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生态移民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自2008年起宁夏回族自治区实行了生态移民工程,将居住在宁夏中南部常年雨水稀少,土地贫瘠地区例如宁夏固原、海原、泾源等地区的人们搬迁到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例如宁夏中卫市、银川市、吴忠市、灵武市等地区,涉及到全区23万人。是从根本上解决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地区贫困问题的战略决策,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移民村经济发展状况、政策落实情况、基本设施的保障等是否完善,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为此,我们团队对这项工程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采取了实地考察、调查问卷、抽样调查的形式重点对移民区现状及移民区的年龄结构进行了调研,涉及到全区三个市,五个县共计9个村庄,收集到了大量的数据,本文将根据这些数据来探讨宁夏生态移民区建设和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和对策。
2. 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活动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的方式。
2.1.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的种类很多,依据问卷的填写方式,可分为代填式和自填式两大类型。其中使用代填式问卷常见的有访谈调查和电话调查2种。代填式问卷是指在征询受访者意见之后,由调查人员代为填写的问卷。根据问卷的有无,访谈调查也分为2种形式[1] 。
本次调研活动我们考虑到需要实地了解当地移民村的基本情况以及有些村民文化程度不高,所以我们所有的问卷调查均采用代填式,运用了由我们小组成员按照调查问卷进行提问,由被调查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再由我们小组成员填写问卷调查的方式,保证了我们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以及数据的真实性。
调查问卷内容
本次调研活动涉及移民村范围很广,为保证能够获得大量的有用的信息,我们小组成员也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的内容。调查问卷总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移民的基本信息,包括,受访者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工作类型、享有的社会保障等,这些问题能够了解移民村的基础信息。第二部分为移民村的概况,包括,何时从何地搬迁而来、搬迁时政府的补助情况、政策落实情况等。便于我们了解移民村整体的请况。第三部分为移民村生活现状,包括,村民现在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迁出地的对比。由于各地区政策根据实际情况略有不同,所以在不同的地区,我们调查问卷的设计也不尽相同,但基本所有的调查问卷都基于这三个部分,在调研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也拓展性展开一些问题的探究,对我们深入地了解移民村有很大的帮助。
移民村的基础设施,包括,学校、医疗条件、环境卫生,均由调研小组进行观察、调研,并自行填写调研报告。
2.2. 抽样调查
调查方式分为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全体范围的调查通常称为普遍调查,简称普查。比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因为普查工作量大、调查成本和代价高,所以大范围实施比较困难。但在小范围的情形下,如村镇规划、历史街区保护等方面,还是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相比之下, 抽样调查的应用更为广泛。抽样调查是指从全体被研究对象(总体)之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对象作为代表(样本),并以对样本调查的结果来推论全体被研究对象的一种调查方法[1] 。
宁夏移民村一般为政府统一规划搬迁,不同的移民村中村民有1000~5000人不等,为保证取得数据的精确性,在每个移民村中样本数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10%~30%之间。
3. 移民区的现状
在我们调研的移民村中,所有的村庄都是政府统一建造的房屋,村落规划整齐,街道平整,卫生所、学校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有不少移民房屋靠近街道,便将房子改造成商铺,移民村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3.1. 基础设施情况
每个移民村有1~4个卫生所不等,但有80%卫生所处于关闭状态,且卫生所内的医生有40%都为赤脚医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医学教育,村民有除发烧感冒之外的疾病基本上都要到银川市或者就近的市区医治,就医情况十分不便,卫生所形同虚设。
每个移民村都有小学,有20%移民村内有中学,保证了移民村内孩子的上学问题。
