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农村人口占中我国总人口的70.36%,而农村体育人口仅占7.09% [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到2020年全面完成全民健身体系。明确规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建设体系之一为全民健身体系,这表明党和政府已经将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作为一项重大工作任务。所以开展好农民体育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 开展农民体育的重要性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7亿多,而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在6.8亿以上,占全国总人口的50.32%,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体育开展不起来就没有全民健身,何谈建立全民健身体系。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建设。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也必将成为全面小康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农民体育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衡量指标,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要求。发展农民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其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国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其发展的好坏更直接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大局,影响着全民健身体系完善的大局,最终会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大局。
发展农民体育事业,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健康、发展农村生产力及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而且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更可以带动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取得进展;农民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对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增强人民体质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可以使农村邻里关系更加和睦,赌博现象不断减少,社会状况日趋稳定,这对建设精神文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同时农民体育的发展可借助体育运动规则带动法律知识的普及从而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对法制社会的建设大有裨益。
农民体育事关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及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所以开展好农民体育至关重要。
3. 农民体育的开展现状
3.1. 农民体育意识淡薄
体育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农村普遍存在“干活就是锻炼,无需再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是城里人的事”、“体育与自己无关”的观念[3] ,体育就是玩,就是无所事事。虽然随着现在国家对人民体质的关注,体育逐渐被重视起来,农民对体育的认识也有所改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体育被农民重视的程度仍然不大,农民的体育文化观念仍然落后,参与意识不强。通过对吉林省吉林市周边地区农民的调查发现,有32%的人认为,没有必要锻炼身体,45%的人认同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有23%人认为体育锻炼影响生产劳动[4] 。北京市的调查显示58人中有5.85%的人认为无时间参加体育活动,516人中有52.07%的人认为用不着参加体育活动[5] 。在体育消费方面也是非常低下的:甘肃省农民男女每月用于体育锻炼的经费在10元以上的几乎没有,而在10元以下的男性占5.3%,女性为9.3%,同样地也是列最后[6] 。从农民的体育消费可以看出,农民的体育意识淡漠。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农村的经济不发达,尽管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一些地方已达到小康水平,但是那个小康只是少数人的小康,大多数农村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甚至温饱问题尚未解决,那么他们的主要精力就会放在生计和繁杂的家务劳动上,真正能够提供生活之外的其他消费开支和能够用于健身的时间是有限的;同时发展商品经济已成为农民生活的主流,人们对参与体育的意识直接受到经济意识的冲击,把更多的精力投到“发家致富”的事业上,把盖房子、娶媳妇等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些都对农民的体育意识产生了影响[7] 。
3.2. 缺乏体育健身场地
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而我国农村体育场地又相对较少,器材严重不足。农民锻炼的场所主要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道路两侧和少量绿化地,极少数在学校的操场上,锻炼的项目大多是跑步、散步、棋牌类、羽毛球等对场地器材要求较低的健身项目,锻炼的组织形式基本上是自发、松散的。全国第五次体育场馆普查数据显示符合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地有85万多个,分布在乡(镇)村的体育场地有66,446个,生活着全国50.32%人口的地方却只有占8.18%的体育场地,可见全国存在着巨大的城乡体育资源差别。。
4. 体育在农民群体中普遍发展的对策
4.1. 改变农民对体育的认识
体育与劳动的相似点二者都是以人为主体所做的活动,都可以让肌体产生疲劳,“劳动即体育”这个概念已经根深蒂固,要想在农民群体中普遍发展体育首先就应该先解决农民对体育的认识。认识是人们主动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认识改变,能动性就会随之改变。
4.2. 利用电视台宣传体育的功能和作用
专门做一个健身的运动栏目,请健身专家进行图文并茂的讲解并进行示范,同时在栏目中介绍运动损伤与防治、运动康复及运动后的放松,让农民切身体会到运动带来的好处。长期进行体力劳动的农民,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动作,回家后不知道如何放松解除疲劳,大多都会落下弓腰驼背、腰酸腿痛、四肢发麻、颈椎病、腰肌劳损等症状。在电视栏目中应该加强体育对这一类疾病的防治与治疗,让他们切身的感受到正确的运动姿势和运动方法所带来的好处。
4.3. 学校体育带动农民体育,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在农村没有较好的体育场地和健身设施,但是学校里面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在学生放学后又闲置在学校,因此可以让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在空闲时对外开放,这样既不浪费资源也不浪费场地。
农村的中小学生是未来农民的前身,应该让中小学生加深对体育知识和功能的了解,这样对于未来的农民体育的大力开展、全面健身活动的全面普及是一个相当好的开始。
4.4. 政府做宣传,组织农民开展有体色的体育活动
政府应该在农村进行横幅和墙体的体育标语宣传并在闲暇时组织农民体育活动。我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武术、风筝、舞龙、舞狮、踢键子、跳皮筋、砸沙包等民间体育活动遍及城乡,蒙占族的摔跤、藏族的歌舞、维吾尔族的舞蹈、朝鲜族的荡秋千、白族的跳山羊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各地要注重发挥地方优势,扬长避短,重视地区性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挖掘、整理、推广,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特色体育运动项目 [2] 。这样农民能够对运动有个更家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在大脑中对体育加深印象。
4.5. 开展健身会所下乡活动
现在在各大中小城市健身会所、舞蹈中心和瑜伽普拉提中心随处可见,而且会员众多,足见体育运动深入人心。虽然在农村健身会所没有这样的市场,但是确是一个有此需求的广阔天地,我们国家从1995年就开始号召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但是到现在19年过去了,城市体育开展的如火如荼,但农民体育却收效有甚微。这主要是农民体育的发展面临着众多困境,如农民体协组织机构不健全、领导重视程度不足、缺少有效引导等[8] 。健身会所是一个可以大力开展体育活动的地方,政府现在很关注农民问题,而且对农村农民的投入也很大,比如种地补贴、医疗补贴、城乡社保等,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在农村各个村庄或是镇上建健身会所,并且由政府配备健身教练(编入公务员或是村官),这样既可以解约从事体育运动人员的就业问题也可以在农村普遍开展体育活动。
4.6. 大力推广广场舞的覆盖范围
现在广场舞比较流行,在城市的大小广场上都可以看到聚在一起男女老少扭动着腰肢,跟着音乐翩翩起舞。广场舞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强身健体,而且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缓解精神压力和娱乐身心。但是这项运动在农村开展的力度低,覆盖面小,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不好意思,农民的思想还比较保守,对于又蹦又跳又扭的动作比较敏感。
2) 不会做,农民每天的工作是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劳作,他们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和教育,对于一个只有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活动,他们一时间是很难接受的。
3) 没人教没人带动,要想广场舞在农民中广泛开展,就必须让着专门的人员去带动、教授他们,农民是随众的主流,当他们看到别人也在做而且做的很好看的时候他们才会想跟人去做。
5. 总结
农民是中国的大众人群,同时也是弱势人群,我们只有把农民的体育开展好,才能真正的开展好体育活动,中国的体育水平才能更上一个台阶。建议:改变农民对体育的认识;利用电视台宣传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学校体育带动农民体育,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政府做宣传,组织农民开展有体色的体育活动;开展健身会所下乡活动;大力推广广场舞的覆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