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归因(Casual attribution),即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感知、思维、推理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定造成该结果的原因的认知活动。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对行为结果的推断是其行为的基本动因;原因知觉会影响情感反应和期望及行为反应 [1] 。大学阶段,人际交往已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对这些成功和失败的经历的解释和归因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大学生对其人际关系的归因,交往动机和期望可以作为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尺度。通过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的探讨,本研究可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进一步提高其人际交往质量,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Bandura, 1977)。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具备实现某一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和信心 [2] 。班杜拉曾将自我效能区分为3种层次:具体任务自我效能、领域效能和一般自我效能 [3] 。他还认为自我效能的形成是个人通过对动作性掌握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及生理和情感四个方面信息来源进行认知加工而形成的,许多个人、社会及情境因素会影响这一过程 [4] 。本研究采用Schwarzer (1997)提出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应付各种挑战或新事件的总体上的自信心 [5] 。
目前,归因理论的研究大量集中于成就归因范围,人际交往范围内的归因研究较少。对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相对较多,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对于其在校以及将来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大学阶段既是人际交往能力发展、提升的重要阶段,也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时期。本研究拟探讨大学生群体中人际归因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及其相关关系,并为高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 材料与方法
2.1. 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山东省某大学1~3年级在校大学生350名,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26份,有效回收率为93.14%。有效被试:男生164人,女生162人;城镇户口103人,农村户口223人;独生子女106人,非独生子女220人;理科169人,文科157人;大一122人,大二110人,大三94人。
2.2. 测量工具
2.2.1. 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人际关系分量表 [6]
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人际关系分量表共有24题,成功和失败归因各占一半。成功和失败都可以从能力、努力、背景和运气四个方面进行归因,能力和努力可作为内向归因,背景和运气可作为外向归因。人际归因方式按内归因(能力、努力),外归因(背景、运气),成功归因和失败归因进行划分。Cronbacha值介于0.58~0.80之间,成就内向的值介于0.50~0.77之间,外向为0.66~0.88之间。重测信度介于0.51~0.62之间。采用5点记分,分数越高,说明越具有该方面的归因特点。
高分特征:认为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的状况主要是由外在力量决定的。低分特征:认为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的状况主要是由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努力程度决定的,自己的能力越强,付出的努力越多,回报越多。信效度良好,较适合大学生使用。
2.2.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7]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为Schwarzer等人编制,共有10个问题,为4点Likert量表。中文版由王才康等人(2001)翻译修订,GSES具有良好的信度,其内部一致系数Cronbacha = 0.87,重测信度r = 0.83 (P < 0.001),折半信度为r = 0.82 (n = 401, P < 0.001)。
记分方法:“完全不正确”记1分,“有点正确”记2分,“多数正确”记3分,“完全正确”记4分,分数越高说明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
2.3. 数据处理
本研究的全部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大学生人际归因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一般趋势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人际归因的四个维度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努力、能力、背景和运气,且人际归因总分为负值。总的来看,大学生较多采用努力程度和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归因,而较少采用外界情景和运气进行归因,即大学生人际归因总体上呈现内控趋势。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的平均分为25.58,表明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较高,自信心较强。

Table 1. The description of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variables
表1. 各变量一般趋势的描述统计
注:自我效能感总分在20~30之间说明自我效能感较高;人际总分等于外控性得分减去内控性得分,分数越高,外控性越高
3.2. 大学生人际归因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差异
经多元方差分析得到,大学生人际归因在性别*年级性质上的F值为1.937 (P = 0.146);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年级性质上的F值为0.261 (P = 0.770);由此得出大学生人际归因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性别*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所以直接分析主效应。
3.2.1. 大学生人际归因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
为了解大学生人际归因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以性别为分组变量,人际归因的各维度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为检验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调查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人际归因的内归因得分(能力、努力)、失败归因得分性别差异显著,外归因得分(背景、运气)、成功归因得分性别差异不显著,人际归因总分上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内归因,但性别差异不显著;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性别差异显著。
3.2.2. 大学生人际归因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年级差异
为了解大学生人际归因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年级差异,以年级为因子,人际归因的各维度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为检验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事后多重比较,调查结果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人际归因的背景归因、成功归因年级差异不显著,能力归因大三和大二年级差异显著,努力归因大三和大一、大三和大二年级差异均显著,运气归因大三和大一年级差异显著,失败归因大三和大一、大三和大二年级差异均显著,人际归因总分大二和大一、大三和大二年级差异均显著;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年级差异不显著。
3.3. 大学生人际归因倾向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
为了解大学生人际归因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关系,对人际归因的各因子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进行相关分析,调查结果如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大学生人际归因的各维度及人际归因总分彼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大学生人际归因的背景归因、运气归因、失败归因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相关不显著,能力归因、努力归因、成功归因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人际归因总分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即被试在人际关系归因上得分越高,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越低。

