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吴宓(1894~1978)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具有悲剧命运的爱国知识分子。吴宓早年经历了新旧思想交替、东西文化冲突的“五四”时期,晚年在十年文化浩劫中身心备受摧残,生前未得昭雪,含冤逝世。由于长期被描述成一个食古不化、阻碍新文化运动的守旧派,人们至今在描述和理解吴宓时仍然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石琼生,2011)。然而作为一个高校教师,吴宓的教学经历堪称“全科教师”。他先后在东南大学、清华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地任教,主讲英语、文学、历史等专业课程,独特风趣的教学方式颇受学生欢迎(吕敏宏,刘世生,2011;傅宏星,2015)。像吴宓这样一位博古通今的全科型教师,具有哪些独特的人格特质呢?这些特质又是如何形成的?人格因素在他的教学生涯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弄清楚已经逝去近40年的吴宓先生的人格特质,访谈/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等都难以实现研究目的。纵观纷繁多样的研究方法系统,心理传记分析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可对历史人物的生活史和人格形成发展进行较全面阐释(Simonton,2003;郑剑虹,2006)。例如,研究者运用心理传记分析先后对古典作曲家的人格、美国总统的人格做了一系列的研究(Simonton,1988,1991)。后续研究者创造性地将人格形容词评定法、因素分析、聚类分析、特尔菲法等统计或分析方法引入心理传记分析,企图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质性研究方法的弱点。比如,郑剑虹,黄希庭和张进辅(2003)通过人格形容词评定法发现梁漱溟的人格特质;又如,吴继霞和赵子真(2008)吸纳因素分析统计手段来萃取竺可桢主要的人格特质;再如,张建人,周晋彪和凌辉(2010)结合聚类分析和心理传记分析探究鲁迅的人格形成与发展。因此,本文从心理传记学的视角,利用聚类分析统计技术探究吴宓的主要人格特质及其形成原因,以期为发掘全科教师的核心人格特质提供一些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邀请文学院攻读文学类专业的学生共计16人,其中男性3人,女性13人,年龄在21~27岁之间,其中高年级本科生13人、硕士研究生2人、博士研究生1人。
2.2. 材料
郑剑虹,黄希庭和张进辅(2003)修订的《人格形容词检测表》。该量表由248个人格形容词组成,如爱国的、勇敢的、乐观的、狡猾的、坚定的等等,评分方式为七点计分。
自编《吴宓略传》。在阅读了大量有关吴宓的文献后,撰写出约2000字的《吴宓略传》,并邀请2位研究现当代文学的老师进行审阅和修改,修改后的《吴宓略传》基本涵盖吴宓的生平及其主要事迹,比较完整和客观。
2.3. 程序
首先,要求被试认真阅读《吴宓略传》之后,对上述人格形容词检测表中每个形容词与吴宓人格符合程度的进行判断,并依次进行七点评分。每个被试耗时30分钟左右,并获得25元的报酬。其次,将248个人格形容词中所有被试都评为5分及以上(即回答稍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的形容词抽取出来,以此作为对吴宓人格的典型描述,再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据此抽取因子结构概括出吴宓的人格特质。最后,采用心理传记分析方法对吴宓的书信、日记、自述等自传性材料分析吴宓人格的形成及发展历程。
3. 结果
计算16名评分者对吴宓人格评定结果的肯德尔和谐系数(W = 0.75, p < 0.001),结果显示具有较高的评分者信度。248个人格形容词中有23个形容词被16位文学专业人士一致认为符合吴宓的人格特质,以下统计分析基于这23个形容词。
3.1. 聚类分析
对这23个人格形容词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逐步淘汰较为孤立的词(即与其他的词相关较低或距离较远),最后剩下14个人格形容词。对这14个词按变量进行系统聚类,结果见聚类树状图1。树状图显

Figure 1. Tree diagram of 14 personality adjectives
图1. 14个人格形容词的聚类树状图
示,多才的、爱国的、出众的、高雅的聚为一类,可命名为“才华出众”;勇敢的、独特的、独立的、自信的、坚定的聚为一类,可命名为“勇敢独立”;自尊的、真诚的、能干的、坚强的、认真的聚为一类,可命名为“真诚自强”。
3.2. 相关分析
