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世纪50年代,受语言学发展的影响,西方翻译界也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寻求新的翻译视角。由于原语和译语存在语言结构上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等效翻译,翻译学家在深入分析原语和译语语言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
2. 卡氏翻译转换理论
1965年,英国翻译学家卡特福德(Catford)在其专著《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首次明确提出翻译转换概念。他将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s)定义为“偏离从源语到目标语过程中的形式对等”(Departures from formal correspondence in the process of going from the SL to TL) [1] (卡特福德,1965,p73),并在书中对转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事实上,卡氏翻译转换理论是建立在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之上的。韩礼德认为,语言有三套基本层次(形式、实体和上下文)、四个范畴(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五个语言单位(或阶级)(词素、词、群、子句和句子) [2] 。在此基础上,卡特福特提出了层次转换、范畴转换。其中范畴转换又分为结构转换、单位转换、类别转换和内部体系转换。
相对而言,卡特福特的翻译转换理论简单明了、可操作性高,而且更适合于句子及其以下的层面上的翻译转换研究与应用。因此,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翻译转换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卡特福特的翻译转换理论上。根据CNKI检索情况来看,卡氏翻译转换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翻译上,但也有少部分人研究其他领域的翻译转换。如宋晓娜 [3] 探讨了翻译转换理论在政论文汉译英中的体现,陈莹秀 [4] 研究了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农业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应用。然而,到目前为止,仅黄晓亮 [5] 一人探讨了卡氏理论在医学英语汉译中的应用,但该文章中的例句并没有很好的反应医学英语的特点。因此,本文拟用卡特福特的翻译转换理论从微观层面上探讨在医学英语翻译上的应用。
3. 翻译转换理论在医学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它们在词汇语法方面存在着千差万别。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弥补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在两种语言之间牵线搭桥,达到顺畅交流的目的,有必要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运用转换的手段。医学英语作为科技英语的一个分支,它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如注重叙事、逻辑上的连贯以及表达上的明晰与通畅,避免表达作者的个人感情和论证上的主观随意性[6] 。除此以外,它还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比如有大量的合成词、缩略词,用词客观,句式上多长句、复杂句等。这些特点使得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更加注重转换理论的应用。
事实上,在医学英语的翻译实践中,许多译者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应用卡特福特的转换理论了。如我们熟知的词汇和语法之间的转换,该转换在卡式翻译转换理论中被称为层次转换(level shift)。卡特福特将层次分类细分为语法形式和词汇形式、语音实体和字形实体、语境。同时他认为在层次方面,唯一能够发生转换的就是语法和词汇的转换了。具体如下例:
例1: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医这种特殊的命名方法已具有明确的含义,迄今仍然指导着内科临床。
Over the long-term medical practice, this special deno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had specific meaning and now is still guiding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例2:Even today in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basic hygiene, clean water, and adequate nutrition have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to promote health and reduce disease.
即使是现在,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确保基本卫生条件、干净的饮水和适当的营养仍然是保持健康减少疾病的重要方法。
英语的时态主要是通过语法来表达了,而汉语的时态确是需要添加一些时间指示词,如“已经”“现在”“过去”“一直”“将来”等。例1中的“已具有”中的“已”和“仍然指导”中的“仍然”都是属于词汇表示时态,英译的时候要注意翻译成对应的时态。同样,例2中的have been就是通过be动词的现在完成时态,来表示这三种方法不论是在以前还是现在一直都是保持健康减少疾病的重要方法。而在翻译的时候,将语法转换成词汇,增加“仍然”一词把它的长期性表达出来。
除层次转换以外,卡特福特还提出了范畴转换(category shift),他认为范畴转换和形式对应是两个相反的概念,范畴转换是指翻译过程中形式对应的脱离,两种语言在语法、单位以及范畴上不对应,具体包括单位转换、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和内部体系转换[2] 。
3.1. 结构转换(Structural Shift)
结构转换,顾名思义是指的在语言结构上面的转换,而这一结构主要体现在语法结构上面。比如句子成分的增加、减少以及顺序的变化等。其中,最常见的当属主动句与被动句之间的转换。
例3: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罗希文)
First Decoction of Lesser Radix Bupleuri should be given to dispel the Exterior syndrome.
