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血管性痴呆是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是痴呆第三位常见病因[1] ,为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以认知、记忆、言语、情感、性格等方面的精神减退或消失为主要表现,给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存质量造成较大影响。何氏补肾活血方系由天津市已故名老中医何世英的经验方增智丹化裁而来,功擅补肾益智、益精添髓,曾广泛应用于临床。何老传承者继承发扬其学术思想,在增智丹益精填髓为基本治则的基础上,酌加化瘀之品,以补肾活血益智法为原则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颇多效验。本文观察何氏补肾活血方治疗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2. 临床资料
2.1. 诊断标准
1)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1993年美国国立神经系统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制订的很可能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作出血管性痴呆的诊断:① 有痴呆(通过临床和神经心理学检查有充分证据表明符合痴呆的诊断标准;同时排除了由意识障碍、谵妄、神经症、严重失语及全身性疾病或脑变性疾病所引起的痴呆)。② 有脑血管病的证据(临床证明有脑血管病所引起的局灶性体征,如偏瘫、中枢性舌瘫、病理征、偏身失认、构音障碍等;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如大血管梗塞、重要部位的单个梗塞、多发性脑梗塞和腔隙性脑梗塞、广泛的脑室周围白质病变、上述病变共存等)。③ 上述两种损害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在明确的卒中后3个月内出现痴呆;突然出现认知功能衰退,或波动样、阶梯样进行性认知功能损害)。
2) 中医诊断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药新药治疗痴呆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综合其肾虚髓减证型和气虚血瘀证型制定肾虚血瘀证型的辨证标准:主症:① 神情呆滞;② 智能减退;③ 言语不利;④ 善忘;⑤ 肢体麻木;⑥ 舌质瘀暗或有瘀点。次症:① 烦躁易怒;② 口干不欲饮;③ 久病反复加重;④ 脉弦细或涩。具备主症4项以上及次症中任何一项者即可确诊。
2.2. 纳入标准
1) 符合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2) 病程在2周以上,年龄在50岁~80岁之间;3) Hachinski缺血指数≥7分以上者;4) 患者对研究人员的观察和评价有良好的依从性;5) 签署知情同意书。
2.3. 排除标准
1) 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类型痴呆者。2) 血管性痴呆终末期患者。3) 脑血管疾病发生前已有痴呆者。4) 假性抑郁性痴呆或重度抑郁。5) 老年精神病、精神分裂症。6) 癫痫或帕金森氏病。7) 严重心、肺、肝、肾、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疾患。8) 年龄>80岁或<55岁。9) 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定疗效或本研究相关资料不全者。10) 药物过敏者。
2.4.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1) 纳入观察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或未按试验方案规定用药的病例,予以剔除。2) 纳入病例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出现并发症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自行退出或未完成这个疗程而影响疗效或安全性评价的病例,均应视为脱落。3) 疗程未结束而出现过敏反应或严重不良反应者,应中止试验。4) 试验期间病人出现因认知损害加重引起的危险事件,应中止试验。
2.5.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来自于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我院脑病科及脑病二科的门诊患者,纳入病例110例,由SPSS统计软件随机分组。治疗组55例,脱落8例,对照组55例,脱落10例。两组病例在入组时性别、年龄、病程、Hachinski缺血指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6. 治疗方法
1) 基础治疗
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等进行积极的干预和管理,加强健康教育。基础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使用拜阿司匹林;有高血压、高血糖以及血脂紊乱患者,均干预控制血压、血糖以及调整血脂治疗。
2) 对照组:基础治疗 + 尼麦角林片10 mg,口服,日三次。12周为一个疗程。
3) 治疗组:基础治疗 + 何氏补肾活血方 + 尼麦角林片10 mg,口服,日三次。12周为一个疗程。
何氏补肾活血方基本药物组成:生黄芪30 g、何首乌15 g、黄精15 g、益智仁15 g、熟地15 g、山萸肉15 g、山药15 g、杜仲10 g、丹参15 g、郁金10 g、地龙15 g、桃仁10 g、红花10 g、川芎15 g、木香10 g、石菖蒲15 g。临证加减:火炽者,加黄连10 g、栀子10 g;痰浊盛者,加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5 g;若反复发作,兼见气血亏虚者,加红参10 g、当归10 g;便秘加生大黄10 g (后下);失眠加夜交藤15 g、酸枣仁15 g。煎服方法:上方加水500 ml,文火煎30 min,取汁200 ml,煎2次后,两煎混合,分2次服。
两组均治疗一个疗程。
2.7. 疗效标准
符合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结合认知功能障碍,采用MMSE(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HDS-R(长谷川痴呆量表)、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通过评分改善情况判定治疗效果。

