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怀旧的界定
怀旧一词源自于大约三千年前荷马(Homer)所创作的史诗《奥德赛》(Odyssey)。奥德修斯(Odysseus)从特洛伊战争(the Trojan War)中胜利后,开始启程返回他的故乡伊萨卡岛(the island of Ithaca),与他忠实的妻子佩内洛普(Penelope)重聚。前3年里他们先与各种各样邪恶的人和喜欢恶作剧的神作斗争。后7年,他们在美丽的海中女仙卡里普索(Calypso)的怀抱中喘息,如果奥德修斯愿意和她一直待在一起,她可以让他长生不老。为了说服卡利普索释放他,奥德修斯对她说:“我承认,谨慎的佩内洛普无法与你的美貌相提并论,因为她只是一个凡人,而你是不朽和永恒的。尽管如此,我每天想要的和渴望的都是她。所以我希望能回家,看到回归的日子”(Homer,1921:第五卷,第78~79页)。“怀旧”这个词是17世纪由瑞士医师约翰内斯·霍费尔(Johannes Hofer)创造的,它是一个复合词,由希腊字母nostos(返回)和algos(痛苦)所组成,其字面含义就是渴望回归故里所造成的痛苦。
17和18世纪,在对瑞士雇佣军服务于欧洲君主期间所表现出的不良心理和生理症状的观察,霍费尔认为怀旧是一种仅限于瑞士的医学或神经疾病,主要是症状包括对家不断的思念,哭泣,焦虑,心律不整,厌食,失眠甚至窒息的感觉(McCann, 1941)。人们将其归咎于居住在中脑的恶魔,大气压力的剧烈差异导致身体过度加压,这反过来驱使血液从心脏到大脑,从而产生观察到的痛苦感悟以及阿尔卑斯山脉的牛铃的不断叮叮声中,损坏了耳膜和脑细胞(Davis, F., 1979)。19世纪初,怀旧被认为是一种忧郁症或抑郁症(McCann, 1941; Rosen, 1975)。20世纪初,怀旧被认为是一种精神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焦虑,悲伤和失眠。到20世纪中期,心理动力学的学者们认为怀旧是一种潜意识回到早期生活阶段的愿望,并将其描述为一种“精神抑制性强迫症”(Fodor, 1950)中的“移民精神病”(Frost, 1938)。之后不久,怀旧被描述为“与失落,悲伤,不完整的哀悼以及抑郁症密切相关的倒退表现”(Castelnuovo-Tedesco, 1980),人们将其降格为抑郁症的一个变种(Sedikides, Wildschut, Gaertner, Routledge, & Arndt, 2008),但仍然等同于思乡病(Sedikides, Wildschut, & Baden, 2004)。到20世纪末,怀旧才与思乡病的概念区分开来。大学生将温暖的,古老的,童年的话语和怀旧的思想联系在一起,而不是思乡,这表明大学生已经可以区分开这两个概念(Davis, 1979)。“新英格兰牛津英语词典”(1998)把“思乡病”定义为“在一段时间没有回家的情况下体验到的对家的渴望”,将“怀旧”定义为“对过去感伤的渴望”,从两者不同的定义足以体现二者之间的差异。
从现代意义上来说怀旧是一种与自我相关的社会情感,自我在怀旧记忆中总是处于主导地位,并且这种记忆多与亲密他人相关(Sedikides, Wildschut, & Baden, 2004; Wildschut, Sedikides, Arndt, & Routledge, 2006; Sedikides, Wildschut, Arndt, & Routledge, 2008; Zhou, Sedikides, Wildschut, & Gao, 2008; Wildschut, Sedikides, Routledge, Arndt, & Cordaro, 2010; Zhou, Wildschut, Sedikides, Shi, & Feng, 2012)。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但是这种情绪体验是积极、消极还是是喜忧参半的(Baker, & Kennedy, 1994),学界还尚未达成一致界定。有的学者认为,怀旧是一种积极、正向的情绪体验,它往往与过去温暖快乐的回忆相连(Davis, 1979; Kaplan, 1987; Sedikides et al., 2004)。而另一些学者则强调了怀旧情绪消极的一面,比如Peters等人认为当人们在怀旧的时候,往往会因为美好的过往一去不复返,而对现状感到无奈和悲伤(Peters, 1985)。Ortony,Clore和Collins也认为怀旧会触及到健康情绪中负面的一部分,是一种失望、压抑且悲伤的情绪。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怀旧情绪应该是苦乐参半的,Johnson-Laird和Oatley认为怀旧是以高水平的认知评价为特征,并且包含着失望的积极情绪(Johnson-Laird & Oatley, 1989)。Baker和Kennedy将他们所提出的集体怀旧的概念描述为对过去苦难参半的向往(Baker, & Kennedy, 1994)。