在医学英语中,动作的执行者往往不是重点,相反事物、物质和过程才是。因此,为了凸显事物的重要性,常常把事物的名称作为主语,用被动语态去表达相关的状态和动作。在例3中,小柴胡汤才是治疗疾病的汤剂,是重点,而不是谁去服用该汤剂,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不用为了保持和原句一样的主动句结构,去补充动作执行者patients,而是选用结构转换,将主动句转换为被动句,用小柴胡汤作主语,突出其重点地位。
例4:Serum bilirubin levels are elevated in patients with liver disease and jaundice.
肝病患者和黄疸患者的血清胆红素将升高。
在医学英语中,有很多需要描述指标结果的词,如表达增加、上升的“increase”、“grow”、“elevate”或者表示减少、下降的“decrease”、“decline”等,这些词一般会用作被动语态,在翻译的时候,如果仍然译为被动语态就不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因此应该将其转换为主动语态,如例4。
3.2. 单位转换(Unit Shift)
单位转换是指在无法实现同单位之间的等值翻译的时候,应该在译语中寻求比原单位更高或者更低的单位进行翻译。由于汉语没有词素,因此在医学(中医)英语翻译中的单位转换主要体现在除词素以外的四个语言单位之间的相互转换。
例5:夫道者,年皆度百岁。
Those who know how to preserve health can live for over for a hundred years.
医古文用词精炼简洁,常常用一个词来表达一个句子的意思。例5中的“道”其实是指懂得保健养生道理,因此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就要进行相应的单位转换,将词转换为从句,译为who know how to preserve health.
例6:These marked improvements in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may unexpectedly increase rather than decrease mortality.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虽然临床研究的科学方法论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这一成就并没有降低反而升高了死亡率。
作状语的副词或者副词短语在汉译的时候很难将它直接译为副词去修饰动词或者形容词,通常要抽离出来,译成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分句放在句首或句尾,如例6中的unexpectedly,英文仅用一个词来表示,但是在汉译过程中,却需要将它转换成一个句子。
3.3. 类别转换(Class Shift)
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卡特福特认为,“当译语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是一个与原语单位处于不同类别的成分时,就产生了类别转换。” [1] 。在大多数情况下,类别转换是以词汇为单位的。
例7: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by long-term administration of antiarrhythmic drugs is based on sound physiological principles.
根据正确可靠的生物学原理,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预防心脏病引起的猝死。
为了表达客观,医学英语常用名词性的结构。在这些名词里面,如果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是由实义动词转化而来的、具有动作含义,在汉译的时候可以转换为汉语的动词。同样,在英译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利用名词性结构来缩减译文,是译文更紧凑,更符合英语的树形结构。
例8:脾阳虚时可见大便溏薄,甚至完谷不化,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神疲倦怠等症。
In spleen yang deficiency, symptoms as loose stool with undigested food, epigastric and abdominal distension, loose of appetite and lassitude of spirit and fatigue are manifested.
在病因病机以及症状的描述上,中医术语多用四字结构,尤其是带有主谓关系的四字结构。它不仅清楚地表达了句中逻辑,同时也使文章结构紧凑。但是在英译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在文章结构紧凑的情况下将四字结构翻译出来,并且符合英语的常用表达习惯?动词转译为名词结构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例句中的“完谷不化”为典型的主谓结构,谓语“不化”意为不消化,将其翻译为形容词undigested来修饰主语“完谷”构成名词性结构undigested food,保证了结构的紧凑。
4. 结语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多位翻译学者对翻译转换进行了研究。继卡特福特之后,捷克翻译学者波波维奇(Popovic)打破了之前翻译转换的局限——仅限于对纯语言学方面的关注,提出了其他可能影响译者决策的因素(李德超,2005,p. 96) [7] 。荷兰学者范·勒文-兹瓦特(Van Leuven-Zwart)提出了最综合、最详尽的翻译模式,该模式不仅关注了语言的微观层面,同时也从篇章的宏观层面,但此模式过于复杂繁琐,操作性很低,因此其理论所受的关注度并不太高 [7] 。
总体来说,从微观层面上来看,最完善、操作性最高的当属卡特福特的翻译转换理论。本文就卡特福特的转换理论对医学(中医)英语中的翻译转换现象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希望该理论可以给今后的医学英语翻译实践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但该理论也有其局限性,比较适用于微观层面上的转换分析。至于宏观层面上的转换分析与应用,如语篇、语用、衔接、文化等,较之卡氏翻译转换理论,更适于应用哈斯纳韦(Ali Rasheed Al-Hassnawi)、祖比(Mohammad Q.R. Al-Zoubi)的翻译转换理论。
基金项目
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英汉互译实践(医学)A1-2015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