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迈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经过20余年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领域。智能手机作为被人们频繁使用的互联网终端,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配置。手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多人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手机刷动态,晚上睡觉前做的最后一件事也是玩手机(赵兵辉 & 禹建,2013);知时事的途径从看报纸转向看手机新闻客户端,交流的途径从面对面转向手机视频聊天,购买商品的途径从逛商场转向网上下单。
手机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手机使用引起的负面效应也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王佩剑,2012)。手机的不当使用会导致不良的后果: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会分散对老师讲课内容的注意力(Hiscock, 2004; Selwyn, 2003);在开车时用手机打电话会大大提高车祸的发生率(Pennay, 2006; Walsh, White, Hyde, & Watson, 2008)。手机的滥用,会导致手机使用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受损,严重时甚至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生理反应(沈清清 & 蒋索,2013)。长时间使用手机还会影响大脑发育,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严重时会导致青少年和儿童产生人格障碍,极大地影响其社交行为和与人沟通的能力(Walsh & White, 2007)。人们对手机的使用还表现出了依赖性。刘传俊(2008)的调查研究表明,当大学生发现自己忘记带手机时,有40%的人会感到很不舒服,有37%的人会感到无法忍受,一定要取回来。
因为上述的不良影响,手机的不当使用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研究者率先借鉴成瘾行为的表现症状评判手机的不当使用行为,将其归结为一种新的成瘾行为,称作手机依赖(Mobile Phone Dependency; Park, 2005; Shnchez. Martinez, M. & Oterp, A. 2009)。手机依赖行为被归结为行为成瘾,主要源于其具有成瘾行为的核心特征,如缺少自我控制、情绪改变、耐受性、戒断症状、认知受阻和复发等特性(Griffith, 1995)。在国内,周挥辉等人(2011)用“手机依赖”和“手机成瘾”来形容人们被手机“绑架”的现状。韩登亮和齐志斐(2005)将手机依赖界定为一种病症,当个体过度的滥用手机,会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王晶(2010)认为手机依赖有别于成瘾,它是因为某些特殊原因,导致使用者对手机的使用表现出过度沉浸的状态,这个状态会损害使用者的社会功能,影响使用者的身心功能。师建国(2009)将手机依赖定义为一种痴迷状态,即使用者对手机的使用行为表现出失控,导致记忆以及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生理也受危害。本研究综合前人观点,认为手机依赖是对手机的过度使用,对身心健康、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负面作用的行为,可表现为手机不离身并随时查看,信号或网络中断的失落感和焦虑感,电话交流取代面对面交流等。
由于手机依赖有着很多不良的影响,国内外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对手机依赖测量工具的编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澳大利亚学者Bianchi等(2005)首先提出问题手机使用(Problem Mobile Phone Use),并且依据行为成瘾的研究基础,分析性别、年龄、外向性、神经质、自尊与问题手机使用的关联,检验问题手机使用人群的心理状态。他们的研究开启了问题手机使用行为研究先河,并且建立了第一份手机问题使用量表(Mobile Phone Problem Usage Scale, MPPUS),该量表包含27个题目,测量戒断症状、耐受性、逃避行为、渴求使用,以及问题使用手机在社会、家庭、工作和经济等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另外,Billieux,Van Der Linden和Rochat (2008)编制了《问题性手机使用问卷》 (PUMPQ),测量内容主要包括禁止性使用、危险性使用、财政问题和依赖症状。国内研究当中,徐华等(2008)将手机依赖看作是“行为成瘾”,从行为耐受性、行为戒断、社会功能和生理反应4个维度编制了《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mobile phone dependence scale)。熊婕等(2012)借鉴网络成瘾的理论和模型,从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4个维度编制了《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熊婕等(2012)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和徐华等(2008)编制的手机依赖问卷,其分别侧重于测量手机成瘾的心理和外在表现。
Salehan等人(2013)研究发现社交功能提高了人们手机使用的依赖程度。然而影响手机依赖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手机特定的功能,如资讯获取,购物需求,生活基本需求,人际交往等,都可能导致手机依赖,因此有必要从更加具体的角度切入考察手机依赖。国内的问卷主要着眼于手机的过度使用带来的消极影响和病理性依赖症状,但在维度的广度和手机依赖成因方面有所欠缺。本研究针对已有研究在研究内容上的不足,引入生活基本需求、资讯依赖、人际依赖、功效下降等维度,囊括了手机付款、手机点外卖、手机购物、手机获取新闻资讯等相关题目,更加贴近当代大学生手机使用的现状,为手机依赖的现状和解决提供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手机使用现状的严峻性进行调查研究,同时进一步采用实证分析,从具体角度切入以探究不同功能对手机依赖程度的影响,编制一份适合当代大学生使用的手机依赖问卷。本研究拓展了手机依赖消极影响和依赖症状的维度,完善了具体手机使用用途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影响的研究,为更加准确、全面地测量大学生手机使用提供了工具基础。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并为高校加强预防手机依赖行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2. 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采用网上问卷和纸质版问卷结合发放的方式,初测阶段采用网上问卷方式,共发放问卷232份,无不良问卷,有效回收率100%;正式测验阶段采用方便抽样,选取广州市内2所高校大学生集中发放纸质问卷,并同时发放网上问卷,共发放586份问卷,得到有效问卷566份,有效回收率96.59%。被试具体情况见表1。