对被保留的14个人格形容词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见附录。结果显示,勇敢独立这一类内部各形容词之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52~0.83,真诚自强这一类内部各形容词之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62~0.87,才华出众这一类内部各形容词之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29~0.68。并且,同一个类别中形容词之间的相关,总体上高于与其他类别中形容词的相关。
4. 讨论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才华出众、勇敢独立、真诚自强是传主吴宓人格的主要特质。这些人格特质与“真实”的吴宓先生是否相符,它们又是如何形成、发展的?是否会影响其日常的教学工作?接下来本文将从心理传记学的视角,结合关于吴宓的传记资料中频率、首要性、强调、孤立、独特等凸显性指标(舒跃育,王栋,2012),运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对这些问题给予剖析。
4.1. 才华出众特质的成因
4.1.1. 家庭氛围提供客观环境基础
吴宓出生于陕西省泾阳县的一个官宦人家,财力和官势使得吴宓的青少年时代拥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可能。由其祖母主持,吴宓3岁时成了叔父吴建常的继嗣,此后就在叔父的培养下学习和生活。其叔父饱读诗书、少年得志,曾在陕西乡试中被录为副贡生;辛亥革命时期官至陕甘都督的参谋长、凉州副都统。叔父的学问、修养、道德都为吴宓所敬佩,对童年时期吴宓的学问、德行方面的影响最大(沈卫威,2000)。浓厚书香气氛的家庭长期无私地给予,为吴宓才华出众的人格特质奠定了客观的环境基础。
4.1.2. 勤奋好学奠定主观能力基础
吴宓能够才华出众也得益于其老师多年的中西文化教育,以及他自己长期的辛勤积淀。少年吴宓就读于三原宏道书院,受关学思想熏陶,学习十分勤奋,常常手不释卷。17岁时吴宓幸运地考上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期间他博览群书,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直至23岁,吴宓赴美国留学,师从新人文主义倡导者白璧德教授。期间,他学习文学批评,深受导师新人文主义思想的浸润,也获得导师器重和喜欢(吴宓,2011)。同时还研究广博的西方文学和历史,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为“哈佛三杰”。长达20多年的求学经历,使吴宓成为学贯中西、才华横溢的博雅之士,也为其回国后进入顶尖大学讲授英语、文学、历史等多门课程,出版《吴宓诗文集》、《文学与人生》等著作,成为全科型、学者型教师打下广博的知识和精深的能力基础。
4.2. 勇敢独立特质的成因
4.2.1
. 违背父亲期望和社会潮流初显独立人格
自幼失去母爱的吴宓,在祖母的照料和溺爱下无忧无虑地生活了12年之久,同时也丧失了应有的父母管教,他的性情就在一种非约束的状态中自然发展。祖母去世后,失去了保护屏障的吴宓不得不自己面对人生。父亲希望吴宓学好英文,找份体面的工作,挣更多的钱财和荣誉,最终能够光宗耀祖。对于家人的期望,吴宓似乎没有多大热情,而选择与他父亲所代表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观念相抵触的文学领域。这一点可见于吴宓日记中“宁为不肖子,必为有用之人物”(吴宓,1998)的表述。1911年,吴宓进入清华学校读书,为出国留学做准备。在这里,他发现当时不少人读书是为了升官发财,但这种功利性社会思想与他无缘。吴宓保持思想独立、不随波逐流,导致了他的思想追求逐步与世俗相背。这种与社会潮流、家庭期望之间的矛盾冲突,促使吴宓开始思考自己未来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毕生追求什么样的理想和事业,以避免自己的处于角色混乱的状态。
4.2.2
. 捍卫孔子思想造就勇敢人格
根据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俞国良,罗晓路,2016),吴宓在一种内心冲突的状态下经历着同一性危机,撰写日记则是他解决同一性危机的载体。关于道德理想,吴宓通过日记中自我对话式的深入剖析,勇敢地将儒家的“仁义”道德——最具文化本位的道德作为自己道德理想。谓之勇敢是因为当时盛行“打倒孔家店”的新文化运动,“仁、义、礼、智、信”被认为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而吴宓尊孔、信孔,以孔子作为他人生奋斗的道德追求,并创办《学衡》杂志发表大量捍卫国学的文章,以此与新文化运动思想对峙(项滢,2017)。这种致力于挑战社会潮流、不畏艰险的勇敢人格,此时可窥见雏形。关于志业,吴宓无意于政治、商业,却选择了无法被社会视为“正业”的诗人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即使他也曾为文人的牢愁之思所困和进入“实学”门径的煎熬。吴宓战胜了这种矛盾,不畏艰难、坚守信仰,选择符合自身期望的志业理想,标志着其勇敢独立人格的正式形成。同一性危机解决之后,吴宓的道德理想和志业追求非常明晰,生命充满活力,更加强化了其勇敢独立的人格,为后期的教书育人工作提供精神动力。
