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些年,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频发,对学生个人、家庭、学校都造成了较大影响。教育界科研工作者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状况、体育事故发生的原因、体育事故的处理以及法律责任问题都进行了深刻的研究。随着政府和社会对高校安全认知的不断深入,学校安全问题已经成为高度关注的问题。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第17条指出推动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其中包括《校园安全条例》;第22条提出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加强学生安全法制教育,建立完善校园综合防控体系;第24条提出研究制定学校体育风险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和社会场地、设施共享机制和新型安全 保障制度[1] 。可看出,教育部从依法治教的视角,首先提出了顶层设计的法律修订,其次指出次层校园安全建设及防控,最后着重提出制定学校体育风险管理办法和新型安全保障制度,说明了政府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重视程度。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2] -[5] ,梳理研究思路,着眼于高校学生群体体育伤害事故,从高校体育伤害事故典型事例,分析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2.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梳理
余振东,简立强等(2009) [6] ,选取江西省南昌市6所大学505名大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72份。结果发现,有34.9%的学生发生过1次事故,有25.6%的学生发生过2次,还有4.5%学生发生过4次以上伤害事故。王玲(2011) [7] ,通过对04年10月至07年5月期间在校医院就医的有关体育伤害事故的1163例病例调查后发现,伤害主要分为:皮肤擦伤或裂伤、肌肉拉伤、韧带损伤以及骨折四大类。皮肤擦、裂伤为481例,拉伤为180例,韧带损伤为470例,骨折为30例,猝死仅为2例。杨晓妮,赵明阳(2013) [8] ,在对云南高校1703个学生进行调查,体育课教学中发生运动伤害事故人数经统计得出,共有296名学生发生过1次轻微事故,如体表擦伤、软组织挫伤、肌肉拉伤等,占总人数的17.4%;有54名学生发生过2 次及以上事故,占总人数的3.17%;有7名学生发生过1次严重运动伤害事故,如骨折等。2012年某高校田径运动会100 m比赛中,由于学生横穿跑道,与运动员相撞摔倒,导致尾椎骨裂;2013某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因篮球架脱落,砸伤一名学生,导致伤残;另一高校也是相同原因导致学生死亡;2014年南昌某高校,在学生体质测试1000 m测试中一名学生猝死等等。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频发,小到表皮擦伤、机体组织损伤、肌肉拉伤,大到导致学生死亡,给学生身心、家庭情感、学校管理都带来极大伤害,同时,也因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导致事故处理的责任争议较大,引发了较大的社会舆论,给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高校体育教育出现了“重安全防御,轻教学质量”的尴尬局面。
当前,国家对高校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问题高度重视,推行学生体质监测计划,要求学校体育教育要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而频发的体育事故又给高校体育教育带来巨大的压力,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与体育事故的矛盾制约了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缓解或解决这一矛盾成为了教育部及各地普通高校共同重视,并致力于共同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解决高校体育事故的问题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预防、控制、妥善处理。预防就要深挖体育事故发生的原因,做好源头工作;控制就要从高校体育工作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措施控制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妥善处理就是在事故发生后,根据完善的法律妥善处理,尽可能降低事故对学生个人、家庭的伤害以及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影响。
3.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原因
3.1. 学生体育知识、意识缺乏
体育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是学生从事体育活动自我保护的第一道防线。目前,高校体育安全知识的普及欠缺,安全意识淡薄是导致体育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从事体育运动对运动量、运动强度要有基本的把控,要具备一定的体育运动技巧,从事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装备的配置要合适,而大多数学生都不具备这样的体育知识;在体育运动中有的学生不客观考虑自身的体质或疾病情况,盲目进行体育运动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3.2. 体育设施器材不符合标准
体育设施是学校开展体育教学和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基础,国家对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很多高校因为经费问题或设施招器材招标过程操作问题,购买不符合标准或低质的设施为体育活动埋了下了安全隐患。很多体育设施超期使用,使用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定对设施器材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导致体育设施的安全性降低,最后引发惨剧。
3.3. 体育教学、活动组织不善
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周密的安排组织,制定安全事故预案。很多体育教师或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组织中麻痹大意,安全意识不高,教学或活动过程中导致学生受伤。比如,体育教师不重视准备活动导致学生在运动中拉伤、扭伤等情况时常发生;运动会上学生横穿跑道无人问津,铅球投掷区两旁站满了围观的学生等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3.4. 学校体育安全宣传乏力
校园的安全稳定是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也是很多学校工作的底线。在进行校园安全宣传中我们常见的就是关于防火、防盗、防诈骗等方面的宣传,而关于体育安全的内容很少进入校园安全宣传的资料中。很多学校从未开展过体育安全知识讲座,也未曾印制和下发过《体育安全知识手册》或类似的宣传资料。由于学校体育安全宣传的乏力,也导致了学生体育安全知识和体育安全意识缺乏。
3.5. 学校体育安全监控不力
