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老年人随年龄增长,骨量一般会逐渐减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疾病,同时也是一种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目的:综述骨质疏松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84年1月至2014年3月)、万方数据(2002年1月至2014年3月)、CNKI 期刊全文数据库(2002年1月至2014年3月)中有关骨质疏松的数据。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种族、家族史、激素水平等不可控制的因素和饮食、疾病、用药和生活方式等可以控制的因素,积极控制以上危险因素,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的异常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Background: The elderly increases with age, bone mass will generally reduce, osteoporosis is a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aging, but it is also a disease closely related to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bjective: To review risk factors for osteoporosis. Method: Computer searches the osteoporosis-related data in PubMed database (January 1984 to March 2014), Wanfang data (from January 2002 to March 2014) and CNKI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from January 2002 to March 2014). Results and Conclusion: Major risk factors for osteoporosis include the uncontrollable factors such as gender, age, race, family history, hormone levels and controlled factors such as diseases, medications and diet and lifestyle; positive control over risk factors are important for exceptions to prevent osteoporosis.
1. 引言
骨质疏松症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钙盐与基质呈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不同的因素都可以导致骨质疏松症。比如年龄,种族,生活方式的选择,医疗条件和治疗。本文按照这些危险因素是否可控综述如下:
2.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来源
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英文资料的检索时间范围为1984年1月至2014年02月,中文资料的检索时间范围为2002年1月至2014年02月。英文关键词为“osteoporosis, risk factor, hazard ratio”。中文关键词为“骨质疏松,危险因素”。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 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骨质疏松中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可以控制的因素和可以控制的因素两大类。2) 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
排除标准:1) 重复性研究。2) Meta分析。3) 综述文献。
2.3. 数据提取
共检索到文献184篇,其中中文文献63篇,英文文献121篇,排除与研究目的相关性差及内容陈旧、重复的文献133篇,纳入51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综述。
2.4. 质量评价
符合纳入标准的151篇文献中,通过质量评价最终纳入18篇文献。其中文献[1] -[11] 探讨了骨质疏松症的不可控因素的情况,文献[12] -[18] 探讨了骨质疏松症可控因素。
3. 结果
3.1. 不可控危险因素
这些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不能控制。
3.1.1. 性别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尤其对于绝经期后的女性,她们体内的雌激素减少,该激素对于骨的形成十分重要,缺失的话会引起骨质流失。因此,女性相对男性而言更容易骨折。一般而言,一生中女性中的骨折几率是40%~50%,而男性的比例为13%~22%。
3.1.2. 年龄
年龄越大,骨质疏松几率越高。大概90%的髋部骨折都发生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这可能与我们体内的矿物质随着年龄增大变少有关。但是年龄也是一个相对骨矿物质密度而言独立的影响因素。换句话说,即使是有正常骨矿物质密度的老人也比年轻人骨折几率要高。
3.1.3. 种族
研究发现白人和亚洲人种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由于骨质疏松导致的髋部和脊柱骨折几率在黑人人群比白人人群低。
3.1.4. 家族史
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或兄弟有骨质疏松症的话,那么他/她患骨质疏松症的几率也会高。
3.1.5. 激素水平
对于体内某些激素过多或过少而言都会导致骨质疏松症。比如由于停经引起的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引发骨质疏松。男性随着年龄增加雄激素减少。一些治疗前列腺癌的药物也会影响雄激素水平。性激素的减少会导致骨质疏松。过多的甲状腺素会导致骨质流失。当服用了过量的甲状腺激素后也会产生类似效应。骨质疏松症也常见于甲状旁腺和肾上腺功能亢进的情况。