Sedikides等人也认为怀旧其实不是一种单纯的快乐体验,它是由积极情绪主导的苦乐参半的体验,而这种苦乐参半的矛盾性有可能来自于对糟糕现在和美好过去的对比(Sedikides, Wildschut, Arndt, & Routledge, 2006)。怀旧作为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的功能有激发积极情感体验(Wildschut et al., 2006)、提升积极自我评价(Wildschut et al., 2006; Vess, Arndt, Routledge, Sedikides, & Wildschut, 2012)、维持自我连续性(Sedikides et al., 2008)、唤起生动画面的的自主加工(Leboe, & Ansons, 2006)、增加显性(Wildschut et al., 2006)和隐性(Vess, Arndt, Routledge, Sedikides, & Wildschut, 2012)自尊、加强社会联系,增强归属感(Baldwin, et al., 1996; Wildschut et al., 2006, 2010; Zhou, Sedikides, Wildschut, & Gao, 2008)、提升存在意义感,使生活充满了意义感和连续性(Routledge, Arndt, Sedikides et al., 2008; Routledge et al., 2011; Routledge, Wildschut, Sedikides, Juhl, & Arndt, 2012)、有助于自我认同的形成(Batcho, Darin, Nave, & Yaworsky, 2008)、提升与重要他人之间的亲密关系(Susan, & Kim Halford, 2013; Stanton, Campbell, & Pink, 2017)及促进亲社会行为(Zhou, Wildschut, Sedikides, Shi et al., 2012)、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冷压所带来的疼痛忍耐力(Zhou, Wildschut, Sedikides, Chen, & Vingerhoets, 2012)。
2. 怀旧的触发
Belk曾提到过怀旧的产生是一种由过去物品、场景、嗅觉或音乐的旋律,所引起的渴望的情绪(Belk, 1990)。有学者对怀旧的主题内容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一些具体可见的事物如衣服和玩具等可以组构成怀旧的主题,同时,一些无形的刺激如歌曲等同样也能唤起个体的怀旧感受(Holak &Havlena 1992)。哪些因素可以引发个体的怀旧情绪?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视觉
视觉作为人类重要的感觉之一,是触发怀旧情感的重要刺激。一些与人们重要生活事件相联系的物体,如大学毕业照片(Baker & Kennedy, 1994)能够成功的唤起人们的怀旧情绪。在怀旧研究中最常用的视觉刺激是通过广告的形式呈现给大家的。有研究表明通过一些特定的图片,怀旧广告能够唤起被试的怀旧情感(Goulding, 2002; Baumgartner, 1992)。Muehling和Pascal将被试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不同类型的怀旧线索,即个人怀旧、历史怀旧和非怀旧线索,研究消费者的信息加工趋势和对两类广告反应之间的差异。其结果显示相较于其他两个线索,个人怀旧会引发被试更多与自我相关的积极情感,同时对广告也会产生更加积极的态度(Muehling & Sprott, 2012)。Marchegiani和Phau的对历史怀旧广告的研究分析表明强度较高的历史怀旧广告对被试的认知、态度和购买意向的提升效果最显著(Marchegiani & Phau, 2011)。
2.2. 听觉
在以往的研究中,听觉上触发怀旧的因素最常见的便是音乐了。音乐唤起情感的研究表明,当个体头脑中想起或听到以往的歌曲时,能够激发个体强烈的怀旧情感(Barrett et al., 2010; Janata, Tomic, & Rakowski, 2007; Juslin, Liljestrom, Vastfjall, Barradas, & Silva, 2008; Zentner, Grandjean, & Scherer, 2008)。一首在大学时代流行的歌能将人带回他认为自己能够征服世界的那个时段(Baker & Kennedy, 1994)。播放一首过去的老歌能够唤起对早期的笑声与童年友谊的回忆(Holak & Havlena 1992)。Barrett等人认为音乐包含器乐,声乐和抒情成分,用包含一个自我报告的觉醒度量来估计由音乐产生的情绪成分与怀旧体验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消极状态下被试在听到音乐时会有更高层次的怀旧体验,同时,怀旧倾向可以很好的预测由音乐引发的怀旧情绪,特定歌曲的自传显著性和被试对歌曲的熟悉程度都会显著的预测被试听这首歌时的怀旧程度(Barrett et al., 2010)。Clay Routledge等人的研究发现由音乐唤起的怀旧与生活意义感知之间呈正相关,且社会联结在其中起调节作用。怀旧增强了人们的社会联结感,进而增强了对生命意义的感知(Routledge et al., 2011)。
