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该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1] 。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里已经成为常事,对告状行为的研究一方面可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幼儿该阶段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使幼儿与幼儿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形成良好的交往关系,既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又使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2] 。以往研究者对幼儿告状行为做过多种研究,本文着重于在了解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找出问题,分析原因,进而从家长和教师两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适宜性的应对策略。
1.1. 幼儿告状行为类型的描述
本文采用赵旭曼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类型划分的方法,以H县某幼儿园大一班62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幼儿37名,女幼儿25名。通过自然观察法和对教师、家长的访谈,观察和记录幼儿从入园到离园的一日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观察时间为三个月,采用事件取样的方法进行记录,共搜集了幼儿告状行为事件216个。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结果被划分为违背纪律型、助人型、攻击型、物权型、假装型和其他六种类型(如表1) [3] 。
对搜集的216件幼儿告状行为事件整理发现,大班幼儿不同类型告状行为出现的数量存在差异,违背纪律型和攻击型告状行为出现的频次最多,分别占30%和32%。
1.2. 幼儿告状行为在不同活动中出现情况的描述
幼儿园一日活动被划分为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自由活动。
从表2看出,不同活动类型中幼儿告状行为出现的数量也存在差异。其中在自由活动中幼儿告状行为的次数最多,占幼儿告状行为总数的一半。

Table 1. Children’s different types of report-like behavior of the situation
表1. 幼儿不同类型告状行为的出现情况

Table 2. Children’s report-like behavior in different activities of the situation
表2. 幼儿告状行为在不同活动中出现的情况
2.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
在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幼儿的告状行为总结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为如何做好幼儿的教育提供理论参考,指导幼儿教育实践工作,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以便更合理地组织幼儿的日常教育、游戏和生活。
2.1. 幼儿的性格特点引起告状行为
观察发现性格活泼开朗、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比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幼儿有更多的告状行为。分析认为活泼好动的孩子违背纪律的行为较多,一方面他们性格开朗,交往范围相对较大、“爱管闲事”,发现同伴违规行为乐于告状;另一方面不“惧怕”教师,自身敢于做出一些违规行为,进而引发其他幼儿的告状行为。有些独生子女任性、自我为中心、霸道、妒忌的性格,使他们在幼儿园活动中易与其他幼儿发生矛盾,如因玩具有限,几个幼儿争夺一件玩具,有时甚至打起来,从而使攻击性和物权型告状行为的比率较高。
案例一:在幼儿园大一班里,有些孩子性格活波开朗像大亨、嘉怡、婷婷,每天来告状的大部分都是他们,告状的内容各种各样,比如:“老师,刚去厕所的路上,我看到东东是跑着去的,老师说不让跑的。”“老师,XX刚偷偷去爬滑滑梯了。”“老师,我看到XX把家里的玩具带来了,上课他在玩呢”等等,在三个月的观察中,前排坐的几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像旭旭告状行为甚少,如果被别的孩子欺负,他们也很少告状,而是那些性格开朗“好管闲事”的孩子来告诉老师谁谁被欺负了。
2.2.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水平的制约引起告状行为
幼儿在园的生活中除了师幼关系外还有一种重要的同伴关系,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不断进行思想的沟通和行为的协调,既相互吸引与模仿又彼此竞争与对抗 [4] 。幼儿园里幼儿在自由活动中与同伴交往机会较多,然而幼儿社会交往技能发展水平和解决纠纷的能力有限,难免出现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发生冲突,于是转向教师求助而出现告状行为。
案例二:离园前自由活动时间中,老师正忙着给孩子整理东西回家,幼儿雨晴哭着来到老师身边:“老师,东东打我,还把我的脸抓流血了。”东东站在不远处嘟着嘴气呼呼的说:“她也打我了,看把我都推到了。”原来是快放学了,老师发的书让带回家看,他俩都要争强那本新书,雨晴打不过男孩子东东就来找老师告状,希望老师帮她把书要回新书。
人际关系心理学认为,告状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又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 [1] 。在自由活动中,教师控制程度减小,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活动,这一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已经显著提高,但在处理社会交往问题时能力有限,在没有教师指导的自由活动中,告状行为出现最多。现在社会独生子女较多,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独占欲强,社会交往技巧缺乏,随着幼儿交往范围的扩大,在遇到纠纷时不知所以,更倾向于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给教师;此外,大班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还很强,对教师具有崇拜性,当自身利益被侵犯时,比如争夺玩具、打架等,教师是唯一能够保护他们利益的人,幼儿会通过告状的方式向教师寻求帮助以维护自身利益。