2.2. 问卷编制
2.2.1. 理论构想
本研究在综合各类文献中关于手机依赖的共性论述基础上,将从手机依赖的突显行为,消极影响,以及依赖致因三个方面确立研究假设。手机依赖的突显行为表现为多个方面,包括资讯依赖、消遣依赖、生活依赖以及人际依赖四个维度;而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手机依赖的消极影响更多体现在对学习工作方面的阻碍,即导致工效下降。此外,依赖致因包括情感抚慰、戒断症状以及强迫行为三个维度。理论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Table 1. Dem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subjects (n = 798)
表1. 被试的人口统计学分布(n = 798)

Figure 1. Dimensions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questionnaire for undergraduates
图1. 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维度构想
2.2.2 项目编制
基于本研究的理论构想,初步编制手机依赖倾向初始问卷共49个项目,8维度。既有正向题目,如:手机会让我觉得生活充实。也有反向题目(t10,t32,t48),如:使用手机不会让我的心情变得更好。采用Likert 5点自评问卷编排,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评定为1~5分,反向题目计分方法为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评定为5,4,3,2,1分。问卷得分越高,表示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程度越严重。
2.3. 统计方法
用Excel进行初步的数据录入和管理。采用SPSS22.0进行描述统计、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效度检验。采用Mplus7.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3. 结果
3.1. 项目分析
在初测阶段,首先对232份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将数据按总分前27%和后27%的标准进行高低分组,然后对两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均显著。
3.2. 效度检验
3.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依据理论假设,对初测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为保证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可行性,首先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和KMO检验,结果显示,KMO的指标为0.828,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为2673.974,p < 0.001,说明数据很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然后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旋转法求出因素负荷矩阵。首先根据理论假设抽取8个因素,解释了51.73%的变异,以交叉负载大于1.5为标准依次删除15个题项:t4、t21、t27、t37、t11、t16、t43、t18、t41、t39、t25、t28、t38、t9、t19,并且以特征值大于1,结合碎石图提取因子,最终抽取6个因子,共解释总体变异量的51.51%,这6个因子分别可以解释总体变异量的12.53%,11.48%,9.05%,6.79%,6.74%,4.91% (见表2)。
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将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分为6个维度,共包含34个题项(具体见表2)。基于各因子所包含的题目含义,将6个维度依次命名为“生活依赖” (指通过手机进行生活基本需要的满足,如网购、点外卖等)、“工效下降” (指过度使用手机而影响了工作学习,降低效率并造成拖延等不良习惯)、“情感抚慰” (指通过使用手机来达到心境的改变)、“戒断症状” (指一段时间不使用手机后出现的焦虑等负性情绪)、“强迫行为” (指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不自觉且较高频率地重复某一动作的行为),以及“人际依赖” (指以手机为主要社交模式,如与好友在微信上交流、网上交友)。
3.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正式实测阶段共回收566份有效数据,采用Mplus7.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探索性因子分析的6因子结构模型结果进行检验。6因子分别为生活依赖,工效下降,情感抚慰,戒断症状,强迫行为以及人际依赖。
首先对6因子模型进行模型设定,即每个观测变量仅与1个潜变量有路径关联。6个潜变量之间设定为两两相关。然后对初始模型进行拟合,考察修正指数(MI)和因子载荷,对6因子模型进行了残差相关的修订,结果显示,
,CFI = 0.85,TLI = 0.84,RMSEA = 0.05。模型拟合良好,符合统计学要求,可以接受为最终模型(结果见表3)。
3.3. 信度检验
对验证性因素分析之后的七因子问卷以及各维度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问卷总体克隆巴赫α信度系数为0.896,除人际依赖以外,各因子内部信度均在0.60以上(见表4),说明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性和较好的稳定性。
4. 讨论