95%的移民村都交通便利,有直达县(市、区)的公交车,村民出行方便。
3.2. 政策落实情况
根据宁夏《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的若干政策意见》(后文统一简称为《意见》)移民享有的政策涉及到住房、农业、户籍、土地等方方面面,保障移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发现,100%的农户户籍都在搬迁到居住地之后三个月之内都得了妥善的解决,并且都居住到了政府提前建造的房屋内。《意见》规定生态移民每户54平方米的住房,建房自筹资金每户一律按1.28万元标准由迁出县(区)负责收缴,在我们调研的移民当中,100%的农户居住的房屋面积均为54平方米,但在各地,农户所缴纳的建房自筹资金都有不同程度的高于1.28万元,有38%的农户缴纳的为规定的1.28万元,其余的农户都缴纳了1.28~1.33万元不等。此外,《意见》中提及的给与农户补贴政策也均已落实,根据移民地区不同,各区或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本地的移民政策进行了调整,移民村总体规模完善,发展良好,卫生、医疗、上学等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村民们都说搬迁之后的生活比在迁入地好很多。
4. 移民村年龄结构
本次调研涉及到全区三个市,五个县共计9个村庄,现将调研数据整理如图1。
通过年龄结构图显示,移民村的年龄结构还是属于稳定型的。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整体属于衰老型[2] ,

Figure 1. Age structure of immigration village
图1. 移民村年龄结构图
移民村的年龄结构具有特殊化,根据调研表明,这些移民都是在政府实施生态移民政策时才从固原、海原、或其他省市搬迁而来,搬迁时的移民大多数在15岁~45岁之间,所以移民村的老龄人口比与青少年人口比重较小。
年龄结构对本地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我们将重点研究年龄结构对本地区环境、经济、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方面的影响。
4.1. 环境
宁夏回族自治区移民众多,本文特选取两个移民聚集地来探讨移民对环境的影响[3] 。
红寺堡区占地2767平方公里,总人口数为179390人,人口密度为64.83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 算法如下:
人口密度 = 总人口数 ÷ 占地面积
据联合国统计,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32.1人/平方千米,红寺堡区人口密度小,耕地面积大。本地居民以务农、打工、个体经营为主,对本地环境发展的影响不是很大[4] 。本地移民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呈稳定型,但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仅为80%,继续按照这样的模式发展,红寺堡区在未来的几十年内青少年比重将会增加。
同心县也是典型的移民聚集地,同心县占地7264平方公里,拥有35万人口,人口密度736.5人/平方千米,大大超过我国平均人口密度132.1人/平方千米,人口负荷严重,且本地居民以务农、打工、个体经营为主,属于封闭型经济,人口流动性不是很大。本地矿产丰富,拥有大量的煤、镁、铁、铜等矿产资源,采矿业极大的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当地政府应注意合理开采矿产资源,保护当地自然环境,限制迁入人口数量,大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以减少人口负荷。
在此次调研的几个移民村中,政府对移民村中生活垃圾的排放有统一规划,村中主要街道均放置有垃圾箱,用来收集村民的生活垃圾,每天定时有专人回收垃圾并做相应的处理。移民村大多远离重工业地区,生活环境良好。
4.2. 经济
调研表明,移民村村民基本上依靠务工和务农为主(图2)。
移民村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与移民村村民工作类型有很大一部分关系。移民村村民年龄集中在30岁~50岁之间,文化程度不高,由于92%的村民是由迁出地集体搬迁到迁入地,不适应当地作物的耕种环境,导致村民在农作物上也不能够获得很好的经济效应。
在移民政策中,每户移民每人分得的土地为一亩两分,用来使农民耕种,当时政府也给与了村民很多有利于农耕的政策,但由于很多地方土地没有落实到农民手中,以及土地的收入不能承担一家人的经济负担,家中成年的男子选择外出打工。经过调研发现,宁夏很多地区都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宁夏五宝中,枸杞、甘草、二毛皮、发菜等都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但由于村民的文化水平受到限制(图3),不能够将这些资源进行很好的开发利用。
4.3. 计划生育
根据总体调研的数据表明,移民村的年龄结构呈现钟形椎体的形状 [5] ,为稳定型年龄结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严重,也没有严重的抚养问题,但是计划生育政策还是应严格执行。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人民较多,占据总人口的35.42%,且移民中有84.3%都是由海原、固原等回族聚集地搬迁而来,宗教信仰强烈,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村民早婚早育现象严重,少女平均15岁就结婚生育,且农村居民都想生

