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佯谬或称悖论,是科学发展的直接动因之一。在物理发展史上,佯谬常常引起物理学的巨大进展,甚至一场科学革命[1] 。因为佯谬常常是以极尖锐的形式,提出迫切需要解释的二难问题。许多情形下,佯谬起着反驳和证明的作用,如伽利略的“落体佯谬”不仅反驳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也为确证自己的理论铺平了道路。
狭义相对论(SR)是佯谬的多发地[2] ,且形式众多。对SR的争议,基本上是围绕着对佯谬的不断诠释与不断反驳而展开,从而导致了当今的相对论突破[3] -[5] ,使经典理论与相对论完美地吻合在了一起,并同时揭开了宇宙探索的崭新篇章[6] 。
同时的相对性(相对性)是爱因斯坦建立SR的突破点[7] 。相对性的产生源头,就是著名的思想实验-爱因斯坦火车[8] 。有些学者,通过改进爱因斯坦火车,指出相对性是存在佯谬的,但却不能指出错误产生的原因。目前对该佯谬的解释,根本不能令人满意[9] 。这使得同时到底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问题,成为了SR的一个争议焦点。有学者试图用这个带有佯谬的相对性观点,去解释尺度佯谬[10] ,且不说它的推理过程是否严谨,这种用佯谬解释佯谬的观点本身,就值得怀疑。
以往对SR的研究,如尺缩钟胀效应,只局限于同时异地或同地异时。对异时异地问题,目前还是空白,或者干脆被认为没有意义[7] 。而同时恰恰涉及的是异时异地问题。所以,解决相对性的佯谬问题,是对SR的重要完善和发展。
2. 同时的相对性佯谬
如图1,同时点亮运动车箱两端的灯,则在车箱内观察,灯光将同时到达车箱中点。而在地面上观察,根据光速不变原理,由于车箱向右运动,则车箱左右两端的光到达车箱正中间的时间间隔分别为:
,
(1)
得:
(2)
由式(2)知,车箱右端的灯光先到达车箱中点,左端的光后到达。就是说,在车箱系同时发生的事件,在地面系却不是同时发生的,爱因斯坦据此否定了同时的绝对性(绝对性),而肯定了相对性。
Figure 1. Reanalysis of simultaneity
图1. 同时性的重新分析
这便产生了相对性佯谬。是说,在车箱的正中间
处,放置个探测器,当车箱两端的光,同时到达探测器时,探测器便发射一枚火箭,否则不发射火箭。因为客观的结果只能是一个,那么火箭到底是发射,还是不发射呢?
下面再从SR的时间变换角度再进行分析。如图,在S'系观察,对于车箱的正中间
处,在
时刻,车箱两端的灯同时发光,因光速各向同性,则左右两端的光到达
处的时刻为皆为
,其时间间隔也皆为
。
根据SR的时间变换式(应准确称呼为时刻变换式)
(3)
则在地面系观察,根据式(3),得车箱左右两端的光,到达车箱正中间的时间间隔也皆为
(4)
也就是说,从时间变换的角度分析,在地面观察,车箱两端的光仍是同时到达车箱中间的。
式(1) (2)的思路表明,同时应是相对的,否则将与光速不变原理相矛盾。而式(4)则表明,同时是绝对的,否则不但与SR的时间变换式(3)相矛盾,并且还会产生佯谬。而光速不变原理又是SR的根基之一,所以,对于同时性问题,必须进行更为理性的重新分析。
3. 时差效应的引入
由式(3)可以看出,S系的某一时刻,可以对应S'系中的任意时刻(因OX'轴的坐标点有任意个),即S系的时钟,不可能同时校准S'系中OX'轴上的所有时钟,而只能校准其中的一个。
再看式(4),如果S系中的时间间隔为零,则S`系中的时间间隔也为零,即S系中的某一时刻,在S`系中不可能存在时间的流逝(光速时除外)。
由以上两点看出,S'系中的不同坐标点x'的时刻,在S系中体现的一定是时差效应。这好比在地球上,不同的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如北京时间的1点钟,对应平壤时间的2点钟。在北京时间1点钟和平壤时间2点钟发射火箭,属于同时发射,而不能说发射时间相隔1小时,这是计时起点不同的缘故。若计算火箭的飞行时间,则必须去除两地时差的影响。
如图,对于S'系中的
、
两点的同一时刻,在S系观察,这两点的时差为:
(5)
将SR时空变换式中的
代入式(5),得
(6)
对式(6)进行整理后,得两点的时差为:
(7)
式(7)便是运动系相对静止系的时差效应。就是说,从地面系观察,运动车箱的两端必然存在时差(参看图中对应的时钟示意图)。只有当车箱速度远小于光速时,才可以将车箱的两端近似为同一时刻。
在以往的专著或教材中,对于式(3)中体现时差效应的
项,完全回避了对其物理意义的明确。
4. 爱因斯坦火车问题的解决
在清楚了运动系相对静止系存在的时差效应后,再来重新分析同时性问题。如图,以车箱右端发光为例。在地面系观察,因为车箱右端与车箱中间同时计时的时刻不同,则以车箱右端为计时起点,计算光波到达车箱中间的运行时间,必须考虑这两处的时差效应。则由式(1) (7)得:
(8)
因
是在地面系观察到的光运行路径,则:
(9)
将式(9)代入式(8),并整理后得
(10)
同理,以车箱左端为计时起点,车箱左端光到达车箱中间的运行时间为
(11)
由式(10) (11)知
(12)
由式(12)可知,车箱两端同时发出的光,将同时到达车箱的中间。至此,绝对性得到了无庸置疑证明。相对性则被否定。
5. 总结
爱因斯坦以相对性为突破口,创建了SR,但之后却没有用SR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其实,火车假想实验结果的产生,存在两种可能的原因,即时刻的相对性(时空变换式已经明确了该观点)和同时的相对性,它们都能构成对绝对时间的否定。但爱因斯坦却忽视了时刻的相对性,把运动车箱的各处,都当做了同一个时刻。这种直觉的经验观念,使爱因斯坦得出了同时性是相对的这一错误结论。
在运动系中,沿运动方向各坐标点的时刻,在静止系中体现的是时差效应,即时刻的相对性。SR的尺缩钟胀效应,一般是同时异地或同地异时的情况下。而时差效应的提出,则SR的异时异地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且对绝对性给予了的肯定。这使得人们对时间本质的认识,向更深层次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个完善的理论不应有佯谬的存在,所以说佯谬的提出,是迫使人们进行更加深入思考的直接动力。对结论得出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重新审核,是解决佯谬并有所发现的必须过程。其实许多相对论专著对时刻的探讨,都在接近时差效应的提出时[11] ,又回到了教条的思维定式中。直觉的正确与否,只在一念之差。直觉可以使物理学家有希望通过捷径获得真理,但直觉往往是靠不住的,它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推理证明,否则常常会被引到错误的线索上去。爱因斯坦便是从直觉的假设开始进行推理,创建了相对论。但在同时性问题上,却犯了纯直觉错误。直觉与推理相结合,才是物理学思维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