手机依赖的社会心理现象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今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为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不可忽视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已有的大量关于手机成瘾、手机依赖、网络成瘾的研究,依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深入研究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对手机依赖、成瘾等相关

Table 2. Rotating component matrix of undergraduates’ mobile phone dependency questionnaire
表2. 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旋转成分矩阵
注:1) t10,t32,t48为反向计分题。2) 最终得到6因素共34题的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的最终问卷,详见附录。

Table 3.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results of undergraduates’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tendency questionnaire (n = 566)
表3. 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问卷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n = 566)

Table 4.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undergraduates’ mobile phone dependency questionnaire
表4. 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信度分析结果
研究进行补充,并在理论上提出指导性建议。在此基础上还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进行了调查,初步揭示了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并给出了一定的建议。
4.1. 问卷编制
首先,我们从文献资料中设定问卷的理论构念,然后结合访谈和半开放式问卷的结果,初步确定问卷的基本结构。在资料来源上,我们采用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参考了同类的测量工具,也通过半开放式问卷收集了相关资料。经过初测、正实施测等步骤,通过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删去不恰当题项,并对个别题项进行调整,确定了最终问卷。随后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指标都达到了良好的统计学标准,数据拟合良好。
同时,本问卷项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创新性,结合了手机使用者内部心理加工活动、社会交往的主观体验以及手机对使用者行为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影响,问卷项目更加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从通过手机付款、点外卖、购物,到获取新闻资讯,使用微信等社交应用聊天等方面,更深入、系统地探讨手机依赖的产生因素,并最终确定问卷的六个维度分别为戒断症状、人际依赖、强迫行为、生活依赖、工效下降、情感抚慰。
最后,研究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对问卷各维度和总分的信度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信度水平都达到良好的标准,说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测量学特性。
4.2. 不足与建议
同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测试地点受局限和样本量不足。因此建议后人的研究可以在更广泛的地区及学校进行,采集更多地样本进行检验。
最后,本研究对于手机依赖的预防及辅导有几点重要的提示。首先,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要学会与朋友间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过度依赖手机会忽略现实中与朋友的交往。其次,家庭是孩子的成长沃土,父母应多陪伴孩子,多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并给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最后,学校应该多组织课余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让其培养更广泛的兴趣爱好,而不仅仅是将手机作为唯一的娱乐消遣活动,这样能够有效避免过度的手机依赖。
5. 结论
首先,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的结构主要由戒断症状、人际依赖、强迫行为、生活依赖、工效下降、情感抚慰6个维度构成;其次,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且6因素结构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说明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适合作为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的测量工具;最后,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家庭状况这三个变量上存在一定差异。
致谢
本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J1210024,J1310031)提供的支持与资助表示诚挚的谢意。
附录
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问卷
注:反向题目为情感抚慰维度第二题,戒断症状维度第五题,工效下降维度第七题,正向题目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评定为1~5分,反向题目计分方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评定为5~1分。
NOTES
*代表对研究贡献相同,为共同第一作者。