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大学生专业适应性是在职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等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指大学生在基本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与所学专业及专业环境相互作用,主动调整自己的专业认识和学习行为,实现自身在专业上和谐发展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唐文清,2007) 。国外对适应性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早,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认知适应性、角色适应性、人际技能职业适应性等具体的领域 (Martin & Anderson 2001) 。相关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不仅影响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发展和心理健康状况还影响其在大学期间的学业成就水平 (Strage & Brandt, 1999) 。20世纪80年代,国内才陆续出现了对适应性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学生心理适应性方面。随着关于大学生上课出勤率低下和转专业相关新闻的热议,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了大学生学习问题,尤其是专业学习方面的研究。连榕等就大学生专业承诺 (连榕,杨丽娴,吴兰花,2005) ,大学生学习风格 (吴兰花,连榕,2005) ,大学生学习倦怠 (连榕,杨丽娴,吴兰花,2006) 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针对特定大学生群体的专业适应性研究也有所升温,如转专业大学生 (张海燕,2012;付丽,杜佳萱,李希琳,周素雅,蔺秀云,2012) 、高校调剂生 (沈丽丽,2012) 以及跨专业硕士研究生 (周玲燕,2012) 等。
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Young, 1996) 。国外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发现,过度互联网使用者存在社会参与程度降低、社会行为退缩的倾向;在半数以上过度使用网络的大学生身上都发现比较严重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以及学业成绩等方面的问题。关于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与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家庭教养方式、人格等方面的研究,与适应性相关的多集中在社会人际适应方面。 王文秀(2009) 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社会适应性与网络成瘾有显著的负相关,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杨辰(2010)等 人的研究也发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社会适应性显著的低于非网络成瘾者。医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张燕贞,刘西瑞,隋雪,2008) 。虽然国内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关于网络成瘾与专业适应性的研究还鲜有涉及。
在我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常常是盲目和随机的。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进校之后发现所学专业不是自己真正擅长和喜欢的情况很多。这样的情况,常常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迷茫,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邹长华,韩建涛,胡传双,2011) 。而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往往对大学充满了期待与憧憬,希望在大学能有一番作为,但因上述原因使得很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所学专业,由于这些使得部分大学生往往选择使用网络,在虚拟世界里寻找慰藉,如果长期如此,不仅不能帮助大学生找到心灵上的慰藉,反而会使一部分大学生有网络成瘾倾向。而已有的研究也表明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与网络成瘾有着显著的相关,因此关于大学生专业适应性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探究显得尤为必要,也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减少网络成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2. 方法
2.1. 被试
向某师范院校大学生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26份,有效回收率为90.6%。其中,男生104人,女生221人;大一93人、大二130人、大三103人;理科181人,文科145人。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专业适应性问卷》进行数据收集,该问卷是 张均强(2008) 在参考多个成熟量表的基础上编制的。问卷共24个条目,包括专业承诺、专业学习目标、专业学习行为、专业自我效能、专业外部环境、专业适应性6个维度。采用4点计分,完全不符合计1分,非常符合计4分,3、5、10、22、23和24题为反向计分。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a为0.779。
中文版的网络成瘾问卷由台湾学者 陈淑惠等(2003) 制定,用来评价受测者对网络使用情况。量表共有26个条目,采用4级计分,(1) 极不符合;(2) 不符合;(3) 符合;(4) 非常符合。得分越高,网络成瘾越严重。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a为0.935。
2.3. 研究过程
采用集体施测方式,以指导语指导被试填答问卷,当场收回问卷。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3. 结果
3.1. 大学生专业适应性及网络成瘾现状分析
对总样本在《专业适应性调查问卷》的六个维度的平均得分进行统计。大学生的专业适应性水平较高,每个维度的平均分都在2.5以上,并且标准差都较小,说明大学生的专业适应性总体状况良好。
对不同性别和专业的大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分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在专业承诺维度上显示出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而在专业学习目标和专业学习行为维度上显示出男生显著高于女生。而在专业自我效能、专业外部环境和专业适应性维度上没有性别差异,见表1。在专业承诺、专业适应性维度上,专业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文科显著高于理科,而在专业学习目标、专业学习行为、专业自我效能和专业外部环境维度上专业之间没有差异,见表2。
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分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在专业承诺、专业外部环境和专业适应性三个维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专业学习目标、专业学习行为和专业自我效能三个维度上不存在年级差异。
为了进一步考察各年级组在专业承诺、专业外部环境和专业适应性三个维度上的差异,进行平均数多重比较。结果发现,在专业承诺维度上大一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大二年级的学生也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在专业外部环境维度上大一学生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大二学生也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在专业适应性维度上大一学生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三学生。
网络成瘾问卷的结果如表4所示,大学生网络成瘾各维度上的得分均值在2分上下,表明大学生对