2.3. 嗅觉
人类对嗅觉的记忆能够保持较长的一段时间,它可以通过知觉的加工过程来影响个体的生理变化、情绪感受及外显行为(周雯,冯果,2012)。在嗅觉方面触发怀旧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普鲁斯特现象(The Proust Phenomenon)。法国作家普鲁斯特曾在其小说《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追忆似水年华》)中曾写道,每次闻到玛德莱娜蛋糕浸在红茶或椴花茶里的味道就会让他回忆起童年的往事,这种触发人记忆的方式要比其他任何力量都强大,该理论被人称为“普鲁斯特现象”,即是只要闻到曾经闻到的香味,就会开启当时的记忆。气味对怀旧的触发上男女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性别上存在明显的年龄偏好差异,老年人对如花草、泥土等大自然的味道存在明显偏好,而中年人更加偏好如香水、面包等人造香味。在附近的面包店,新鲜出炉的肉桂卷的味道可能会唤起对祖母的怀旧情感(Holak & Havlena 1992)。Hirsch运用实验研究发现特定的气味能够唤起被试童年及青年时代的幸福回忆,香味作为引发怀旧的主要因素,且无性别差异(Hirsch, 1992)。Otrh和Bourrain以自然香味和人造香味为条件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零售状态下,周围气味所激发的怀旧记忆正向影响冒风险、多样化和好奇行为等消费者的感觉寻求状况(Oeth & Bourrain, 2007)。
2.4. 低温
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表明被试在20℃的室温下比在28℃感受到更多的怀旧情绪,并且拥有怀旧情绪的被试在低温(20℃)状态下能够忍受冷水的时间也较长。Zhou等人通过两个实验来研究温度与怀旧的关系。在实验一中他们让被试在一个月内汇报自己的怀旧感受,同时记录下每天的气温,结果发现怀旧感受与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实验二是将被试随机分为三个组,分别进入室温为20℃、24℃、28℃的教室内,然后报告自己的怀旧情绪水平,结果表明温度越低,人们体验到的怀旧水平越高(Zhou et al., 2012)。
2.5. 消极情感
当人们在遭受挫折、灾难等负性事件时而产生的悲伤、孤独无助等消极情感会产生更多的怀旧情绪。Wildschut等人通过两个实验研究表明当被试处于消极情绪,特别是具有高孤独感时,对怀旧的唤醒程度也就越高,此时怀旧情绪的出现是为了驱散这种消极的情绪状态(Wildschut et al., 2006)。Zhou等人实验研究也证实了Wildschut等人的研究结论,他们发现孤独感越高的被试其怀旧水平也会相应的越高(Zhou et al., 2008)。Barrett等发现当人们处于悲伤等消极情绪状态下时,音乐能唤醒更高水平的怀旧情绪(Barrett et al., 2010)。
3. 怀旧的分类
Davis早在1979年就将怀旧分为个人怀旧(personal nostalgia)和共有怀旧(communal nostalgia),他从社会层面出发,认为个人怀旧是指个人的现实生活,但更多的是多童年早期经历的怀旧;而共有怀旧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是由战争、革命等社会重大变化而引发的对时代变迁的怀旧。与此同时他又提出了真实怀旧(real nostalgia)与代际怀旧(intergenerational nostalgia),前者源自于人们现实生活的直接真实经历,后者来是通过与他人互动等间接方式而产生的怀旧情感(Davis, 1979)。Holak和Havlena于1992年将怀旧分为对个人性事件的怀旧和对集体性事件的怀旧(Holak & Havlena, 1992)。同年,Stern从文化层面上将怀旧划分成个人怀旧与历史怀旧(historical nostalgia),历史怀旧是指人们对其出生前的时期或者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怀旧情绪(Stern, 1992)。Baker和Kennedy把怀旧作为文化的表现,他们提出了集体怀旧(collective nostalgia)的概念,即是对一种文化、具有同一背景的一代人或者是一个民族的过去所产生的苦乐参半的向往(Baker & Kennedy, 1994)。