Table 2.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表2. 独立样本t检验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 ***表示P ≤ 0.001

Table 3.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attribution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 grade difference of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multiple comparisons
表3. 大学生人际归因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年级差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 ***表示P ≤ 0.001

Table 4.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interpersonal attribution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 of college students
表4. 大学生人际归因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 ***表示P ≤ 0.001
4. 讨论
4.1. 大学生人际归因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一般趋势分析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较多采用努力程度和人际交往能力进行人际归因,而较少采用外界情景和运气进行人际归因,即大学生人际归因总体上呈现内控趋势,这与国内的研究一致 [8] 。说明其自我意识趋于成熟。
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这也与国内的研究比较一致 [9] 。
4.2. 大学生人际归因倾向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
4.2.1. 大学生人际归因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归因的内归因(能力、努力)、失败归因性别差异均显著,男生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于运气、背景、他人对自己的偏见等外部因素,女生恰好相反,失败时归因于能力差,甚至女生本身也认为自己不如男生能力强,这与杨社娥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大 学生人际归因的外归因得分(背景、运气)性别差异不显著,无论男女都愿意将失败归因于外界环境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这种失败的归因方式与人的自我保护本能是相符的。成功归因得分性别差异不显著说明,无论男女都希望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从而获得成就感 [10] 。人际归因总分上,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内归因,但性别差异不显著,对于大学生人际归因一般趋势的分析发现,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心理归因上惯于内控,较少外控。
表2的数据显示,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显著,且大学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 [11] 。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大学男生相对于大学女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表现更为积极活跃,思维方式更加多元化,通过各种锻炼培养,提高了他们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也促成了他们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于女生;另一方面,一直以来中国社会传统对女性就有较多歧视,这样在性别社会化的过程中,容易使女生产生自卑,而男生则更具有优越感,且男生往往被要求有更高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所以男生要更加努力以达到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这也潜在地影响其一般自我效能感。因此男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高于女大学生。
4.2.2. 大学生人际归因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年级差异分析
表3数据显示,大学生人际归因的背景归因年级差异不显著,可能是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大学校园,人际交往环境也相对变化较小,所以年级差异不显著;大三学生在大学期间,得到了较多的历练,因此大三学生的各项能力较大一、大二学生有明显提高,能力归因年级差异显著,而大三与大一学生能力归因年级差异不显著,可能是样本容量小和随机误差所致;努力归因大三和大一、大三和大二的年级差异均显著;运气归因大三和大一差异显著,
表4数据显示,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年级差异不显著,与国内研究不一致 [12] 。从理论上来说,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应该有显著的年级差异。但实际的调查研究没有发现这种差异性,主要的原因可能有由于多数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涯中,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问题解决策略,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经验的积累和方法的总结,归因方式不恰当等这些内部因素影响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4.3. 大学生人际归因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归因的各维度及人际归因总分彼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信效度是比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指标是从多个样本得到的,本研究再次证明MMCS量表适合中国大学生群体。大学生人际归因总分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人际归因分量表表明,得分越高越倾向于外归因,得分越低越倾向于内归因,因此负相关结果表明大学生越倾向于内归因,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能力与努力归因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显著正相关也说明了这一点,即大学生越是将成功的人际关系归因于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努力程度,越能获得较高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5. 结论
第一,大学生人际归因的一般趋势是倾向于内归因,且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
第二,大学生人际归因总分性别差异显著,内归因和失败归因性别差异显著;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内归因;男生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于运气、背景、他人对自己的偏见等外部因素,女生恰好相反;一般自我效能感性别差异显著,男生自我效能感高于女生。
第三,大学生人际归因年级差异显著,且不同维度不同年级差异显著不同;能力归因大三和大二年级差异显著,努力归因大三和大一、大三和大二年级差异均显著,运气归因大三和大一年级差异显著,失败归因大三和大一、大三和大二年级差异均显著,人际归因总分大二和大一、大三和大二年级差异均显著,一般自我效能感年级差异不显著。
第四,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总分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人际关系内归因、成功归因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人际关系外归因、失败归因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相关不显著。
6. 对策与建议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所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际关系归因方式,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分析其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教育对策和建议。
在学生个人方面,个体的成败经验是最有影响力的效能信息来源 [9] ,而个体对于成败经验的归因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敢于尝试培养积极的人际归因方式,应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提高其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学校方面,由于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影响大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校风和校园文化氛围,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开展心理讲座、团体咨询等服务型活动;在家庭方面,从深层分析,大学生的人际归因模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很大部分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家长应鼓励及提供条件使大学生更加自信地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其一般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方面应倡导平等、相容、互利、诚信的人际交往原则,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为大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和表现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其人际交往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