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高职生和中职生在学生这一群体中的比例不断增加,研究证明,高职生和中职生有着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入大专和中专院校的学生通常毕业后就直面社会,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日益提高,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大专和中专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自我效能感是指利用自身技能应对环境中的挑战和困难的自信心程度(Schwarzer & Born, 1997),是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张译允,2010)。目前,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性研究。比如,Butkowsky & Willows (1980)研究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和归因在自我调节中的操作,研究表明:优等、中等生比差生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在学习中有更高的坚持性。其中优等生又高于中等生。相比之下差生更可能对失败作内部的和稳定性因素的归因,失败后自我效能感也降低得更多。谢玲平,邹维兴,张翔(2014)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可以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二是对自我效能感测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测量量表:1) Jerusalem和Sehwarzer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iency Scale, GSES)是用来测量个体能否有效地应对各种应激性情境的一种概括、稳定的自我效能感。2) Sherer和Maddux在1982年编制的一份二维自我效能感量表,用于测查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预期。3) 我国学者钱铭怡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观点编制的自我判断调查表(SEI),用于测量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信念。
社会适应能力(Social Adaption)是指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成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也就是个体适应自然和环境的有效性。国内关于社会适应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逐步展开,研究人群以青少年学生为主,包括大中学生,师范生、青少年运动员和少数民族学生,也包括中小学教师、大学生辅导员等。目前最明显的一个趋势,也是得到研究最多的一个课题是对新生入学适应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新生入学之际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交往人群的改变、生活方式与角色的改变以及教育氛围的改变。研究表明,新生入学期正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主要时期。李慧莉和张庆林(2004)采用了“初中生学习适应问卷”,追踪调查了450名初一新生的学习适应状况。发现:1) 其学习适应的总体发展呈“V”型趋势,即入学后第一个月没有明显的不适应感,而到两个月左右适应感明显降低,四个半月后又有明显好转。2) 新生学习适应性在性别、生源地区、学校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
但是,目前对于高职生中职生的自我效能感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数量较少,这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可探讨的空间。
某职业院校中在校生包括高职生和中职生,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便利。通过对某职业院校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关系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高职生中职生这一特殊庞大的群体加深了解,增加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特征资料,一方面探讨高职生和中职生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在理论上丰富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对指导高职生中职生妥善处理问题,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高职生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调查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的21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剔除漏答、漏填以及未真实应答的问卷,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92份,回收率为91.4%。其中男生85人,女生107人;城市学生89人,农村学生103人;机械专业(高职生) 44人,占22.9%,会计专业(高职生) 22人,占11.5%,营销专业(高职生) 23人,占12.0%,机电专业(高职生) 16人,8.3%,计算机专业(高职生) 10人,占5.2%,财务会计专业(高职生) 10人,占5.2%,数控技术专业(中职生) 23人,占12.0%,汽修专业(中职生) 20人,占10.4%,共8个专业,研究者利用课堂时间发放问卷,问卷当堂收回。
2.2. 研究工具
1)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简称GSES),该量表由Jerusalem和Schwarzer编制,王才康等(2001)修订,用来测量个体能否有效地应对各种应激性情景的一种概括、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该量表最初由20个项目组成,后来缩减至10个项目,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从完全不正确到完全正确分别用1~4分表示,各项目均为正向计分,总分的理论范围是10到40分,得分越高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把所有10个项目的得分加起来除以10即为总量表分。内部一致性alpha系数在0.75~0.91之间,有良好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且具有良好的信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重测信度为0.83。
2) 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该量表是由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1999)编制,共有20个项目,总分越高代表社会适应能力越强。本研究样本使用该量表的α = 0.702,信效度符合要求。该问卷奇数题为正向计分,依次记1、2、3,偶数题为反向计分,依次记3、2、1。
2.3. 施测方法
以班为单位团体施测,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运用统一的指导语。测试前首先由主试讲明测验目的、意义,打消被试的思想顾虑,要求受测者真实回答问卷内容。测试开始前主试提醒受测者,做问卷题目前首先读懂指导语,然后开始作答。问卷发放并当场收回。每个被试独立填写完成2个问卷及相关的基本信息的调查。
2.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本文利用SPSS17.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全部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处理。主要进行了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处理。
2.5. 结果与分析
2.5.1. 男女在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差异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念在性别这一因素存在显著差异(p < 0.05),而社会适应能力在性别这一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p > 0.05)。
2.5.2. 不同学历背景学生在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差别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学历背景的学生在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上并没有显著差异(p > 0.05)。
2.5.3. 不同生源地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比较
由表3可知,不同生源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05),而社会适应能力上城市学生较农村学生有显著更高的社会适应能力(p < 0.05)。
2.5.4. 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关系分析
由表4可知,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45 (p < 0.001)。
2.5.5. 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回归分析
以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以社会适应能力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由表5可知,自我效能感对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线性关系(p < 0.001),即社会适应能力 = −19.204 + 10.752x自我效能感,表明自我效能感对社会适应能力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Table 1. 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efficacy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表1. 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性别差异
注:*p < 0.05,**p < 0.01,***p < 0.001。