Havlena和Holak将过去研究的两个维度(个体和集体经历,直接和间接经历)为出发点,基于实证研究将怀旧情感分为个人怀旧、人际怀旧(interpersonal nostalgia)、文化怀旧(cultural nostalgia)和虚拟怀旧(virtual nostalgia)四种类别,分别可以通过个人经历和集体经历、直接经历和间接经历这两个维度来进行解释(如图1)。个人怀旧是指个人直接的经历;人际怀旧是个人但间接的经历,这种经历多通过人际接触从外部获得,比如文化的代际传承;文化怀旧是集体直接的经历,反映出个体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虚拟怀旧则是集体间接的经历同时还包含着对不同文化的向往,这些间接经历可能来自个体对书本或影视资料的加工。Goulding等后来又提出了同感怀旧(vicarious nostalgia)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存在着社会性个人偏好的习得情感(Goulding & Christiana, 2002)。
4. 怀旧的测量
目前对于怀旧的测量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实验法和问卷法三种。
内容分析法是将语言文字的非数量化材料信息通过科学的方法转化成数量化的信息的研究方法,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的方法,内容分析法能够对大量文献进行系统的结构分析,更加明确、客观、系统和量化。然而,它的效度会受到所研究的文字、言语资料等可靠性的影响。另外内容分析法会由于原始文字资料的可靠性和分析者分类标准不一致而可能导致效度不高。怀旧心理的内容分析法主要是对怀旧相关的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量化分析,在对怀旧内容和分类上人们研究得比较多(Unger et al., 1991; Holak & Havlena, 1992; Goulding, 2001; Mardrigal & Boerstler, 2007)。Wildschut等人(2006)也曾对怀旧做过内容分析,他们使用该方法对美国期刊《怀旧》中的42个自传体故事进行分析后发现怀旧是一种与自我相关的情感。Mardrigal和Boerstler通过对主流商业杂志的怀旧广告内容进行归纳分类发现了三种不同的怀旧类型:真实的怀旧、虚构的怀旧和典型的怀旧(Mardrigal & Boerstler, 2007)。

Figure 1. The classification of nostalgia
图1. 怀旧的分类
实验法是在实验室通过操纵怀旧水平,要求被试进行怀旧回忆和普通回忆,进而研究人们的其他相关变量之间的结果差异是否显著的方法(Wildschut et al., 2006, 2010; Zhou et al., 2008, 2012; Routledge et al., 2008; Routledge et al., 2011)。目前怀旧的实验研究采用的是完全随机设计的方法,研究者根据不同的具体研究目的而设计出不同的实验。Wildschut等人(2006)将情绪状态分为三类: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中立情绪,采用三种能引发被试不同情绪状态的新闻事件为启动条件,它们分别是:2004年11月亚非沿海的海啸登录,人们登月成功和北极熊的诞生。让三组被试分别看这三则不同的新闻,然后写出5个关键词来描述自己对这件事的感情,几分钟后再让被试完成测量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怀旧的量表,对比被试在处于三种不同情绪状态下激发的怀旧情感的差异(Wildschut et al., 2006)。Zhou等人在2012的实验研究中对怀旧和亲社会行为进行了研究,首先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让两组回想怀旧事件和普通事件,然后再用4个关键词来描述该事件及自己对这个事件的感受,完成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量表。接着让被试阅读有关慈善捐助活动的材料,让被试写下愿意提供志愿服务的时间及捐款的金额。对比被试在不同的怀旧情绪状态下提供志愿服务的时间及捐款金额之间的差异。
在三种方法中目前以问卷法居多,它主要是为了了解人们对怀旧的认知、情感以及这些认知、情感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常见的问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怀旧内容的测量,被试对发生在过去项目的想念程度进行评定,例如Batcho的怀旧调查表(Nostalgia Inventory, BNI);另一类则是研究怀旧倾向的问卷,让被试对项目的同意程度进行评分,一般使用里克特七点或九点计分。代表性的问卷有Holbrook的怀旧倾向指标(Index of Nostalgia Proneness, INP)、历史怀旧量表(Historical Nostalgia Scale, HNS)等。怀旧测量原本是为了反映个人对乡愁刺激感受倾向的差异性而开发的(Holbrook & Schndler, 1991)。1991年,为了测量个人的怀旧行为倾向,Holbrook开发了怀旧测量体系,由20个项目构成,每个项目设立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等9级评价。后来他采用最优法进行因子分析,从20个项目中检测并确认了8个主要项目。该量表测量真实怀旧经历较少,更倾向于集体怀旧。
