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注水井由于注入水水质不合格,注入水中固体悬浮物和原油会污染地层,降低近井地带地层渗透率,严重时造成堵塞,导致注入压力升高和注水量快速下降 [1] [2] [3] [4] 。研究注水井污染半径和地层污染区以及整个地层污染程度,对于评价注水井的注水效果,为酸化解堵提供参考依据非常重要。常规的计算污染半径的方法 [5] ,需要利用试井解释求出表皮因数、渗透率和地层压力,且计算过程复杂,工作量大。笔者介绍一种油藏理论与试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注水井污染半径。该方法计算过程简单、准确,为确定注水井的污染半径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2. 注水井污染半径计算方法
2.1. 模型假设与理论公式推导
油藏在注水过程中,注入水中的固相悬浮物和原油在井壁附近一定深度范围内形成堵塞,而未受污染区域地层渗透率不变(这里假定注入水不造成黏土膨胀和结垢,地层无速敏损害),如图1所示。

Figure 1.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reservoir pollution during waterflooding
图1. 注水时油藏污染示意图
根据平面径向流达西定律可得,地层未污染时注入量为:
(1)
式中:Q0为地层未污染时注入量,cm3/s;h为储层有效厚度,cm;μ为地层流体黏度,mPa·s;K0为原始地层渗透率,mD;
为井底注入压力,MPa;
为控制半径
处地层压力,MPa;
为注水井控制地层半径,m;
为注水井井眼半径,m。
地层污染后,地层污染区的注入量为:
(2)
式中:Q1为地层污染区的注入量,cm3/s;K1为污染半径内地层平均渗透率,mD;
为注水井污染半径,m;p1为污染半径
处地层压力,MPa。
地层污染后,地层未污染区的注入量为:
(3)
式中:Q2为地层未污染区的注入量,cm3/s。
对于整个地层污染后的注入量,用平均地层渗透率可以表示为:
(4)
式中:Q3为整个地层污染区的注入量,cm3/s;K2为注水污染后地层平均渗透率,mD。
根据连续性原理,有
,则有:
(5)
即得到注水污染后地层平均渗透率、地层原始平均渗透率、污染半径内平均渗透率与污染半径的关系。若已知K0、K1、K2,就可以求出理论上的注水井污染半径。
一般情况下,原始地层渗透率K0通过油藏资料查找,地层受污染后的地层平均渗透率K2通过比吸水指数计算求得。而污染区渗透率K1的确定比较复杂。下面介绍污染后地层平均渗透率的确定方法。
根据平面径向流达西定律,地层未受污染时比吸水指数为:
(6)
式中:J0为地层未受污染时比吸水指数,m3/(m·MPa·d)。
受污染后比吸水指数为:
(7)
式中:J2为地层受污染后的比吸水指数,m3/(m·MPa·d)。
则地层污染后平均渗透率保留率为:
(8)
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注水动态数据分别计算出地层未受污染时的比吸水指数J0,以及注水污染后任一时刻的比吸水指数J2;已知原始地层渗透率K0,就可以求出K2。通过式(5),在直角坐标系中,可以画出储层在一定污染程度
的情况下,污染半径
与污染区渗透率保留率
的关系曲线a。
2.2. 室内注入水水质堵塞试验
以渤海某区块F25井注水为例,由于注入水矿化度大于地层水矿化度,忽略黏土膨胀。可以选用与储层渗透率一致的人造岩心,注入流体选取地层注入水。试验目的是为了模拟注入水中固相悬浮物(机械杂质、腐蚀产物等)和悬浮油等对近井地带的堵塞规律。
试验步骤:① 选取与储层渗透率一致的人造岩心,尺寸为
;② 烘干、称重、抽空,并用与混合注入水矿化度相同的KCl盐水饱和岩心,老化40 h待用;③ 测量岩心的孔隙度,为36.0%;④ 用KCl盐水加热到地层温度65℃,测出岩心原始渗透率,为1166 mD;⑤ 在65℃时用平台注入水(混)驱替至100 PV左右,中途多次记录驱替不同PV时的渗透率。
试验结果如图2所示,随着注水PV数的增加,渗透率保留率也随之下降,且下降趋势逐渐变缓。将试验数据按指数函数进行拟合,得到渗透率保留率与注水PV数的关系式(9),相关性为0.913,拟合较好。
(9)
式中:τ为注水PV数,1。

Figure 2. The evaluation of artificial core plugging by injection water
图2. 注入水对人造岩心堵塞评价
2.3. 室内试验与油藏注水堵塞相结合确定污染半径
假定室内注入水对岩心堵塞规律与注水对近井带堵塞规律相同,即相同注入PV数下,岩心渗透率保留率与近井地带渗透率保留率也相同,那么通过式(9),可以计算出在一定污染程度下,近井地带污染区累计的注水PV数。再根据累计注水量可以计算出储层的污染半径。
(10)
(11)
式中:
为累计注水量,m3;ϕ为储层孔隙度,%。
联立式(10)和式(11),得污染半径预测模型,在直角坐标系中,可以画出
与
的关系曲线b。将曲线a和曲线b作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曲线的交点就是所求的污染半径。
(12)
3. 实例应用
以渤海某区块F25井为例,储层厚度57.1 m,平均孔隙度27%,原始地层平均渗透率1210 mD,注水开始时比吸水指数4.27 m3/(m·MPa·d),注水20 d后,比吸水指数降为2.11 m3/(m·MPa·d),累计注水量4021 m3,计算目前地层的污染半径
。
首先利用公式(8)计算出目前地层的平均渗透率保留率为:
(13)
则目前储层污染程度为:
(14)
然后根据理论公式(5)在坐标系中画出目前储层污染程度为50.59%时,污染半径与污染区渗透率的关系曲线a (图3)。可以看出污染半径越小,污染区渗透率保留率越小,污染越严重。

Figure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lution radius and permeability retention rate in polluted area
图3. 污染半径与污染区渗透率保留率关系曲线
再根据室内试验建立的污染半径预测公式(12),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出污染半径与污染区渗透率保留率的关系曲线b (图3)。可以看到污染半径越小,污染越严重,相对于曲线a,曲线b变化较缓。
根据油藏理论方程建立的曲线a和基于室内试验建立的曲线b都反映了在一定的储层污染程度下,污染半径和污染区渗透率保留率的关系,两条曲线的交点就是所求的污染半径。因此,F25井注水20d时,储层的污染程度为55.59%,污染半径为1 m,后期酸化解堵方案设计时,酸液用量必须大于井筒周围1 m的范围。
4. 结论
1) 推导了地层污染后平均渗透率、污染区渗透率和污染半径关系的理论公式。
2) 室内注水堵塞试验模拟了近井地带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并建立了污染半径预测模型。
3) 利用比吸水指数定量计算任意时刻地层污染后的平均渗透率,将油藏理论方程与基于试验建立的污染半径预测方程有机结合,用作图法确定任一时刻的污染半径。
4) 通过该方法确定的污染半径可信度高,为后期酸化解堵方案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