2.3. 幼儿对规则认知不足引起告状行为
随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大班幼儿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正义感和同情心,在看到同伴被欺负或者有人违背原则,他们会及时向教师告状,这其中就包含着幼儿对规则的维护,违背纪律型与攻击型告状行为大都与此相关。
案例三:自由活动时间中,幼儿园的操场里幼儿都在玩耍,仔仔和几个幼儿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一会彤彤跑来用手指着仔仔他们:“老师,你说不让在操场上追逐打闹,你看看仔仔他们跑得多快,把好几个小朋友都撞倒了。”之前老师说过不准在操场追逐会跌倒碰伤,彤彤觉得小朋友们是不能乱跑的,可是对于做游戏的活动,老师并不制止。
4~5岁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阶段,主要特点之一是自我中心性,“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5] 。在幼儿看来教师建立的规则是不能被打破的,他们还不能将一件事情的规则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幼儿对同伴的行为识别产生偏差,误解同伴而产生告状的行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违背规则的告状行为出现频率会高。
2.4. “好孩子”阶段道德发展水平有限引起告状行为
勒维特发现,幼儿可能在二、三岁期间就对自己的同伴表现出同情和怜悯的行为,但并不是自觉的行为;2.5~3.5岁的幼儿常常能对自己在假想的游戏中表现出友善行为而感到满足;4~6岁的孩子则更多地表现出真实的助人行为而很少假扮助人者的角色 [6] 。因此,大班时期幼儿更多地关注同伴的行为,当同伴违规或者有攻击行为时幼儿便根据自己的道德判断产生告状行为。
案例四:游戏活动中,大亨、美妞和墨墨几个小朋友在玩过家家的游戏,他们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孩子,大亨和美妞再给“孩子”墨墨做饭吃,过了一会墨墨一会跑来气喘吁吁的说:“老师老师,大亨把美妞弄哭了,还抢走了她的燃气灶,”原来燃气灶只有一个,在争夺的过程中大亨的胳膊撞到了美妞的鼻子,墨墨看到大亨碰哭了美妞也不道歉,他就跑来告诉老师,让老师去惩罚大亨的霸道行为。
有研究表明:幼儿告状是由道德感激发的,从3岁后幼儿的道德感发展起来,4~5岁的幼儿已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当同伴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时会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 [5] 。在幼儿对一些事情做出告状动作时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道德判断,并不是无意识的什么事情都去告诉教师,当幼儿觉得有人做的不对,就想到向教师求助来进行正义的维护,违背纪律型和攻击型告状行为比率高与幼儿道德发展水平有限相关。
2.5. 攻击性行为诱发其他幼儿的告状
依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物生态学理论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幼儿的发展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学校教育不再是人们接受教育信息的唯一来源,各种杂志、媒体、网络信息对人的身心各方面都有影响。
案例五:一次自由活动中,老师远远看到幼儿仔仔挥舞着胳膊和腿对安安做着各种攻击性的动作,嘴巴里还发出“啊”“嘿”的声音,安安不停地闪躲着,可是,不一会安安就来向老师告状,接着又有其他幼儿对仔仔的行为告状,原来仔仔喜欢特别喜欢看动画片《铠甲勇士》,这些动作都是从动画片学来的,但是他并未有意识到自己的“耍酷”引起了其他幼儿的告状行为。
观察模仿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幼儿来说,若玩具、图书、动画片等此类作品中部分内容与攻击性行为有关,对幼儿行为会产生较大影响 [7] 。幼儿在这类作品影响下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攻击性行为,继而成为攻击型告状行为产生的“源头”,这也就不难理解攻击性告状行为什么比率较高。
2.6. 家长对幼儿过于保护易引告状行为
家庭环境是幼儿生长的主要环境,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过分的溺爱孩子和保护孩子都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容易使孩子对成人产生依恋的惯性,当自己在幼儿园遭受委屈后,希望通过告状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安慰。
案例六:早晨孩子们陆续来到幼儿园,仔仔和老师打过招呼后拉着妈妈走到班级里,告诉妈妈:“妈妈,就是他,昨天上课用笔扎我的手”,哼哼不敢说话愣愣的看着仔仔妈妈,“你这个小朋友怎么回事,用铅笔扎小朋友是不对的呀,老师没有告诉你吗?再用铅笔扎人我可要告诉你妈妈了啊”,哼哼点了点头,“仔仔,以后再有别的小朋友欺负你,别总是回家再告诉妈妈,在学校直接告诉老师啊”,“哦,以后我就直接告诉老师,看谁还欺负我”。就这样,走到幼儿园门口仔仔妈妈又是一番嘱咐,有事就告诉老师。
一些家长过于保护幼儿,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生怕幼儿出去之后受到别人的欺负。来到幼儿园,幼儿探索新的环境除了依赖自己熟悉的新环境之外,还将父母“当作新环境的探索基地,并从中获得情感的支持”[8] 。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家长就告诉孩子有问题找教师,特别是在自由活动中,教师控制度减小,幼儿自由交往时问题就出现了,有些家长在孩子与他人发生纠纷时,不是教幼儿如何与同伴自行解决问题,而教幼儿如何去求救教师,或者是教孩子以牙还牙,又或者就是亲自出马替孩子解围。幼儿长期处在家庭和成人的保护下生活,慢慢地就可能变成一个缺乏独立性,依赖性强的人,自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难以发展的。
2.7. 幼儿园过于集中的自由活动易引起告状行为
本研究表明,幼儿告状行为在不同的活动类型之间差异较大,在自由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最多,在游戏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最少。
案例七:建筑游戏活动中,大亨和安安活动之前分配好了任务,他们分别负责不同大楼的构建,比如大亨负责建游泳池和体育馆,安安负责建大厦“安安,你用那个红色的三角木块屋顶吧,我的游泳池不用它了”,“嗯,好,那你的体育馆用那个蓝色的,这样可以把体育馆建的大大的”。他们乐此不疲的玩着,没有因为材料发生过多的争夺而告状。在自由活动中,大亨和安安没少打架告状,不是相互碰疼了就是抢东西。