Table 2.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students
表2. 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在不同文化背景学生上的差异检验
注:*p < 0.05,**p < 0.01,***p < 0.001。

Table 3. The difference of students’ self-efficacy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in different birthplaces
表3. 不同生源地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比较
注:*p < 0.05,**p < 0.01,***p < 0.001。

Table 4. Pearson relation to self-efficacy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r)
表4. 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Pearson相关(r)
注:*p < 0.05,**p < 0.01,***p < 0.001。

Table 5.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elf-efficacy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表5. 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回归分析
注:*p < 0.05,**p < 0.01,***p < 0.001。
3. 讨论
3.1. 职业院校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在研究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张译允的相关研究结果不一致。但与国内外绝大多数研究成果相一致。原因一方面可能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社会总是认为女不如男,女性不必有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家庭,而女性总被长辈视为弱者,小心保护,这可能造成女孩子面对现实问题容易产生挫折感,心理承受能力弱,处理问题信心不足。
王才康等人(2001)发现我国男女大学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上平均得分为2.69和2.55,和其他亚洲国家(或地区)的得分比较接近。而本研究中,无论某职业院校的男生女生,还是中专生大专生都与我国平均得分相差不大。可能可以说明某职业院校内的学生在以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教育目标下,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从而影响他们自己的人生定位、自我认识、自我意识、自我潜能发挥等发面。
研究中同样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自我效能感得分方面相差不大。中专生通常是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进行的技术性的教育培养,而大专生是高中毕业之后选择更加应用性的技术培养。两者得分差异不大可能是因为同样进行的是技术性职业性的教育,在同一所学校读书,受其文化氛围的感染。在相似课程学习中,获得了对自我的评价和感知。
本研究发现不同生源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张译允,2010)。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经历的成长环境因为国家经济水平的进步,教育资源的日益均衡而日趋相近,城乡差异缩小,导致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并无明显差距。
3.2. 职业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
本研究所表明的男女社会适应能力不具备性别差异,这与刘建平等人(2009)的相关研究相一致。这可能与我国现行的男女平等的国策和现状有关。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经济力量逐步增强,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男女基本上实现平等,社会对男生、女生的要求也基本相同。
而对于大专生和中专生而言,社会适应能力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可能是因为两者都进行职业化的教育,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进入社会就业而缩短了延缓偿付期。
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异,城市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高于农村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在学校环境中来自城市家庭的学生更具有外向性,对新事物的接纳速度较强,在从小一致的城市环境中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而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来到城市首先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人际交往以及角色转换,可能造成较差的社会适应能力。
3.3. 社会适应能力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在对某职业院校的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分析研究中,自我效能感得分和社会适应能力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这与刘凤国(2015)所做的研究结果相似。
自我效能感得分越高,面对困难时信心十足,行为更加积极,会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愿意为解决困难付出更大的努力,注意力一般集中在问题本身,不会回避问题,也不会从外部条件找借口更不愿意把责任推给他人。而社会适应能力得分越高说明越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因此这项相关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越强者其社会适应能力越好,越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
通过两者的回归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对社会适应能力有良好的预期作用,这更加证明了有较好的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对生活充满好奇心,想积极展现自己,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进行社会适应活动中充满自信,能够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周围生活的变化和发展,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 结论
本研究发现:
1) 某职业院校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学历背景和生源地背景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社会适应能力在性别及文化背景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生源地背景上差异显著。
2) 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相关显著,且自我效能感对社会适应能力有良好的解释率。即,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