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文化是个体出生后对人格影响最大的因素,如社会的文化氛围、社会文化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将在个体的成长中影响人格的发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原则、内容等等无一不打上文化的烙印。文化对人格的影响还体现在人与人互动的方式、人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认知方式的特点、情绪情感的表达等等方面。讨论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探索不同文化下个体人格的特点,对于我们深入认识文化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有着一定的意义。对于家庭、学校在人格教育中自觉运用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养成个体积极健康的人格有实践价值。
2. 中西方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不仅仅是指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区域间人与人的差异,更包含了区域的文化对个体人格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每个区域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特点,生活在区域里面的人耳濡目染,深受文化的熏陶,通过对文化的内化及个体社会化后就形成了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即所谓的人格。
基于中西方“天人合一”和“人物分立”的文化价值观,中西方文化差异集中体现在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由于所接受的文化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特点。个人主义主要表现为个体信仰自由、平等,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兴趣,通过自强、自立、竞争和创新来实现。根据Hofstede研究(1980),个人主义程度最高的国家是美国,其次是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荷兰。然而中国则更多奉行的是集体主义思想。集体主义主要表现集体永远优先于个人,社会中的个体相互依赖,而且社会鼓励大家相互依赖,先考虑集体的利益,要顾全大局。黄希庭(2004)提到在中国的文化里,是把“人格”视为一种“做人”的方式,是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集体主义更加强调的是“为人”,而不是独立性。
2.1. 社会关系
尊崇个人主义的社会,人际关系结构是相对松散的。个人主义更注重“我”,而不是“我们”。西方的“自我”是纯粹的“个我”。在西方人特别是存在主义者眼中,作为个体的“人”只有从其所属的各种社会角色和关系中跳出来,自我的“存在”才会浮现,才算是真正的“自我”。自我只包括他自己,是真正的个体自我,即个体对自己的自觉与反省,并不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其他的亲戚朋友等。一般个体的人格相对来说都较独立,对“自我”都是比较清晰的、稳定的、相当有组织的、有边界的和理性的,且大部分是反应一个人真实状况的。
尊崇集体主义的社会,人际关系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紧密。中国文化里的“自我”是几乎没有纯粹的“个我”。中国的社会是一个“关系社会”,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关系网”中。中国文化一贯主张“人是关系的存在”,中国人的自我里除了包含“个我”,还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其他的亲戚朋友等。假若一个人没有与他人有社会联系,没有获得某种社会角色,那他就没有真正的“自我”。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曾提到:“中国社会的关系就像是一个差序格局,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都立在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层一层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圈内部的成员就像波纹,你有更亲近的圈内部成员,他们组成的圆圈离你就越近,维持比较好的关系。相比于西方人来说,中国人独立性较差,具有较大的依赖性,特别是对于圈内部成员。
2.2. 竞争意识
曾天德(2007)指出中西文化分别产生于东亚大陆和欧洲大陆。西方的文化由于其临海的地理条件,诱发了其无穷的探索精神。西方社会认为,竞争增大了机会平等的可能性。西方人颂扬竞争,觉得竞争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竞争能让任何体制内的任何人发挥出他们最大的潜能。
中国重和谐、中庸,竞争意识相对西方社会来说比较淡薄。周义龙(2009)指出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安土重迁,安于现状,竞争精神不强和进取意识淡漠。在中国的社会,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关系重于竞争。因此,在中国人更加注重合作,而不是竞争。中国人经常说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2.3. 自由和平等观念
2.3.1. 自由观念
西方人所持的观点是不自由,毋宁死。西方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追求自由。他们倡导人们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来进行生活,有权不按常规生活。在西方社会中,随处可见人们的穿衣打扮大多特立独行,自由随性。西方的自由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宗教自由,美国现在大约有200种宗教存在。还有言论自由,人民可以有权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于中国这样的集体主义社会来说,生活方式不是个人决定的,集体主义不强调个人的立场。更多指的是我们这样的身份,更多指的是人们聚集在一个圈中,互相承担帮助彼此的义务。所以在集体主义中容易形成依赖的人格。中国人做事是被很多事情束缚住的,往往在做事情之前都是需要考虑过他人的感受,他人的利益,三思而后行的。
2.3.2. 平等观念
在中国古代的现实社会中,中国人的人格是不平等的,有尊贵卑贱之分,最具代表的就是“三纲”。中国人习惯将人的社会性作为确定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主要依据,而人的社会性差别很大。因此,在这样的传统文化里生活的人很容易养成等级观念。而西方人倾向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追求生命的权利和追求自由的权利。西方倡导“天赋人权”,“人”的概念是直接从生物学来的,与中国传统文化里从道德的层面所了解的“人”不相同。人的生物性大致相同,因此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3. 中西方教育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国家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对人们人格发展起着非常显著的作用。中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经济制度、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所以在这些不同文化下的教育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无论是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亦或是社会教育都各有差异。
