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毕业后是进入社会还是继续深造,相信不少人都有徘徊和迷茫。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面对就业难,很多毕业生选择考研以暂时缓解就业压力。2014年全国考研人数出现首次下降,但“考研热“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为此,我们调查昆明医科大学2014届本科应届毕业生的基本就业意向,并评价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同类医学院校开展积极有效的就业指导提供决策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1]
以昆明医科大学2014届本科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根据调查目的,采用自行设计的《医学生就业与考研选择问卷调查》,通过整群抽样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以学院为单位将问卷发到每一位调查对象手中,当场填写完成后收回,以保证问卷质量及回收率。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就业意向,影响就业考研选择的主要因素以及个人对就业考研选择上的其他问题,等等。
3. 结果
共发放问卷253份,回收有效问卷228份,回收率90.12%。
3.1. 调查对象就业意向
共调查学生228人,其中,159人(70%)的调查者选择不考研,只准备工作,22人(10%)的调查者选择专心准备考研,41人(18%)的调查者则考研就业两手准备,6人(2%)的调查者选择出国深造(情况见图1)。
3.2. 就业考研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调查情况,可将就业考研选择影响因素分为四个方面[2] (如图2):a) 自身因素:包括自身能力,学历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等;b) 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压力,家人支持程度,家庭所在地等;c) 学校因素:包括同学影响,研究生导师数量以及考取的难易程度,学校就业指导和教育情况;d) 社会因素:包括就业压力,制度改革,研究生需求等。其中,面对日趋激烈的医学就业市场,为缓解就业压力成为了主要因素。
除上述影响影响因素外,部分被调查者还反映了一些其他问题。如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自费政策。今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15年,各省(区、市)须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到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全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务院常务会

Figure 1. Percentages of employment intentions
图1. 就业意向图
图2. 就业考研选择影响因素示意图
议部署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决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对于这两个新政策,目前医学生最关心的还是待遇问题。对苦读5年的医学生,毕业不能立刻当医生,还要进行3年培训。谁来为这3年“埋单”成了紧迫又现实的问题。而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而言,今年就业无疑是暂时躲避了这三年。
3.3. 专业对就业意向的影响
为了完善调查,全面分析就业意向影响因素,本调查还统计了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人数及所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如下为2014年口腔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与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部分就业意向统计表(见表1)。
本次统计显示口腔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考研意向远大于护理专业学生,而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比例大于临床医学专业与口腔医学专业学生(见图3)。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可能主要体现在三点:首先,社会对临床医生、口腔医生和护理人员的要求侧重点不同。各大卫生医疗机构在聘用口腔及临床医学专业医生时更注重其学历以及综合素质能力,而护理专业学生则更看重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实践经验;其次,主要与社会需求和目前就业形势有关。“三分治七分养”的理念促进了对护理职业的需求增加[3] ,使得护理专业就业市场相对其他两个专业更广阔;而临床医学及口腔医学专业,特别是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压力比护理专业学生大,这是他们更多的选择毕业后考研深造的主要原因;再次,医学院校内研究生导师的数量以及考取的难易程度也是产生此种差异的一项因素。目前,西部地区由于所处地区经济欠发达,其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师资队伍结构失衡,分布不合理[4] 。其中,护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尤为显著,硕士生博士生导师等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使得西部地区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考研人数极少。

Figure 3. Proportion of employment intentions of different majors
图3. 不同专业就业意向比例图

Table 1. Employment intentions of different majors
表1. 不同专业就业意向统计表
4. 就业后规划
根据调查,如果毕业时考上了研究生,同时又有不错的医院聘用,多数被调查者(54%)选择优先工作,部分(24%)坚持读研究生,部分(22%)则视情况而定。而关于就业后的规划,包括以何种方式提升自身能力,大部分(62%)调查者希望工作后找机会到更好的单位进修学习,少数(26%)选择抽时间读在职研究生,极少数(8%)则选择顺其自然,不断积攒临床经验。
5. 讨论
5.1. 就业意向
经过五年的医学生活,大多数医学毕业生优先选择参加工作,工作后再通过抽时间读在职研究生,进修学习等方式提升自我;部分人在就业考研两难的情况下选择两手准备,最后视情况而定,如能找到满意工作则考虑就业。少数人则希望充分提高自身能力,充实完善自我之后再就业,选择专心准备考研,暂不考虑参加工作。极少数人选择出国深造。
5.2. 就业考研选择影响因素
本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的就业意向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现阶段紧张的就业局势成为主要因素。面对就业考研两大选择,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大多数人认为考研仅仅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以及提升自身能力,而提高自身能力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工作后到更好地单位进修学习,读在职研究生,工作中不断积攒临床经验等等。如果为了读研而放弃现有的工作机会则会得不偿失。加之考研与实习之间的冲突以及来自各方面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多数人偏重于优先参加工作。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影响因素,包括新出台的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自费政策,以及不同类别专业之间的就业意向差异性等。
6. 问题与展望
本调查局限性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a) 被调查者均为昆明医科大学应届毕业生,不能代表更大范围高等院校医学生的现状;b) 本调查的样本量较小,可能会使结果产生一定偏倚,故推论和应用时需谨慎[5] 。
现今,医学生就业市场日趋饱和,医疗卫生单位对医学生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已出现了“博士受捧、硕士受限、本科生受阻”的状况[4] 。面对当前如此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医学毕业生理当从自身环境,能力出发,适当调整对就业的期望值,改变传统观念,拓宽就业思路,增强自信心,可以面向农村、中小卫生医疗机构和非公有制卫生医疗机构就业,也可以不必拘泥于专业对口,敢于到那些与医学专业相近或相邻的新兴行业工作,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另外,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提高医学生的自身素质,应当通过读研,进修学习等方式不断充实、完善自我,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救死扶伤的夙愿。与此同时,学校方面应当加强就业指导和教育,引导医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调整就业心态,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医学生做好从大学走向社会的各种准备。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Q12004);昆明医科大学教研教改课题(2012JY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