Table 1. Comparison on professional adaptability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表1. 大学生在专业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注:*P < 0.05;**P < 0.01。

Table 2. Comparison on professional adaptability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professions
表2. 大学生在专业适应性的专业差异
注:*P < 0.05。

Table 3. Comparison on professional adaptability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rades
表3. 大学生在专业适应性的年级差异
注:*P < 0.05;**P < 0.01。

Table 4. Scores on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表4. 大学生网络成瘾得分情况
于网络使用处于比较正常的水平。
3.2. 大学生专业适应性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
由表5可知,专业适应性各维度除了专业学习目标与网络成瘾相关不显著以外,其他各维度与网络成瘾都有高相关,都达到显著性水平。
为进一步考察大学生专业适应性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以大学生网络成瘾为因变量,以专业承诺、专业自我效能、专业外部环境和专业适应性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 结果专业外部环境、专业承诺和专业适应性三个变量进入方程。首先进入回归方程的是专业外部环境,然后依次是专业承诺和专业适应性,从表6可知,三个变量的多元相关系数累积为0.488,其联合解释变异为0.238。多元回归方程为:网络成瘾的估计值 = 3.692 − 0.340 × 专业外部环境 − 0.222 × 专业承诺 − 0.132 × 专业适应性。
4. 讨论
4.1. 大学生专业适应性和网络成瘾的总体状况分析
大学生专业适应性总体状况较好,各个维度的均值都在2.5分以上(4点计分)。本研究的结果与学者 王敬欣、张阔、付立菲(2010)等 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专业适应性水平虽然不至于过低,但也不容乐观,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学生在专业承诺、专业学习目标和专业学习行为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专业承诺维度上显示出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这与 王华容(2006) 的研究结果一致。而在专业学习目标和专业学习行为维度上显示出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原因可能是,女生较男生更喜欢做出承诺,但是却缺乏恒心与毅力,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往往更容易退缩,这样的气质特征使得女生在开始时喜欢做出承诺但却不能坚持,对于自己想达到的目标不明确或者对于目标很明确却不知道怎样付诸实践。与此相反,男生则开始时不轻易做出承诺,但一旦做出承诺则会有明确的目标并且积极付诸行动。具体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进行研究验证。
通过数据分析表明,在专业承诺、专业适应性维度上,专业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文科显著高于理科,表明理科学生的专业适应性低于文科学生,这一结果与 张均强(2008) 的研究结果一致。 孟海虎,郄玲玲(2009)

Table 5. Correla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adaptability and Internet addiction
表5. 专业适应性与网络成瘾的相关

