜勺为笔,以糖液作墨,凝神运腕,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抖、提、顿、放,动作时快时慢,时高时低,随着缕缕糖丝飘下,诸如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神话人物等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形态各异的糖画表现出和谐、对称、祥和、饱满是民间艺人艺术创作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糖画艺人在创作糖画时,从创作题材的选择、工艺表现技法上有不同的设计和构思,力求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通过视觉艺术完美地展现出来[8] 。
3.3. 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
糖画被作为一种谋生的技艺,它不但属于传统的手工技艺,更是反映一个区域、一座城的民俗文化,糖画不论在哪一个地方生根发芽,它所形成的特点各不相同,这是文化融合的结果。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糖画已经成为天津的特色,一种特殊的文化,不仅天津本土视为文化珍宝,更是被当作一种天津旅游文化标志。如今,随着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糖画艺术也频频出现在各种大型的文化、旅游和经贸活动中显示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潜力无限的经济价值。
4. 糖画的传承与发展
4.1. 天津糖画艺术的现状与问题
由于糖画的存在和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在信息基础高度发达的社会,糖画已经失去了正常发展的土壤。目前,天津糖画有逐渐消失的趋势,加上宣传的力度不够以及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有了更新的最求,对传统民俗艺术慢慢失去了兴趣。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成功举办后,整个社会对于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晓度和认同度普遍上升。现在以糖画作为维持生计的糖画艺人屈指可数,从事糖画创作的民间艺人一般年龄在40岁以上,这些民间艺人一般都是自小开始传承糖画的技艺。由于不得不面对糖画艺人收入过低这个现实状况,使得他们不得不改行,只有逢年过节、赶庙会时才会出去销售糖画。
4.2. 推行民俗文化保护工程,走进校园有序传承
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有别于专业美术工作者的创作,它是流传于市民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艺术,作者大多是勤恳的农民或实在的工匠,所以它的体裁、形式、内容、材料与华丽、复杂、奢华的宫廷艺术、抽象与丰富内涵的文人艺术有很大的区别。民俗文化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民间艺术作品的创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需要,它反映的是人民的淳朴之美和质朴的审美观念。民俗文化的延续和传承需要一种具有高度“熟识度”的文化氛围,要营造这样的氛围比较困难,在现在的90、00后眼里,诸如糖画这样的民间艺术,算是一种“古董式”的艺术,神秘而罕见。提高民俗文化的“能见度”是民俗艺术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基础,推行民俗文化保护工程,让民俗文化形式走进课堂,培养孩子们对民俗艺术文化的感情,提升她们的家乡荣誉感和自豪感。将民俗艺术文化融入孩子们的艺术课程,让其正确的认识对待多元的文化和艺术形式,丰富孩子们的课程内容,通过课程上的欣赏。制作、创作的过程,让孩子从小接触我们的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多样性,使他们成为传承民俗文化的中坚,发展的依托。
4.3. 提升糖画艺术的保护意识,使其活态发展
以糖画艺术为例的天津民俗文化活态传承是民俗艺术保持本源性持续发展最重要的途径,《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提出:“民俗是一个整体现象,看中的不是被榨干了生活液汁的民俗事象,而是活生生的民俗事件;不是作为文化现象的民俗,而是作为生活事实的民俗”[9] 。糖画艺术是“民间艺人的艺术”,它是依托于民间百姓的智慧和创造力,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将民俗文化陈列在高围墙的博物馆里,更像是筑造了一座高不可攀无形的城墙,将鲜活的民俗文化与“与世隔绝”,让其失去活态的特质,正如人离不开氧气一样,民俗文化也需要使其保鲜的抗氧化剂。民俗生活是动态的,糖画艺术也是动态的。糖画艺术的珍贵,并不在于制作了多少艺术品去陈列展示在某个精致的展柜中,而是在于民间艺人通过精彩的制作过程,吸引和愉悦周围的观众。只有将民俗文化至于民间,才能够真正的体现出,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
5. 结论
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时代,作为中华民俗珍贵的文化遗产,天津糖画的处境变得日益艰难。为了延续承载着民俗精神的糖画艺术,就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合理保护和传承。糖画等民间艺术形式依托民俗而生,它所具有的民族性、多样性、独特性决定了保护方式也是要多样的,民俗文化要传承、要发展,要顺应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才能开拓出一条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康庄大道。
项目基金
本文是天津市文化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D12022)、天津科技大学校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0228)、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10057019)阶段性研究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