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实验心理学是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包括进行心理学实验的原理、方法、仪器等。知情交融理念注重认知与情感相互促进,以情促知、知情交融,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学习。现实中实验心理学教学中,注重实验方法、原理、程序和有条不紊的实验过程,显得枯燥无味。如何使单一的认知与识记的知识,赋与情感化的因素使两者融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命题。
2. 教学设计
2.1. 课题的提出
2.1.1. 课本知识与师生的关系
首先课本知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是教师传授知识主要媒介。学生乐于学习书本知识需要教师的桥梁作用。因此教师要优化课本内容,疏理知识结构。
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现有知识和阶段年龄心理特征为基础,分析课本知识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闫承利,1998) 。从而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激发学习需要。
2.1.2. 课题的展示方式
首先在课件中用醒目的文字展示课题,使学生明确知道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其次说明关于课题的背景知识。如:在教学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的因素时,提示学生闪光融合临频率的定义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知知识的本质和应用的可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以达到学习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 (王有智,2006) 。
再次给予知识情感色彩。如:我们可以在实验台前演示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大家有兴趣吗?
3. 过程设计
3.1. 实验流程的说明
实验心理学中实验流程知识偏认知、重识记,需要教学技术的调节。知情交融理念就是期望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条件,使学生的认知与情绪活动在积极互动的基础上产生愉快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和掌握;期望有意义学习的产生,即迎合学生头脑中以有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点,从而产生知识本质的联系;期望“寓教于趣”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使学习具有掌握教材所需的学习心向 (乔建中,2006) 。
3.1.1. 教学环境中认知与情绪的相互调节
首先教学环境中人际关系主要指师生关系,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心向、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增添课堂活力,利于达到知情交融的教学效果。如:师生共同想象电影胶片与影屏上连续画面的关系?五彩霓虹灯的闪烁技术与人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关系?这样在师生的交流中,放松课堂学教学的严肃气氛、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和谐课学教学气氛的形成。
其次运用适当的期待激励措施使学生心理充满自信、向往成功,即学生心理环境的知情调节。教师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问,使学生相信自己。如似动现象的影响因素?
再次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物质资源,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如:实验台平面图在课件中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直观的看到将要看到的实验台,为此而向往走进实验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从而关注实验程序的讲解。
3.1.2. 教学组织中认知与情绪相互调节
首先实验心理学中可以有类似角色转换时的情绪体验,并且师生共同倾听学生对实验程序知识的理解。如:学生谈谈心理旋转实验中字母不同角度卡片的放置顺序。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谈谈实验中随机化的问题是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有见解的学生可以加深对心理旋转知识的理解,也体验到做师长的喜悦之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多鼓励、多引导。
其次突出重难点,进度张弛有序。教师要在实验程序中关键的步骤上浓墨重写,对于像怎样变换卡片这样的细节操作轻描淡写。如:似动的演示实验中重点是A、B两视场的明度调节。而调换卡片奔腾的马与棒状图的方法可以一带而过。重点部分既影响实验操作又能体会知识在实验中的应用,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应用的好奇心。
再次根据教学的难度,合理设置教学的坡度 (张耀庭,郭勇,2007) 。原有以学习过的心理学知识通过实验再次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迁移,运用旧知识来掌握新知识。即心理学中的知识点与实验过程步骤的对应关系。如:理解设置心理旋转实验中不同角度卡片与认识过程反应时间的关系。用心理旋转认知过程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帮助理解实验中不同角度卡片设置,降低难度、加深理解。
最后表情调节也是课堂组织中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教学活动中教师表情的合理运用会给学生心理和情绪带来积极的影响,从而为枯燥的实验程序的学心增添情感的色彩。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和颜悦色的面部表情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教师的动作、姿势表情方面,应保持举止从容,注意课堂上不随便做与课堂无关的小动作。如不断的来回走动、抓耳挠腮等,为知情交融的教学创设良好的情绪氛围。
3.2. 实验室操作
这一阶段在实验流程课堂教学之后,学生将要进入真正的实验操作阶段。学生要把心理学知识和实验操作的流程应用于实践,面对仪器学生不知道怎样操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此时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技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实践的心理需要。
3.2.1. 示范实验法
教师在实验台前示范完成的实验流程,让学生体会按照实验流程的指导操作一定能获得理想结果的信心。激励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操作的心理动机。如影响CFF的因素实验:(1) 接通电源、打开机器、被试试实验。(2) 选一个条件调整颜色、亮度和占空比。(3) 正式实验按“ABBA”即“渐增渐减渐减渐增”的次序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4) 更换被试重复上面的实验。把复杂的实验操作过程示范给学生,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放松心情愉快学习。
3.2.2. 分解实验法
“把复杂的实验过程加以分解,以便于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是支架式教学技术的启发。每一次小的成功,给学生一次小的鼓励,最后实现实验完美的独立操作。如似动实验、心理旋转实验等可以分解为两处阶段,即两视场明度的调节和主题实验。
3.2.3. 榜样激励法
班杜拉观察学习是指学习者不是自己直接学习体验学习的结果,而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结果得到强化还是惩罚,从而习得行为的学习方式 (施良方,2001) 。如似动实验:(1) 分十人一组,共十组。(2) 选出兴趣高的学生做组长,培训组长。(3) 细致的教授组长每一个细节。要求组长耐心、全部转授给组员。并且在转授时,要求细致入微。此时有不懂的继续与教师交流。总之,组员在观察组长做实验的同时,想象做学生的他也可以完成同样的实验,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陪伴所有的学生完成实验的全过程,并且及时发现有进步的学生并加以表扬和鼓励。组长的榜样作用和教师的耐心指导,有利用知情交融的和谐课堂气氛的形成。
3.3. 问题讨论和实验数据分析时认知与情绪的调节
3.3.1. 小组合作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成员认知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实现学生情感的交流有利于实验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的实现。小组合作应关注组员的共同进步与成长、关注组员和组间的适度竞争、关注教师成为合作学习的促进者角色,从而创造出知情交融的合作学习、相互学习的氛围 (文涛,2002) 。如:分十组讨论影响似动现象的因素。讨论分析影响CFF因素的数据分析。讨论结果由各小组推荐一人报告评比。最后完成实验报告册的填写。
基金项目
2013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知情交融教学模式的理论与操作研究”(2013-JSJYZD-022),2014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教师教育类课程课堂情感教学的理论与操作研究”(2014-JSJYYB-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