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呼吸系统多发疾病,患者在急性加重期容易病情恶化,出现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1] 。临床通常需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治疗,既增加病人痛苦,又产生多种并发症,且患者易出现呼吸肌疲劳产生呼吸机依赖,临床20%~30%机械通气患者存在撤机困难或撤机延迟现象 [2] [3] 。2015年1月我科成功救治一例老年女性慢阻肺急性发作并Ⅱ型呼衰性行机械通气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2.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70岁,因咳嗽咳痰30余年,气促2年加重4天伴发热,在当地医院医治无好转并加重后转入我院。入院初步诊断为AECOPD,Ⅱ型呼衰,社区获得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在抢救区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后收入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入院查体温:38.2℃,脉搏:89次/分,R呼吸机维持,血压:104/92 mmHg (多巴胺维持),患者意识清楚,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大量湿罗音和哮鸣音,双下肢浮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6.77 109/L,N 89.6%,HBG 130 g/L,PLT 191 109/L。肝功能总蛋白58.9 g/L,白蛋白27.0 g/L;肾功能可;肺炎军团菌抗体阳性;结核杆菌抗体(PPD-IGM)阳性(弱);D2聚体定量3.16 ug/ml;乳酸:26.8 mmmol/L;血气分析PaCO2 62.8 mmol/L,PaO2 68.6 mmol/L。X片检查显示双肺野内多发斑片及网状密度增高影。支纤镜检查:各支气管可见大量淡绿色浓稠痰,痰培养捡出铜绿假单胞菌。
入院第7天,患者肺部CT显示:双肺支气管扩张,双肺气肿,纵膈淋巴结肿大,动脉硬化,诊断符合COPD并感染,病变较前进展,及时更换抗生素为头孢哌酮 + 利奈唑胺 + 阿米卡星 + 罗红霉素口服,予以丙种球蛋白5天增强营养;并行气管切开手术。第14天,患者体温控制在37℃以下,胸片病变、炎性指标较前有所好转,调整呼吸机参数为8次/分,逐渐延长SPONT模式锻炼患者呼吸功能,每日试脱机(上午和下午各一次),在雾化、拍背、物理排痰等帮助下,鼓励并帮助患者自主咳嗽咳痰,嘱患者增强营养,充足睡眠,适当床上活动,每日行呼吸功能锻炼,为脱机做准备。第20天,患者成功脱机,予以鼻导管给氧,氧流量为2 L/分,拔除导尿管和胃管,期间间断复查血气分析、炎性指标及胸片,较前明显好转,且肺部听诊较前好转,痰液较前稀薄,痰量无明显增加,患者可自行将痰液咳出,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改抗生素为替加环素(第一次剂量为100 mg,12小时后50 mgQ12h静滴),并试堵管。堵管后第三天,行气切瘘口缝合术,隔日换药,10天拆线出院,共住院35天。
3. 护理
3.1. 制定个案护理方案
该患者为老年女性,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年,在当地医院治疗无好转且病情继续恶化,入我科后即予气管插管,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充满悲观、绝望,觉得救治没有希望,情绪低落。另外EICU实行封闭式管理,无家属陪伴,患者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和恐惧心理,并因此而失眠,靠药物协助入睡。为此我们成立了个案护理责任小组,安排经验丰富且与她同乡的护士担任组长,与另外3名护士共同组成责任小组,24负责分管床位,由组长负责制定小组护理计划,并根据病情进展讨论和调整计划方案,4人严格执行同步治疗、护理标准,并随时交流病情信息。
3.2. 开展共情护理
3.2.1. 制定共情护理查房计划
请心理科医生每周参与共情查房1次,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针对患者不良情绪制定共情护理查房计划,查房方式主要为关爱、问候、促进表达,结合其他普通护理查房法。内容包括制造护患沟通话题、调动患者倾诉、解答心理困扰、疾病健康教育等。组长用家乡话组织摄入性交谈,运用共情技巧创造融洽和充满关爱的查房氛围,表现对患者痛苦的充分理解并乐于分担患者痛苦的意愿,建立信任感。每次查房由1名组员给病人分享1个类似的成功病例,增强患者治疗信心。给病人购买小手写板,引导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以及心理困扰。
3.2.2. 创造家庭式治疗环境
了解患者家庭文化,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及喜好,在床头柜上摆放患者孙子和最喜欢的宠物狗照片,最熟悉的生活用品,常用日历和时钟,消除患者陌生感,让患者有时间意识和昼夜之分,维持正常生物钟,感觉自己生病后仍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安抚患者,经常用家乡语言与患者沟通,告知患者疾病发展与治疗方案,减轻患者顾虑,对患者的每个小进步均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表扬,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提高患者社会支持水平