3.1. 家庭教育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聂娟(2010)指出阿德勒强调儿童早期经验和家庭地位在人格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到了四、五岁时,生活风格就已作为一种原型而固定下来,从我们的梦、无意识的东西、我们最初的记忆中都可以发现这些东西的影子。根据阿德勒的理论,家庭环境在一个人人格形成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代替的。家庭教育的差异自然对人格发展也能有着不同的影响。
3.1.1. 教育目的差异
陈玉秀,李霞(2007)指出中国的教育目的以增长知识为主,视知识比创造力重要。中国家庭教育中智育是最重要的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内容是不平衡的。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甚至提早给孩子补习各种上学的内容,不考虑孩子的意愿,强行逼迫孩子去学习,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就减少了孩子玩耍的时间,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受到限制,很多情绪、情感得不到正常的释放,这对孩子日后的人格有着消极的影响,孩子的内心是压抑的、孤独的。刘爱慈(2007)提到西方父母比较由于看重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更加重视孩子的“全面学习”能力,包括认知能力,社交能力等。例如,在发展社交能力时,父母要求孩子要学会与好朋友一起分享。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有着独立的人格品质。
3.1.2. 教育方式的差异
寇晶(2014)提到一般来说,西方家庭大多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在家庭里,孩子被看作独立的个体,他们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权力。亲子交流频繁,给予孩子适当的关注,关注孩子的成长。遇到问题,会和孩子沟通商量,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有家庭参与感。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与品质:积极乐观、独立、谦逊、善交际等。中国家庭大部分采取权威型教育方式。权威型的父母控制着孩子的方方面面,不怎么考虑孩子的感受,只从父母自己的主观意见出发,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孩子必须要按照父母的认识和意志去活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经常处于被动、压抑状态,缺乏自制能力,往往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一种表现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犹豫不决,缺乏独立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另一种表现为逆反心理强、冷酷无情、有暴力行为。这种家庭教养方式容易造成孩子谨慎、顺从、有礼貌却自卑、敏感、消极被动的人格特征。
3.2. 学校教育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在孩子进入中小学以后,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影响绝不小于家庭的影响。甚至有的孩子不听父母的教导,却对老师或同学的话比较相信。原本各方面都差不多的朋友,经历不同的学校教育,接触不同的老师和同学,接受不同的文化熏陶,必然会出现人格特征的差异。
张凌(2009)指出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社会文化传统和规范的场所,学校中的学习气氛、教育方式等因素都是特有文化的投射。跨文化比较的研究结果显示,集体主义文化中的孩子倾向于追求知识本身、甚少质疑、学习过程中不注重兴趣选择,而个体主义文化中的孩子倾向于选择自己喜欢的兴趣学习、学习过程中充满了疑问、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中西教育在教学目的上有着较大的差异。中国更多采用的是应试教育,采取考试的形式来选拔人才,所以学校培养的是学习型人,并不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在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学生缺乏实践和创新的能力,许多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受到限制,思维不够活跃,想象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西方比较重视培养学生实践和创造的能力,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做人、做事、合作交往等多方面能力的养成。并且课堂上老师总是以表扬、肯定、鼓励为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敢为意识以及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
3.3. 社会教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社会教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有时会超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某些作用。在尊崇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中,重视个人价值,推崇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因此激发了个人的主动进取精神,这种提倡个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的社会文化推动了人格个性的扩张。而这个扩张的个性使得人们勇于表现真实的自我,形成了开放的、合作的、创造性的人格。而中国是尊崇集体主义文化的,集体的价值是高于个人价值的。周洪林(2000)提到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文化是个人服从社会,儒家礼教也好,家庭观念也好,都是要求个人以社会为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受到很大抑制和约束。”因此,在这样的价值观基础上,人们逐步形成了集体意识,形成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格,总是把集体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至上。但是,也在同时造成了个人自由、权利意识的相对缺乏。
