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污染等级划分与环境综合治理分区
Pollution Level Classific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Partition in Mining Area
DOI: 10.12677/ME.2015.33013, PDF, HTML, XML,   
作者: 储 雁*: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矿区污染等级划分分区治理Mining Area Pollution Degree Classification Partition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摘要: 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矿区内的企业(包括露天煤矿、井工煤矿、石灰厂、硅石厂、洗煤厂、焦化厂、水泥厂、石料厂和铁矿厂)的加权总产污量,全面评价矿区内企业的污染程度。利用污染程度、风频和距离城镇的远近,将矿区划分为四个区块,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理和预防机制。为矿区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Abstract: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weighted total pollutant amount of mining enterprises ( in-cluding opencast coal mine, coal mine, lime plant, silica plant, coal preparation plant, coking plant, cement factory, stone material factory and iron ore plant) is calculated to evaluate the compre-hensive pollution degree of the mining enterprises. Pollution degree, wind frequency and the dis-tance from the town are used to divide the mining area into four parts.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evention.
文章引用:储雁. 矿区污染等级划分与环境综合治理分区[J]. 矿山工程, 2015, 3(3): 89-93. http://dx.doi.org/10.12677/ME.2015.33013

1. 引言

随着煤矿资源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煤矿的开采也给我国带来了大面积污染问题。一直以来,对矿区的关注大多在地面塌陷、矿井水排放等问题上,而对矿区带来的大气污染研究并不多。由于矿山污染的面积较广,一次治理的成本太大、范围太大等,难以得到实施,因此,在矿区内进行污染等级划分的基础上,对矿区进行分区治理更为有效。

2. 矿区污染源分析

2.1. 矿区污染源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是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也是一种最优化技术,其适用于解决存在不确定性和多种评价准则的规划问题 [1] 。该方法基于对问题的全面考虑,将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将专家的经验予以量化,是比较实用的规划方法之一 [2] 。

具体步骤分为六个:1、明确问题;2、建立层次模型;3、构造判断矩阵;4、层次单排序;5、层次总排序;6、一致性检验。

2.2. 重点污染源筛查

某矿区包括的企业主要有露天煤矿、井工煤矿、石灰厂、硅石厂、洗煤厂、焦化厂、水泥厂、石料厂、铁矿厂。根据不同企业产生污染物对于整个矿区环境重要程度不同,列出两两比较矩阵,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不同企业在矿区企业中所占的权重,得到的不同行业的权重分别如表1所示。

加权后得到各企业的产污量,按照此产污量进行排序,筛选出矿区重点污染源,为矿区环境治理提供依据,污染程度划分标准如表2所示。

Table 1. Weighted coefficient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表1. 不同行业的权重系数表

Table 2. The divided standard of pollution degree

表2. 污染程度划分标准

经分析,矿区内225家矿山企业中,严重污染矿山企业41家,较严重污染矿山企业107家,一般污染矿山企业77家。分布如图1所示。

3. 矿区污染等级划分与治理分区

3.1. 矿区分区的原则及方法

(1) 分区原则:该区域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山企业众多,开采历史长,历史积留的矿山环境问题比较严重,恢复治理程度低、难度大。在矿山环境重点治理工程时,要坚持“先试点,再推广”的原则,要坚持保护优先,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原则。

(2) 分区方法:规划区域为当地城镇以北的整个矿区范围,矿区大风一般集中在冬、春两季,且春季居多,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最大风频即为主导风向,对于当地城镇来说,位于最大风频上风向的企业对于城镇影响最严重,位于最小风频上风向的企业则城镇的污染较轻。另外,一般来说,距离城镇最近的区域对城镇的影响最大,需要重点治理,距离越远则影响越小。因此,划定距城镇10 km以内区域为重点治理区,距离10 km~30 km以内区域为次重点治理区。根据矿区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排放情况、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矿山环境现状评估结果,结合矿山周边环境敏感目标,立足于现有的实际情况,按照“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将综合整治区划分为三个等级:I级为重点治理区、II级为次重点治理区、III级为一般治理区。并针对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治理和保护措施。“重点治理区”和“次重点治理区”为本次治理规划的治理重点区域,按程度轻重逐步采取治理措施,最终在规划期内实现全矿区的整体达标,为后续整体恢复垫定基础。

3.2. 综合环境治理分区结果

首先依据各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情况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加权平均后求取各企业相比于同行业污染源的等标污染物排放量,再对不同行业的各污染源采取加权平均,求得不同行业各企业的等标污染物排放量,并对其进行排序,并依据等标污染物排放与风向影响度程度进行初步分级,最后将周边敏感目标的影响与之叠加,得出最终的分区方案,并在后续工作中与治理措施一一对应。判别依据如表3所示。

依据污染源调查分析,得到矿区环境综合评估分区结果如图2所示。

其中,重点治理区包含企业72个,次重点治理区包含企业54个,一般治理区包含企业47个。

3.3. 分区治理方案

(1) 矿山环境重点治理区

治理活动由点及面逐步实施,对以下区域优先治理:① 有历史遗留环境问题的大中型老矿山、闭坑矿山和无法找到责任人的矿山,矿山环境问题严重;② 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随时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及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矿山;③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后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明显的矿山。

Figure 1. Pollution grading graph of enterprises in mining area

图1. 矿区企业污染分级图

Figure 2.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partition graph in mining area

图2. 矿区环境综合评估分区图

(2) 矿山环境次重点治理区

重点治理:① 除重点治理区以外的矿山环境影响较严重区;② 存在矿山环境问题的区域,但地处

Table 3. The Partition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standard in mining area

表3. 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分区标准

偏僻、人烟稀少,对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影响较小的区域。建立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机制,实现管理有序、科学开采。

(3) 矿山环境一般治理区

以防预为主,管理和治理措施为保障,要求限制其发展,整合已有的开采项目。原则上不鼓励新建矿山,已有开采活动要求开展煤炭和石灰石等重要矿种的开采专项规划。

4. 结论

(1) 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不同企业在矿区企业中所占的权重,得到露天煤矿、石灰厂、水泥厂、焦化厂、石料厂、洗煤厂、硅石厂、铁矿厂、井工煤矿的行业的权重分别为0.2172、0.1778、0.1456、0.1192、0.0976、0.0799、0.0654、0.0536、0.0438;

(2) 对矿区内225家矿山进行加权综合产污量计算,并按产污量对企业进行分类,得出严重污染矿山企业41家,较严重污染矿山企业107家,一般污染矿山企业77家;

(3) 将等标污染物排放与风向影响度程度进行初步分级,然后将周边敏感目标的影响与之叠加,得出最终的分区方案,重点治理区72家企业,次重点治理区54家企业,一般治理区47家企业。

(4) 对各区域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通过加强规划管理实现规模开采、集约开采、科学开采、效益开采和安全开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