Figure 2. Work type of villagers in the village
图2. 移民村村民工作类型

Figure 3. Cultural degree of villagers in the village
图3. 移民村村民文化程度
育男孩,所以很多穆斯林家庭生育多个孩子。由于移民搬迁到移民地只有将近10年的时间,年龄结构还呈现正常的稳定型年龄结构,但显而易见的是,如果移民地不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未来移民地的年龄结构将呈现金字塔的增长型人群。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10年实施)第三章第十七条规定“夫妻双方是城镇居民或者一方为城镇居民,另一方为农村居民的,只能生育一个子女,但夫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再生育一个子女:(一) 夫妻双方或一方为少数民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原州区、海原县、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盐池县、同心县(山区八县)的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两个子女,最多不超过三个。宁夏回族自治区对少数民族的生育政策适当宽松,所以,如果移民地不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未来移民地的基础设施例如学校、卫生所等将不能满足需要,人口密度的增大也会给移民地的环境带来严重的负荷,移民地的经济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4.4. 社会保障
根据国家政策,99.8%移民地的居民享受医疗保障制度,只有12.4%的居民享有养老保险[6] 。移民地稳定型的年龄结构说明老龄化问题不是很严重,一般居民能够承担起抚养老人的义务。但是,移民在从迁出地迁出时,50岁以下的居民占据了搬迁人数的90.9%,也就是说,50岁以上的老人都留在迁出地,很多老人因此不愿离开故土,由此可见,迁出地中老龄化问题严重,很多老人不能够得到儿女的照顾,只能够在迁出地靠务农为生,且迁出地基础设施不是很完善,这些老人的吃饭、看病等问题有待解决[7] 。
5. 问题与建议
在调研的过程中,政府对于移民村的政策落实基本完善,但对于移民村长久的发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在综合此次调研的到的数据,经查阅资料,小组成员讨论后提出以下建议。
5.1. 经济与环境
提高本地经济水平是当地政府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村民的受教育水平也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类型,而且由于村民集体由缺水少雨的地区统一搬迁到了土地肥沃的黄河水岸,不适应当地农作物的种植方式。首先政府应当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当地村民进行农作物耕种的指导,鼓励成年男子回乡种植宁夏有名的枸杞、甘草、发菜、小麦等自然作物。根据调查得知,宁夏的小米、扁豆、豌豆、玉米等远销海内外,说明农作物也有极大的市场,政府可与企业合作帮助农民销售农作物,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并同时应注重当地的教育问题,督促所有学生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宁夏也具有众多的矿产资源,政府应当合理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合理开采矿产,保证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
5.2. 人口与老年人口
宁夏是回族聚集地,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少数民族适当放宽了条件,宁夏本地对于贫困地区的生育政策也有适当的宽松。宁夏移民村年龄结构为增长型,青少年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而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对于宁夏移民村来说将要面临青少年比重大大增加的情况,人口增加使当地的自然环境、就业问题有一定的压力,建议政府还是要坚持贯彻计划生育政策。
移民村老龄人口比重小,相对的是迁出地老龄人口的比重非常大。老年人尤其是有强烈宗教信仰的穆斯林宁愿放弃舒适的生活留在故土,面临的也是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当地政府应该健全这些老人的社会保障制度,督促移民村中儿女常回家看看,保障年迈的父母、爷爷奶奶的生活。政府应多关心这些“空巢”老人,保障他们的正常生活。
作为当代大学生,除了在学术上尽心研读之外,我们更应好着眼于社会现状,我们是社会的一份子,理应为她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我们只希望这次由兴趣而发的调研能够展现一点点移民村的现状,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个特殊群体的发展,把宁夏这个美丽的塞上江南建设的更加美丽富饶!
基金项目
北方民族大学2014年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编号:QJCX-201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