4. 中西方文化对人格发展研究的差异
4.1. 文化对人格发展影响的研究方法
文化对人格发展影响的研究,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关注文化间的差异如何与典型人格相连。研究者们采用人格问卷测量、民族志等方法。莫文敏(2010)提到我国学者曾对历史人物进行的个人传记分析研究。例如,朱晨海、孔克勤对近现代150位中国文化名人的人格,运用问卷调查、人格评定以及个案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现代中国文化名人的名声等级的排列顺序、整体人格概况及其影响因素。江勇,孔克勤(2006)提到郑剑虹、黄希庭和张进辅则采用人格形容词评定法、心理传记法对历史文化名人梁漱溟的人格及其形成、发展进行了研究。
对中西方人格结构上差异的研究则主要依据人格研究的词汇学假设,西方人格的五因素模型及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模型都是依据这个假设。首先系统地收集字典和其他来源中用于描述人格特点的形容词并进行初步的分类,将词表化简并抽取无偏样本,由被试对每一个形容词能够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程度进行评定,再经因素分析确定人格结构。例如,王登峰,崔红(2006)采用对中西方人格概念的词源和内涵的分析方法,对人格结构的行为归类假设与中国人人格的文化意义进行了研究。
4.2. 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研究
4.2.1. 西方人的人格结构
西方学者通过系统收集英语词典中的人格特质形容词,对形容词进行分类、化简以及通过被试对形容词描述人格特点程度的评定和因素分析技术,得到5个人格维度。研究发现西方的人格结构由外向性、愉悦性、公正严谨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等5个维度构成,见图1。
4.2.2.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采用西方大五人格结构的确定路径,通过对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的系统收集、分类化简及被试评定和统计分析,发现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由7个维度构成,并细分为18个次级因素。这7个维度分别为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和处事态度,见图2。
4.2.3. 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比较
王登峰,崔红(2007)通过对中西方人格结构的比较和分析发现,西方的“大五”人格结构反映了行为或人格特征的5个相互独立的方面,而且虽然每个维度反映的行为特点也有评价性意义,但主要属

Figure 1. Western personality structure
图1. 西方人的人格结构图

Figure 2. Chinese personality structure
图2.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图
于描述性的,是对现象的客观陈述。另外,每一个人格维度或行为范畴中所涉及的行为很少重合,都是相互独立的,任何一个维度都有着完整的意义。相比之下,中国人的人格维度在结构上则更复杂一些,不同维度间存在明显的交叉与重合,而且虽然每个维度反映的行为特点带有一定的描述性特点,但主要属于评价性的,而不是对现象的客观陈述。第三,每一个人格维度或行为范畴中所涉及的行为有很明显的重合,每一个维度的意义相对完整,但并不全面。因此,从总体上看,中西人格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对行为的描述和评价的程度差异。同时,西方的人格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内容划分清晰,与之相比,而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则比较复杂,每一个维度有着独立的意义,但仅仅涉及某一方面内容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4.2.4. 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
王登峰和崔红(2006)认为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主要源于中西方在行为归类原则上的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对行为的评价及行为间在意义上的联系,而西方人强调的则是对行为的描述及行为表面意义的评估。黎鸣(2003)认为,中西方人格结构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的原因跟中西方文化是分不开的,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产生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中西方在分析问题的风格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Nisbett (2006)提出,西方人的推理和感知是分析性的,比较关注事物的具体特征;而东亚人的推理和感知是整体性的,考虑事情关注的是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再者,西方人对因果关系进行判断倾向于忽视情境因素,而东亚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倾向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西方人倾向于用分类学来分组物体和事件,而东亚人则倾向于用相互关系来对物体和事件进行分类。
5. 总结
文化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探讨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巨大,主要体现在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的教化下,从社会关系、竞争意识以及自由和平等观念下发展起来的中西方的人格也是具有差异的。教育是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众所周知,教育对一个人人格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甚至于社会教化。中西方不同的教育环境、教育方式、教育理念下形成的人格也是不尽相同的。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中西方人格结构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文化在其中起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深入探析中西方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致谢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郑莉君教授给予我的帮助和全力的支持,用极大的耐心对我的论文进行悉心的指导和提出修改意见。感谢论文中所引用资料的学者们。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不可能会完成这篇论文的撰写,再次对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