3.2. 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
继发性因素也是骨质疏松的风险因素,这部分因素通常可以通过控制得到改善。
3.2.1. 饮食
充足的钙质摄入对于骨质的形成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患者的钙质摄入不足会导致骨的密度减低,造成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几率增加。另外,对于厌食症患者而言,骨质疏松的几率也会相应增加。对于女性,厌食甚至可以导致停经,从而使骨质变脆。胃肠手术后,由于进食受到影响,胃部消化吸收的面积变小,都会导致营养素包括钙质的吸收受到影响。
3.2.2. 疾病
骨折过的人群再次骨折的风险会增加86%。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有过骨折的患者相对于没有骨折的而言,发生骨质疏松的几率增加一倍。子宫切除术,如果同时也切除了卵巢,可以增加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因为会影响雌激素的分泌。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内分泌的疾病也是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高甲状旁腺症可以导致甲状旁腺素增高,让骨细胞释放更多的钙到血液中,从而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其他疾病如哮喘,营养/肠胃问题(如克罗恩病或腹腔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内分泌失调(如库欣综合征,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不动、惊厥、抑郁症、胃回流、癌症、移植排斥反应。
3.2.3. 用药
一些常用药可以导致骨质流失,比如类固醇糖皮质激素,它是用来控制的疾病,如关节炎,哮喘,但长期使用可以导致骨质疏松。另外一些抗癫痫药;一些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和一些癌症的药物也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甲状腺激素过度使用也可以导致问题。必要时请咨询医生用药。
3.2.4. 生活方式
一些坏习惯会增加患骨质松松的风险。例如:久坐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人由于长时间的坐,比同样时间的活动,会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任何负重的锻炼都会有益于您的骨骼,尤其散步、跑步、跳跃、舞蹈和举重,似乎特别有益于塑造健康骨骼。一天超过2次的规律性饮酒,会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原因可能是酒精可以破环坏人体吸收钙的能力。尽管烟草在导致骨质疏松的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角色,目前并不是十分确切,但专家指出烟草确实会导致骨骼偏弱。
4. 讨论
骨质疏松导致的椎体骨折正越来多的导致后背疼痛和畸形[19] [20] 。临床上,椎体骨折的风险要比髋关节骨折还要严重[21] [22] ,椎体骨折可以影响生存质量[23] [24] 。有报道称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的有椎体骨折的女性住院的风险更高1.14 (95% CI, 1.02~1.27),很多研究通过校正年龄、吸烟状态、身体状态、疾病情况、身体指数和骨密度等影响因素证实了以上观点[25] 。临床可以通过生存质量指数来计算,用0来表示死亡,1表示完全康复,对于椎体骨折的患者,他们的生存质量指数往往较低[26] 。
无论是习惯性的椎体骨折还是偶发的椎体骨折,都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6] 。Borgstrom等人[27] 发现髋关节骨折和椎体骨折与骨折后的低生存质量有关,另外,椎体骨折的患者4个月到1年的生存质量分数更低。
骨质疏松导致的椎体骨折会增加背部畸形的几率,但是仅有36%~37%的老年驼背的患者有椎体骨折[28] [29] ,肌肉张力减弱、椎间盘退变和体位改变都可能导致这一问题。但是背部畸形会导致患者活动度下降[30] [31] ,跌倒[32] 和骨折[33] ,严重的话可以导致肺源性疾病甚至死亡[34] 。需要注意的是,骨质疏松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椎体,还有可能涉及其他系统[35] 。
在骨质疏松的诊断方面,WHO推荐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方法为使用双能X线吸收计量法(DXA)测定骨密度,根据骨密度T记分做出诊断。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推荐采用WHO诊断标准,即T记分≤−2.5为骨质疏松症。参照骨密度为DXA测量的中央位置骨(以髋部和腰椎为主)、或前臂远端1/3部位的骨密度,其他外周位置骨或其他方法测定的骨量只作参考,而不作为诊断标准。值得注意的是,骨密度仅反映骨矿盐含量,而非骨骼的全部信息如骨质量和骨骼微结构等。相当多的患者骨密度并未达到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的标准,却已经发生了脆性骨折,此时可根据脆性骨折直接做出诊断。
临床对于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的评估,可以用来识别可能具有低骨密度的人群,可作为识别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一种有效途径,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实用价值。危险因素评估虽然不能识别所有患有骨质疏松的个体,但却有助于提高骨密度检测的效率,尤其是那些无临床征兆者,还可以提高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对骨质疏松的防范意识,因此,本文的研究将对评估内容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一定的作用。
项目基金
苏州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SS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