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表1.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1) 认知功能评价
显效:MMSE总分增加≥4分和ADL增加≥20分、HDS-R评分达30分以上或评分提高10分以上,有效:MMSE总分增加>2分和ADL增加≥10分、HDS-R评分提高2~10分,无效:MMSE总分增加≤2分或下降者和ADL增加<10分、HDS-R评分提高不足2分。
2) 生活质量评价
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评价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2.8.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均采用均数 ± 标准差(
)表示,两个独立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各组间的比较采用单素方差分析,四格表资料进行χ2检验,P < 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治疗组的三项评分在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 0.05),对照组的ADL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 < 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的MMSE和ADL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0.05)。详见表2。
从表3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80.85%,对照组为68.89%,经χ2检验,P < 0.05,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何氏补肾活血方配合西药较单纯西药效果明显。
4. 讨论
血管性痴呆现代医学认为是指由明显脑梗死、脑出血或一些不明显的脑血管病,如脑白质疏松、慢性脑缺血等引起大脑功能全面衰退,以记忆力、认知力、情绪和行为障碍为主要症状和体征的痴呆综合征[2] 。血管性痴呆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脑部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导致脑缺血,从而出现脑组织局灶性萎缩,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因此,增加脑灌注量,可以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3] 。尼麦角林为半合成麦角碱衍生物,具有α受体阻滞作用和扩血管作用,可加强脑细胞能量的新陈代谢,增加氧和葡萄糖的利用,促进神经递质多巴胺的转换而增加神经的传导,加强脑部蛋白质的合成,改善脑功能。因此西药治疗也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Table 2. Comparison of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two group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各评分比较(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 < 0.05;治疗后组间比较,bP < 0.05。

Table 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 in patients of two groups
表3. 两组疗效比较(%)
血管性痴呆属中医“呆证”范畴,《灵枢·天年》云:“年过四十,阴气自半。”而《千金翼方》亦指出:“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忘前失后。”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云:“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古人早已指出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脏腑功能开始衰减,气血虚衰,肾精亏虚。精血同源,精血互化,精亏则血虚,脉道不充,血行不畅,涩而为瘀;肾精亏虚亦可致元阳化生不足,推动无力,血行缓慢,留而为瘀。该病其发生以肝肾精血亏损、气血衰少、髓海不足为本,以肝阳化风、心火亢盛、痰湿蒙窍、肝郁情志不遂等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4] 。肾虚血瘀为痴呆病人病情发展变化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故补肾活血法应为痴呆治疗诸法之基。以补肾填精治其本,祛瘀通络治其标,如此,髓海充盛,脉络通畅,脑髓得以濡养,清阳达于诸窍。
基础方何氏增智丹为天津市已故名老中医何世英的经验方,功擅补肾益智、益精添髓,曾广泛应用于临床。为继承发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我们在原方补肾益智为基本治则的基础上,酌加化瘀之品,以补肾活血益智法为原则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明显。方中山萸肉、山药补肾益气,杜仲补肝肾、强筋骨,益智仁、黄精及何首乌归肾经,补肾填髓,熟地为滋肾填精补髓生血之上品;选黄芪、丹参、桃仁、红花益气活血,川芎为血之气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走而不守;佐以木香、石菖蒲、郁金和地龙,行气化痰通络。以上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填精、益气活血之功。本研究观察到何氏补肾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血管性痴呆,能明显提高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量表评分,改善认知功能,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