游戏活动是幼儿在园的基本活动,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幼儿园教学的基本途径 [9] 。只有幼儿真正感兴趣的活动才会使幼儿全身心的投入,丰富的材料吸引幼儿的注意,就算偶尔出现小的矛盾,幼儿也无暇顾及只想着能够做游戏不会离开玩具去告状,而在其他活动类型中,由于难以引起幼儿的全部注意,稍微碰一下也要向教师告状。研究发现,幼儿的自由活动多集中在狭小的活动室内或在活动室外的楼道里、走廊里、空间非常有限,并且这些自由活动多是些过渡环节的活动,受规范约束的幼儿不能自主决定,只能消极等待,而幼儿的年龄特征之一就是“活泼好动”,在“无事可做”或必须等待的过程中自然容易“招惹”同伴,从而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 [5] 。
3. 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
以上分析认为与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因而在指导幼儿教师教育实践工作时,教师和家长首先应树立正确的观念看待告状行为,通过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及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最后家长也要减少对幼儿的庇护和防范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的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频率,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正确看待告状行为
告状行为在幼儿园是正常现象,教师首先要以正确的态度的对待幼儿。有研究发现,19.8%的教师将告状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幼儿行为习惯不良,这些教师对告状的价值评价最低,14.3%和38.1%的教师认为告状没有价值或者说不清楚,认为告状影响常规纪律的人数比例最高(33.3%),对幼儿告状行为疲于应付的也最多(35.7%) [10] 。教师切不可以有色眼镜处理问题,要关注幼儿告状行为的积极层面,借助其中的机会表扬幼儿的优点,如通过对具有正义感的幼儿当众表扬,可以培养全体幼儿的责任感,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风气 [11] 。但据访谈结果,教师反应过于积极的态度反而助长幼儿告状的跟风行为,这就需要教师采用适当淡化处理的方式,使幼儿意识到无意义的告状不会引起教师的注意。
3.2. 重视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为幼儿提供适当的空间,让幼儿逐渐学会自己化解矛盾、学会交流、学会宽容。在提供独立空间的同时也要避免极端情况的出现,如遇到事情教师完全放手不管不问,反而对幼儿不利,教师可以先去安抚幼儿的心情,待平缓下来以后,让幼儿说出具体情况,通过引导,让幼儿了解宽容和谦让,并抓住机会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积极融入群体,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12] 。
3.3. 注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在幼儿园里,各种规则大量存在,从如何遵守教师的一日活动安排到注意生活活动的细节,没有规则集体生活将是一片混乱,这就需要不断告知幼儿各种必须遵守的规则。但限于幼儿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对规则的理解程度实施程度均是有限的,幼儿实际上很难遵守,需要逐渐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不可将各种要求一次性大量的告诉幼儿 [13] 。即使使用表扬、批评的方式强制推行,幼儿也难以一次形成对规则的理解,需要教师不断提醒,有时一天至少提醒十次,发生次数越多提醒越多,逐渐强化其规则意识。
3.4. 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良好的同伴关系一方面使幼儿在班级生活中减少与其他幼儿发生矛盾的几率,能够顺利进行思想的沟通与交流,进而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良好的同伴关系也会使幼儿更倾向于独立解决交往中出现的困难,不去告状也能化解简单的问题,同时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水平的提高。
3.5. 减少对幼儿的庇护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一群家长围着一个孩子转,容易过分溺爱和保护孩子,使幼儿对家长产生过度的依赖。对于告状行为来说,可以试着结合生活实例指导幼儿,让幼儿逐渐知道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要自己解决,培养其独立意识,不要事事都去找家长和教师;多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和除家里以外的更大的活动空间,多带孩子和邻居的同伴们接触,这些都会对幼儿社会交往技能和独立能力的提高有帮助 [14] 。
3.6. 以家庭为纽带多方面形成合力
首先,教师、家长应重视自身行为对幼儿的积极作用,以友善的方式与他人及幼儿交往,为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和示范,大众传播媒介要注意自身内容对幼儿的影响,减少负面作用并增强教育价值[15] ;其次家长注意限制幼儿接触带有较强攻击性的内容,如不购买和观看违规的图书、动画片,减少幼儿对攻击型行为的模仿几率,多教育幼儿独立自信、团结友善等内容;另一方面,加强家园联系,对于幼儿告状行为采用积极态度,既要看到其对幼儿发展的束缚,也要重视积极方面的影响,如告状行为有利于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等。
4. 结论
由此可见,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违背纪律型和攻击型告状行为的出现频次最多,告状行为在自由活动中出现的比率最高、教学活动次之。在了解幼儿分享行为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引起幼儿告状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因而在实施教育对策时教师应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注意深入了解其告状行为产生的内因和外因,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