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规范型理论是通过一系列的近恒同非线性变换化简原有的微分方程,得到奇点附近非线性项的简单形式,其实质是消去起次要作用的非线性项,而且简化后的系统与原系统拓扑等价。规范型理论在提出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并未得到较快的发展,主要是由于计算量大且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在罗定军等人的著作 [1] 中,对于规范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规范型理论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提出了可用于规范型的计算矩阵表示法、共轭算子法、李代数表示论法、多重李括号法、多尺度摄动法、谐波平衡法等多种方法。
近年来,许多学者利用MAPLE等计算机软件程序计算出了一些高维非线性系统的规范型,但他们都是在原有的基本理论上,利用计算机进行迭代计算,本文主要利用最基本的规范型理论,利用李代数方法对三维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一一分析,并求出他们的规范型形式。
2. 规范型的基本理论
考虑系统
, (2.1)
其中为标准型矩阵,,,表示的元次齐次多项式所组成的空间。作变换
, (2.2)
其中,目标是选取适当的使(2.1)的二次项尽可能地简化。
由(2.2)得:,故
。
从而
, (2.3)
其中表示的三次齐次项,。
引入关于的伴随算子,,则(2.3)可表为
。 (2.4)
设算子在中的值域为,将表为及其补空间的直和。
对于(2.1)中的二次项,有以下两种情况:
1) 如果,则存在,使。这时(2.4)中不再出现二次项。
2) 如果,则对适当的,,,因此可按中的基底
去讨论变换后方程(2.4)中的二次项所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式。连同线性项在内,把方程(2.3)截止到二次项,所得系统称为原系统的二次规范型。
类似地,对三次项可依同样的过程讨论。设取变换,其中。这一变换不会影响到一次和二次项,故(2.3)化为
, (2.5)
其中,。同样考虑在中的值域以及它在中的补空间。当时,变换后的系统将不含三次项,否则可取适当的,使系统化为
。 (2.6)
在(2.6)中,截断到为止的方程就称为三次规范型,可依中的基底得出它的形式。重复此步骤可进一步确定4次,5次,……规范型。当然,次数越高,形式将越复杂。如果系统(2.1)为解析,则上述步骤可无限地进行下去,可形式地得到幂级数式的规范型。因而需讨论它是否收敛 [1] [2] 。
注:在研究系统的第次规范型时,它与前次无影响。且规范型的表示不是唯一的,它依赖于补空间中基底的选择。
3. 具有幂零奇点三维系统的二次规范型及普适开折
考虑三维系统
, (3.1)
其中,,现求它的二次规范型以及它的普适开折。
因三分量各有六个任意系数,故等同于一个,在其中可取如下一组基底:
,,,,,,,
,,,。
因零点是幂零奇点,所以总可以化成以下几种形式:
,,,,,。
而当时,可以经过,,变成。
所以,下面我们只讨论,,三种情况。
3.1. 情况一
由,。
同样的,,,,,,,,,,,,,,,,,。
即,,,,,,,,,,,,,,,,,。
于是算子相对于的这组基底的矩阵为
它的秩等于14,故的值域为,取,,,,,,,,,,,,,。的补空间可取为。于是得到系统的一个二次规范型为
,
即
。 (3.2)
结论3.1.1:在情况一中,(3.1)的一个二次规范型为(3.2)。
对(3.2)加扰动后 [1] [3] ,它为。
再对,移动坐标 [4] ,令,,,得
。 (3.3)
结论3.1.2:(3.2)的一个普适开折为(3.3)。
因(3.1)的一个二次规范型为(3.2),所以系统(3.1)拓扑等价与(3.2)。而(3.2)的一个普适开折为(3.3),所以(3.1)拓扑等价系统的一个普适开折为(3.3)。
结论3.1.3:(3.1)拓扑等价系统的一个普适开折为(3.3)。
3.2. 情况二
类似的,,,,,,,,,,,,,,,,,。
它的秩等于10,故的值域为,取,,,,,,,,,,其补空间可取为。相应地,系统的一个二次规范型为
亦即
, (3.4)
结论3.2.1:在情况二中,(3.1)的一个二次规范型为(3.4)。
对(3.4)加扰动后 [1] [3] ,它为
再对移动坐标 [4] ,令,,,得
。 (3.5)
结论3.2.2:(3.4)的一个普适开折为(3.5)。
结论3.2.3:(3.1)拓扑等价系统的一个普适开折为(3.5)。
3.3. 情况三
它的秩等于10,故的值域为,取,,,,,,,,,,它的补空间取为。相应地,系统的一个二次规范型为
,(3.6)
结论3.3.1:在情况三中,(3.1)的一个二次规范型为(3.6)。
对(3.6)加扰动后 [1] [3] ,它为
。 (3.7)
结论3.3.2:(3.6)的一个普适开折为(3.7)。
结论3.3.3:(3.1)拓扑等价系统的一个普适开折为(3.7)。
致谢
本文是在金银来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借此向金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衷心地感谢!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601212)、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5AL005)和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J16LI03)资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