Table 6. The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of professional adaptability and Internet addiction
表6. 专业适应性对网络成瘾的逐步回归分析
注:**P < 0.01。
的研究也发现,文科的专业自我效能感显著的高于理科。可能的原因在于高等师范学校的理科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第一志愿大多数是文史类专业而不是理工科专业,这样使得理科生的心理产生很大的落差,尤其在学校不太关心非主流学科的大环境下,理科学生对学习本专业产生了一些自卑感,有些甚至想转专业,他们没有把心思放在专业学习上,表现出了对专业学习的不适应;相对于理科生,文科生志愿填报情况要好一些,他们多数会一门心思扑在专业学习上,平均学习成绩往往比理科学生平均成绩好,专业适应水平明显比理科生偏高。另外,相对于文科类学生,理科类学生主要学习操作性较强的一些科学知识,不仅理论功底要求深厚,而且动手性较强,难度更大。为了掌握专业知识,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花费更多的精力。文科类学生基本上主要学习理论知识,相对较容易掌握,使得专业适应性高于理科类学生 (陈亮亮,郑爱明,葛韬韬,2009) 。
邹长华(2011)等 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专业适应性的年级差异显著,表现为两头好中间差的特点。本研究中也发现在专业承诺、专业外部环境和专业适应性三个维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大学低年级的学生专业适应性较高年级的学生更好。这可能是刚进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充满期待,在高中阶段就一直向往和憧憬大学的生活,所以能积极的投入到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并且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往往会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这样使得低年级的学生更有信心对待大学的学习,而高年级的学生,老师们则会给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这样高年级的学生更容易出现逃课现象,导致高年级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学业,进而影响他们对专业的适应状况。
4.2. 大学生专业适应性与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
数据分析表明,大学生的专业适应性与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大学生的专业适应性越好,则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现象越不明显。说明大学生如果能很好地适应自己所学专业,则可以减少大学生对网络的依恋程度,从而减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
专业承诺是指学生自身由于对所从事专业的自觉认同和情感依赖、对专业的投入和对社会规范的内化而产生的不愿变更专业的程度 (连榕,杨丽娴,吴兰花,2005) 。学生专业承诺较高,其专业认同指数就高。当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有一定的认同与信念,并且愿意继续从事这一专业时,学生会自觉地对这一专业产生内在的信念与承诺,并成为自主专业成长的动力。鉴于网络成瘾造成的严重后果,采取正确、有效的干预措施显得及其重要,遗憾的是,目前尚无系统的预防措施及既定原则。如果大学生自身有动力进行专业的学习,这样大学生则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所学的专业上,从而减少对网络的依恋。
大学生专业自我效能较强,即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与影响力的信念具有积极的倾向,就会喜欢该专业,并投入热情和精力于专业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潜力,对学生发展也会负起较高的承诺,比如对学生个人发展抱有较高的期望和责任感,愿意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往往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成绩,专业适应性水平也往往较高。这样大学生自然会减少对网络的依恋,从而减少了他们的网络成瘾。
如果大学生有很好的专业外部环境,处于一个积极正向的周边环境中,身边的同学都积极的投入到专业的学习中,社会以及学校也能为大学生提高很好的专业学习与实践的环境,大学生就更有积极性以及热情进行专业的学习。这样他们自然会花更多的时间在专业的学习上,从而减少了对网络的依恋。
专业适应性是一种心理和能力倾向,学生专业适应水平更多由内在因素影响的,例如在同一个专业中尽管有一些不适应的学生存在,但同时有更多成绩优秀的学生活跃在班级上,他们更多地靠个人自身努力而表现优异。如果大学生有很好的专业适应性则会克服一切困难投入到专业的学习中,发现专业学习中的乐趣,通过专业学习增强大学生的成就感,从而减少了大学生对其他活动的时间投入,自然就减少了对网络的依恋。
关于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的原因,现有研究大多从大学生自身因素、社会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环境、网络的特性等方面进行展开 (王馨竹,2007) 。很少考虑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适应状况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其贡献的大小。本研究发现专业适应性对网络成瘾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具体表现专业承诺、专业外部环境和专业适应性对网络成瘾有显著地负向预测作用,表明大学生有良好的专业适应性能减少大学生对网络的依恋,进而减轻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所以,大学生在步入大学的学习生涯时,就应该有清晰的专业定位以及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融入大学的学习,在学习中发现乐趣,进而减少对网络的依恋。
5. 结论
(1) 大学生专业适应性在专业承诺维度上存在专业、年级的差异。
(2) 在专业承诺、专业学习目标和专业学习行为维度上存在性别的显著性差异。
(3) 除专业学习目标之外,专业适应性的各个维度与网络成瘾均有显著相关。
(4) 专业承诺、专业外部环境和专业适应性对网络成瘾有显著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