4.3. 真诚自强特质的成因
4.3.1
. 观察学习诱发真诚品质
班杜拉倡导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别人(尤其是榜样)习得某种行为,榜样对个体行为和思想的塑造具有巨大影响,这种行为和思想经长期强化后将会内化成个体人格的组成部分(陈欣银, 李伯黍,2015)。自小立志成为诗人的吴宓,对西方文学中拜伦、雪莱、歌德诗歌中表达的真实、热情的情感极为推崇,这些浪漫主义诗人潜移默化地成了他心中的榜样。正如吴宓(2004)在诗集中表示:“予恒言,道德乃真切之情志,恋爱亦人格之表现。予于德业,少所成就,于恋爱生活,尤痛感失败空虚。然予力主真诚,极恶伪善。”这些观点说明吴宓深受浪漫主义诗人的榜样人格影响,形成了尊重个性、追求真理、反对虚伪、坦白真诚的人格。正是由于真诚人格,吴宓才会不畏世俗的讥笑,敢于毫不掩饰地把自己的秘密公之于众,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无私分享自己真实的学术观点、情感追求,向其学生传递真诚不虚的精神。
4.3.2
. 挫折境遇砥砺自我效能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影响其对行为的判断,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吴宓的自我效能感就是在不断的挫折境遇中得到强化,故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其婚姻抉择和工作角色定位。成年期吴宓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情感长期受到压抑,而其内心是渴望追求爱情的(乔军豫,向天渊,2010)。不久,吴宓与妻子陈心一女士离婚,未能亲身担负其教养3个女儿的责任(李继凯,刘瑞春,2001)。尽管真实的婚姻情感生活令世人讥毁,吴宓没有在家人、朋友、敌人的鄙夷声中沉沦、退缩,而是更加刚正坚强、执念不减,展现出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几十年的教学生涯里,吴宓对学生无私奉献,对工作尽心尽责。即使晚年他的身心遭受了非人般的凌辱和虐待,仍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担当和教师责任,坚强地存活下来,直至临死前依旧尊重自己的教授风范和教学效能。这些在逆境中奋力前行的行为表现,都得益于其自强人格特质的发展。
5. 结论
吴宓的人格特质主要有才华出众、勇敢独立、真诚自强,这些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发展受家庭氛围、早期教育、婚姻经历、西方浪漫主义文化、当时的社会思潮等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
基金项目
2016年重庆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小学全科教师潜能结构模型研究:筛选与预测”(人文社科类编号45)。
致谢
本文获得黄希庭教授的悉心指导,谨致谢意!感谢“6~12岁儿童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持。
附录(Appendix)

Table 1.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14 personality adjectives
表1. 14个人格形容词之间的相关系数
注:*代表p < 0.05,**代表p < 0.01。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kns.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0-7273,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cnki.net/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www.hanspub.org/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p@hanspub.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