了解患者家庭结构及经济状况,告知家属个案护理方案,让家属与护士一起制定护理计划并配合共情心理护理。每日下午让家属陪伴患者15分钟,安排患者最喜欢的家人轮流探视,通过鼓励、安慰和关怀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并积极配合治疗,用亲情唤起患者对生活的勇气。了解到患者夫妇情深意笃,在非探视时间,我们建议患者先生每周写信一封给病人,在信中回忆夫妻年轻时的美好,告知孙子和宠物的生活情况,在信中鼓励患者加油努力、尽早脱机。交由护士读给病人听,让病人时刻感受温暖和保持病人积极的情绪,从而达到最佳水平的心理支持,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促进疾病康复 [4] 。
3.4. 呼吸机护理管理
3.4.1. 上机前护理
告知患者上呼吸机的目的,给患者讲解呼吸机的结构和功能,使用呼吸机治疗的相关知识,向患者说明脱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加患者的视觉信息传递。讲述之前通过呼吸机治疗成功的典型病人案例,让患者从心理上认同接受呼吸机;跟家属也同样讲解上呼吸机的目的和意义,让家属同时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消除患者顾虑。
3.4.2. 呼吸机护理
采用呼吸机集束化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协助患者翻身变换体位,稳定期鼓励患者自主改变体位;抬高床头30~45度,配合呼吸锻炼,训练患者端坐体位,改善膈肌功能,预防呼吸机依赖 [5] 。每日用沐舒坦加糜蛋白酶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以2 ml每小时持续泵入,湿化气道;每天机械排痰2次,每次15分钟,刺激或鼓励患者咳漱,预防痰痂、痰栓形成,减少反复吸痰,减少气道损伤,防止导管堵管。每日更换气管插管固定器,保持口腔清洁。气切后加强气切处护理,每日两次换药,保持气管切开处干燥,清洁。
3.4.3. 撤机时护理
撤机前主动与患者沟通,给予情感支持,向患者说明撤机目的,使患者产生撤机的愿望,提高患者对撤机的认知和依从性;合理选择撤机时间,待病情好转具备脱机指征后,选择上午查房后患者处置基本完成,医护人员充足时段为最理想,呼叫家属至床旁,与其谈心,分散注意力,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个案护理小组组长和管床医生陪伴,增加患者安全感。撤机后保留气管导管24 h,以防撤机失败。同时加强气道管理,保持一定的氧气吸入,患者感胸闷时适当调大氧流量至5 L/min;加强心理支持,做好心理疏导,可播放轻音乐,使患者放松紧张情绪。脱机24 h后,若生命体征平稳、情绪稳定、血气分析结果正常可拔管。拔管后考虑患者仍存在喉头水肿、咳痰能力弱,遵医嘱予博利康尼2.5 mg + 布地奈德混悬液2 mg + 溴环己胺醇15 mg雾化吸入,每次吸15 min,24 h后每6 h雾化吸入1次;鼓励患者咳嗽、咳痰;雾化后用鼻导管吸氧3 L/min,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咳痰能力,拔管后2 h进行血气分析,以后每天监测血气分析1次;继续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本病例经雾化吸入,第2天喉头水肿明显减轻,咳痰能力增强。
3.5. 综合基础护理
3.5.1. 营养支持
COPD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尤其机械通气患者营养不足时,易导致呼吸肌力和功能下降,呼吸作功能力减退可增加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性 [6] 。我们每天2次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计算患者每天的基础消耗,针对性的进行营养补给,患者不能进食,予以插胃管,建立胃肠营养,每日予以能全素4次,静脉辅以10%脂肪乳250 ml,氨基酸250 ml,白蛋白等以维持患者每天的能量消耗,定时查电解质,及时纠正患者水电解质紊乱情况。通过全面的营养支持,满足了患者对能量和蛋白质的需求,从而限制了进行性呼吸肌消耗,减轻呼吸负荷,恢复呼吸机功能,为及早脱机创造有利条利。
3.5.2. 基础护理
观察生命体征、意识、血氧饱和度、呼吸机参数,每小时记录一次,观察并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高热时予以冰敷,并每小时测体温一次,正确收集痰标本,血液标本进行培养和检查。患者为老年患者,双下肢水肿,无生活自理能力,压疮评分10分,为高危压疮患者,我们每日为患者更换床单,保持床单位清洁,每2小时予以翻身一次,骨突处用赛肤润涂抹,骶尾部用高分子泡沫辅料覆盖,至患者出院,无压疮的发生。保持口腔和外阴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刷牙2次,用新洁尔灭清洁外阴2次,及时更换尿袋和导尿管,防止尿路感染。患者年老体弱,加之排便习惯改变,不习惯床上排便,护士耐心解释,同时指导病人采取通便的措施,必要时给予了开塞露,保持大便通畅。床上功能锻炼,患者长期卧床,为了防止患者肌肉萎缩,肢体功能退化,每日予以15分钟肢体功能锻炼2次,鼓励患者床上活动四肢。
4. 小结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急性加重期病情易恶化,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常发生呼吸机依赖。护理人员在使用呼吸机开始时,就应考虑呼吸机相关性感染的可能、呼吸机依赖的可能等问题,因此早期综合治疗及心理干预极其重要。应根据病人情况制订个案护理计划,开展共情心理护理干预、创造家庭式治疗环境、提高患者社会支持水平和治疗依从性,做好呼吸机护理管理及综合基础护理,充分发挥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力量,选择最佳的撤机时机,对患者的营养、疾病等进行综合管理,有效地预防呼吸机依赖 [7]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