在学生体育安全知识和意识缺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不符合标准、学校体育安全宣传乏力的情况下,体育教学和活动过程的安全监控显得尤为重要。所有的体育安全事故都是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发生,体育教师或体育活动组织者是否对教学或活动中易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了预判,是否在教学组织或活动组织维持教学秩序和活动秩序,是否针对预判的问题制定了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体育教师或体育活动组织者是否在教学或活动过程中认真的观察和把控,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而从大量的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证明了学校在体育教学或体育活动过程中的监控不力。
4.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影响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对学生、家庭和学校都有较大的影响。首先,体育伤害事故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造成影响。不管上体育伤害事故的程度大小,都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直接的伤害,甚至危及学生的生命安全,也会给学生带来比较沉重的心理压力。比较严重的体育伤害事故,学生会因此长时间请假或休学进行治疗,甚至导致学生无法完成学业而退学。其次,如果伤害事故比较严重,不但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会给家庭带来严重的情感伤害。再次,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体育安全事故特别是重大体育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责任的归属问题就成为家长和学校争执的焦点,如果处理不当会给学校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体育伤害事故已经给学校的体育业教学和正常的体育活动带来了较深的影响,“安全第一”已经成为学校进行体育教学、体育竞赛及其他体育活动的第一目标,为了追求安全,体育教学内容稍具危险性的动作技能被削减,学校组织的体育竞赛中具有危险性的项目被抛弃,体育的精神内涵在学校体育教学与竞赛活动中被日渐弱化,体育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部分功能逐渐被抹除。
体育伤害事故与学校体育教学竞赛活动目标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束缚了高校体育的发展。体育教学竞赛活动中保障学生安全是目标之一,而不应该是体育教学竞赛活动的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磨练学生意志品质等本质目标发展的障碍。因此,做好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处理工作,是保证高校体育发展的前提条件。
5. 对策
5.1. 做好源头工作
做好源头工作就是做好“防”的工作,从思想上升提高防范意识,从基础条件上消除一切引发体育伤害事故的隐患。
5.2. 加大宣传,提高学生安全认知
在校园安全宣传活动中,增加和强化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内容,多宣传、常宣传,让体育安全意识逐渐深入到每个高校学生的心里,提高学生的体育事故防范意识。加大体育安全知识的普及,有组织地开展体育安全知识讲座,教授学生基本的体育安全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进行体育活动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体育活动。将体育安全知识作为教学重要的教学内容纳入体育教学中来,每个学期的第一节体育课作为体育安全知识技能的学习课。
5.3. 加强体育场地器材的维修更新
体育场地器材是开展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基础物质条件,也是存在体育安全隐患的重要方面。首先,体育场地器材的规划、安装必须符合安全标准,特别是大型的体育器材,例如篮球架、单杠、双杠、肋木等,必须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质量达标的器材,确保体育器材的质量关。其次,加强对体育场地器材的检查维修,体育场地器材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腐蚀破损较快,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达到使用年限的器材要及时更新。
5.4. 重视过程监控
体育伤害事故都是发生在体育教学、体育竞赛及其他体育活动过程之中,过程中的体育安全监控松懈往往是导致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加强过程监控是防止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5.4.1. 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安全意识和能力
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体育伤害事故的直接责任主体。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体育安全意识和防止体育伤害事故的能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安全意识和能力是防止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高校的体育院系在每学期开学初,应该开展体育教师的体育安全知识技能学习,提高体育教师安全意识和对体育教学竞赛活动中体育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形成体育教师工作中的安全事故防控习惯。
5.4.2. 加强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
体育教学、竞赛及活动的组织过程必须要进行严密的组织,提前预判体育教学、竞赛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体育伤害事故的环节及容易引发体育伤害事故的因素,制定体育教学、竞赛活动伤害事故预防方案,组织专门的人员对此进行监控,对容易引发体育伤害事故的因素提前进行检查排除,过程中容易发生体育伤害事故的环节指派专门人员进行提醒或进行有效组织。大型体育竞赛中,必须配置专门的医护人员,在关键时刻进行紧急处理。
5.5. 依法以情处理
大学生应该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和呵护的群体,在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后,事故的处理应该以法律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把对学生产生的身心伤害、对家庭情感产生的伤害、家庭与学校的对立矛盾、社会负面舆论影响降到最小。
5.5.1. 完善相关法律,明确责任主体
法律是事故处理的主要依据,加强校园体育伤害事故的立法,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不同情况下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责任主体,厘清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后的各种复杂关系,用法律规范事故中不同情况下不同角色人员的责任,避免因责任不明确,导致的家庭与学校的责任纠纷,以及引发的社会不切合实际的舆论给各方带来的负面影响。
5.5.2. 践行人道主义,合情处理问题
学生是家长和学校共同培养的对象,也是社会情感联系的纽带,事故的处理,在法律明确责任的基础上,本着人道主义情感,家庭应该对学校对学生付出的努力进行充分理解,学校应该在家庭遇到困难的时刻给予相应的帮助,社会应该对事故给予正确客观的评价和理解,各方共同营造和谐温馨的情感环境,让事故的受害者感受社会的正能量。
基金项目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TY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