5. 怀旧的研究近况
5.1. 怀旧相关的研究
国外通过内容分析法、问卷法和实验法对怀旧心理与亲社会行为、疏离感、自尊等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国内关于怀旧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多从社会学、经济学等宏观层面着手。研究工具多借鉴国外已经成型的问卷,是否适用于中国的具体情况仍然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与分析。就目前开发的本土化量表而言,更加适用于集体怀旧的测量,而对怀旧心理的内在机制,层次结构等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有学者指出怀旧有消极因素,但鲜有实证研究探讨其消极方面的内容和影响。研究者往往仅着眼于怀旧的积极内容方面,单纯探讨了怀旧的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然而怀旧的内容也有消极方面,大多研究都表明怀旧不单只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过去的不美好的内容同样会成为人们怀念或追忆的对象。但已有的心理学研究往往着重积极方面,而忽略了怀旧内容的消极方面以及怀旧的消极结果。
5.2. 怀旧研究的应用
怀旧消费: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关怀旧消费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是集中在大众文娱、生活休闲等方面。营销者往往将怀旧视为消费者的一种个性特征或一种影响消费者偏好的因素,这种个性特征或偏好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倾向。国外的研究运用Holbrook (1993)开发的怀旧测量量表来调查消费者怀旧与产品购买偏好之间的关系,利用消费者的怀旧心理来进行品牌宣传、产品促销和广告设计。
怀旧旅游:怀旧旅游可使消费者体验到更多的感官刺激,触动情感、引发思考与活动,进而留下难忘的价值(蔡明达,2007)。有基于个人记忆的退伍军人团聚去缅怀以前浴血奋战的战场;基于集体记忆的以红色旅游为主的革命纪念地和历史文化纪念地的旅游;基于非记忆而通过媒体传播而引起的自然风光旅游。
文学艺术:自古以来怀旧便是文人墨客抒情感怀的主题,唐有元稹《赠吴渠州从姨兄士则》:“泪因生别兼怀旧,回首江山欲万行”,也有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有这样的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宋有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爱国主义诗人陆游有多首以怀旧为名的诗,其中之一的《怀旧》写道:“鹤鸣山下竹连云,凤集城边柳胦门。当日不知为客乐,如今回首却消魂。”艺术家从他所知觉到的环境中提取一定素材进行记忆是创作的最初阶段,而在正式创作中则是通过怀旧将记忆的信息加入自己对对象的评价与认知然后进行表达。还有另一个被人们广为接受的艺术载体——电影,它与文学作品一样,影视作品也尝试着通过怀旧的内容来达到一种仪式呈现的方式,进而产生一种文化精神,实现“集体人的诞生”。比如当前比较流行的电影《夏洛特烦恼》、《匆匆那年》等影视作品。
心理干预:怀旧被当作一种重要的心理干预手段在实际的心理咨询中得以广泛运用,尤其是针对于老年人的抑郁症,社区空巢老人等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怀旧治疗常被用于改善老年人的抑郁症状,提高其生活满意度。它有助于缓解社区空巢老人的抑郁症,并且提高总体幸福感(汪星,张建风,2011)。有研究表明怀旧疗法对老年人维持自我概念、减少焦虑、提高自尊和生活满意度也有一定的疗效(Coleman, 2005; Bohlmeijer, Roemer, Cuijpers, & Smit, 2007)。个体通过快乐的回忆,能够提高自尊和幸福感,对痛苦经历的回忆有利于个体重整和接纳过去,达到自我完整,适应当前的情境(罗维宇等,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